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晨峯血壓,其危害是什麼?


晨峰高血壓是指血壓從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漸上升,在凌晨清醒後的一段時間內迅速達到較高水平,這一現象稱為晨峰高血壓。老年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晨峰高血壓現象比較常見。


正常人24小時血壓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多數學者認為正常人24小時血壓節律呈雙峰雙谷,即上午6~10時上升,午後2~3時下降,4~6時又上升,以後緩慢下降直至凌晨2~3時的最低谷值。 這樣描記形成的晝夜血壓波動曲線狀如長勺,我們形象的稱這種血壓為勺型血壓。



其實早在2003年,Kazuomi Kario教授牽頭進行的一項研究即提示,對於平均年齡為71歲的高血壓患者,有晨峰現象者的無症狀腦卒中風險較無晨峰現象者顯著升高17%,卒中風險升高2.7倍!

晨峰現象與清晨時人體內的縮血管物質增加、擴血管物質釋放受到抑制以及清晨血液黏稠度增加、心搏出量增加有關。

血壓的晨峰現象顯著增加晨起時段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風險。也就是說,晨起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發生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腦卒中的風險大大增加。



那麼如此大危害的晨峰高血壓,我們怎麼辦呢?

在治療高血壓時,除了控制平均血壓外,還應注意控制晨起的血壓高峰,選擇長效製劑的降壓藥物或者調整服藥時間,從而達到24 小時控制血壓平穩的目的。

長效抗高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絡活喜)、培哚普利、氯沙坦(科素亞)、福辛普利、苯那普利(洛汀新)等,要求能維持降壓療效在24小時以上。

其中作用時間最長的是氨氯地平、培哚普利,但這些藥達到穩定的降壓作用時間也較長,一般需4~7天。

所以,病人服用這些藥後不要著急,起效慢一些,並不是沒有效果。長效藥一天只須服用一次。為了達到有效地控制24小時的血壓,一般情況下藥還是放在早餐前後1小時服用為好。

長效製劑能有效及安全的治療晨峰高血壓,使24小時血壓平穩達標。保證心、腦、腎等靶器官安全。

心血管內科王醫生於2018.7.8日編輯。


心血管王醫生


人體血壓在24 h內是不斷變化的,即使血壓正常者,血壓也會呈現為較明顯的晝夜節律,表現為睡眠最初數小時內血壓明顯下降,清晨時段從睡眠到覺醒過程中血壓呈明顯上升趨勢。生理情況下,覺醒時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通常會比睡眠時增加10%~20%。如果清晨時段的血壓上升幅度過大,高於生理狀態下清晨血壓升高幅度(<15 mmHg),則屬於病理狀態,目前臨床描述這一現象的概念包括血壓晨峰和清晨高血壓。


儘管血壓晨峰與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和計算方法,也無血壓晨峰正常值,僅能使用24 h動態血壓監測來診斷,其測量結果重複性較差,難以廣泛用於臨床實踐。而清晨血壓操作簡單,可評估清醒狀態下較高的血壓水平,可在臨床工作中廣泛使用。


清晨高血壓的危害

清晨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高發時段,猝死、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發病高峰均在覺醒前後4-6 h。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時段的發生風險是其他時段的4倍,心血管死亡風險在上午7:00-9:00間比其他的時段增加70%。清晨血壓升高是促發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控制清晨血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清晨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左心室肥厚相關。研究顯示,清晨6:00-10:00間收縮壓每增加10 mmHg,頸總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17μm。

血壓晨峰與心腦血管事件相關。當血壓晨峰>37.0 mmHg時,冠狀動脈事件增加45%;基線收縮壓晨峰每增高10 mmHg,卒中風險增加22%。

清晨血壓與腎臟損害也密切相關。清晨血壓升高患者糖尿病。腎病發生明顯高於非清晨血壓升高患者。降低家庭測量的清晨血壓更能預測白蛋白尿的改善。


清晨高血壓的應對策略

清晨血壓控制情況不佳除了清晨血壓過度升高自身的病理生理學原因外,更多是血壓管理不善所致,如果選用了短效藥物進行降壓治療,會出現藥物性血壓波動過大;若選用長效但實際上療效不足以覆蓋24 h的降壓藥物,也無法控制24 h血壓。因此合理規範化使用降壓藥物是有效管理好清晨血壓的關鍵。清晨血壓治療的方案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1)使用半衰期24 h以及以上、真正長效每日1次服藥能夠控制24 h的血壓藥物,避免因治療方案選擇不當導致的醫源性清晨血壓控制不佳;

(2)使用安全可長期堅持使用並能控制每一個24 h血壓的藥物,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3)對於單純清晨高血壓者,也可調整服藥時間;

