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讓黨建工作有溫度更生動

“您好,我是咱們社區的網格員,今天來處理您所反映的擾民問題,現在就給你們調解,請您放心。”

“您好,我是咱們小區物業站的,樓下的住戶給社區打電話說你們平時晚上聲音有點大,影響他們正常休息。”

……

這是近日發生在平涼中心城區廣成路社區金江新城小區的一件噪音擾民事件,負責該小區的社區網格員段豔紅和社區黨員朱榮榮用了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解決了這件事情。

“居民的小事就是黨支部的大事。”崆峒區中街辦廣成路社區黨支部書記許軍軍告訴記者,在社區服務,網格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噪音擾民、管道漏水,這些看似簡單的小矛盾往往會引發大的糾紛,而通過社區與物業的配合,這些矛盾得到了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服務是基層黨建的底色,讓居民群眾享受貼心服務,感受黨的關懷,才能增強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居住在萬安門社區的王玉娥和李電兩位老人,在便民服務欄中看到社區有個證件全程代辦服務的信息後,便電話聯繫了社區網格員劉徵鋒。劉徵鋒第一時間同網格長姚青梅入戶瞭解到他們需要辦理老年證和公交卡,不到半天時間,兩位老人就拿到了他們所需要的證件。

“今年5月,我們辦事處將以前由各社區承接辦理的各類事務性職能上劃到便民服務中心統一辦理,設立服務窗口6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變‘來回跑’為‘跑一次’,‘多次辦’為‘一次辦’。”中街辦事處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曹景輝說,便民服務中心的成立,真正實現了“街道搞行政、社區搞服務”的工作理念,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社區。另外,隨著新的工作模式的運行,既節約了街區辦理成本,又方便了群眾辦事。

黨建工作如不能給群眾溫暖,是沒有生命力的。在實踐中,崆峒區中街街道黨工委推廣了“情感溝通在一線、服務群眾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形象樹立在一線”工作法,集中打造了新民路社區“139和諧服務號”、南河道社區“個十百千”富民工程、東大街社區“點單服務”、廣成路社區“陽光黨建先鋒行”黨建工作載體,創建了東大街南門什字“商圈黨建”、廣成路社區“黨建聯盟”試點,健全完善了街道、社區、網格員、樓院長“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大力開展了“星級社區”評比活動。

人在哪裡、黨員在哪裡,黨的建設就推進到哪裡。在全區推進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中,崆峒區委、區政府投資635萬元,購置了887.5平方米的裙樓作為東關辦事處東郊社區活動陣地,建立了黨群服務、兒童關愛、日間照料3箇中心,佈設了心靈港灣、科普書屋、便民服務區等28個功能室,吸納轄區6個單位的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參與社區管理、服務和黨建工作。

今年80歲高齡的退休教師郭統華老人給自己立了一個新規矩,除了每天散步外,還要堅持到東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報到”,讀讀報紙、聽聽“微黨課”、主動認領工作任務。他說:“雖然我年紀大了,但社區黨組織提供了這麼好的平臺,我也要學習新知識新理念,當好黨的政策宣傳員。”

“傳統的社區辦公場所現在已變為全天候互動式社區家園。通過打造有溫度、有力度、有深度的城市基層黨建,讓老百姓願意來、坐得下、留得住。”東郊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彤介紹說,現在社區最主要的功能是拓展、服務。

事實上,這僅是崆峒區堅持黨建統領“一強三創”行動,實施城市基層社區發展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一個縮影。當前,崆峒區正加快建設高品質的宜居生活社區,讓黨的建設工作從規章制度中跳出來,走進社區老百姓的生活和心裡,打造可觸可摸可感的“身邊黨建”。“黨建+”聯盟服務工作也蒸蒸日上,在平淡日子裡轄區居民獲得了更多幸福感。(記者 張小鋒通訊員朱元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