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和安徽有何淵源?爲何天津話和周邊的方言不大像,卻和安徽的方言有些類似?

南方的北方人


天津的地名,不是之前“專家們”說的是什麼“天子渡津之處”。中國古漢語一般都不會引用這個詞彙作為“渡津”的。天津的名稱來源於安徽鳳陽城外的小鎮“天津鋪”,當時朱棣的衛兵(衛戍區)駐紮在北京城以外的海河邊上,(北京缺水)人和牲畜需要大量的水源,於是乎便駐紮在海河邊的地方便於生存。當時就有來自於鳳陽“天津鋪”的幾個勢力老大混的很好,就掛起了“天津鋪”的幌子(古時候的招牌),後因“天津”屬於衛戍區。故稱為“天津衛”。大明朝開國原本定都安徽鳳陽縣城裡(中都城)。當時的衛戍區就定於淮河邊上的長淮鎮,顧命名為“長淮衛”,直至現在還保留於2600年的長淮古鎮。以上言辭請專家鑑定考證。


手機用戶12161954591


純正的天津口音與天津周邊地區的方言毫不搭界,既大不同於近鄰北京,也與河北、山西和山東方言沒什麼相似之處。天津方言類似孤島,因此被稱為“天津方言島”,這是老天津衛都知道的事實。

  民間素有“燕王掃北”的傳說。朱元璋四子朱棣於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領兵到京、津一帶戍邊。當時徵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也就是隨燕王掃北的人,大都是五十歲左右的人。而這些人都是帶有家小的。史上燕王確實從安徽固鎮一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歷史上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以及近代淮軍駐紮天津,進一步強化了天津與安徽的聯繫。

  赴固鎮之前就讀過天津學人關於固鎮的描述,知道固鎮人把鯉魚叫“鯉魚柺子”,而天津人乾脆就叫“柺子”;兩地都把油條叫餜子;至於“熬鯽魚”、“煎悶子”、“死麵卷子”都是可以拿出來待客的。兩地還都把紅薯叫做“山芋”,這個叫法,和天津周邊地區的“紅薯”、“白薯”、“地瓜”等的叫法最為不同,而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固鎮相同,絕非偶然。

  在從宿州前往固鎮的路上,途經一個叫南唐鄉的地方,距固鎮僅6公里。下車問路聊天,進得小超市,我故意問:“為什麼不開燈?”因為這開燈二字最能聽出是否像天津口音。當地人說起這個地名和喊著開燈時,這些“單詞”的發音和天津話竟完全一樣,進一步證實了具有低平調的江淮方言與天津話的關係。而在固鎮、宿州一帶的飲食上更有許多似曾相識之處。如“合餅”像我們的貼餑餑熬小魚;“散子”和我們的排叉一模一樣,鍋餅以及在湯麵裡邊煮魚也是我們的吃法。當地人說的“麵疙瘩”,就是我們的疙瘩湯,過年燃放的鞭炮中有“雷子”和“刺花”!不過這兩個稱呼現在還被當地人用作喝酒乾杯時的兩種不同方式,這就有玩笑和“忽悠”的成分了。


清淺微時光


我就是天津人,我們全家去年特意去的安徽的宿州,宿州還有一個古蹟就是楚漢之爭的垓下之戰的古戰場,就是項羽和他的妻子羽姬生死離別的地方,還有他們的雕像,我們和當地人說了幾句話,發現他們的方言和我們天津話相差太遠,我們又驅車前往固鎮,跟當地人聊天問他們油條怎麼說,他們說叫油果子,跟我們差不多,我們叫果子,轉天又去菜市場,好嗎,在道邊上看見聊天的,站在不遠處仔細聽,那就是天津人在聊天!然後我們又進入了菜市場,那是一個很寬闊的露天菜市場!聽見他們的叫賣聲就如同置身在我們天津!我看見他們就感覺特別親切!我走過去和他們聊天,他們沒發現我是外地人,我走到賣大肉的攤位前,和他們說話,哎呦,簡直就是我在家鄉買東西,我問他們,聽的出來我是外地人嗎?我告訴他們我從哪來!,他們說跟他們說話差不多!不像外地人!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我覺得我們天津人和安徽固鎮人絕對有血緣關係!


君君1592316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安徽皖北地區和天津有著血緣關係。明朝朱棣是他爹朱元璋的兒子,他們都是皖北蚌埠人。可想而知,他們當皇帝了肯定會從老家帶人過來管理。所以,天津話跟皖北,尤其是蚌埠,懷遠,固鎮組成的這三角地帶的方言很是相同。


大美珠城1


明初燕王朱棣徵北,曾在安徽宿州屯住徵兵。因宿州是馬皇后的故鄉,徵兵擴員很順利,至今宿州北部夾溝鎮還有草場屯兵的古蹟。燕王把這批士兵帶到天津後駐紮,成為奪取天下的老班底。後因天子曾在此屯兵,故稱天津衛。因當初來天津屯兵的多數都是宿州人,天津方言就是宿州方言。最具有代表性的用和全兩個字的讀音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只有天津和宿州讀音一致。


驛橋寒梅


我家漢沽區,離天津市區60公里,當地人講話口音與市區區別很大,與寧河、唐山市區口音接近。據老人講,當地人屬於燕王掃北後裔,尤其是組成漢沽市區三鎮之一的“營城”,傳說就是燕王掃北一個營地而命名的,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營城的一大姓氏是“邵”,天津及周邊地區很少,據說是來自燕王掃北時期,來自安徽。當然,這些僅是口述。


上海Tim


其實是李鴻章帶的淮軍,安徽人居多。形成了獨特的安徽方言加北方方言結合體。說老天津衛,也就是天津人眼裡真正的老城裡天津人的祖宗是安徽人,一點都不帶差的。不過嘛,現在你要是和他們這麼說,他們一般不樂意聽。在他們眼裡外地人全是“老毯兒”(音是這個音,字可能拼的不對。)唉,我在天津呆了10年,有一次和一個天津朋友談到這,朋友就不可以聽了。立馬和安徽祖先劃分界限。後來我也就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