(4)使用心腦獲益臨床試驗證據充分並可真正降低長期心腦血管事件的藥物,減少心腦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生存質量。


劉藥師話用藥


血壓晨峰是指人體由睡眠狀態轉為清醒狀態並開始活動,血壓從相對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較高水平,稱為"血壓晨峰" ,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正常人的血壓節律呈雙峰雙谷的波動現象,即清晨覺醒和起床後明顯升高,到8∶00-10∶00達高峰;此後下降,在16∶00-18∶00血壓再次升高;以後緩慢下降,直至凌晨2:00-3∶00至最低值。這種血壓波動是適應機體活動的結果,對保護心血管結構和功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於高血壓患者,如果晨峰血壓過高,則可導致不良預後。清晨本身就是心腦血管高發的敏感時間段,晨峰血壓過高的老年人,心腦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均會顯著增加。

高血壓患者血壓晨峰過高的處理

1、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全面評估血壓波動節律和明確晨峰血壓是否過高。

2、生活方式干預。 早晨睡醒後繼續躺床上一小會,不要急於馬上起床,起床時動作也一定要慢,起床後避免馬上進行較為劇烈的活動。

3、 降壓藥物調整。選擇24 h平穩降壓的長效降壓藥可以控制清晨血壓的大幅波動,並能減少因不能按時服藥或漏服導致的晨峰血壓增高。如果藥物的治療效果能穩定維持在30小時以上,就能有效控制血壓晨峰。

4、調整用藥時間。如果24小時動態血壓提示,血壓晨峰高,夜間血壓不是特別低時,可以把降壓藥改在晚上睡覺前服用。


醫患家


感謝您的邀請,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吳一波來回答您的問題。

簡單來說,清晨時血壓急劇上升的現象稱為“血壓晨峰”,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血壓晨峰與心臟、腦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和腎臟等靶器官損害有明顯的相關性。


什麼是晨峰血壓?

健康人24小時血壓呈現“兩峰一谷”的晝夜節律變化,即6:00-8:00、16:00-18:00的兩峰和2:00-3:00的谷。部分高血壓患者血壓第一個高峰在清晨時段:未經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清晨收縮壓平均升高14mm Hg,甚至上升80mm Hg,這種清晨血壓急劇上升的現象稱為“血壓晨峰”。一定程度的血壓晨峰可看做一種生理現象,但當其過度增高時應作為異常對待。

晨峰血壓有哪些危害?

心臟疾病:

研究顯示,清晨血壓升高的程度與左心室肥厚的發生率、心血管病發生率和病死率平行。血壓晨峰增高患者易出現左室質量增加、心電圖中QT離散度增加、動態心電圖中ST-T異常等現象。

如果您喜歡的話,請點擊右上關注,更多健康知識和您分享!


腦血管疾病:

具有明顯血壓晨峰現象的高血壓患者出現腦出血的可能性比沒有血壓晨峰現象的患者更大,並且高血壓晨峰與老年人腦卒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晨峰現象可作為獨立於血壓水平腦卒中的預警信號。

動脈粥樣硬化:

血壓晨峰增高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從而可促進頸動脈硬化的發展。

腎臟疾病:

研究發現,晨峰現象的存在極大的促進了高血壓患者早期腎功能損害的出現,但其具體機制還沒有統一結論。

首先,生活方式要有所注意,如晨醒後繼續臥床片刻或緩緩側身起床,避免清晨劇烈運動,尤其是冬季過早、過強的晨練,起床後不吸菸、酗酒、喝咖啡,避免情緒激動等。其次是高血壓晨峰的治療,

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治療。非特異治療主要指降壓的長效藥,該類藥物一般一天服用一次,清晨醒後服用,藥效時間可維持一天,藥物半衰期較長。特異性治療指採用按時間給藥的方法,該類藥物主要在清晨發揮作用,藥效較短。

總的來說,血壓晨峰在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對年齡較大的高血患者影響更加顯著,此類患者應引起重視,目前針對血壓晨峰的治療仍需進一步研究完善。

問題回答:山東大學 江澤宇 審核:吳一波

吳一波


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高血壓患者,清晨覺醒病恢復直立體位後血壓迅速上升,並在短時間內(2-4小時)達到較高水平,這一顯像被稱之為晨峰高血壓。具體實施來說,一般採用睡醒後2小時血壓平均值減去夜間睡眠最低血壓值≥35mmHg就可以診斷晨峰高血壓。

晨峰高血壓使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晨峰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腎功能不全的機率更高,所以現階段全世界醫療領域都比較重視晨峰高血壓的治療。

