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漢服不被大多數漢人認可?

我家大佬姓易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佔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


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基本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



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男裝的式樣:

“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便是如此。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服飾來穿的(或者說是出於獵奇心理),並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宋明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一些別的式樣,但影響並不廣。

大家看到了秦漢唐宋明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其實象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漢服在唐朝時期漢人依然在穿,不過在以長安為中心的北方以圓領為主,而在吳越地區則兩者兼顧,宋明類似。日本和服就是在飛鳥奈良時期(中國唐朝時期)引進漢人服飾發展成為今天的日本和服。

漢族服飾的風格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髮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那時花開5683


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吧

1,多數人所認知的漢服應該都是寬袍大袖,層層疊疊的,會覺得不方便

2,清政府強制剃髮易服且統治了幾百年,漢服文化的斷層比較嚴重

3,日韓文化入侵嚴重。不止一次有人說齊胸是韓服,交領廣袖是和服。但是,這都是我們漢族自己的東西啊。。。


而且,漢服葉不是全是層層疊疊的。

日常男款的短打,半臂,女款更多。

(此處召喚宮寒小哥哥~)





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自古中華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漢服是衣服,更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隨著現在同袍越來越多,漢服也漸漸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之內。漢服魅力很大的吖~我穿漢服上街大家都說很漂亮~(ಡωಡ)hiahiahia

好多大姐姐問我在哪兒買的,要給姑娘買;

好多小哥哥問我在哪兒買的,要給女朋友買(這樣的男朋友給我來一打);

好多同袍遇到之後就熱情的打招呼,一見如故。

從3年前在洛陽麗景門看到一個穿長褙子的背影目不轉睛,到去年在某寶第一次看到漢元素;

從今年3月份的第一套漢服,到現在的一衣櫃;

從剛開始純粹覺得衣服好看,到現在明白其中的文化內涵。

漢服現在已經是我心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穿著漢服走遍洛陽的每條街道

洛陽明堂(武則天曾經辦公居住的地方)


洛邑古城(洛陽有座文峰塔,離天只有丈七八)

國花園(洛陽地脈最相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希望有機會可以穿著漢服走遍大江南北。


洛水之北


首先還是陳舊的觀念問題,現如今,雖然一些同袍一直在普及漢服,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注意得到,注意得到也不一定沉下心去了解,導致一直有著偏見。

其次,漢服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大部分時候,經過一些媒體胡亂宣傳,常常拿著影視服裝,表演服裝,甚至cos道具服張冠李戴,混淆視聽,使漢服在人們看來是那麼浮躁而又誇張。

最後,大家應該充滿信心,特別是煩悶的同袍們,漢服還在發現糅合中,形制與時代的關聯性還在探索,漢服圈子對於其中的討論聲音一直都在,我們也都在進步,不管是形制上還是色彩搭配,這兩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再說了,各行各業都有些規矩,漢服亦是如此,要知道一蹴而就的事情反而不能長久。


沉迷漢服慌慌噠


歷史原因以及時間問題。說漢服不方便的,少民服飾就方便了?又不讓你天天穿,難道你穿婚紗西裝去搬磚了?只是提倡作為禮服而已。說漢服是上流人士的,旗袍在民國也是上流人士穿的,謝謝。說與時俱進的,日本韓國保留的傳統服飾,還成為發達國家,所以民族服飾和社會發展並不衝突。說復古封建殘餘的,你可以別過年別用筷子,都是古代傳下來的東西。說貴的,請問你瞭解過漢服嗎?說得好像婚紗西裝很便宜一樣。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穿自己民族的衣服有什麼錯?憑什麼少民可以我們就不行?連自己國家的東西都要抵制謾罵,可想而知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尖酸刻薄的人


小葵小新小愛


因為漢族被迫兩百年的政治打壓,文化截肢。之後又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矯枉,歷史文化發展還有一定的慣性,滿清的統治雖然結束,但其截肢的文化仍在繼續蔓延,,以至於一些漢人以為長袍馬褂是民族服裝嘞,。


儒墨道


在現代漢人的映像中漢服的存在形式是在古裝劇中,其中也包括我國各地方的戲劇中。這也不難理解,經過清朝幾百年的去漢化,在大部分漢人心目中漢服作為民族服裝的必要性已經很淡了,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了!但本人並不排斥漢服的復興,因為我也想我們漢族人也像其他民族一樣在盛大節日時自豪的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而不被其他人嘲笑和誤解成韓服或小日本鬼子的和服。我認為這才是復興漢服最現實且有機會可以實現的目標!但這必定是任重而道遠的!在此為漢服復興者點贊!!


騎蝸牛7


第一,時間久遠,自從剃髮易服到現在三百多年了,人們心裡上有距離感,親切感,熟悉感。第二,整體中國文化處於低谷期,而中國文化的代表漢文化更是受到巨大破壞,雖然隨著中國的整體實力的上升有所恢復,但遠不夠,這是一種文化不自信,民族不自信,這需要時間,需要國家實力增強。第三,不排除某些人在惡意打壓漢文化,抹黑漢文化,這個漢文化不止服裝,還有精神,歷史等各方面,比如顛覆各種精神形象代表人物,而且做這些事的人很高明,也很有頭腦,偽裝能力很強!


老貓冬眠


穿漢服容易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遭人毒打



說的對的,給我點個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