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明明很宠爱戚夫人,为何宁死不愿废除吕雉皇后之位?

vickelly


因为:爱情诚可贵,江山价更高。为了江山固,爱情终可抛。

帝王之心,和我们普通人的儿女情长心不可比吧。在需要决断的时候,他们更狠,更绝,更无情。他们风花雪月的日子里也儿女情长,但涉及到他的大汉江山,那点儿女情长也许会让他心痛一下,但相比于对于大汉江山的喜爱和珍惜,那一点点疼的爱情也许真的微不足道。

同样的例子在他的子孙汉武帝那里不是同样上演。那么喜欢钩弋夫人,只是担心子少母壮,竟痛下杀手,让小儿子在短短几天内失去父母。

刘邦,还是为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做过一些安排的。比如,听说樊哙会对赵王不利,竟让陈平去杀樊哙。樊哙是跟着他沛县起兵的老人儿,在鸿门宴上救过他性命,是勇将,还是他连襟。他也是急眼了。任何可能伤害到小儿子的,他都要除去。还安排让吕后感激的人做刘如意的国相。可惜,他踏上幽冥之路后,人间事得他老婆吕雉绝定了。

吕雉是他正妻,他贫困时候就跟着他的,刘盈也是他亲儿子。能没有一点感情吗?俩女人是敌人,而对于他,手心手背都是肉。废了吕后,能保住吕后和刘盈的命吗?

刘盈作为嫡长子,地位在那里,大臣天然支持,再加上一个强势的吕后,对于他刘家的江山最有利。所以,在最后阶段,一个有事业的男人还是选择了事业,而牺牲了爱人。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刘邦晚年除了疲于应付异姓诸侯王此起彼伏的反叛之外,还在考虑你一件事,那就是废长立幼。所谓废后,实际上和废长立幼是一体的。

刘邦称帝后,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后封三子如意为赵王。刘邦后来逐渐产生了废长立幼的想法,因为他觉得太子刘盈仁弱不像自己,还是如意更像他。戚夫人当时才20多岁,经常跟随刘邦前往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而吕后比刘邦小15岁,当时大概在45岁左右,年老色衰,自然不受待见,故而经常留守京城,和刘邦见面不多,这样一来感情就越来越淡,日益疏远。

吕后再有不是,可毕竟是患难夫妻,现在又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刘邦想要废长立幼也必须征求大家的意见。在朝堂上,大臣周昌和叔孙通公开反对刘邦废长立幼的想法,极力争辩,为此,吕后对二人非常感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以年老体衰为由欲令太子率军前往征讨。但是当时的太子才年仅15岁,还是个娃娃。刘邦这样做可以说是为了爱子如意豁出去了,因为他还曾说过“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吕后知道这个消息后可以说是心里拔凉拔凉的,让一个15岁的娃娃出去带兵打仗,对手还是能征善战的淮南王英布,这无疑是羊入虎口。

此时,“商山四皓”为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她去刘邦面前哭诉:“英布是天下的猛将,善于用兵,陛下现在的将军都是您的同辈,如果让太子前往,那无疑是让羊指挥狼,没有人会听他的。如果英布知道了以后,必然会大张旗鼓的向西进犯。陛下虽然有病,勉强坐在辎车上,躺着也可以指挥军队,诸将也不敢不尽力。陛下这样虽然辛苦一点,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应该自强一点。”

刘邦听后就说:“我就知道这小子难堪大任,还是老子自己去吧!”

