揭祕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秦玉龍/文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晨起,迎著初升的朝陽,一位精神矍鑠的老者與幾位少年在柳湖岸邊拉開架勢,練起了拳腳。早起晨練或上班的市民,路過此地,便三三兩兩加入到練功隊伍,打幾套拳腳,耍幾下鞭杆,舞一會刀槍,舒展舒展因勞作而略顯僵硬的四肢……

同樣的一幕,每天都上演在崆峒山塔院,遊客行至半山腰,就能聽到山上傳來的一片喊殺與刀槍劍戟的撞擊聲。這是崆峒文武學校的師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正在為遊客表演崆峒武術。作為崆峒山的一項保留節目,崆峒武術表演每天都會吸引大量遊客駐足觀看,看到精彩處,整個塔院掌聲、喝彩聲響徹雲天……

這幅頗有點“武俠”味道的景象,就發生在甘肅平涼。崆峒山因“道源聖地”而聲名遠播,因崆峒武術而鵲起江湖。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崆峒武術的前世今生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千百年來,崆峒武術作為中原武林的主要一脈,與少林、武當、崑崙、峨嵋並列五大武術流派,為傳播中華武術,阻擊外辱,匡扶正義,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崆峒武術歷代傳人在江湖上留下的赫赫威名,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如今,巍然屹立的崆峒山依舊香火旺盛,而那些傳說中的武林高手,那些神秘莫測的高深功夫,那個威震武林的崆峒派哪裡去了?在歷史的大幕背後,到底隱藏著一段怎樣驚心動魄的故事呢?

說起崆峒派,不得不提到一位“江湖大俠”的名諱,他就是掀起中國武俠熱的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正是通過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許多人知道了崆峒派,知道了崆峒山。金庸筆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測,神秘奇詭。據說,金庸發明江湖第一神功“七傷拳”,其邏輯源於崆峒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道教講究陰陽調和、五行平諧,所以會有“七傷”的忌諱。也許正是緣於此理,金庸先生欣然應邀為崆峒山題寫了八個大字:崆峒武術,威峙西陲!

然而,走出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走進崆峒山和崆峒武術,它展現給我們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武林。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崆峒武術傳人陳虎告訴記者,崆峒武術源遠流長,相對其他武術流派,有著獨特的奧妙和精髓。它吸取了道家養生理念,其中包含拳術套路、兵器、氣功、中醫療法等,內涵豐富,有助於防身和強身健體。

傳說唐朝時期,一位出身少林寺名叫飛虹子的遊俠,來到了風光秀麗的崆峒山,創立了崆峒派武術,為第一代掌派人。藝成之後,飛虹子隻身闖蕩江湖,以武會友,是當時江湖上有名的五劍俠之一,使得一手“青英劍”,威震武林許多年。崆峒派傳人為了紀念先祖,拳譜名稱中都有一個“虹”字,歷代掌派人的名號中,都帶個“飛”字。飛虹子之後,崆峒派第二代掌派是飛綏子,第三代雲離子,第四代飛雲子,第五代眉姑,她是崆峒派中

惟一的一位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嵋山帶髮修行,學習過峨嵋派武術中一些神奇莫測的絕技。崆峒武術中的鐵扇、拂塵等均始傳於她。第六代飛塵子,第七代陸塵子,第八代袁一飛,第九代胡惠民,第十代燕飛霞。第十一代掌派人尚存爭議,燕飛霞妻子花舞影和徒弟白義海都自稱是“十一代掌派人”,但他們人不在平涼,一個遠在日本,一個遠在迪拜。出生成長於崆峒山下的飛真子陳虎,以“第十二代掌派人”的身份頻頻亮相央視等各大媒體。

關於江湖傳說的掌派、掌門之說,一位武協主席曾表示:中國有131個拳種,但沒有掌門,只能叫傳人。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十代掌派燕飛霞何許人

