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根治性放療前新輔助化療的意義

單位:1.赤壁市蒲紡醫院腫瘤科;2.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

宮頸癌根治性放療前新輔助化療的意義

2017年我國癌症調查報告顯示,宮頸癌發病率在全國婦科惡性腫瘤中高居首位。宮頸癌的根治性治療方式為手術和放療。放療適用於各期宮頸癌的治療,是宮頸癌的重要治療策略。同步放化療(CCRT)為局部晚期宮頸癌(LACC)的標準治療方案。廣義的LACC一般指宮頸局部腫瘤>4cm的ⅠB2期及以上的宮頸癌。由於LACC局部腫瘤較大,放療的局部控制率較低,易出現腫瘤未控、復發及轉移,預後不良,如何改善這類患者的預後生存仍是宮頸癌治療的研究難點及熱點。Frei於1982年提出新輔助化療(NACT)的概念。NACT對宮頸癌尚無統一適應證,主要用於LACC,腫瘤面積或體積較大無法直接行根治性切除、放療難度大或其他客觀原因所致根治性治療暫時不能實施的患者,一般進行2~3個療程,在根治性手術或放療前給予全身化療。

近年來NACC在LACC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一些研究探討了單純放療前NACT或CCRT前NACT的意義和安全性,但對於NACT是否能夠改善患者預後和遠期生存獲益仍有爭論,仍需更多研究及長期隨訪。如何選擇適合行NACT的患者,也需進一步探討。現就宮頸癌NACT序貫單純根治性放療及CCRT兩個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總結根治性放療前NACT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並分析可能從中獲益的亞組人群,探討這一治療策略的利與弊,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NACT+放療

自20世紀90年代NACT提出以來,化療作為三大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法之一,在宮頸癌的治療中也體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於能手術的早期LACC而言,根治性手術前NACT的意義較為明確,NACT可以縮小局部腫瘤,有助於降低手術難度,提高手術切除率、減少術中出血風險。也有多項研究比較了宮頸癌NACT+放療和單純放療的療效。目前認為放療前NACT的作用主要在於:①降低局部腫瘤負荷,縮小腫瘤體積;②消除微轉移灶,並控制潛在的轉移風險;③減少乏氧細胞數量,增加放療敏感性。NACT可靜脈或動脈給藥,Gui等對NACT給藥途徑的研究指出,靜脈和動脈給藥療效相似,但靜脈給藥更易於操作且經濟,推薦使用。臨床中NACT以靜脈給藥為主。

Maneo等對94例接受不同治療方案的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ⅢB期宮頸癌患者的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放療前接受NACT者與單純放療者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30%和2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各危險因素中僅影像學評價的淋巴結狀態一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該研究指出,NACT雖然有助於後續手術,但對放療患者的生存期沒有益處。臨床上對於局部腫瘤較大或者預後較差、直接實施放療困難的患者在放療前加行NACT,故回顧性分析可能存在選擇偏倚,仍需要前瞻性隨機研究進一步明確。

Tabata等將61例ⅢB或ⅣA期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隨機分組,32例患者進入NACT+放療組,該組患者在經BOMP(博來黴素+長春新鹼+絲裂黴素+順鉑)方案化療3個療程後接受常規放療;29例患者進入放療組,接受常規放療。研究結果表明,NACT+放療組的化療有效率為72%,但NACT+放療組和單純放療組的5年生存率、遠處轉移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2.6%比52.3%,P=0.911;25%比17%,P=0.460)。該研究指出,儘管NACT組化療的緩解率高,但與單純放療相比,BOMP化療聯合放療並未提高LACC患者的生存期,且NACT不能降低遠處轉移的發生率,故不推薦BOMP方案作為LACC的NACT策略。

Symonds等為評估研究組是否比單純放療組有生存優勢,對204例巨塊型ⅡB~ⅣA期宮頸癌進行多中心隨機研究,給予研究組3個週期的NACT(氨甲蝶呤100mg/m2+順鉑50mg/m2,間隔2周)後行放療,結果顯示NACT組和單純放療組治療結束時的臨床完全緩解率分別為45%和33%,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125周和111周,兩組臨床無瘤比率的估計比值比為1.73(P=0.07),估計病死率比值為0.79(P=0.19)。該研究認為,NACT沒有增加放療的近期和遠期毒性,但間隔14d的NACT對生存期的延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建議若行NACT可間隔7~14d,化療後4~6周內開始放療或手術。