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时候,为流矢所伤,回来后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更加急于更立太子。一天,刘邦置酒宴,太子从侍于侧。太子身后站着四位老者,年纪都有80多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惊奇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四人上前应对,原来他们正是“商山四皓”。刘邦大惊:“我曾经几次派人去寻访你们,但是你们都不肯前来,现在为什么肯辅佐我的儿子?”四人说:“陛下轻慢士人,动辄辱骂,我们不想受辱,所以不敢前来。现在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没有人不愿意伸长脖子来为太子以死效力的,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便说:“那就劳烦诸公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

当初,刘邦数次想要废立太子,吕后无计可施,于是有人向她建议去请留侯张良来出出主意。吕后让她的哥哥吕泽去求张良,张良本不愿多说,但被逼的没有办法,只好说:“商山四皓是当今天下陛下不能召之即来的人,陛下很看重他们。如果你们能礼贤下士,多带些金玉璧帛,请他们前来相助,则大事可成。”后来,太子果然请到了他们出山。

自从刘邦知道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以后,便无奈的对戚夫人说:“我想要更立太子,但是太子现在有商山四皓辅佐,羽翼渐丰,我很难再动摇他的地位了,吕皇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听后大哭。

司马迁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史记·留侯世家》)可以说,正是商山四皓的出山改变了刘邦的想法,而这个主意正是张良出的。

没过多久,刘邦驾崩。后来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最终遭到吕后的疯狂报复,先后惨死。

吕太后命人将戚夫人囚禁于永巷,剔去她的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衣服,让她做舂米的苦役。戚夫人在劳作的时候唱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吕太后闻听大怒:“你想让你的儿子来救你吗?”于是便招赵王如意来朝。

当初,刘邦知道周昌反对废长立幼,为人正直,又对吕后和太子有恩,故而便派周昌去赵国担任相国,辅佐如意,这样实际也是对如意的一种保护。吕太后三次派人来招如意入宫,都被周昌严词拒绝,顶了回去。于是吕太后便找借口先招周昌回京,然后再派人来招赵王如意,如意果然入京。

惠帝刘盈仁慈,知道太后盛怒,便亲自出宫赶到霸上迎接如意住进自己的宫殿,饮食起居都在一起。几个月后的一天早晨,惠帝早起出宫射猎,如意还在沉睡便没有叫醒他。等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如意已经七窍流血被毒而亡。

吕后又命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足,挖去双眼,熏聋耳朵,灌下哑药,然后扔进猪圈里,称之为“人彘”。几个月后,吕后让自己的儿子惠帝刘盈前去观看,惠帝一问这才知道这就是戚夫人,于是便大哭起来,因此大病,一年多不能起床。他让人告诉吕后:“这不是人干的事,我是太后你的儿子,终究不能再治理天下。”从此以后,他日夜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七年而亡,年仅24岁。

关于这件事,吕后心肠之毒为史所罕见。但是戚夫人欲求不满,奢望扳倒吕后而代之不自量力的想法正是她和儿子最终惨遭横祸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文帝之母薄夫人的做法就相当聪明,她自从生下刘恒后也很不得宠,与刘邦很少见面。但她却以此因祸得福,知道自己不是吕后的对手,跟随儿子远赴代国。吕后死后,大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薄夫人因此成为薄太后,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栏杆拍遍


谢邀,题主你太天真和善良了,你不了解刘邦这个人。刘邦不是正人君子和有情有义的人。

刘邦找了个“小三”戚夫人后,很快忘记了结发妻子吕雉,戚夫人时常伴随刘邦出征打仗,二人在战火间隙唱歌跳舞喝花酒。


(戚夫人和刘如意)

总之刘邦很宠爱戚夫人,戚夫人也为刘邦生了个“”小北鼻”刘如意,三人过起了“三人世界”的日子,

吕雉在后方过着独居的生活。苦苦守候着儿子刘盈太子之位。指望将来母凭子贵,干过“小妖精”戚夫人。

戚夫人恃宠而骄,加之想在将来谋求当上皇后,也好在刘邦死后,母凭子贵有个好的结局。于是吹枕头风想让刘邦立他俩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立刘如意,势必要废掉长子刘盈,结果这事被吕雉知道了,为了保住儿子太子之位,她求教于张良,张良说:“这是你家的家事,我不便插手,这样吧,我给你指条道,你马上求商山四皓出来辅佐刘盈。”

