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晨峰血压,其危害是什么?


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


正常人24小时血压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24小时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即上午6~10时上升,午后2~3时下降,4~6时又上升,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3时的最低谷值。 这样描记形成的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状如长勺,我们形象的称这种血压为勺型血压。



其实早在2003年,Kazuomi Kario教授牵头进行的一项研究即提示,对于平均年龄为71岁的高血压患者,有晨峰现象者的无症状脑卒中风险较无晨峰现象者显著升高17%,卒中风险升高2.7倍!

晨峰现象与清晨时人体内的缩血管物质增加、扩血管物质释放受到抑制以及清晨血液黏稠度增加、心搏出量增加有关。

血压的晨峰现象显著增加晨起时段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也就是说,晨起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



那么如此大危害的晨峰高血压,我们怎么办呢?

在治疗高血压时,除了控制平均血压外,还应注意控制晨起的血压高峰,选择长效制剂的降压药物或者调整服药时间,从而达到24 小时控制血压平稳的目的。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络活喜)、培哚普利、氯沙坦(科素亚)、福辛普利、苯那普利(洛汀新)等,要求能维持降压疗效在24小时以上。

其中作用时间最长的是氨氯地平、培哚普利,但这些药达到稳定的降压作用时间也较长,一般需4~7天。

所以,病人服用这些药后不要着急,起效慢一些,并不是没有效果。长效药一天只须服用一次。为了达到有效地控制24小时的血压,一般情况下药还是放在早餐前后1小时服用为好。

长效制剂能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晨峰高血压,使24小时血压平稳达标。保证心、脑、肾等靶器官安全。

心血管内科王医生于2018.7.8日编辑。


心血管王医生


人体血压在24 h内是不断变化的,即使血压正常者,血压也会呈现为较明显的昼夜节律,表现为睡眠最初数小时内血压明显下降,清晨时段从睡眠到觉醒过程中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理情况下,觉醒时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通常会比睡眠时增加10%~20%。如果清晨时段的血压上升幅度过大,高于生理状态下清晨血压升高幅度(<15 mmHg),则属于病理状态,目前临床描述这一现象的概念包括血压晨峰和清晨高血压。


尽管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也无血压晨峰正常值,仅能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其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差,难以广泛用于临床实践。而清晨血压操作简单,可评估清醒状态下较高的血压水平,可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


清晨高血压的危害

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猝死、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发病高峰均在觉醒前后4-6 h。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在上午7:00-9:00间比其他的时段增加70%。清晨血压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清晨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相关。研究显示,清晨6:00-10:00间收缩压每增加10 mmHg,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17μm。

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当血压晨峰>37.0 mmHg时,冠状动脉事件增加45%;基线收缩压晨峰每增高10 mmHg,卒中风险增加22%。

清晨血压与肾脏损害也密切相关。清晨血压升高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明显高于非清晨血压升高患者。降低家庭测量的清晨血压更能预测白蛋白尿的改善。


清晨高血压的应对策略

清晨血压控制情况不佳除了清晨血压过度升高自身的病理生理学原因外,更多是血压管理不善所致,如果选用了短效药物进行降压治疗,会出现药物性血压波动过大;若选用长效但实际上疗效不足以覆盖24 h的降压药物,也无法控制24 h血压。因此合理规范化使用降压药物是有效管理好清晨血压的关键。清晨血压治疗的方案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使用半衰期24 h以及以上、真正长效每日1次服药能够控制24 h的血压药物,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

(2)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使用并能控制每一个24 h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对于单纯清晨高血压者,也可调整服药时间;

(4)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刘药师话用药


血压晨峰是指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称为"血压晨峰" ,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人的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的波动现象,即清晨觉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到8∶00-10∶00达高峰;此后下降,在16∶00-18∶00血压再次升高;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00-3∶00至最低值。这种血压波动是适应机体活动的结果,对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如果晨峰血压过高,则可导致不良预后。清晨本身就是心脑血管高发的敏感时间段,晨峰血压过高的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均会显著增加。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过高的处理

1、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全面评估血压波动节律和明确晨峰血压是否过高。

2、生活方式干预。 早晨睡醒后继续躺床上一小会,不要急于马上起床,起床时动作也一定要慢,起床后避免马上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

3、 降压药物调整。选择24 h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如果药物的治疗效果能稳定维持在30小时以上,就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

4、调整用药时间。如果24小时动态血压提示,血压晨峰高,夜间血压不是特别低时,可以把降压药改在晚上睡觉前服用。


医患家


感谢您的邀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吴一波来回答您的问题。

简单来说,清晨时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血压晨峰与心脏、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


什么是晨峰血压?

