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什么要推崇王铎而贬低书圣王羲之?

兰亭轩主人


日本人推崇王铎不假,但并没有贬低王羲之。王羲之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地位超乎我们的想象。



王铎得到日本人的追捧,是他临写二王书法的一本叫《拟山园法帖》的字帖。这本字帖传到日本以后,引起了日本书法界的巨大反响。以至于惊叹小王胜大王这样的感叹。


日本书法从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时,便以王羲之书法作为他们的取法对象。空海和尚,是遣唐使中杰出的书法家。享有日本的王羲之美誉。王羲之的名字,在日本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尊荣。对于优秀的书法,都会拿王羲之来衡量。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日本一千多年,当其见到了还有人学习王羲之书法产生出别样韵致的王铎书法,他们的感叹,一个原因,是审美疲劳。一个是王铎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取法中,是以往日本人所见识过的。并不存在有贬低王羲之的意思。



中国清朝末年,碑学的兴起,也是基于帖学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当人厌倦了这一千年不变的书风,推出了碑学强健粗犷的风格时,便如烈火般迅速蔓延。碑学的兴起,并没有贬低帖学的地位,只是在书法大家园中增添了一种形式,丰富了书法的多样性。日本人推崇王铎,也是这样的道理。并不是要以王铎去取代王羲之。


日本人向来有学习吸引外国优秀文化的传统。对于外国优秀的东西,他们都能谦虚的去学习。别把日本人推崇王铎,就是怀有不可告人的阴谋。王铎书法盛行日本之时,小日本还不具备与大清对抗的实力。


子衿tjk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要去论什么笔法什么的,这观点都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并非日本人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要从宏观角度去回答。也就是要从世界艺术学发展观点来回答。如果以中国书法观点回答,过于局限了。



首先,王铎的书法大约16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就是比较著名的《拟山园帖》。16世纪的日本艺术发展,除了受中国影响外,更多的受到西方美学艺术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创新思维与西方观点雷同。讲究破旧创新,当然也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而这一点,恰好那个时代的王铎做到了。有一句评价说的很对,王铎既效大王,又钟老米,有后王胜先王之说。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既有血缘之同,又有时代之异,行草技法之集大成者,三王(二王加王铎)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



当时的日本人正是看透了这些,才提出这个观点。而且王铎的艺术创新观也很符合西方艺术学观点。这或许就是王铎的一种艺术态度吧。

王铎对“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乱头粗服,点画狼藉的狂怪用笔,而是大胆的注入了自己的狂放的豪气,使章法极尽歪斜,纵横之能放,造成字势的倾倒紧迫,气势奔放,势不可当。他把纵列种的横笔突出与大小粗细的提按纵放想结合,造成恣肆任性,摆动强烈的鲜明对比。

墨色的浓淡、干湿与结构的疏密、聚散相互为呼应,含蓄多变,风神洒脱。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这无疑是对于王铎书法地位的最佳评价。

还有,日本人并没有贬低王羲之,自王羲之传入日本以来,一直受到追捧。地位犹如神明一般。直至王铎书法传入日本,其书风契合王羲之,而且创新意识超越王羲之,当然这是时代决定的。如果王羲之也有这样的时代,其创新思维应该强与王铎的。



其实推崇谁并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认清文明文化,包括艺术总归是要向前走的,不能原地停留不懂,传统书法艺术确实是神一样的精品,古人已经达到巅峰,而我们也无法超越,既然不能超越传统技法,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创新或者类似于技法的创新呢?是没自信吗?还是惧怕艺术批评?


书法影响力


首先说日本书风与王铎书风的相似处

首先说明一点,不带任何偏见的说:日本书法之所以言王铎胜先王,是由于其书法的“先天不足”所造成的。

如果能了解一下日本书法的追求,其实是很好理解为何王铎比较受欢迎的。

大家如果看过日本书法的话,可能会觉得他们的字已经没有了中国书法的文学性

不具备那种“文化底蕴”“文人”式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日本最出名的“三笔三迹”。

三笔指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

三笔时代的书风,是明显遵从唐代的,学二王,颜真卿,李北海,欧阳询等,个人认为此时日本的书风,应该是离中国最近的时候,至于到了“三迹”时代,则是有所差距了。

这是嵯峨天皇的字,很明显的能看到有二王欧阳询的影子,虽然用笔不甚讲究,但是不可否认,写的确实不错。你能从这看到很多“写经体”的用笔,其实这是因为空海和尚,是他的老师,常与天皇“切磋书道”。