于是,吕雉得到指示后,找到了商山四皓,商山四皓觉得刘盈是个仁厚之君,决定出山辅佐太子刘盈。

话说刘邦在一次朝宴上,发现四个老头站在刘盈身边,当然这四个老头就是“商山四皓”。刘邦心中想道,我曾三番四次请四个人出山辅佐,这四个人都推脱不出仕,都跑到商山躲了起来,现在儿子刘盈看来还是有本领的,居然请来了四位高人来辅佐。


(吕雉)

散席后,刘邦来到戚夫人宫中,对戚夫人说,:“以后你就别提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件事了,太子刘盈翅膀硬了,不是从前那个软弱的太子了,羽毛已丰,根本不能废掉了。”

话刚说完,戚夫人泪流满面,浑身战栗如风中玫瑰。她起身跳起了一只伤感舞蹈,刘邦击筑做和,气氛很悲凉。

其实说白了,刘邦和戚夫人想“废长立幼”当初就试探过朝臣,朝臣都说太子无过,不能随便废立,太子乃国之根本,太子一动,国家不稳。况且,太子的母亲必须是皇后,这是大多数皇帝的规矩。



(刘邦)

其实刘邦对于立刘如意废刘盈为太子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废长子立幼子,第二步废原配吕雉立“小三”戚夫人为皇后,有道是“母凭子贵,子凭母荣”。你想想看,废了太子后,刘邦能不废皇后吗?

第一步成功,第二步也会成功,就像唐朝李治废后立武则天一样,总有理由废后立武则天的,哪怕李治的舅舅反对也枉然。

刘邦不是不废吕雉,实在是条件不允许,刘邦在战争期间,为了活命,居然把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多亏“车把式”抢回了一双儿女的命,否则就没有刘盈和公主这两个人。由此可见,刘邦不废吕雉,实在不是念在夫妻情分上。刘邦本来就是薄情寡恩的人。

可惜戚夫人没有武则天的才能,他除了色相侍君没有其它才能,吕雉却有武则天之才,之后刘邦死后,戚夫人的凄惨生活开始了。吕雉把戚夫人砍成了“人彘”了。也算出了一口恶气,故事告诉我们,斗垮“小三”还得有谋略。

【撰文:秉烛读春秋,点赞加关注吧,有不同意见留言】


秉烛读春秋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吕后和刘亭长的元勋功臣们关系太铁,形成利益集团。

因为父亲吕公和沛县县令是铁哥们,吕氏随父亲因避仇就来到沛县定居。在县令组织的欢迎宴会上(钱当然是客人出,县令还要大收出场费),吕公把女儿许给了大混混、亭长刘邦。

主持欢迎宴的就是主吏萧何,狱掾曹参他们估计也参加了,在芒砀山落草的刘邦贴身保镖樊哙还成了吕雉妹婿……这个元老功勋集团随着刘邦流氓无赖公司的扩张,股东也越来越多,张良、陈平、周勃、吕雉男宠审食其,都是吕后的后盾,吕雉后援团几乎涵盖了整个集团股东!像三杰之一的厚黑专家张良,后来竟替吕雉出奇招,请出刘邦想请多次也未能请出的商山四皓,成功替太子保位;像三杰之一的萧何,在刘邦征讨叛将陈豨时,竟和吕雉一起诱歼原大将军齐王韩信!

二、吕氏家族势力较大,对刘邦帮助较大。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记载:刘邦率五路诸侯攻入楚都彭城,在与齐军交战的项羽放下齐军,急行军回师在彭城灵壁东面的雎水岸上与刘邦激战,刘邦大败,逃得比兔子还快!瞧水因刘邦联军的尸首而堵塞不流,沛公父母妻子被抓为人质,诸侯们叛汉归楚,吕后的兄长周吕侯为汉王统率军队,屯下邑,刘邦逃到这里,逐渐收集溃兵,守在砀地。然后才恢复原气。周吕侯死于征战,儿子吕台封郦侯、吕产封交侯,二哥吕释之封建成侯。

三、定陶美女戚夫人几乎以裸奔的方式向刘邦投怀送抱,在刘邦公司的股东中没有粉丝!