健康人24小时血压呈现“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变化,即6:00-8:00、16:00-18:00的两峰和2:00-3:00的谷。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第一个高峰在清晨时段: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 Hg,甚至上升80mm Hg,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为“血压晨峰”。一定程度的血压晨峰可看做一种生理现象,但当其过度增高时应作为异常对待。

晨峰血压有哪些危害?

心脏疾病:

研究显示,清晨血压升高的程度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心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平行。血压晨峰增高患者易出现左室质量增加、心电图中QT离散度增加、动态心电图中ST-T异常等现象。

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关注,更多健康知识和您分享!


脑血管疾病:

具有明显血压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的可能性比没有血压晨峰现象的患者更大,并且高血压晨峰与老年人脑卒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晨峰现象可作为独立于血压水平脑卒中的预警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

血压晨峰增高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从而可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展。

肾脏疾病:

研究发现,晨峰现象的存在极大的促进了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出现,但其具体机制还没有统一结论。

首先,生活方式要有所注意,如晨醒后继续卧床片刻或缓缓侧身起床,避免清晨剧烈运动,尤其是冬季过早、过强的晨练,起床后不吸烟、酗酒、喝咖啡,避免情绪激动等。其次是高血压晨峰的治疗,

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治疗。非特异治疗主要指降压的长效药,该类药物一般一天服用一次,清晨醒后服用,药效时间可维持一天,药物半衰期较长。特异性治疗指采用按时间给药的方法,该类药物主要在清晨发挥作用,药效较短。

总的来说,血压晨峰在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年龄较大的高血患者影响更加显著,此类患者应引起重视,目前针对血压晨峰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问题回答:山东大学 江泽宇 审核:吴一波

吴一波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高血压患者,清晨觉醒病恢复直立体位后血压迅速上升,并在短时间内(2-4小时)达到较高水平,这一显像被称之为晨峰高血压。具体实施来说,一般采用睡醒后2小时血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最低血压值≥35mmHg就可以诊断晨峰高血压。

晨峰高血压使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晨峰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的机率更高,所以现阶段全世界医疗领域都比较重视晨峰高血压的治疗。

目前来说对于晨峰高血压的治疗方式一般采用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干预一般是建议患者觉醒后继续卧床半小时或慢侧身起床,起床后不剧烈运动、避免情绪激动等。

药物治疗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效降压药,即药物谷峰比值>50%和平滑指数>0.8。具体来说就是服用长效CCB类药物或者ACEI/ARB类药物,尽量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另外调整服药时间,夜间服药或者睡前加服降压药都是可能的治疗方案。

(【张之瀛大夫】系头条号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今日头条。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商业用途。更多健康知识,请点击张之瀛大夫头像,然后点击红色标识“关注”。关注健康,关注头条号【张之瀛大夫】。健康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诊断、用药和使用的根据,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建议,如有需要,请及时就医。)


张之瀛大夫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近来一些医生经常讲解血压晨峰的问题,认真琢磨,其中总会看到药企的影子,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客观性与科学性。

下面我从纯学术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人体血压在清晨常出现迅速而显著的升高,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这一时段(早晨6~10点)也怡恰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期,因此有学者认为血压晨峰与这一段时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血压晨峰可能有助于降低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血压晨峰(包括清晨高血压)与这一时段发生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尚待深入分析;其次,积极抑制血压晨峰能否降低这一时段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据。

人体血压在清晨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类的遗传特质所决定的。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一直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夜间人类多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为了减少热量消耗,人体会下调机体的机能状态(如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日间则呈现相反的变化。在清晨觉醒前后,为满足日间的高当量运动,人体开始“预热”和“升温”。在位于下丘脑和松果体的时间中枢(chrono-structure)的调控下,人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活性水平迅速而显著的升高,并因此导致血压与心率的增高。这正是血压晨峰现象的生理基础。清晨时段人体内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有助于人类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久而久之,便作为一种遗传特质保留下来。

十多年前,我曾专门撰写过一篇综述,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包括血压晨峰在内的多种生理现象与病理事件的近日节律(Circadian Rhythm)特征,有兴趣的话可参见“Guo YF.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hrono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3,145(5):779-786”。