 对于嵯峨书法,历史上早有定评,当然,说到天皇书法,怎么评定的大概咋们心底也都有数。

《日本记略》天长三年(826)三月十五日条能看到如下记述:“奉为柏原天皇。于西寺限七个日。说法华经。……其经太上天皇(嵯峨天皇)手迹也。紫震金字。玉轴绣帙。一有体有势。珠连星列。烂然满目。观人称曰。真圣。钟繇逸少犹未足”云云。

说实话,这种马屁对一个爱好书法的人来说,真是受用啊“钟繇逸少犹未足”,听到这种话,天皇的脸就不用说了,屁股都得乐开花。

空海在《遍照发挥性灵集》卷六中记:“鸾凤翔碧落而含象。龙螭游苍海以孕义。张王掷笔。钟蔡怀耻……”对天皇的赞誉更是难以复加。

有的时候我也是闹不清,史官拍能理解,空海这是真排马屁,你说一个来过大唐留学的和尚,好歹也是“吃过见过”的人,这拍的比史官还666。

所谓的三笔,就到这吧,其实没啥好看的,像橘逸势,空海,也都是二王为主,用笔相对来说,肯定是没中国书法讲究细节,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在于日本三迹时代,才是为何崇尚“后王胜先王”的开始。

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奉为三迹。他们的笔法分别称为野迹、佐迹、权迹。

小野道风是日本式书法的典型代表人物,行笔奔放,干练,气势很足。

其实日本有很多和书派,解释起来挺乱,就不在说了,我现在也没闹明白。你们知道的,日本的关系向来都是复杂的。



楷行草三体掺杂,其行笔上比较自由奔放,讲求浓淡干湿,大小对比,粗细对比、非常富有变化,其实是可以看到此时小野道风对王羲之并非是初级的模仿,从中还加入了空海和怀素的笔法结构点画。(重点:小野道风是894——966年)

时间上是非常重点的,中国出现这种书风应该是从元代开始,之前没有类似书风。

藤原佐理55岁笔

以中锋为主,起笔行笔圆润遒劲,轻重变化,浓淡变化,偶然丰富,书写节奏很强的跳跃感

藤原佐理48岁笔

这个用笔相对来说就比较狂放了,对比矛盾依然明显,写的也是非常精彩的。

藤原行成

被誉为水平最高的“权迹”,恕我直言“在下看不懂哪好”,但是“佐迹”和“权迹”是明显深入去学过小野道风的。

说到这,其实也没别的了,我在放上一张咋们国展的草书作品。

其实我感觉挺有意思的,国展草书的用笔感觉,居然能和“三迹”有类似之处,但是差距就是中国书法懂得“断”,日本书法在乎连绵不断的“线

众所周知,国展是竞技型的,以讲究技巧为主,其次是形式

。日本书法,其实也是讲究用笔技巧为主的,相对中国书法,是明显感觉缺传统书法那种文化底蕴的。

三迹的书风,其实与平安时代三笔书风,行草上差距还是蛮大的,用笔更加跳跃,对比更加强烈,没有那种“中庸”“中和”之气。

显然二王书法是最讲究“中和”的,没有那种跌宕起伏,很像一个文人雅士,自有一番风流。

反观王铎,用笔技巧极为丰富,用笔的顿挫感,取势,比日本三迹还要丰富。

其实在技巧上来说,这种用笔是比日本三迹要高明的。

在日本书法里:书法艺术是单纯的点于线的抽象造型。执笔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富有弹力的毛笔得到具体的反映。为此,要求执笔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强调自由地运用笔墨的超然境地。


在日本,书法是一种“线性艺术”,用笔墨的变化去表现他们所追求的“道”,总的来说,还是在追求用笔的丰富性,整体的矛盾感。

王铎在这方面自然是高明的多,运笔的跌宕起伏更加强烈,线条更加有跳跃感,所以在日本受到推崇,是很正常的。

因为王铎所表现的,是日本书法在极力追求的。

日本书法是没有追求“字外功”的,

他们追求的都是“由技入心”,相比剑道如此,茶道程序也很繁琐,棋道开局定式也大多类似。

我感觉日本书法没有中国的“孔孟老庄”之道,不懂“中庸”“无为”虽然他们也学这些文化,但是真的没有在书法中表现出来。

而且,王铎作品传入东京时是中国清朝,日本的书法流派还是比较传统,还是遵循“三笔三迹”的,没有现在这么复杂。

如果是今天传入,以今天多如牛毛的日本流派,多半日本是不会产生“后王胜先王”之论的。

由前文空海拍天皇马屁可知,在日本王羲之的地位在书法领域还是非常高的,否则也不会用王羲之去对比(王羲之字帖在当时是皇家嫁妆)。空海则被称为日本王羲之,大概意思也是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就是宗师级的。

