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是新會人通過反覆的研究、實踐、從種源、採收、加工、炮製、包裝銷售的每一個細節積累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新會作為陳皮的地道藥材產區,具備了深厚的積累。

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新會柑

歷史上,一般每斤幹柑皮,可換片糖五六斤,如果遇著柑皮漲價,可換到十五六斤。一斤上等皮最高價時,可換到6斤生油。而柑皮與稻穀的比價,通常為一擔頭紅皮可換稻穀15—20擔,高峰期一度換稻穀110擔。而非新會產的,每擔僅值四五元,而新會柑皮上等的每擔值100多元,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

這樣大批量的新會陳皮,由各商號向小販收購後,再行分銷、批發和零售,而小販則到全縣各鄉村作零散收購。每到冬至前後,小商販就攜帶片糖,按質論價與人換購柑皮,叫“柑皮換糖”。1945年抗戰勝利後,有些小販,更攜帶花生油下鄉換購柑皮,叫“柑皮換油”。而也有攜帶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的小販,下鄉換購陳皮,稱作“柑上皮換生活用品”等等。

新會人一直以來都有存柑皮的習慣和經驗,每逢柑桔收穫季節,都見“買柑曬皮”和小販過街穿巷賣柑,但“只賣肉,不賣皮”,形成“家家開柑皮,果皮掛灶眉”、“柑黃秋高爽,果皮滿禾塘”和“秋收谷金黃,柑皮煨鹹湯”的獨有景象。

新會人往往將柑皮掛在灶尾受煙燻著,以防蟲蛀發黴,越陳越香,每家每戶如是,早已成為地方傳統,世代相傳,歷史久遠。

新會人慣用新會陳皮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上品,特別選擇上好新會柑親手製作,在向親友說明“這是我自己曬的,很正宗”時,臉上露出快樂的笑容,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老陳皮

技藝特點

“十年一屆基、種果用機肥。揀果考眼力,二三刀開皮。反皮看門路,曬皮趁天氣。貯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機”。新會人對陳皮要求細微,不僅開皮講究刀法,存皮也要有方法。果以扁身油皮方為上品,刀以“對稱二刀”、“正三刀”或“丁字二刀”方為正統,藝以“冬前好天氣,失水軟反皮。自然陳曬制,晾曬不遲疑”為內行。除此外,還要做足做好措施,適時防燒、防黴、防蟲和防潮,舊皮定裝定倉,適時返曬。傳統一直流傳著“麻繩串灶尾燻,麻袋裝閣樓放”,“年年曬新皮,舊皮少伺理”等的存皮做法。

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二刀

新會“非遺在身邊”,陳皮製作工藝

正三刀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獨特的陳皮製作傳統技藝。是新會人通過反覆的研究、實踐、從種源、採收、加工、炮製、包裝銷售的每一個細節積累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部分素材參考百度百科,柑邑號整理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