Sundfor等在一項多中心隨機分組研究中共入組43例ⅢB~ⅣA期患者,NACT組採用順鉑+氟尿嘧啶方案(順鉑100mg第1天+氟尿嘧啶1000mg/m2第1~5天,120h靜脈滴注,每3周1次,共3個週期),與單純放療組相比,兩組局部復發、遠處轉移和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Kumar等對184例ⅡB~ⅣA期宮頸鱗狀細胞癌進行隨機分組,研究組接受博來黴素+異環磷酰胺+順鉑NACT2療程後行放療(CT-RT組),對照組為單純放療(RT組),研究組和對照組4年生存率分別為38%及36%(P=0.59),與Sundfor等結論一致。

2002年的一項針對隨機對照研究的薈萃分析進一步表明NACT後放療與單純放療相比療效未見優勢。該薈萃分析綜合了15個隨機研究結果,所包含的不同研究之間異質性較大,結果提示NACT後放療的風險比為1.01(95%CI0.73~1.05,P=0.913),認為NACT與放療組的預後相當。亞組分析顯示,高劑量、短週期的NACT在一定程度上有益(HR=0.88,95%CI 0.73~1.05;HR=0.80,95%CI 0.66~1.15),5年生存率較對照組可分別提高4%和8%,提示改進後的NACT可能會帶來更多生存效益。

對於晚期體弱難以耐受CCRT者,有研究報道了NACT序貫單純放療的耐受性和療效。Dastidar等在一項ⅡB~ⅣA期宮頸癌NACT聯合放療與CCRT療效對比的研究中,NACT組的200例患者接受3個週期的NACT(順鉑+博來黴素+長春新鹼)然後進行體外+近距離放療,對照組390例患者行CCRT(順鉑40mg/周增敏化療)。研究結果發現,兩組ⅣA期患者中均無完全緩解病例,NACT組與CCRT組在ⅡB、ⅢA和ⅢB期的完全緩解率分別為50.8%比44.3%(P=0.201)、81%比94%(P=0.874)、20%比18.4%(P=0.776),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中NACT組耐受良好,未發現3或4級的胃腸道、皮膚和泌尿系不良反應,而CCRT組多見胃腸道毒性與血液毒性。該研究指出,對於LACC,NACT聯合單純放療與標準CCRT的同樣有效,且耐受性好。對於體弱或有合併症預計難以耐受CCRT者,可以考慮採用NACT+放療的策略。但這只是近期隨訪結果,需對研究對象長期隨訪才能明確兩組間遠期生存的差異。

2.NACT聯合CCRT

自1999年5項大型隨機分組研究結果公佈,CCRT被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推薦為LACC的標準治療方法。關於CCRT前NACT的意義和安全性也有較多研究進行探討。宮頸癌的NACT化療方案多為以順鉑為基礎的聯合用藥,既往應用較多的有順鉑+長春新鹼+博萊黴素、博萊黴素+長春新鹼+絲裂黴素+順鉑、博萊黴素+氨甲蝶呤+順鉑,而隨著腫瘤學的發展和化療藥物的研究,更多新的NACT方案開始用於臨床,如杉醇+順鉑、紫杉醇+卡鉑、紫杉醇+奈達鉑等。

Singh等在ⅡB~ⅣA期宮頸癌NACT+CCRT的研究中,給予劑量密集NACT(紫杉醇60mg/m2+卡鉑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2,每週1次)治療6周,NACT後28例患者中24例接受了CCRT(體外放療劑量:50.4Gy,腔內放療劑量:21Gy,同步化療:順鉑40mg/m2,每週1次,共6周),結果顯示有23例宮頸癌完全緩解。治療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血液系統毒性,主要表現為3級或4級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該研究認為以紫杉醇+卡鉑為基礎的劑量密集型NACT方案+CCRT,在中晚期宮頸癌中具有較高的緩解率,相關毒性反應可以耐受。