所谓“后王胜先王”

个人认为还是日本书法因为没有“文化根基,底蕴”所以产生了没有“字外功”,以技求道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下王铎用笔的丰富性,线条连绵跌宕的表现力明显是高于二王的,所以也就被认为“胜先王”。

中国书法讲“中和”“中庸”,所以二王的书风“即儒雅又风流”,所谓在文化的认同感下,是不可超越的。

今天的日本书法

朋友们,喜欢的点个关注吧

这种分析文章,看得人少,点赞的少,转发的少,想有几十万阅读量是不可能的了,几万都不会有的,说句大实话至今相对专业一点的文章还是没有超过一万的

希望大家支持一下我,点个关注

让我两个小时的努力能换得一点收货,感激不尽。


梁宇航


关于两个王的书法的水平,评判权、话语权在中国,而不是日本人!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用“术道魂”兼备而论,王铎更多“术和道”层面。

书法这件事,就像乒乓球一样,中国说了算!中国分分钟钟碾压日本,在中国老祖宗面前,日本人没有话语权!



日本人这么评价很正常(他们不太懂嘛),因为他们不懂中国士大夫书法之“魂”。

就像有人喜欢馆阁体,有人嗤之以鼻,就像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鉴赏力不同的人,评判观点会截然不同。意思你懂的……在下虽然也挺欣赏王铎的,但日本人说王铎胜过王羲之,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简直是青光眼!

王羲之“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越看越耐看;王铎有点“用力过猛”,野气多了些,并不符合士大夫的儒雅中庸取向。

说到底,鉴赏者自身的眼力,文化哲学观等等,都影响到他们对艺术的评判,有些时候(很多时候),鉴赏力不足的人的评论,本身就是误导性的。

书法这个艺术门类,中国人水平高出日本人很多筹,所以,不能被日本人的观点所左右。日本人派出他们最高水平的书法家,也塞不进中国的前30位。

所以,这件事的解释权,话语权在中国!!!是日本人听中国人的,而不是我们听他们的!

你说对吧!


神秘烙剑许建锋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日本这个国家,日本是一个极重仪式和规矩的国家,待人接物办事都有成套的仪式,一丝不苟,近乎呆板,比如围棋定式,日本人就执行得近乎变态,开局几乎一个样,直到吴清源的出现,打破了规矩,横扫日本棋坛,遂被日本人尊为棋圣,后无来者。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其对艺术上的审美标准以及这种美感被打破后所带来的震撼。王铎以前,日本接触的几乎都是晋唐书法,尤其以王羲之为至尊,右军书法秀雅飘逸,法度严谨,一直是评审书法的标准,这一时期日本所尊崇的书家都是源出羲之一派。

直到王铎的出现,王铎书法源自右军,兼涉诸家,至晩年方成自己风格,其书风雄健,笔沈墨浓,结字奇险,节奏多变,尤其是草书,下笔老辣刚劲,如老藤缠树又如瀑布飞流,涨墨的运用更让整幅书法动人心魄,极具视觉冲击。这样的书风一下打破了日本固有审美标准,王铎书风的雄强刚劲又与喜欢剑道,武士道的日本人的尚武精神暗合,实在是想不喜欢都难。

固此,日本人喜欢王铎是非常自然的事,甚至超越右军。


小林文化传媒


一、问题的问题

看过诸位答主回答后,深受启发。所以也来冒昧探讨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的逻辑预设,很少有人关注。显然,大家都是默认了这一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日本,后王胜前王这个说法确实存在的。然后,基于这样的认识,开始了进一步的探讨。

但是,我还是比较关心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答案恐怕是很复杂的。

二、热潮下的惊语

有王铎热作为背景,有人高呼“后王胜前王”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究竟这个说法仅仅是一小部分人的偏激之论,还是普遍共识呢?