刘董:一个相好的,和我们股东兄弟一毛钱来往也没有,你老大裤腰带上皮筋太松,和戚姑娘成了好事,戚姑娘做了二夫人我们也认了,你要赶吕大姐出门,我们家的婆娘恐怕也不答应!

四、作为政治家的吕氏性格刚毅,极有手段,让大臣畏服;而戚夫人只是个被刘邦惯坏的娇妻。

你看《史记》有载,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她勾结萧何,诱进未央宫歼灭;梁王彭越先被刘邦栽脏谋反,被贬为平民迁往蜀地,路遇吕雉向她求情,结果反被吕雉说服刘邦,夷灭三族;你看刘邦死后,她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陈平、周勃等封万户侯的名相名将都成豪华摆设!吕后病重,命吕禄当上将军,统北军,吕产统南军,吕后告诫他俩:我死后,大臣肯定作乱复刘,你们一定要掌控军队,不要轻易为我送葬,不要为他人控制。后来的历史被吕氏不幸而言中,可见其前瞻性!为平息刘氏怨气,她给刘氏皇族封王封侯,不吝封赏,她还让刘吕联姻。刘邦死后,吕氏到死都实际掌控权利,陈平周勃等文臣武将再牛,在吕雉面前连响屁不敢放一个!总之,吕雉这个女人不寻常,正应了平剧《刘巧儿》中新凤霞唱的那样:谁说女子不如男?!再看戚夫人,恃宠而骄,没有一点儿创新意识,功夫老套,想采取“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古老模式来解决问题,逼刘邦封像他的儿子如意为太子,不审时度势,缺乏斗争的艺术,最后的人彘下场自己又何尝没有责任?