目前來說對於晨峰高血壓的治療方式一般採用生活方式的干預和藥物治療。

生活方式的干預一般是建議患者覺醒後繼續臥床半小時或慢側身起床,起床後不劇烈運動、避免情緒激動等。

藥物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長效降壓藥,即藥物谷峰比值>50%和平滑指數>0.8。具體來說就是服用長效CCB類藥物或者ACEI/ARB類藥物,儘量達到24小時平穩降壓。另外調整服藥時間,夜間服藥或者睡前加服降壓藥都是可能的治療方案。

(【張之瀛大夫】系頭條號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於今日頭條。圖片來源於網絡,不做商業用途。更多健康知識,請點擊張之瀛大夫頭像,然後點擊紅色標識“關注”。關注健康,關注頭條號【張之瀛大夫】。健康提示: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做診斷、用藥和使用的根據,不能替代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治療及建議,如有需要,請及時就醫。)


張之瀛大夫


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

近來一些醫生經常講解血壓晨峰的問題,認真琢磨,其中總會看到藥企的影子,這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客觀性與科學性。

下面我從純學術角度談談這個問題:

人體血壓在清晨常出現迅速而顯著的升高,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這一時段(早晨6~10點)也怡恰是心血管事件的高發時期,因此有學者認為血壓晨峰與這一段時間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有密切關係,積極控制血壓晨峰可能有助於降低清晨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首先,血壓晨峰(包括清晨高血壓)與這一時段發生心血管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繫尚待深入分析;其次,積極抑制血壓晨峰能否降低這一時段的心血管事件風險仍缺乏足夠的臨床研究證據。

人體血壓在清晨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是一種生理現象,是人類的遺傳特質所決定的。在人類進化的早期,一直遵循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夜間人類多在休眠狀態下度過,為了減少熱量消耗,人體會下調機體的機能狀態(如心率減慢、血壓降低等)。日間則呈現相反的變化。在清晨覺醒前後,為滿足日間的高當量運動,人體開始“預熱”和“升溫”。在位於下丘腦和松果體的時間中樞(chrono-structure)的調控下,人體內多種激素水平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活性水平迅速而顯著的升高,並因此導致血壓與心率的增高。這正是血壓晨峰現象的生理基礎。清晨時段人體內所發生的這一系列變化,有助於人類更好的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久而久之,便作為一種遺傳特質保留下來。

十多年前,我曾專門撰寫過一篇綜述,較為全面的闡述了包括血壓晨峰在內的多種生理現象與病理事件的近日節律(Circadian Rhythm)特徵,有興趣的話可參見“Guo YF. Circadian rhythm i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hrono cardiology.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3,145(5):779-786”。

倘若清晨時段人體血壓、心率等生理參數不升高或升高幅度過大、速度過快,則反映機體內部的調控機制出了問題。例如在老年人,由於自主神經功能等血壓調節機制減退,常會出現血壓過度升高,這種現象被稱為血壓晨峰。所謂清晨高血壓的發生也是同樣機制。實際上,血壓晨峰只是一種表象,是人體內一系列激素水平變化的綜合反映。在這一時段,除了血壓與心率的增高外,還同時伴有醛固酮、睪酮、血小板聚集力、凝血活動的增高或增強,纖溶活動減弱,冠脈張力增高,心肌缺血閾值降低,心肌需要量增加而供氧量降低,等等。所有這些變化,對於心血管系統均是不利的。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這一階段發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顯著增加。換言之,這一時段內血壓的升高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均是體內兒茶酚胺水平迅速升高等神經激素調整的結果,而血壓晨峰並不完全是心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因此,單純的抑制清晨時段的血壓水平,並未觸及心血管事件增高的根本機制,因而難以發揮理想的效果。當然,這並不是說清晨血壓不需要控制。抑制清晨血壓過高、過快的增加,有助於降低心臟負荷,故仍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益的影響。


郭藝芳心前沿


人體的血壓並不是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它是不斷波動的,呈現出晝夜節律性,通常正常人血壓早上6:00-10:00和下午4:00-6:00存在兩個峰值,而夜間2:00-4:00處於谷值,即“兩峰一谷”規律,也稱其為勺型血壓。在清晨,人體睡醒起床活動時,血壓從夜間的谷值迅速上升到清晨的峰值水平,這種現象稱為血壓晨峰現象,也就是晨峰血壓。

晨峰血壓現象是對於正常人群沒有危害,它僅是生命的一種晝夜節律現象,滿足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但是對於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血壓不穩定的患者,這種清晨血壓的急劇升高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心肌梗死、心絞痛、腦梗塞、腦卒中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可以說晨峰血壓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血壓的控制不僅包括日常血壓的管理,還包括晨峰血壓波動的控制。

