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途中,初夏的風景緩緩流過車窗,老人興奮而又熱情地講述著自己幾十年來的創業往事,數說著家鄉的點滴變化。當車子駛入村口,他讓司機停了下來,領著一眾行人走到崖邊,指著溝下一排綠樹掩映的廢棄破窯洞說:這就是生我養我的老莊院!然後一轉身,看著水泥村道兩側青瓦白牆漂亮美觀的小康屋,感慨道:“這是現在的新農村,簡直就是兩個世界。”

老人這一轉身,對他和大寺坳來說,又何止四十年?

特殊年代

19歲青年離開故土

大寺坳村,位於涇川縣高平鎮東南部,臨近陝西省長武縣。

在大西北廣袤的土地上,農村向來是貧瘠之地。大寺坳村更是積貧積弱的所在。

在那個特殊年代,由於出身問題,李金昌的童年乃至整個青少年,猶如浸泡在苦水中一般,受盡了白眼、屈辱和苦難,也嚐盡了世間的冷暖。時至今日,回憶起少年時代的種種遭遇,老人都會眼圈發紅。最讓他刻骨銘心的一個場景,是“父親把吃進嘴裡的饃饃又吐出來讓給我吃。”

1964年,一個仲夏之夜,19歲的李金昌含淚向父母辭行,撇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一路西行,扒火車逃荒要飯到了新疆,只為尋求一條活路。

1978年,安徽省鳳陽小崗村的18位農民冒險在“秘密協議”上按下紅手印的時候,李金昌已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駐地哈密幹了十幾年。

在那幾千個日日夜夜裡,他先後幹過篩沙工、裝卸工、建築工。兩雙寬厚而又佈滿老繭的手修過水渠、蓋過房子、割過麥子。喝過邊疆最冰冷的水,受過西域最冷冽的風,雖歷盡千辛萬苦,卻也從未失去過希望。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李金昌捐贈30萬元支持家鄉新農村建設。(資料圖)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新疆。李金昌憑藉一身過硬的本領和技術,考入了紅星農場基建隊。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基建隊嘗試實行承包制,被公認為能人的李金昌成了承包班的領頭人。那時他三十五六歲,經歷過多年的壓抑日子,此時猶如火山噴發一樣,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

當時,全國各地剛剛開始聯產承包制,如何提高經濟效率,並沒有什麼樣板經驗可循。李金昌卻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多年的實踐經驗,硬是創造出了一套獨特高效的承包管理辦法,實行內部激勵機制,定額管理、按勞計酬。沒過多久,承包班便發展到三四百人規模,越幹越紅火,給隊裡掙的錢也越來越多。當年,“承包班”為紅星農場上繳了近13萬元利潤。

經過幾年的發展,李金昌在哈密建築界有了相當高的聲望。在新疆的二十多年裡,他靠自己的人品、信譽、才幹和眼光,廣交朋友、廣納賢才。當命運之神向他拋出橄欖枝,給了他一塊鹼土坑時,他牢牢抓住機遇,在各路友人的幫助下,申請創辦了磚廠,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轉折。

因主打“質量牌”,再加上制度科學、管理嚴格,李金昌燒造的紅磚,始終保持全哈密第一的高質量,為廠裡贏得了好銷路。轉年8月,銷售量已超過1300萬,佔1986年哈密地區計劃需求量的80%以上。李金昌成了哈密首屈一指的“紅磚大王”。那一年,他剛過四十歲。

四十年光陰轉瞬即逝,在家國貧弱的年月,李金昌彷彿成了命運的棄兒,從來沒有得到老天的垂愛。可老天也是公平的,給了他聰穎靈活的腦子和堅韌不屈的心智,使得他在時代變遷、家國興盛的過程中,緊緊抓住了時代的機遇,憑藉自己天生的敏銳嗅覺和勤勞智慧,在新疆商界嶄露頭角。

五味雜陳致富明星難忘父老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李金昌成了哈密第一個擁有私家車的“大款”。可離他幾千公里以外的大寺坳村,還窮得叮噹響。