五、吕雉留守关中,和萧何等老臣极有交情,又受尽磨难,很让老臣们同情。

吕雉和萧何等长期留守关中刘氏集团老巢,保卫刘氏一家老小及功臣宿将的家属心操得稀碎。刘邦被项羽在彭城吊打,刘太公、吕氏成了项羽的人质,原本被亲生。儿子刘邦无中生有给戴上绿帽子的刘太公(为显示自己不同凡响,硬说是一条蛟龙卧在刘媪刘大妈身上生了刘邦),又因为孝顺儿子刘邦的缘故,差点儿给项羽清炖了煲汤,无赖逆子刘邦居然还向项羽提出要求分一杯羹!真是重口味,(书面语叫分一杯羹!)吕氏受尽磨难,(文友问什么问题?项羽有没有污辱过吕雉,这我真不知道,你问项羽去!)也为她在刘邦流氓无赖集团股东大会上,稳坐第一夫人位置加分!为了刘氏无赖流氓集团的开枝散叶,吕大姐太拼了!命也不要啦!可能女人最宝贵的贞节也不要啦!怎能不让享受公司红利的股东们眼泪一串一串地往下掉啊?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刘邦不愿废除吕雉皇后之位有二点原因:一,刘邦和吕雉是患难夫妻,也与刘邦的文臣武将都熟悉,有一定的关系网。二,吕雉在刘邦面前还有贤妻良母的形象,刘邦在外征战吕雉在家照顾刘邦父亲生活并抚养一对儿女,而无怨无悔,刘邦则在外左拥右抱,在落荒逃命时还与戚姬共赴巫山云雨,如果废吕雉皇后位刘邦于心不忍。三,吕雉最重要的还是刘邦的政治上的好帮手,在杀了彭越和韩信两个异姓王,刘邦是很高兴又佩服自己的老婆。如果刘邦把韩信和彭越杀了,他手下的文武大臣就认为刘邦是在卸磨杀驴,这样做就不利新王朝团结和安定。吕雉是在刘邦不在京城时偷偷地把韩信和彭越杀了的,骂名就扣在吕雉的头上,而且性质也没有那么严重,顶多就是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之类。戚姬除了陪刘邦睡觉,发泄情欲外就没有其它优点了,刘邦在做皇帝后,天下的美女比戚姬更年轻,更美丽,更妖娆,更能歌善舞的女子多的是,只怕刘邦没有这样的精力。帮刘邦出入生死打天下的韩信等人在再不需要他们时都杀了他们,戚姬只是刘邦生理需要时的一个玩物而巳,废立之事其实是皇帝的家事,刘邦以有人反对废立太子的事,来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安慰戚姬,有点滑稽可笑。这就象三国时司马懿不战诸葛亮,手下众将请战,司马懿就干里之外请示皇帝一样的故事。有人说戚姬要是学薄姬那样就能保母子平安,但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就是薄姬她也非常渴望能得到刘邦的宠爱,要不她怎么在刘邦临幸她时对刘邦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龙伏在我肚子上。这是赤裸裸的希望皇帝多临幸她表白,无奈薄姬年长色衰,刘邦只对她一次雨露就再没有来过,薄姬在沒有希望的情况下过了好多年才随儿子刘恒就藩代地。戚姬受刘邦宠爱,在刘邦做皇帝后,刘邦无论在皇宫或外出都要把戚姬带在身边。这固然有戚姬迷人的魅力,但也与刘邦对她的喜爱是分又开的。假设戚姬贤惠劝刘邦多去吕雉的宫里过夜,不要总是在自己这里。明知皇帝不喜欢年老色衰的吕雉,拒绝皇帝对自己的求欢,这同样是不明智的,和皇帝作对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不管你曾经多么大红大紫,关系靠山是多么的硬足,也不管皇帝对你曾迷恋你到死去活来,这些都不重要,皇帝的脸就是六月天,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一眨眼就是倾盆大雨。只能说戚姬是生不逢时,遇到了一个只知自己发泄的快感,而不考虑一个弱女子的感觉的人,偏偏又遇上了一个大醋缸,心胸狭隘的歹毒的女人,刘邦的所有女人和子女除吕雉的子女外,就遭到了悲惨的命运,尤其是戚姬母子达到了历史之最。假设刘邦力排众议决意立戚姬的儿子为太子,戚姬为皇后就决没有刘邦死后刘氏皇室的血腥场面,这也是刘邦在史上的一个污点。


史事显微镜


刘邦根本就没有想换皇后的意思和想法,更没有替换太子的想法,只能说戚夫人想多了,完全是胸大无脑之辈。刘邦和所有的男人都一样骗人而已。

吕后作为刘邦的结发之妻。为了刘邦的江山虽然没有打江山。但也为此被项羽关了十几年。由此也是深受功勋集团同情。而戚夫人的最终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唯一让人感慨的就是戚夫人死的太惨,但这都怨不得别人,路都是自己走的,祸都是自己惹的。

戚夫人。原名戚懿,戚夫人是刘邦给她的后宫封号,也就是后宫职称。生于公元前224年。必须承认。刘邦很喜欢戚夫人,当然男人都喜欢年轻的女子,戚夫人的年轻,美丽,温柔,让刘邦爱惜不已。但刘邦就是喜欢戚夫人而已,但让刘邦废皇后是不可能的。就好比现在的有钱人可以养小三,但让他离婚娶小三则是不可能的。

吕雉深有谋略,知道联络功勋集团做为自己的保障。再一点就是做为一点大枭雄,刘邦看重的江山社稷,绝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而弃江山而不故。晚期的刘邦和吕后已经是“政治夫妻”吕雉帮住了刘邦解决了韩信等三大异性王,颇有政治手腕,可以做一些刘邦不好做的事情。

