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喪的女人

哭喪的女人

老人死了一百天,第一百天頭上,子孫們一齊來到了她的墓地。

墳地前燃起了熊熊的大火,女人們開始跪下哭泣,哭得真真切切,嘴裡唸叨著和老人剛死時差不多的言語。

媽媽,你怎麼這麼早就離開了我們?

媽媽,你這輩子可憐啊!

媽媽,我真希望你能再活幾年!

哭泣的聲音壓過了鞭炮的響聲。男人們很少哭泣,他們看著女人們的眼淚,總是流露出一種很奇怪的微笑,像是在欣賞一種儀式。磕頭、燒紙、流眼淚,不過都是儀式,女人們真切的悲傷無可奈何的成為了儀式中的一部分。

死,是平凡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絕交了可以和好,刪除了可以添加,可死了就是死了,再沒有一丁點的盼頭,故活著的日子漫長,卻不需要什麼儀式感,斷氣在一瞬之間,之後卻需要很強的儀式感,儀式感是活人做給活人看的,死的人再也不會回到這個世界上,活著的人需要接著生活。

哭喪是表現他們儀式感最重要的方式。剛斷氣的時候要哭,裝棺的時候要哭,道士做法事的時候要哭,來人弔唁的時候要哭,下葬之前還要哭。棺材停在家裡的那幾天,每天都會有斷斷續續的哭聲,偏偏這裡這邊的風俗使人死去之後至少還要在家停留五天,一場喪事結束,直系親屬們都哭紅了眼,喊啞了嗓子,下葬後親人們聚在一起吃一頓飯後各自散場,因為精神萎靡,這一餐總是死氣沉沉。

在外人看來,哭泣的聲音越響亮、神態越悲慼,就越值得讚揚,若是有誰沒在自家親戚的喪事中哭出聲來,之後便會被許多人在茶餘飯後提起,“某某家的那個人,居然沒在喪事上哭出聲來,心可真冷。”年輕一輩的人不會呼天喊地的哭喪,傷心也只是默默流淚,可為了照顧自家長輩的面子,為了不在日後被人說閒話,被迫發出哭泣的聲音,哭起來像是在笑,尚在啟蒙時期的孩子聽到他們的聲音和臉上奇怪的神態,常常在院子裡咯咯的笑出聲來。

四五十歲的長輩們都會哭喪,男人們只是有理有數的哭幾聲,女人們哭起來卻是綿綿不絕,奔喪回來時從路口就開始哭喊,戴上孝布之後更是一整天的眼淚連連,遠方的親屬回來,磕過頭後就該開始一場哭泣,這時守靈的女人們就要起身和他們一起哭泣,親戚多的人,哭到後來,心理的傷心已變成了一種生理上的疲憊,傷心和疲憊混雜在一切,使守靈的女人們看起來格外的可憐。爺爺死去的時候,小姨倚靠在他的棺材上哭暈了三次。

下葬的那一天要吹嗩吶和喇叭,嗩吶和喇叭聲一起,年輕力壯的漢子們抬起棺材,一個又一個的女人撲到棺材前。那一場哭泣最讓人動容,棺材在家裡,總還有一點安慰,一旦上了山,埋進了墳地,死人就真的永永遠遠不會再出現了,這讓女人們格外的傷心,她們不顧一切砸打著棺材,想要把自己的親人叫醒,抬棺人不管她們的眼淚,抬起棺材便往門口走,女人們一路跟著出去,又哭又打,直到被人死死的拉住,直到哭喊得癱軟在別人的懷裡。

下葬時女人們不能上山,到了路口,她們便要停下腳步,目光跟著送葬的隊伍,開始她們最後的哭泣,這時不在哭天喊地,只是默默的嗚咽,一邊哭泣一邊燒掉死人生前的用品。我參與過許多次的送葬,每當翻過最後一個彎子即將要消失在女人們的視線裡,她們總不約而同的注視著我們的方向,在濃烈的煙與火裡,彷彿在期待著些什麼。

我知道她們在期待什麼,也知道她們的期待必將落空。辦喪事的時候,哭也有伴,好像熱熱鬧鬧的。辦完了喪事,有些人不再哭,開始了正常的生活,可還有些人,要難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從失去一個人的痛苦中掙脫出來。

來源:簡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