燕飛霞,本名王進,原籍吉林人,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江湖傳說比較多的一個人物。據其徒弟介紹,燕飛霞自幼跟隨崆峒派弟子江雲中習武,後拜崆峒派第九代掌派胡惠民為師,深得師父真傳,練就了一身好武藝。1959年,燕飛霞拜別山門後,隻身闖蕩江湖,先後在上海、南京、無錫、廣州以及日本等地教授徒弟。如今,崆峒派弟子遍佈海內外,人數過千,其中幾百名就是燕飛霞的徒弟。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燕飛霞在江湖上突然消失。有人傳說他在崆峒山一個秘密山洞修煉,也有人傳說他去了國外。甚至還有人說燕飛霞在一次比武中受了內傷,退隱江湖……

直到1999年,《羊城晚報》的一篇報道,才澄清了先前的江湖傳聞。原來,1987年燕飛霞在廣州開館授徒時,結識了熱愛中國武術的日本女弟子甲斐睦子,後改名“花舞影”。她被燕飛霞的武功所折服,兩人一見鍾情,很快結為伉儷。婚後,他們定居東京,開館收徒,由此崆峒武術之花盛開扶桑。據說,目前日本有一千多名崆峒派弟子。那些年,燕飛霞不斷往返於崆峒山和日本之間,致力於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弘揚崆峒武術。2005年6月3日,燕飛霞在日本去世,享年66歲。他的夫人花舞影接過了他的衣缽,繼續在日本開館授徒。

武林江湖從來多傳說。從飛虹子到燕飛霞,一代代武林高手隱身於崆峒山,參禪悟道,鑽研修煉,其道家功夫的養生特性也就隨自然而生長。意守丹田的寧靜,心、眼、手的關聯,就是自然的身影。追隨天際的行雲流水,山野林莽滑過的綿綿掌風,也是自然的迴音。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崆峒武術研究會秘書長趙強表示,拋開門派之見,自清末民國到現在,隨著大量來自陝西、河南、山西等地人口遷入平涼,崆峒武術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僅包括崆峒山道佛兩家

留傳下來的武術套路,而且還包括百年來陸續傳入平涼的陳、楊、吳、孫太極拳,還有查拳、炮捶、洪拳、十路譚腿、通臂拳、劈掛、翻子、八極、八卦掌、形意拳等各類拳術、器械、對練套路200多套,較為普及和流行的套路有60多套。“崆峒奇兵”包括隴東農村常用的釘耙、鞭杆、大連枷、小連枷等,均不在十八般兵器之中。

效法自然、博採眾長的崆峒武術,歷經千年,自成一家,鐫刻著鮮明的崆峒文化烙印。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崆峒派有八個掌門人

無論在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中,還是現實的武林江湖中,每個武術門派都有一個掌門人,唯獨崆峒派卻有八個掌門人。

雖然中武協及正統武術界從來不承認所謂的“掌門”,但媒體上卻隨處可見“掌門人”的身影。

一個武術門派,身份最高者,少林稱為“住持”,武當、峨眉等都稱為“掌門”,而崆峒派卻稱作“掌派”或“掌派人”。究其原由,據說崆峒派有八大門,即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玄空門。八大門有八大掌門,他們只負責管理本門弟子,八個掌門是平級關係,不互相管轄。八個掌門人的上面,就是掌派人。

隨著崆峒山和崆峒武術在江湖上的名聲越來越響,許多武林人士也開始紛至沓來,或來挑戰,或來學習,或來交流。一時間,崆峒山上聚集了眾多來自大江南北的高手,尤其以清朝末年最為興盛。崎嶇的山道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挎長劍,背大刀,身懷絕技的豪傑、俠士的身影。代表人物有道光年間的拳師王復盛,同治年間的拳師郭金華、王耀東等,他們精通洪拳、炮拳、棍術,兼收崆峒武術精華,成為了享譽八方的著名拳師,並且留居平涼,開門授徒,對外以崆峒武術傳人自詡。