还有一点就是吕雉对刘邦的感情很深厚。作为正当妙龄的富家女嫁给了当时地痞快40岁的刘邦,而且对刘邦始终如一。这一点深让刘邦感动。再加上功勋集团的势力,使得刘邦无论从对吕雉的感情还是当前吕雉的政治集团来讲,刘邦既不敢也不能将其废除而改立前者。

再就是刘邦晚年的时候,吕雉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商山四皓就是代表,这时候刘邦就算想废吕雉也不可能了,即便是废后。要付出的政治代价也太大了,为了江山社稷稳定刘邦也就不得不放弃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一句话,谁说刘邦不想?他想极了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生的刘如意,废掉吕雉的皇后之位跟废掉太子有莫大关系,几乎就是前奏,但吕雉会束手就擒?

吕雉出生于富贵家庭,刘邦仅仅是个亭长,两人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但吕雉还是嫁给刘邦,给他生了一儿一女。后来刘邦因为犯法被官府通缉,吕雉因为受到牵连被抓进监狱。

然而吕雉出狱之后,还是去找到了刘邦,帮助他成就一番大事业。

后来刘邦在跟项羽争霸的过程当中,可谓是险象环生,特别是彭城之战中,项羽区区几万人就大败了几十万刘邦盟军。吕雉也成为了项羽的俘虏。

吕雉的俘虏生涯当然不会好过,但她熬了下来,最终刘邦击败项羽,成就了帝王大业,吕雉也成了大汉的皇后。

吕雉能够熬过这么多磨难,跟她的性格有莫大关系,或者说,熬过这么多磨难的人性格都不会太脆弱,吕雉显然是坚韧狠辣之辈,温柔婉约这些词已经跟她没什么关系了,再加上年华渐去,渐渐失宠于刘邦。

戚夫人以色侍他人,赢得了刘邦的喜爱,并许诺要改立太子,但戚夫人这个柔弱媚女子怎么斗得过吕雉?

由于有着跟刘邦从微末而起的患难生涯,吕雉跟朝中大臣尤其是那些开国功臣的关系很好,她的坚韧性格让朝中文武百官都十分敬佩。这也是她在刘邦逝世之后,能够轻易控制朝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吕雉跟朝臣们搞好关系,一起为太子刘盈添上一双翅膀,所以刘邦在深思熟虑后,只能无奈对戚夫人解释太子羽翼已丰,难以废黜,而太子难以废除的原因就是吕雉,刘邦想要废后更是几乎不可能。

戚夫人的想法最终落了空,还迎来了吕雉的报复。


平沙趣说历史


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在后来,刘邦已经到了无法震撼吕雉皇后之位的地步。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一是吕雉家族的影响。在刘邦建立西汉大业的过程中,吕雉和她家族的功劳绝对不可忽视。《汉书·外戚传》记载,“(吕后)兄二人皆为列将,从征伐。长兄泽为周吕侯,次兄释之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雉的两个哥哥都是带兵打仗、以功封侯的。而吕泽的军队设有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和二队将(第二纵队将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支相对独立又力量庞大的军队。



刘邦在彭城战败后,“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史记·高祖本纪》)也就是说,刘邦的56万大军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成了落花流水后,跑到吕泽那里,然后以此为据点,得以站稳脚跟并最终东山再起。

还有吕雉的妹夫樊哙,是刘邦的车夫兼保镖。在鸿门宴上,樊哙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护了刘邦,让他从项羽那里顺利逃脱。



二是吕雉本人的影响。吕雉本人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刘邦建国初期,她杀了韩信,又建议刘邦杀了彭越,然后又协同刘邦打击和镇压割据势力,为王朝的统一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这样一个女强人,不是刘邦想废就废了的。