這個處在黃土高原深處的村落,下轄李家、王家窪、羅家、梁家老莊、杜家溝圈、馬家坡、水泉灣、杜王嶺八個組,共兩千多口人。

在漫長的歲月中,大寺坳人一直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幹的日子。

當時,雖然農村已經實行“包產到戶”,家家戶戶能吃飽飯,有了餘糧。可是鄉親們手裡依然沒有錢。以當時一個行政村的收入水平,根本改善不了人們的生存環境,更談不上什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數人家依然住在光線昏暗的土窯洞裡,走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還得在臨晨兩三點去溝底下擔水。

那些年,村裡的路還是土路,去挑水的那條路更是小腸小道,一下雨便沒法走,曾經有人雨天挑水失足掉下溝底摔死。所以,村民雨天只好取房簷水或澇壩水,沉澱後再使用。隨著水源面積連年減少,每逢乾旱時節,家家戶戶更得早起“搶水”成了常態。

“每天雞叫後,我們就起來擔水,誰家修房就得凌晨兩三點起來擔水。”多少年過去了,村民史紅霞依然忘不了頭頂著星星和月亮挑水的情形。

農民苦,黃土高原上的農民更苦。鄉親們有個信念:若要發展,就要走出去。

從小聽說有個叫李金昌的人,走出去後成了“大款”。歸來時,更是衣錦還鄉風光無限,村裡年輕人個個羨慕、心馳神往。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李金昌給村裡小學生捐贈學習用品。(資料圖)

開放是風,改革是浪。上世紀九十年代,“小平南巡”為改革開放指明瞭航向,大寺坳村的年輕人不但解放了思想,也邁開了雙腿,爭相去外地、南方打工或做生意謀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村裡半數以上年輕人都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到外地去打工。2000年以後,外出的人就更多了。漸漸地,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手裡也都攢了一些錢。

然而,塵土飛揚的土路,雨雪天泥濘不堪的“水泥路”,日益困難的吃水問題,依然困擾著村民。據村裡老人們回憶,那些逢年過節回家的人,被困在離村還有5公里遠的高梁公路上,只得揹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一腳深一腳淺走回大寺坳。

看到家鄉這般景象,積累了一定財富的李金昌沉默了。儘管這個地方,發生過許多讓他不堪回首的往事,可這裡終究是孕育了他生命的地方,終究是父輩們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他怎能置之不理。尤其是對一個已經有一定能力和資本的人來說,責任和擔當就意味著扶貧濟困、雪中送炭,帶領大家共同富裕。

1986年、1988年,李金昌先後兩次回到家鄉。第二次回鄉,就和涇川縣共同出資為村裡打了深水機井。2008年,井在地震中遭到毀壞,他又掏錢找人維修。2013年,他乾脆一次性投資20萬元,修建了一座高位水塔,從鄰村的山溝裡引來一股泉水,給全村近400戶人家供上了自來水,結束了大寺坳村祖祖輩輩在深溝挑水的歷史。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金昌希望小學落成典禮。(資料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1999年,他又投資20萬元,修建了金昌希望小學。之後,他又陸續為村小添置了課桌凳、電子琴、電視、電腦等教學設備,成為當時涇川縣惟一有教學樓的鄉村小學。多年後,從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大學生有上百名。

回饋家鄉大寺坳村滄桑鉅變

大寺坳村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一年一年悄然發生著變化。李金昌事業的“黃金四十年”,也在一步步書寫傳奇。

1992年,全國掀起了房地產熱。李金昌又抓住了人生的第二次轉機,成立了新疆大灣房地產開發公司,先後開發了“大灣新村”、“金灣小區”。1998年,大灣房地產開發公司已經羽翼豐滿,小有名氣。這一年,受新疆自治區經濟適用房辦公室委託,李金昌承擔了新疆首批經濟適用房的開發建設試點任務——“昌樂園”