McCormack等的一項Ⅱ期研究中,46例ⅠB2~ⅣA期患者行NACT[紫杉醇(80mg/m2)+卡鉑(血藥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2)靜脈化療,每週1次,共6次]後,接受CCRT[順鉑40mg/(m2·周),體外放療劑量:50.4Gy,聯合後裝腔內治療]。結果顯示,NACT後緩解率為70%,CCRT後12周時緩解率為85%。3年總生存率和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68%和67%。NACT後有1例因病情迅速進展而停止治療;1例局部穩定,但出現新發淋巴結轉移;1例於CCRT後進展。NACT期間3或4級毒性反應發生率為20%,CCRT為52%。結論指出,劑量密集NACT+CCRT的緩解率較好。NACT的毒性反應可耐受,且不影響CCRT,98%的患者可在50d內完成放療,78%接受至少4次順鉑同步化療,50%能接受5次,該研究認為此方法是可行的。

De Azevedo等進行的一項Ⅱ期研究對50例LACC患者(FIGOⅠB2~ⅣA期)進行NACT+CCRT,NACT採用順鉑35mg/m2(靜脈滴注>1h)+吉西他濱1000mg/m2(靜脈滴注,30~60min)第1,8天化療2個週期,兩次化療間隔21d,然後接受標準的CCRT:盆腔四野箱式放療總劑量50.4Gy,每週一至週五每日1.8Gy,共28次,腔內近距離放療4次,A點28Gy,同步行順鉑40mg/m2(>1h)每週1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液毒性和胃腸道反應最常見,多數不良反應可控。1例患者死於嘔吐和脫水,1例患者CCRT後即行全子宮切除術,其餘48例患者的總緩解率為81%,1年和3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73.4%和53.9%,總生存率分別為93.9%和71.3%。該研究指出,對於LACC患者來說NACT聯合CCRT是可行且可耐受的,但因無對照,不能明確NACT+CCRT與單純CCRT相比較的優勢。該作者在另一個回顧性分析中指出,對疾病進展風險小的宮頸癌,研究結果增加了NACT作為此類患者可選擇的前期治療。

Narayan等回顧性分析了723例ⅡB~ⅢB期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生存結果。患者分為NACT+CCRT組和CCRT組。NACT為TPF(紫杉醇175mg/m2第1天+順鉑40mg/m2第1~2天+5-氟尿嘧啶750mg/m2第1~3天)或PF(順鉑40mg/m2第1~2天+5-氟尿嘧啶750mg/m2第1~3天),每3周1次,共2次。末次化療後3周左右開始CCRT(外照射總劑量50Gy,每次200cGy,每週5次,共5周25次,1~2周後行腔內治療)。結果顯示,與CCRT組相比,NACT+CCRT組5年無病生存率更高(58.3%比41.8%,P=0.001)。NACT+CCRT組和CCRT組的中位總生存期分別為52和48個月(P=0.689)。另外,多因素分析顯示血紅蛋白水平、體外和腔內放療間隔、NACT類型是影響宮頸癌放療患者生存預後的因素。在放療條件相對短缺時,等待放療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在不影響總的治療結果的前提下,可以考慮NACT+CCRT的治療策略。

3.小結

LACC是宮頸癌治療的難點及重點,目前的標準治療仍然是CCRT。NACT在宮頸癌中開展了較多研究,總體而言,NACT可以縮小局部腫瘤,NACT後無論序貫單純放療還是CCRT,患者基本能夠耐受,但未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亞組分析表明,高劑量強度、短週期的NACT可能有助於改善預後。另外對於晚期、體弱難以耐受CCRT者,先行化療序貫單純放療的療效與CCRT相當,但嚴重不良反應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也是值得探討的策略。

目前三維調強放療應用越來越多,制定放療計劃的所需時間較長,中晚期宮頸癌患者常可能出現出血和疼痛,在等待放療計劃期間先行NACT以縮小局部腫瘤,可能減少大出血風險,緩解症狀,但目前研究表明並不能改善生存,因此根治性放療前應用NACT尚不作為常規臨床治療方法,如何選擇適合NACT的患者,如何發現NACT不敏感的患者而儘早採取其他方案治療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腫瘤大小和病理類型可能與NACT療效有關。近年國內外學者也做了大量研究試圖找出NACT療效相關的分子標誌物,作為預測指標篩選出可能從NACT中獲益的患者,但其特異性和敏感性仍有待研究。

總之,NACT的作用需要更多循證依據來證明,如何判斷患者是否能從NACT序貫放療或放化療中獲益,放療前NACT的方案如何設計等,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文章節選自:醫學綜述 2018 年5月第24 卷第10 期

腫瘤醫學論壇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