晨峰血壓與情緒、體位等因素相關,因此為控制好晨峰血壓,建議老年高血壓患者和心腦血管疾病等高危患者早上起床時動作要緩慢,堅持三個半分鐘,起床前在床上先躺半分鐘,然後在床上坐半分鐘,雙腳放到床下後在床邊再坐半分鐘,然後在起床,這樣就可以有效降低因體位劇烈變化引起的晨峰血壓驟升。起床後洗漱完畢就服用降壓藥,以控制血壓的晨峰,並保持陽光心情,切忌暴躁情緒,對於血壓晝夜差值高的患者儘量避免早晨劇烈大幅度運動。


藥事健康


1、什麼是晨峰血壓?

  正常血壓在一天中具有“雙峰-谷”的晝夜節律,即夜間血壓較低,白天血壓波動在較高水平。無論血壓正常者還是高血壓患者,清晨清醒起床後,血壓都會迅速上升。

  目前,晨峰血壓通常以動態血壓為基礎計算,一般採用覺醒後2小時內的血壓平均值減去夜間睡眠時的血壓最低值,如果≥35 mmHg即為晨峰血壓增高。

(如下圖,起床時間是6點,那麼晨峰血壓就是6-8點之間的血壓平均值,減去夜間血壓最低值2點時候的血壓值)

2、晨峰血壓的危害是什麼?

一項覆蓋2000餘名高血壓患者的研究顯示,清晨血壓不達標率高達54.6%,晨峰血壓會顯著增加晨起時段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血管事件風險。據臨床統計發現,在早晨6-10點這個時間段,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是其他時段的3倍,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70%。

  因此,控制好清晨血壓是防治心肌梗死、腦卒中發作的重要一環,對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瞭解清晨血壓是管控全天24小時血壓的風向標;通過監測清晨服藥前血壓,可以很好地判斷患者的降壓治療方案是否能夠真正控制24小時血壓。


高血壓管家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價值,大家都知道高血壓危險大,需要控制,但只有真正瞭解了高血壓的相關知識,才能更好的服藥,更好的控制血壓。晨峰血壓是一個醫學上常常提到的概念,是指清晨起床後2~3小時內,人體的血壓值會達到一天中的高值的一種生理現象,研究發現,大約有60%以上的高血壓人群具有這種“晨峰血壓”的狀況,而“晨峰血壓”也於“晨峰心血管事件”往往共同伴隨,因此,瞭解“晨峰血壓”,對高血壓患者非常重要。

李藥師談健康,點擊右上方紅色按鈕“+關注”,更多健康話題與你分享!

晨峰高血壓發生的原因

研究發現,晨峰高血壓,與人起床後的交感神經系統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即刻激活密切相關,這兩個系統的激活,導致心搏量和心輸出量的增加,血壓升高,血管壓力增大,也會導致血流對血管壁切應力的變異值增大、促進血管收縮、痙攣及凝血傾向, 上述情況和血壓晨峰共同促進清晨時段心腦血管疾病事件( 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的增加。多項研究已證實血壓晨峰現象與心腦血管事件顯著相關, 並有判斷預後價值。

瞭解自身血壓規律很重要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情況是晨峰血壓,夜間低谷的典型“勺型高血壓”但很多人卻不是這種規律,稱作“非勺型高血壓”。

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說,瞭解自身的血壓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瞭解自身的血壓規律?通常情況下,在發現高血壓的初期,建議做24小時血壓監測(醫院大約200多塊),摸清自身血壓波動規律,也可在白天至睡前做定時測量並記錄(如間隔2小時一次,做兩到三天),此後如服藥控制血壓良好,每週測量血壓1~2次即可。

如何服藥控制晨峰血壓

還是建議服用長效的高血壓控制藥物控制晨峰血壓,對於晨峰高血壓明顯的患者,建議起床後服藥,推薦ABR型的沙坦類藥物(如替米沙坦)和CCB類的長效或緩釋製劑(如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緩釋片),都對晨峰血壓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如中午血壓是最高峰,可以將服用時間延後,在血壓高峰前2~3小時服藥是很好的選擇。

有些文獻推薦睡前服藥控制晨峰血壓,對於長效製劑,也是合理和可以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要確認夜間沒有血壓低谷或藥物在夜間對沒有強降壓作用,不然,引發睡眠低血壓也是很大風險

再說下高血壓患者很多人在服用的阿司匹林,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清晨服用有輕微的升壓效果,而睡前服用則有降壓的效果,因此,對於晨峰血壓明顯又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建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

感謝閱讀李藥師的健康科普,更多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繼續探討!


