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隱藏在語言中的趣歷史 · 第2集 · 支那究竟是不是辱華稱謂

先放結論,支那,當然是一種辱華的稱謂,即便曾經不是,但現在絕非潔潔良所自以為是的:支那,僅僅是China的音譯。

那些隱藏在語言中的趣歷史 · 第2集 · 支那究竟是不是辱華稱謂

最強有力的證據,當然還是來自日本官方在1946年的一份當今檔案編號為A14110153600的官方說明:《支那ノ呼稱ヲ避ケルコトニ関スル件》:

那些隱藏在語言中的趣歷史 · 第2集 · 支那究竟是不是辱華稱謂

也就是說,今後不得在任何的官方文檔中,將中國稱為支那,將中國人稱為支那人,這其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成果之一。還是在那份文獻中,日本官方同時也給出了對於中國和中國人,以及華僑的一些官方的建議用詞:

那些隱藏在語言中的趣歷史 · 第2集 · 支那究竟是不是辱華稱謂

因此,從那時起,關於這個問題的歷史結論已然非常清楚了,那就是: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甚至在包括中國人自己在內,都曾經以支那自指,比如,孫中山先生就曾自稱支那

那些隱藏在語言中的趣歷史 · 第2集 · 支那究竟是不是辱華稱謂

但隨著日本的全面侵華歷史進程,這個詞,已經迅速的從中性,轉向了貶義,並附帶上了極度濃厚的蔑華和辱華意味,翻閱戰時的日本出版物,裡面充斥著“支那駐屯軍”、“支那派遣軍”、“日支關係”、“北支治安戰”之類用語,對華根本不以“中國”相稱。而在日本在統治偽滿時期,對當地人更只許稱呼為“滿洲人”。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當時的國民政府,在1930年5月,經過中央政治會議討論後,認為忍無可忍,才正式下令:“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就此拉開和日本官方進行外交交涉和鬥爭的原因。

因此,稱不稱中國為支那,其實已經不單單是一個這個詞是否辱華的問題了,它還關係到我們是如何看待抗日戰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成果的核心價值觀問題。

而即便不從這個角度入手,僅純粹的從這兩個詞各自本身的語源歷史角度出發,說支那是對China的音譯,也是根本靠不住的。

China是什麼意思

關於China的語源,現在普遍的一個共識,是來自於對秦朝的稱謂,大致的一個傳播路線,是沿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一帶,隨著絲綢之路,逐步向歐洲擴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幾乎也可以說,正是因為先有了對這個地方的這個稱呼:chin,才有了後面的Chin-a:這個a,有表示尊貴的意思,就好像稱呼美洲為Americ-a,稱呼非洲為Afric-a一樣。

日本什麼時候開始稱中國為支那

但日本稱中國為支那,則純然和此無關,更多的是受到了佛教的影響。作為一個直到中國隋唐年間,才創立自己文字的國家,日語文字從創立之初,就體現了當時中華兩大主流文明,即儒教和佛教對其的影響。具體到關於中國的稱呼上,更多的是,則是延續了當時中土佛教所翻譯的印度佛經中,對中國的稱呼,即:支那。因此,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人雲亦云的成果,和China之間是根本沒有什麼因緣際會的關係的。

並且事實上,這個詞在日本也不常用,更多的,日本和我們一樣,也保留了用朝代,來指稱國家的方式,比如,在清朝時期,日本對華,就只稱“清國”,及至我們所說的甲午戰爭,在日本文獻中,也一直稱之為“日清戰爭”,所以,我們其實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面侵華時期,日本軍國主義人士,選擇重新以“支那”來指代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刻意,就好像他們在需要貶損清朝時,用“豚尾奴”來取笑當時,留著辮子的國人一樣。

難道說,當我們被稱豚尾奴時,也可以很淡然的說,這就是一種稱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