三是太子刘盈的缘故。刘邦后期的废后其实是和废太子基本画等号的。废了吕雉的皇后,刘盈的太子之位就有影响。古代王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尽管太子刘盈让刘邦不满意,但历史告诉刘邦,如果不按照这个制度,很可能造成国家的混乱。而且刘盈本人也已经得到了诸位开国大臣的认可,连刘邦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慕刘盈的名,出来为朝廷效力。



和吕雉对比的戚夫人,不管是从娘家还是从自身来说,都跟吕雉没法比,唯一胜过吕雉的就是年轻。因此,虽然她很受刘邦宠爱,刘邦也几次想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但最终没有实施。

从吕雉的遭遇我们看到,女人有一个强大的娘家做后盾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自身也要足够强大。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史坊


对于刘邦来说,爱戚夫人和保留吕后的正室地位,毫不冲突。

为什么同样没有家族几世几代的经营,项羽只走到了霸王的位置,刘邦却走到了皇帝的位置?因为刘邦比项羽更现实,刘邦永远都分得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情义,什么是权力。

戚夫人是刘邦晚年唯一的灵魂伴侣。

当刘邦在事业上越来越成功的时候,敢在刘邦面前说真话也愿意当刘邦说真话的人就越来越少。

刘邦称帝不过一年,跟群臣说话时都得先给群臣打预防针,先说上一段「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他实在担心,如果不打这针预防针,群臣不敢畅所欲言。

要知道,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性情帝王,胸怀宽广,听得进去任何诋毁,也享受得了任何赞美,但皇帝的威严在上,也断然没几个臣子敢放开胆子说话的。

这样的刘邦,活得多孤独啊!

不过,也有人一直都有胆。

这个人便是韩信,韩信第一次跟刘邦聊天之时,就敢问刘邦: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胆子的确是够大,上来就说,你好好想想,说起勇猛,你比项羽强吗?说起彪悍,你比项羽强吗?说起仁义,你比项羽强吗?说起军事实力,你比项羽强吗?

这也就是韩信吧,一般人还真不敢问!这也就是刘邦吧,若是换成陈胜、田荣、项羽等诸侯王,早就大发雷霆了!而我们的刘邦,竟然老老实实地思考了一阵,最后给韩信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回答:「综合来说,我不如项王。」

也正是因为韩信天生骄傲,胆子一直都大,所以,韩信被贬淮阴侯后,刘邦也走是去找韩信聊天,有一次,刘邦又去找韩信聊天,两人聊起各兵将的实力,刘邦问了韩信一圈,然后问韩信:

如我能将几何?

你看看,我刘邦能带多少兵啊?韩信也真不客气,直接说,皇上你呀,也就带十万吧。刘邦又问:

于君何如?

韩信依旧不客气,说臣带兵没有上限,多多益善。刘邦一听,笑了: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韩信依旧毫无恐慌之感,从容答道: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的意思是,你刘邦虽然带兵不行,但带将军和大臣是把好手,你手下一帮能人,所以我被你和陈平等人算计了,从好好的楚王,变作了如今的淮阴侯。

能跟刘邦如此谈笑风生、敢跟刘邦说真话的,恐怕也只有淮阴侯一个了吧?

好在还有戚夫人,虽然戚夫人未必敢像韩信一样说真话,但戚夫人懂刘邦,懂刘邦的胸怀,懂刘邦的情绪,懂刘邦的艺术修养。

司马迁在张良的传记中,记载了一个既悲又喜的场景。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之,罢酒。

这段描写,和霸王别姬有一拼,两个不世出的英雄,走到生命的尽头,都相信天命,项羽认为是天要亡他,虽有力拔山兮的勇气、虽然有日行千里的神器、虽然有风华绝代的美人,但他也只能任命。

刘邦也是一样,虽然想立最像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已是无能为力了,他也教戚夫人任命,他告诉戚夫人,我刘邦死后,吕后就是你的主子了!