李藥師談健康


人在夜間睡眠時血壓降低,大約在凌晨2、3點最低。清晨醒前血壓快速升高,晨醒後開始日常活動的最初幾小時內(約清晨6-9點)血壓達到或者接近最高峰。這時的血壓甚至於比夜間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血壓晨峰”。

  "血壓晨峰"帶來危險時刻

  不少高血壓病人認為每月只測一次血壓就足夠了,其實即使每日測一次也不夠,這是因為人的血壓是24小時波動的。猶如激素的分泌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血壓也有自然節律,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絕大多數血壓正常的人群和三分之二的高血壓病人中,夜間血壓比日間血壓要低10%左右。人的血壓的晝夜節律可以讓心、腦、腎全身血管在夜間得到充分"休息",這是正常的生理調節。

  但是高血壓病人的血壓波動幅度比正常人的要大。認識病人的血壓波動性對高血壓治療有重要意義。

  人在夜間睡眠時血壓降低,大約在凌晨2、3點最低。清晨醒前血壓快速升高,晨醒後開始日常活動的最初幾小時內(約清晨6-9點)血壓達到或者接近最高峰。這時的血壓甚至於比夜間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血壓晨峰"。

  對於高血壓病人這是個危險時間,因為此時病人的交感神經處於興奮時期,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此外一夜沒有喝水,病人呼出不少水分,血黏度高。對於有動脈粥樣斑塊的高血壓病人,此時斑塊容易破裂,導致心肌梗死、腦梗塞、腦出血。有研究顯示:心肌梗死在上午9點的發生率比晚上9點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發生高峰也在上午9點到12點;清晨的中風發生率約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佔60%,心血管疾病突發達70%一80%。這種危險到中午12點後會減小。

  對於無晝夜節律的病人,(常發生在老年人,肥胖伴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繼發性高血壓),夜間血壓甚至比日間血壓高,導致心腦血管長期得不到"休息",也很容易併發心、腦血管事件。

  血壓波動導致危害升級

  如果全天血管內壓力波動大,很容易造成血管內皮受損,日久會造成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對輕、重度高血壓病人來說,如果血壓在一天內的波動很大,不能平穩降壓,可能比不吃藥更危險。

  有些服用短效降壓藥的病人,按醫囑應該一日服用三次,但只服用一次,這必定造成血壓波動性大。因為他們的血壓在服藥後的4至6小時內下降,但之後如果不再服藥控制,血壓就會上升,長期下去很危險。因此服降壓藥,不能只看血壓是否下降,而是看血壓是否能24小時平穩降壓。

  減小藥物引起的血壓波動性的最好辦法是做血壓24小時監測,以瞭解血壓全天變化。這也是掌握夜間入睡後血壓變化唯一的最可靠辦法。可是24小時血壓監測過程較複雜,病人不可能常做,所以當前醫學界推薦高血壓病人學會自測血壓來了解服藥後降壓是否平穩,血壓是否得到24小時控制。

  "谷峰比值"助你監測血壓

  學會自測血壓的關鍵是掌握血壓的"谷峰比值"。掌握這個比值不難:每天清晨服藥前測血壓可瞭解降壓藥效最弱的時候的血壓下降值("谷值");從服藥後2小時開始,可多次測血壓,找到血壓的最低值,這時是藥效最強的時候,血壓的下降變化值叫"峰值"。谷峰的比值如果等於1,表示服藥後,血壓在24小時內得到有效控制。如果"谷峰比值"小於0.5,意味清晨血壓明顯升高,藥效不能持續24小時。

  高血壓病人堅持在每天清晨以及服藥後藥效最強的時間點來測壓,就能判斷血壓是否得到24小時全天控制。若在下午4點至8點再加一次血壓測量,以瞭解服藥後10至12小時的血壓控制情況,判斷就更準確。

  在降壓藥的選擇上,目前醫學界的共識是優先選用一天一次給藥、具有持續24小時降壓作用的長效降壓藥物。但是不少一天服用一次的降壓藥,常需要2至3小時才能起效,因此選擇降壓作用快和長效的藥物是最理想的。許多長效降壓藥物如替米沙坦能平穩降壓至24小時以上,對清晨高血壓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當然任何降壓藥物對不同人降壓療效不同,沒有百分之百的有效率,因此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而自我監測血壓對於幫助醫生指導用藥很重要。

  總之,為了提高我國的高血壓控制率,首先應指導患者每天清晨測血壓,避免"血壓晨峰"發生,從而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同時選擇合適於個人的降壓藥物,保證全天24小時平穩降壓,讓病人的心、腦安度每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