倘若清晨时段人体血压、心率等生理参数不升高或升高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则反映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出了问题。例如在老年人,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等血压调节机制减退,常会出现血压过度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血压晨峰。所谓清晨高血压的发生也是同样机制。实际上,血压晨峰只是一种表象,是人体内一系列激素水平变化的综合反映。在这一时段,除了血压与心率的增高外,还同时伴有醛固酮、睾酮、血小板聚集力、凝血活动的增高或增强,纤溶活动减弱,冠脉张力增高,心肌缺血阈值降低,心肌需要量增加而供氧量降低,等等。所有这些变化,对于心血管系统均是不利的。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阶段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换言之,这一时段内血压的升高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均是体内儿茶酚胺水平迅速升高等神经激素调整的结果,而血压晨峰并不完全是心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因此,单纯的抑制清晨时段的血压水平,并未触及心血管事件增高的根本机制,因而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清晨血压不需要控制。抑制清晨血压过高、过快的增加,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故仍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有益的影响。


郭艺芳心前沿


人体的血压并不是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它是不断波动的,呈现出昼夜节律性,通常正常人血压早上6:00-10:00和下午4:00-6:00存在两个峰值,而夜间2:00-4:00处于谷值,即“两峰一谷”规律,也称其为勺型血压。在清晨,人体睡醒起床活动时,血压从夜间的谷值迅速上升到清晨的峰值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血压晨峰现象,也就是晨峰血压。

晨峰血压现象是对于正常人群没有危害,它仅是生命的一种昼夜节律现象,满足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这种清晨血压的急剧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塞、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以说晨峰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血压的控制不仅包括日常血压的管理,还包括晨峰血压波动的控制。

晨峰血压与情绪、体位等因素相关,因此为控制好晨峰血压,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危患者早上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坚持三个半分钟,起床前在床上先躺半分钟,然后在床上坐半分钟,双脚放到床下后在床边再坐半分钟,然后在起床,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因体位剧烈变化引起的晨峰血压骤升。起床后洗漱完毕就服用降压药,以控制血压的晨峰,并保持阳光心情,切忌暴躁情绪,对于血压昼夜差值高的患者尽量避免早晨剧烈大幅度运动。


药事健康


1、什么是晨峰血压?

  正常血压在一天中具有“双峰-谷”的昼夜节律,即夜间血压较低,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无论血压正常者还是高血压患者,清晨清醒起床后,血压都会迅速上升。

  目前,晨峰血压通常以动态血压为基础计算,一般采用觉醒后2小时内的血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的血压最低值,如果≥35 mmHg即为晨峰血压增高。

(如下图,起床时间是6点,那么晨峰血压就是6-8点之间的血压平均值,减去夜间血压最低值2点时候的血压值)

2、晨峰血压的危害是什么?

一项覆盖2000余名高血压患者的研究显示,清晨血压不达标率高达54.6%,晨峰血压会显著增加晨起时段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据临床统计发现,在早晨6-10点这个时间段,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是其他时段的3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70%。

  因此,控制好清晨血压是防治心肌梗死、脑卒中发作的重要一环,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了解清晨血压是管控全天24小时血压的风向标;通过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血压。


高血压管家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危险大,需要控制,但只有真正了解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服药,更好的控制血压。晨峰血压是一个医学上常常提到的概念,是指清晨起床后2~3小时内,人体的血压值会达到一天中的高值的一种生理现象,研究发现,大约有60%以上的高血压人群具有这种“晨峰血压”的状况,而“晨峰血压”也于“晨峰心血管事件”往往共同伴随,因此,了解“晨峰血压”,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

李药师谈健康,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更多健康话题与你分享!

晨峰高血压发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晨峰高血压,与人起床后的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即刻激活密切相关,这两个系统的激活,导致心搏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血压升高,血管压力增大,也会导致血流对血管壁切应力的变异值增大、促进血管收缩、痉挛及凝血倾向, 上述情况和血压晨峰共同促进清晨时段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的增加。多项研究已证实血压晨峰现象与心脑血管事件显著相关, 并有判断预后价值。

了解自身血压规律很重要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情况是晨峰血压,夜间低谷的典型“勺型高血压”但很多人却不是这种规律,称作“非勺型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了解自身的血压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了解自身的血压规律?通常情况下,在发现高血压的初期,建议做24小时血压监测(医院大约200多块),摸清自身血压波动规律,也可在白天至睡前做定时测量并记录(如间隔2小时一次,做两到三天),此后如服药控制血压良好,每周测量血压1~2次即可。