如果这不仅仅是日本人的想法,而是很多人的共识,不局限于日本人,那么我想,日本人这个限定词就加的有点哗众取宠、标题党的意思了。甚至故意和日本人拉上关系,并且在行文中有意无意的对日本来那么点小讽刺、嘲蔑、看不起,就很能迎合所谓大众心理了。

这个说法,仅仅是日本人这样说?或者说仅仅是日本人是这样喜欢王铎的?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四、网络文化下王铎的双面形象

在网络上随便锁定“王铎”“日本人”“王羲之”这几个字,都能看到到处类似标题党的信息,一个比一个惊悚,日本人看傻了、惊呆了、横扫等等惊悚的标题,似乎都在告诉你这样的事实:

一个叫王铎的中国人,用书法征服了日本。

看过后满满的骄傲感、征服感。自足自大的天朝心理油然而生。

对于这句话到底存在多少合理性、确定性,真实性,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不在意的,不思考的,甚至不关心的。

唯一看到比较中肯的解读文章,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曹利华教授的文章:

论王铎——试论“后王胜前王”

五、荒谬的贬低

这个问题一共有两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一个是“推崇”,一个是“贬低”。

贬低这个词与推崇这个词形成的落差,在不同意这个观点的人看来,他们绝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的是怪罪于日本,而很少有人想到去质疑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在瞎编一个问题。

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论学习上,我们自然是有超过王羲之的可能,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在贬低王羲之啊!

事实上,一直强调书法古韵,推崇“晋书”的王铎,对于王羲之自然是推崇备至的,其书法自然更多的继承了王羲之技巧和风格。

肯定王铎,就是肯定了王羲之。何来贬低?

这是一个可悲的问题,可笑、无知又无聊。


松风阁书法日讲


日本在唐宋时期才学习了咱们汉字和书法,所以古法中书圣二王所谓的“小伎”,大道根本就不知道是个啥。加之晋人的豁达风度,清谈论玄所洋溢的君子之风,散怀一丘的韵味,是他们没法理解的。





而王铎早年学宋,尚意信笔,晚年尚力,(大有用力过猛,不管笔的死过)的野蛮,也比较契合日本人的性格。所以呢,有“武士道”感觉的书法,他们就捧,这点上,要留心的。

当然,咱家年轻时还是临过王铎的帖子的,包括拓碑,主要特点就是用力用大力,然后把宋人的信笔再合上去,就差不多了。

当然,王铎比任何一个日本书法家写的都好,也是真话。


通云斋龙手道人


我国书法博大精深,日本人对书法也只是懂了一点皮毛,他们眼界很低,好的东西他们看不到深处认为一般,一般的东西却认为很好。如:我们认为兰亭叙以神龙摹本为最好,日本人却认为虞世南临本为最好,显然这是眼力问题,虞世南临本十分一般,不过是相当于现在书法爱好者中很普通的水平,这自然是因为虞世南不可能长期把兰亭叙放在手里临写学习,那是皇帝的宝物一般也就是短时间见过罢了,不可能太深入的研究临摹,所以虞世南能临成那样也不错了,但与神龙本相比基本没有学习价值,而日本人却奉为佳品,这十分可笑。看日本人的书法从古至今也没有好的书法水准。就书法而言日本人的确是很肤浅。


祥云逸鹤1


不了解日本人对中国书家的评价。当今书法水平最高的还是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都差了一大截,所以他们有什么稀奇古怪的评价都不足为奇。

其实如果有条件的话,通过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书法的审美价值,倒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最好是看看在连汉字都不认识的人眼里,我们的书法还是不是这么美?什么样的书法最美?当然他们的看法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日本人认为王铎胜过王羲之的话,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王铎作品尺幅大、气势强,容易打动人。王羲之时代只有尺牍,没有大作品,他的作品是要仔细把玩和品味的。对不是太懂书法的人来说,什么样的作品更能够引起共鸣不言而喻。


夕阳碎影


其实王铎只是王羲之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他的成就并没有超米芾,赵孟府等人,张,颜更别提。二臣之子王铎的作品量巨大,日本在战前战后大量收集,加之作品自有亮点,一经日本艺人吹捧,和国内精日的跟风抄作,使之瞬间高大上了。其实其地位不可能超越邓石如,赵之谦诸人,他们的创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首先日本艺人对中国的精神毒害,更是一场经济财富的掠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