戚夫人不禁流下伤心的泪滴,看着梨花带雨的戚夫人,刘邦诗兴大发,创作了人生中最后一首传世诗篇。

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刘邦,就像垓下的项羽,这时的戚夫人,就像垓下的虞姬。当日的虞姬懂项羽,这时的戚夫人懂刘邦。

对于刘邦来说,这是爱情。

但刘邦不能只有爱情,他还得有权力,为了权力,他必须顾家庭。夫妻,乃人伦之首,没有夫妻,便没有家庭。

刘邦这一辈子,浮浮沉沉,虽曾有个外室曹氏,但唯有吕后在他没出息时,给了他一个家,吕后陪他吃苦,陪他受罪,为他生儿育女,用叔孙通的话说,唯有吕后为他「攻苦食啖(淡)」,对于吕后,他是万万不能相背的。

而吕后,在刘邦生前,也老实得狠,不但没对刘邦下手,也没对刘邦和其他女人生的孩子下手,可以说,吕后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做到了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一切,刘邦也就必须做一个合格丈夫所该做到的一切。

刘邦绝不会因为爱情而背叛家庭,绝不会因为自己和戚夫人的感情而使自己的权力丧失合法性。刘邦对于权力,很敏感。

汉九年,赵相刺杀刘邦之事,东窗事发。赵王张敖也受到牵连,被捕入狱。

张敖与其他的异姓王不同,张敖是刘邦的女婿,据记载,刘邦只有一个女儿,即鲁元公主,鲁元公主是刘邦是吕后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张敖。

为了女儿的幸福,吕后一次次跑到刘邦面前哭,说张敖是咱们的女婿,他断然不会刺杀你,说的次数多了,刘邦就烦了,分分钟教会吕后怎么理解权力:

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尔)女乎?

用现代的普通话来说,刘邦的意思便是:「如果张敖拥有了天下,还缺你的一个女儿吗?

也就是说,吕后和刘邦重视女儿,但为了天下,张敖没必要重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这也是为什么张敖明知贯高要刺杀刘邦,却置身事外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认为我的回答有那么一丁点道理,希望你不要吝啬你点赞的权利,伸出你抓钱的小手,为我点个赞,给我个大大的鼓励!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点击本回答上方的关注按钮,或者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遥望燕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刘邦是靠什么来打天下的?

刘邦这个人从小就是一个流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村霸。他自己的业务并不突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许愿,能激励人心。

在刘邦不断做大打天下的过程中,他始终以沛县老兄弟为核心来打造领导圈子,比如张良和韩信都是外围的,陈平也是,他们并没有加入刘邦的核心圈子。

吕后长期跟在刘邦身边,把刘邦的所有能耐都学会了。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曾经把父亲和老婆丢下,自己逃跑。项羽扬言把刘邦的父亲和老婆杀死,刘邦却置之不理。

吕后明白了刘邦的无情,就明白了自己要强大的重要性,女人就是这样成长的,受的伤越多,承受的就越快。

在汉朝建国后,刘邦不断四处平叛。吕后在长安和沛县的老兄弟结成了统一战线,以太子刘盈为核心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块儿。

到了这时,吕后的势力已经基本可以和刘邦抗衡,尾大不掉了。

接下来吕后又把自己的兄弟和亲戚,都尽可能地提拔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当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废掉太子往往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废掉皇后。

吕后迅速通过各种关系,把张良找了回来。张良早就把刘邦看透了,他明白刘邦不会相信他们这些外地人,在汉朝建国后就隐退了。

张良的这次回归是不得已,没有办法,吕婚后,找了太多人反复央求他出手,当然,这也符合他自保的利益。

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让刘邦最敬仰的在当时非常传奇的商山四皓,出面劝阻刘邦废太子。并且让沛县的老兄弟轮番劝阻,刘邦才不得不放弃,另立太子。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刘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吕后的势力已经快速成长起来了,完全可以和刘邦抗衡。也就是说,刘邦想废后,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