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只有中國實體店敗給了電商?

生意內參


這是個偽命題。電商是新零售業的工具、電商化是新零售業的發展過程,不是趨勢和結果。

一)、目前,網絡零售僅佔社零總額的22.2%。2018上半年,國內社會零售總額18萬億,同比增長9.4%;網絡零售總額4萬億元,同比增長30%,但增速下滑3.3%,已出現回落之勢;

二)、隨著新一輪消費升級帶來的市場需求紅利,注重用戶體驗和服務的社區便利店、超市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連阿里、JD、小米都紛紛轉戰線下實體店。

三)、蘇寧易購2018收購大潤發超市294家門店的家電區,全年計劃新開5000店,超過之前所有門店數量總和;


新零售體驗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價格,每個人買東西都是喜歡貪便宜的,同樣的產品,誰也願意買90的,不願意買100的。

實體店也並沒有被電商打敗,只是中國的電商佔據了中國消費市場的一大部分市場份額,現在在實體店購物的人也有呀,要不早就關門了。只是相對而言,網購比較方便省時,價格便宜,產品齊全。

懶惰就是人的天性,能坐在家裡買東西,誰還願意出去。堵車嚴重,霧霾汙染嚴重,網購多方便呢。

現在不是有很多產品和服務,都是抓住了人類的懶惰心理,比如,掃地機器人,外賣,跑腿服務等等。


劉老實大實話


為什麼只有中國的實體店敗給了電商?為什麼呢?這個問題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有這些原因,首先是頂手費,在你想要租這間店面之前這個頂手費就是一大筆,少者幾萬多則幾十萬,然後就是租金,租金每年都在上漲,包括水電費,管理費,員工的工資,這些開支是越來越大,當然,你開支大收入也大就不成問題,問題是收入卻越來越少,為什麼收入越來越少,因為競爭對手太多了,店鋪遍地開花,小區門口周邊的有,小街小巷裡面的也有,新開發的樓盤裡面外面都是商鋪,什麼步行街,商業街什麼廣場,商店無處不在處,多如牛毛!利潤不斷給分薄,如此,不管你經營的是什麼商品都是供大於求,自然你的利潤就低了,但是你的開支卻不會少甚至年年都在增加,你的租金等這費那費卻是逐步提高,年年加,再加上電商的衝擊,更是雪上加霜,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問題,隨著各地的經濟不斷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不斷的遷移,從原來的城市又去到另外一個地方,這樣一來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就越來越少了,看一看東莞就明白了,以前是人滿為患,現在呢?少了很多了,這又是什麼造成的,是經濟的不景氣導致的,這兩年因為經濟差了,流失的人也就多了,再加上大家都為了房子、妻子、孩子,車子、把一切的財富都獻給了他們,這樣大家的消費力自然就低了!逛街的都少了,如此一來就造就了電商的興起,電商的衝擊,實體店那有不敗的道理!


夜冷清有誰共鳴


為什麼只有中國的實體店敗給了電商。


為什麼阿里在國外,會上黑名單,你就知道為什麼中國的實體商店,為什麼會敗給電商,。


在國外打擊造假,侵權,好不手軟,而中國的電商只要不死人,一切得到原創,。


現在說實體店敗給電商,還是有點早,你沒看見許多大商家,依然在堅持,活的好好的,。


我不認為實體店會敗 ,反而會有更大的進步,有些東西是電商無法比的,哪就是體驗 ,因為你在實體商店看見的商品,總比電商一張照片強,。


倒是電商的出路現在越來越難走,價格越來越低,網絡成本越來越高,許多電商只能靠衝量,來解決生存問題,質量也無法保證,品質也越來越差,


實體商店只要著重顧客的現實體驗,採取,線上線下互補,把一些科技元序帶進商店,採取定製機制,既你設計,我生產,直接把產品交由顧客,自己只提供一個平臺,一切由顧客說了數,


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京東他們想在線下獲得成功,就必須採取,你只管設計,剩下的由我來做。


電商的最後出路,也是把商店放到線下,來彌補線上的短板,。。


沒有網名144657219


誰說實體店敗給電商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一種誤判。不能因為電商分流了一部分業務,一些小實體店受到了電商的衝擊,就說實體店敗給了電商。

