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三沙洪菜場裡多有三五成群的上海人,專程來崇明淘時鮮貨,近時是衝著子魚來的。好心人告訴他們,子魚剛上市,價錢大來些。他們回說,阿拉勿缺鈔票,能吃到正宗的野生子魚心滿意足。還有的自己開轎車過來,候在岸邊等子魚船進港,買了趕回上海去,可見崇明子魚名氣高漲,倍受歡迎,引南北東西客趨之若鶩隔洋過海來!

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子魚,揚名遐邇的崇明特產,因魚的形狀象鳳凰的尾巴,所以又以鳳尾魚聞名,上海人慣稱“烤子魚”。崇明的老祖宗則稱之為鱭、子鱭,《萬曆崇明縣誌•物產》中,就已有了“鱭”的記載,說明400多年前崇明人已有子魚吃了。《民國崇明縣誌•物產》:“今民俗呼有子者為子魚,無子者為鱭。”是說到了清末民初,崇明人把子鱭中產卵的雌魚俗稱為子魚,不產卵的雄魚俗稱為鱭魚。因為雄的比雌的小得多了,給加個“小”字叫小鱭魚。有人問,子魚條條有子,都是雌的,雄的呢?現在曉得了嗎?小鱭魚就是雄子魚。

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屬迴游性魚類的子魚,平時棲息在近海淺水裡,每年立夏至小暑,集群游來長江口產卵,在崇明島水域形成子魚汛。

子魚大嘴巴,扁體型,尾部延長,銀白色,長12~18釐米,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現代科學研究的結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碳水化合物,以及鋅、硒等微量元素。

子魚吃法多樣,紅燒子魚是崇明傳統佳餚。新鮮子魚去頭、內臟,洗淨,瀝乾,每四五條頭尾相併成扇形放進油鑊子,一面煸成金黃色後,翻一面再煸。然後加調料、水燒開,放點醃齏花,再燒開出鍋。哇,色澤誘人,肉嫩味鮮,吃十條八條是勿捨得放筷的。

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俗話“黃瓜燒子魚一搭對一搭”,崇明確實有這道葷素搭配菜。一搭一搭子魚煸好盛出,煸炒黃瓜片至轉色,再倒進子魚,加水、調料燒熟出鍋,子魚仍然成扇子形搭連著,黃瓜片歸黃瓜片,青黃分明,而葷素鮮味卻已相互滲透,筷筷好吃筷筷鮮。

一提起油走子魚,真叫人饞唾水直咽。舊時崇明雖然盛產子魚,因為油走費油太多,價本太大,平民百姓少有問津的。時過境遷奔小康條件好了,啥人吃勿起?鮮子魚揀好,拌調料入油鍋煎,成金黃色撈起來,色香味俱佳,連魚骨頭也酥脆可口,大人小孩都當零食搬,時不時搲一條塞在嘴裡,有滋有味忍不住再搲一條。一次走了子魚放在保鮮盒裡,原準備拔拔長吃二天,那知未到開夜飯就已盒底朝天!

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新鮮子魚是好吃,但過了兩個月的漁汛就沒有了。老祖宗傳下好辦法,趁著正汛裡貨色多價錢便宜,多買些揀好曬乾囥起來,可以吃到過年。因為是淡幹,保留了鮮味,想吃了拿幾條,浸泡一下清蒸。子魚乾浦蛋、子魚乾燒茄塊,也都是上得了檯盤的稀貨,源汁原味,又鮮又香,還有點韌皺皺有咬嚼,吃過齒頰遺香,回味無窮。

雄子魚即小鱭魚小末小,味道也斜氣好,只幾塊錢一斤,真是價廉物美。最簡單又好吃的是油走,方法上與油走子魚一樣。再一種傳統吃法是做鱭魚餅,將揀好的鱭魚斬成糜,加調料搓為餅,油裡一拉,紅燒或加點和頭都是美味。

餐桌上一縷淡淡的江風!

老夫算得上子魚的老吃客了,作一點經驗之談:子魚的鱗是可以吃的,而且好吃,曾見人買了子魚去鱗,刀刮、指甲扒,吃力勿討好成了洋盤。又子魚有野生、養殖之分,養殖的看上去雪白敞亮,肚皮癟沒有子。野生子魚是銀白而不是雪白,尾巴帶一絲淡黃,最大特徵是魚子飽滿澎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