到了近代,崆峒武術傳人更可謂群英薈萃,人才輩出。著名武術家有朱老五、童天祥、馬恆福、居世安等人,他們武藝精湛,拳法出眾,在國內外或平涼積極從事崆峒武術傳授活動,授徒眾多,可謂桃李滿天下。

如今,這些“隱居”民間,化身於小巷田壠,過著普通人生活的武林傳奇人物,正在以各自的方式發揚光大著崆峒武術。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有“小羅成”之稱的童世英,從小熱愛武術,在其父童天祥老先生的傳授下習練功夫,因勤學苦練,又悟性高,以致技藝精湛,身手不凡。曾多次參加全省武術運動會。1965年9月,他作為甘肅省武術代表隊成員之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全運會。多年來,他先後獲得省級武術運動會國家競賽規定項目刀術第一名、拳術第二名以及短兵冠軍的優異成績。如今,年事已高的童老先生每天還是堅持習武授徒,從不間斷。

童世英之後,崆峒武術又相繼湧現出了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李恆達、馬明星、王鏢、陳虎等新生代傳人,先後代表平涼參加國家級武術比賽和運動會,多次獲得冠、亞、季軍頭銜。

長期致力於崆峒武術挖掘、研究工作的趙強認為,近年來隨著崆峒武術聲名遠播海內外,一些人士常代表崆峒派參加各類武術交流活動,雖然坊間褒貶不一,說法紛紜,但客觀上他們也為宣傳推廣崆峒山和崆峒武術做了貢獻。因此,崆峒武術不應固守門戶之見,而是要敞開胸懷,歡迎世界各地武術愛好者前來崆峒山問道、切磋、交流。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張三丰隱居崆峒五年

7月21日,崆峒派與武當派將在崆峒山上展開一場“崆峒論劍”,引起武術界的廣泛關注。追根溯源,崆峒山與武當山同屬道教名山,而崆峒派與武當派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

要想釐清這段久遠而神秘的“血緣”關係,我們必須回到500多年前的明朝,去揭開一位中原武林泰山北斗級人物與崆峒山以及崆峒武術發生的一段機緣故事。

據明代趙時春編撰的《平涼府志》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名道張三丰由武當山來崆峒,在崆峒山隱居五年。可以設想,這位武當派的一代宗師,在其遊居崆峒山五年的光陰裡,除了與山上道士交流道家修行的經驗,還經常進行武術方面的交流和探討。後來的武林界有種說法,認為張三丰之所以千里迢迢來崆峒山修煉,就是為了向崆峒派學習內功心法。傳說張三丰在崆峒山雷聲峰修煉過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門功夫的啟發,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據天地陰陽二氣的原理,創建了以養生為主的內家拳——太極。然而巧合的是,武當的太極拳與崆峒的神拳門都講究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交手時用得是巧勁而不是蠻力。

揭秘崆峒派,還原一個真實的武林

我們姑且不論張三丰創設太極拳是否借鑑了崆峒派神拳門內家功法,也沒有必要追究張三丰是在武當山還是崆峒山練成了當今世界上習練人數最多的太極。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崆峒山與武當山同屬道教名山,系出一脈,自然武出一門。張三丰、丘處機以及後來的武當傳人,來崆峒山論道、習武、修行。崆峒傳人也去武當山拜謁、學習、交流。兩大名山與兩大武學流派相互交融,同氣連枝,血脈相連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近年來,隨著平涼旅遊宣傳推介在世界各地火熱開展,崆峒武術義不容辭擔綱起了平涼旅遊“形象大使”的角色。每到一地,崆峒武術一經亮相就吸引了參會代表和當地人的目光,觀者如潮。作為崆峒山和崆峒文化宣傳、推廣的主力軍,崆峒武術傳人活躍在國內、國際各項武術比賽、文化交流活動中,屢屢摘金奪銀。

崆峒武術髮根起苗於崆峒山,崛起於平民江湖,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平涼最為閃亮的文化名片。拋開金庸先生的玄妙江湖,遊客看到的道士、和尚、尼姑乃至俗家弟子的功夫展示,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崆峒派,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武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