事實上,那些受到電商強烈衝擊的實體店,特別是已經敗落的實體體,就算沒有電商,同樣會敗落。因為,他們的經營方式、經營手段、經營思路,早就跟不上發展的要求,跟不上居民對生活的追求。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是,在超市模式沒有誕生前,很多被叫做百貨商店的實體店,一個個過得美滋滋的,坐在那裡不需要任何廣告,也不愁商品賣不出去。因為,那時候是短缺經濟,是供不應求狀態,躺在家裡也能賺錢(但永遠賺不了大錢)。隨著供求關係的逐步平衡,不打廣告、不做宣傳的店開始面臨經營困難了。尤其是商品週轉不及時,產品不新鮮的店,可能就要關門了。譬如供銷社,曾經那麼輝煌、那麼遍地開花,可市場一放開沒有幾年,就大多倒閉了。

而超市模式的誕生,特別是大型超市的進入,小型實體店開始無法承受了。因為,商品的質量和信譽、尤其是品種選擇,小實體體已經無法相比。那麼,能說超市讓小實體店死亡的嗎?不是。是小實體店的經營模式、供貨渠道、營銷方式等跟不上時代腳步。為什麼一些小區的實體店仍然生意很好,是因為他們能夠及時地跟隨居民的消費步伐前行,能夠適應居民的消費變化而變化。

電商的誕生,對實體店確實是一種衝擊,但這種衝擊也不上致命的。致命的還是實體店自身的經營。看一看大型超市,仍然生意非常的好,原因在哪?就是他們的經營沒有落後,他們的模式仍然是廣大居民喜歡的。分流走的,還是經營思路單調的小實體店。更為重要的是,如果電商能夠讓實體店垮臺,就應當擴大陣地。可是,實際情況卻是,阿里、京東、騰訊等電商平臺,也開始從線上向線下走了,在收購線下的實體店了。為什麼,說明線下的實體店有生意、有業務、有空間啊。如此,又怎麼可能出現電商沖垮實體店的說法呢?線上線下結合,才是商業比較完美的狀態。


譚浩俊


中國為了電商而電商,只鼓勵電商,放任電商違法,電商違法成本太低,野蠻生長,加上馬雲推波助瀾,中國電商的勝利其實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的勝利,想想都明白,京東踏踏實實的做,賠了十年錢,阿里做平臺,無論是賣家還是阿里都賺錢,還比京東便宜,為什麼?當然就是阿里和假貨狼狽為奸啊


嘯風15705647


中國實體店敗給了電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的思想問題,可能大部分人的思想是比西方先進的文化及思想落後的,我們國內大部分都是喜歡自己搞內戰,比如同行同樣的東西,人家賣10元,我們想到的不是提高我們的服務和質量,而是第一時間去降價,人家10元,我就8元,人家保本銷售,我前期就虧本,虧不起了,就關門了。

現在電商為什麼可以把實體比下去,重點的還是價格,為什麼電商的價格基本上都比門店低,相信大家都知道,電商沒有門店費用,它可能只是需要一個辦公的地點,但是大部分的地理位置不重要,這樣電商從價格上,就佔有優勢,價格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可以說是排在第一個位置,同樣的東西,只要價格便宜,購買的人多,大家都會去買。

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格局會發生改變,但是時間可能要好久。


口袋影視


因為中國電商和線下實體店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因為電商不用交稅,仿冒猖獗,不正當競爭,而線下實體店人工高,房租高,但實體店帶動了裝修,地磚,燈具,木材,等等很多相關下游產業的發展,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是福是禍還需歷史檢驗,最起碼對電商要加強管理,嚴厲打擊仿冒,假貨,鼓勵發展,但不應野瞞發展,最起碼要公平一些


駕粵未來


實體店做生意不是商家賺了很多錢。而是有很多組織機構或者個人參與了利潤分配。這樣一來實體店價格必須高。然後在12年之前電商獲取流量成本很低,同時參與利潤分配的組織機構或者個人要比實體店少很多。所以消費者自然選擇網購。當電商流量紅利期消失,獲取流量成本增加,電商的成本優勢慢慢消失,實體和電商或者就共存了。


米戀時尚潮搭


坐在家裡買東西,買個100的就花100就完畢。實體店買東西,要價200,搞價搞到120,然後出門坐公交出花錢,打車出費錢,開車燒汽油。說不定還得買瓶水,吃個零食。最後就是網購20分鐘搞定,實體店起碼2小時。總結起來實體店購物費錢,費時,費事,費嘴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