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10年,有人月薪6000,有人年薪50萬,差距在哪?

本文取材自身邊的真實故事,請勿對號入座。

北哥有兩個朋友,大約都是十年前畢業參加工作。A君進入一家業內知名的事業單位,當時效益也不錯,還解決了北京戶口。十年前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他的工資加獎金大概就有5000元左右,還有一些額外福利,算是相當不錯的。另外一個朋友B君,從外地畢業以後來到北京,由於學校背景不如A君,所以只進入了一家小公司,當時起薪只有3000多。如果按照這樣的劇情發展,A君應該混得比B君要好很多,可是直到最近參加一個聚會,我才發現,這兩個朋友現在的境況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A君還在那個事業單位,前兩年他提了副處,工資漲到了6000多,但是由於單位效益每況愈下,獎金幾乎發不出來,而且這幾年上面管得嚴,一些額外福利和灰色收入基本都斷了。好在他前幾年趕上單位最後一波福利,湊錢買了一套小經濟適用房,不然以現在的房價,他根本不可能買得起房。不過因為有了孩子,家裡老人也過來了,現在一家5口人擠在60平米的房子裡,媳婦兒的收入也不高,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

畢業10年,有人月薪6000,有人年薪50萬,差距在哪?

反觀B君,情況則大為不同。十年來他總共換了5份工作,平均兩年跳一次槽,目前已經是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的中層,工資加股票,一年的收入已經是7位數(百萬)。至於房子,他也早就買了,不過不是經濟適用房,而是北京某知名小區的一套三居室,雖然不算特別大,但是對於他們一家三口來說(父母沒來,請的全職保姆),已經算是舒適夠用了。聽說,這哥們最近正在考慮換個更大的房子,打算再生個二胎。

以上是北哥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我相信,大家身邊也都有很多類似的案例。幾乎是同一時間參加工作,而且A君的起點要比B君高很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個人的人生境遇在十年間發生如此巨大的轉變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北哥也從一些共同的朋友那裡瞭解了一些背後的故事。

A君進入單位以後,工作是非常認真的,也頗得領導信任,只不過由於行業逐漸衰落,單位的效益越來越差,所以他的工資待遇一直也沒有什麼起色。在事業單位待的時間久了,每天都幹著一些重複的工作,人就開始慢慢產生了惰性,離外面的世界也越來越遠。不過因為身邊的人也都是這樣,所以A君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在熬了7年之後,他終於被提升為副處,工資待遇也有所提升(工資漲到了6000多)。期間也有人勸他換工作,不過他已經習慣了體制內的環境和節奏,另外他不知道自己出去以後能做什麼,所以也不敢離開。反正他知道,在這種單位,即使效益再差,國家也會養著他們,對於他來說,說不定再熬個幾年,還能被提成正處,工資還能再漲一點。

B君這十年的經歷就要豐富得多,光工作就換了五份。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小公司,起薪3000多,除了房租和開銷,基本沒有剩餘。幹了一年多以後,B君就跳槽到了行業內一家大公司,工資也翻了將近一倍。雖然工資漲了,但是B君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從事的這個行業其實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開始自學編程。雖然沒有什麼基礎,但是理科背景的他還是在兩年之內就掌握了編程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業餘時間跟朋友一起承接了一些項目。由於業務能力提升很快,他做開發的收入慢慢超過了本職工作,於是他就乾脆辭掉了本來的工作,在朋友的引薦下加入了一家IT公司,做一名全職的程序員。再後來的幾年,趕上互聯網蓬勃發展,他又換了兩次工作,工資也不斷翻番,兩年前就實現了年薪百萬。現在他在一家國內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做項目負責人,自己基本上不再親自編程了。最近北哥聽說,他又在和一些朋友一起研究創業的事。

畢業10年,有人月薪6000,有人年薪50萬,差距在哪?