如何服药控制晨峰血压

还是建议服用长效的高血压控制药物控制晨峰血压,对于晨峰高血压明显的患者,建议起床后服药,推荐ABR型的沙坦类药物(如替米沙坦)和CCB类的长效或缓释制剂(如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缓释片),都对晨峰血压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如中午血压是最高峰,可以将服用时间延后,在血压高峰前2~3小时服药是很好的选择。

有些文献推荐睡前服药控制晨峰血压,对于长效制剂,也是合理和可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确认夜间没有血压低谷或药物在夜间对没有强降压作用,不然,引发睡眠低血压也是很大风险

再说下高血压患者很多人在服用的阿司匹林,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清晨服用有轻微的升压效果,而睡前服用则有降压的效果,因此,对于晨峰血压明显又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建议睡前服用阿司匹林。

感谢阅读李药师的健康科普,更多问题,欢迎在下方留言继续探讨!


李药师谈健康


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于比夜间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

  "血压晨峰"带来危险时刻

  不少高血压病人认为每月只测一次血压就足够了,其实即使每日测一次也不够,这是因为人的血压是24小时波动的。犹如激素的分泌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血压也有自然节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绝大多数血压正常的人群和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病人中,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要低10%左右。人的血压的昼夜节律可以让心、脑、肾全身血管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

  但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幅度比正常人的要大。认识病人的血压波动性对高血压治疗有重要意义。

  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于比夜间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

  对于高血压病人这是个危险时间,因为此时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外一夜没有喝水,病人呼出不少水分,血黏度高。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高血压病人,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在上午9点的发生率比晚上9点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峰也在上午9点到12点;清晨的中风发生率约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占60%,心血管疾病突发达70%一80%。这种危险到中午12点后会减小。

  对于无昼夜节律的病人,(常发生在老年人,肥胖伴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继发性高血压),夜间血压甚至比日间血压高,导致心脑血管长期得不到"休息",也很容易并发心、脑血管事件。

  血压波动导致危害升级

  如果全天血管内压力波动大,很容易造成血管内皮受损,日久会造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轻、重度高血压病人来说,如果血压在一天内的波动很大,不能平稳降压,可能比不吃药更危险。

  有些服用短效降压药的病人,按医嘱应该一日服用三次,但只服用一次,这必定造成血压波动性大。因为他们的血压在服药后的4至6小时内下降,但之后如果不再服药控制,血压就会上升,长期下去很危险。因此服降压药,不能只看血压是否下降,而是看血压是否能24小时平稳降压。

  减小药物引起的血压波动性的最好办法是做血压24小时监测,以了解血压全天变化。这也是掌握夜间入睡后血压变化唯一的最可靠办法。可是24小时血压监测过程较复杂,病人不可能常做,所以当前医学界推荐高血压病人学会自测血压来了解服药后降压是否平稳,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控制。

  "谷峰比值"助你监测血压

  学会自测血压的关键是掌握血压的"谷峰比值"。掌握这个比值不难:每天清晨服药前测血压可了解降压药效最弱的时候的血压下降值("谷值");从服药后2小时开始,可多次测血压,找到血压的最低值,这时是药效最强的时候,血压的下降变化值叫"峰值"。谷峰的比值如果等于1,表示服药后,血压在24小时内得到有效控制。如果"谷峰比值"小于0.5,意味清晨血压明显升高,药效不能持续24小时。

  高血压病人坚持在每天清晨以及服药后药效最强的时间点来测压,就能判断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全天控制。若在下午4点至8点再加一次血压测量,以了解服药后10至12小时的血压控制情况,判断就更准确。

  在降压药的选择上,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优先选用一天一次给药、具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但是不少一天服用一次的降压药,常需要2至3小时才能起效,因此选择降压作用快和长效的药物是最理想的。许多长效降压药物如替米沙坦能平稳降压至24小时以上,对清晨高血压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当然任何降压药物对不同人降压疗效不同,没有百分之百的有效率,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自我监测血压对于帮助医生指导用药很重要。

  总之,为了提高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率,首先应指导患者每天清晨测血压,避免"血压晨峰"发生,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选择合适于个人的降压药物,保证全天24小时平稳降压,让病人的心、脑安度每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