據李金昌介紹,“昌樂園”小區最大的特色是“園中園”的構想。是全疆首家引入精雅園林的小區,成為大灣房地產環境營造的品牌表徵。那幾年,“昌樂園”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先後獲得了“烏魯木齊綠化先進單位”、“花園式單位”、“消費者物業管理滿意小區”等榮譽稱號。在2001年新疆優秀小區評選中,“昌樂園”名列榜首,2004年,還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物業管理示範住宅小區”。

積善之人必有後福。李金昌個人也收穫頗豐,不僅成為烏魯木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還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中國好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一連串榮譽。

面對榮譽、鮮花和掌聲,李金昌不驕不躁,堅定地認為自己還是那個從大寺坳村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依然將“人生在世,但求無愧於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隨著名下產業越做越大,家底越來越雄厚,李金昌決定回饋家鄉大寺坳村。

曾擔任了17年大寺坳村支書的王耀明永遠忘不了,為了改善家鄉窮困面貌,李金昌的大力支持和慷慨解囊。

說起李金昌的每次資助,他如數家珍:

2000年,投資修建金昌希望小學。

2010年,投資15萬元給村裡修建了戲臺。

2011年,投資50萬元修建了村文化廣場、花園及村兩委辦公用房,硬化了村部廣場、燈光球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為每戶人家配備了熱水器。

2014年春節,拿出20萬元慰問村裡困難群眾。

2015年—2017年,他又出資50萬元,硬化了5.6公里鄉村公路……

斗轉星移、今夕何夕。大寺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而身處變革時代的中國,綜合國力更是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紅利逐步釋放。經過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從國家到村莊,都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嬗變。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躍進,國家政策也全方位向西部傾斜,向農村傾斜。李金昌審時度勢,又將目光投向了家鄉,投向了大寺坳。

以前的大寺坳,村民分散而居、雜亂無章,人居環境毫無規劃可言。

2010年前後,已經在房地產市場如魚得水的李金昌,見國家連續出臺新農村建設政策,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便親自規劃設計了大寺坳村新農村建設藍圖。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由於規劃合理、佈局科學、基礎設施配備齊全,綠化與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和配合。不到兩年時間,大寺坳新農村建設便初具規模。

看著長達五公里寬敞筆直的柏油村道,能讓私家車直接開進家門。沿路兩側灰磚白牆的小康屋鱗次櫛比,門前的小花園花紅葉綠,獨具特色的手繪文化牆,風雅精緻,別有風味,大寺坳的村民笑得合不攏嘴,都說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世代穿梭於泥濘村道的村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鉅變中,走出了泥濘,拍掉了風塵,直起了腰板,過上了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村裡硬件設施齊全了,家家戶戶日子過得富裕了,村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升,村風民風越來越文明。

“每年春節,金昌都會請陝西秦腔名角來唱戲,還連續多年出錢舉辦村運動會,鼓勵大家遠離牌桌、麻將桌,參與拔河、籃球比賽,他為村裡做了這麼多,鄉親們十分感激。”村民李有銀說,只要李金昌回家,鄉親們總會絡繹不絕地去看望和問候。

涇川是“天價彩禮”沉痾之地,大寺坳村卻始終保持著一股“清流”。十多年來,彩禮從未超過十萬元,很多姑娘因大寺坳村美麗、富裕、村風淳樸,都願意嫁進來。

現任村支書李福紅認為,平涼身家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很多,可是能夠全力扶持幫助家鄉父老的“鄉賢”,卻少之又少。他表示,二十多年來,李金昌先後給村裡投資了六七百萬元。如果沒有他,就沒有大寺坳的今天。改革開放造就了他,也造就了我們大寺坳。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往期精彩回顧

【奕璇悅讀】馮肖華 · 崆峒山觀感 — 平涼行

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李金昌和大寺坳村的40年

分享快樂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快把快樂分享給您的夥伴們吧!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朋友圈”。

微博號:plrbtxwb123

出品:平涼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

技術:崔烘獎

監製:李建軍

法律顧問:張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