或許你認為以上只是個案,但是北哥發現,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普遍。我的一個前同事,從一家國企跳槽到了互聯網公司,收入實現了大幅提升。我原來公司的領導,雖然進公司的時候是在最基層,但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提升,在不到十年時間內實現了6連升,成為公司最年輕的中高層。最近這兩年,很多在體制內的朋友開始走出體制,在體制外發揮更大的價值,也獲得更大的物質回報。他們這些人,有的是主動求變,有的是被動改變,正是這些改變讓他們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也讓他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那麼他們身上有哪些共同點值得我們學習呢?北哥為你總結了以下三點。

一、增長見識

見識是什麼?見識有什麼用?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大家都知道得到專欄作家吳軍老師現在是人工智能和語音識別方面的專家。早在20年前,他就覺得自己的語音識別技術在國內很不錯,直到參加了一場國外的學術交流,對比了約翰·霍普金斯、麻省理工、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頂尖高手,他才發現自己的那些東西根本不算什麼。於是後來他乾脆放棄了在國內的一切,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士,見識了許多世界級的計算機大師,和很多在國內根本接觸不到的技術,最終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國際專家。他時常感嘆:如果沒有那次學術會議,我會一直覺得自己很不錯,永遠不會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吳軍老師說,“一個人最終的發展——能走到多遠,飛得多高,取決於他的見識”。

對於財富,也是一樣。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叫“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實際上限制你想象的不是貧窮,而是見識。你每天見識的都是身邊月薪5000以下的人,你自然覺得6000多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如果你從周圍的小圈子跳出來,就會發現外面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有人掙一萬,有人掙兩萬,還有人年薪百萬,而且這些人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

二、提升能力

有了見識以後,你需要做的就是提升你自身的能力,從而讓你的能力匹配你的見識。只在思想上富有的人,並不是真的富有,只有在行動上也統一起來,才是真正富有的人。不論是B君還是吳軍老師,當他們的見識提升以後,他們馬上都採取了行動,而他們的行動都是學習。對於吳軍老師,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技術水平在國際上不值一提時,他的行動是出國留學,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而對於B君,當他意識到自己的行業即將衰落,而互聯網即將興起的時候,他的行動就是學習計算機知識和編程技能。可以說,學習是我們提升自己能力的必經之路,也是普通人提升自己收入的必經之路!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學呢?以前大家都說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說只要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費10000小時,你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對不起,現在北哥要告訴你,一萬小時定律是錯的,趕快拋棄這樣的想法。首先,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按照每天8個小時,一年250個工作日計算,10000小時就是5年。對於已經步入工作崗位的人,我們還有多少個5年,5年我們耗得起嗎?其次,即使你花了5年,你也不一定能成為專家。大家看到很多人在一個崗位上幹了10年、20年,他們成為專家了嗎?沒有!所以時間不是決定因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真的想學一樣東西,我們不一定需要5年,但是要講究方法。

這裡北哥為大家推薦一種“刻意練習”法(有一本叫《刻意練習》的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一下)。這套方法不詳細介紹,簡單說一下其中的三個要點,也就是3F原則。1. 專注(focus)——首先要專注,否則所有的練習都不會有效果。2. 反饋(feedback)——幫你識別出錯誤,得到有益的反饋。3. 糾正(fix it)——修正反饋的錯誤信息,想出各種辦法去解決它。不管你學什麼技能,做到這三步,你大概率能成為專家。

三、學會理財

如果你的收入只停留在死工資的層面,那你離財務自由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這也是北哥今年要著重幫助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升你的理財能力。

關注了我們老賬號的粉絲一定還記得,今年春節期間我回家見到了兩個由於不理財導致的悲劇。一個是我的舅姥爺,90年代把拆遷補償的鉅款存在銀行,現在幾乎變成了廢紙。另一個是我的一個初中同學,輝煌的時候肆意揮霍,沒有做任何理財規劃,最後窮途末路。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都有很多。

那麼我們普通人怎麼理財呢?北哥認為,不外乎三步。第一步是培養理財意識,首先要明白理財的重要性,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第二是學習理財知識和技能,這個比較難,北哥現在做的事就是幫助大家提升理財知識,大家可以持續不斷地關注我們的更新。當然,如果實在不行,也可以去找一些專家,注意一定是要真正的專家,不能是磚家或者騙子。第三就是要行動起來,比如我之前說過的基金定投,大家還沒有動手的,真的可以馬上動手。

畢業10年,有人月薪6000,有人年薪50萬,差距在哪?

看到這裡,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北哥你讓我們每個人都去追求高收入,但在現實生活中總不可能每個人都從事高收入的工作,每個人都能年入百萬吧?”——是的,一點都沒錯。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90%以上的人都不可能成為高收入人群。但問題是,你想成為那頭部的10%,還是甘於做這底部的90%呢?如果你甘於現狀,既不想提升自己的見識和能力,也不想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那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得了你!如果你想早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我的提升和財富的增值,那就行動起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