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何應欽?

大不列顛的帝王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之二十九:陸軍上將、行政院長、國防部長、軍政部長、陸海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何應欽。

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謀、黃埔軍校總教官,後一直位居國軍最高層,抗戰勝利時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中國派遣軍投降。

提起蔣介石和何應欽關係,可謂是相愛相殺了數十年,表面看何應欽是蔣介石拜把子兄弟,八大金剛之首,中央軍一號人物。

何應欽追隨蔣介石多年,互相支持。但逼蔣下野做的不厚道、毫不客氣,西安事變中幾乎要致蔣於死地。蔣介石對這位把兄弟也是明裡暗裡壓制何應欽,使其失去兵權。

何應欽依然是軍界政界不倒翁,其早年南征北戰,在軍事上為民國打下基礎。每次給蔣使絆子後都若無其事,反倒不斷加官進爵。今天菸酒閣大學士來解開這個謎團,說一說民國大佬何應欽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



何應欽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於黔軍發家,娶妻王文湘,在黃埔軍校打下政軍界基礎,成為中央軍僅次於蔣介石的人物。

何應欽(1890-1987年),出生貴州興義一個農戶家庭,七歲入私塾、勤奮好學。

1905年考入縣高小、陸軍小學,後選送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又以全校第一名成績,到日本振武學校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

1911年何應欽回國參加辛亥革命,討袁失敗後返回日本就讀士官學校。1916年學成回國,任貴州講武堂校長兼黔軍參謀長,並娶貴州督軍劉顯世侄女王文湘為妻。

王文湘小何應欽歲。雖為富家子女,但知書達理,亦能勤儉持家。因不能生育,曾勸何應欽納妾,被何拒絕。兩人白頭偕老,恩愛一生,身後沒有子女。這也成就何應欽民國第一好丈夫的美譽。

後何應欽與妻舅王文華聯手發動“民九事變”,迫使劉顯世交出貴州大權。次年王文華被刺身亡,何應欽遭黔軍谷正倫排擠,被逐出貴州。

何應欽後來遭劉顯世刺客暗殺,胸部、腿部受傷,前往上海治療,全靠夫人王文湘精心照顧。後蔣介石與何應欽關係教較僵,王文湘亦在宋美齡處斡旋,為何辯解、開脫。


1924年,孫中山計劃創建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四處延攬人才。何應欽與蔣介石既有同學之誼,又在貴州辦講武學校頗有名氣,於是蔣介石邀請何應欽參與籌建工作,出任黃埔軍校副總教官。

組建黃埔校軍時,何任第1教導團團長,在東征陳炯明時連戰皆捷。後校軍兩個團合編為第1旅,何升任旅長。

7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並組建國民革命軍,校軍併入第1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師長。

通過黃埔軍校、建立校軍和民國成立等事件,何應欽在政界、軍界嶄露頭角,成為僅次於蔣介石的中央軍實權人物。


何應欽與‘’雲南王‘’龍雲,後為關麟徵。

1925年,何應欽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參加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和兩次東征陳炯明。

1926年7月,北伐戰爭期間何應欽任第1軍軍 長,拿下福建後東路總指揮兼福建臨時政治會議主席,又乘勝進軍浙江,攻克杭州、逼近南京。

1927年何應欽大力主張剿共,在上海血洗工人組織,製造四一二慘案。同年5月何應欽與蔣介石、李宗仁分三路北伐,遭到直魯聯軍反攻,退守到長江沿線。

蔣何矛盾由來已久,何應欽擅長見風使舵,關鍵時刻落井下石,人品不高。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汪精衛武漢政府分庭抗禮。汪精衛通電反共反蔣,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聯合馮玉祥、閻錫山公開逼蔣下野。

何應欽此時判斷失誤,以為蔣樹敵太多,在政界再無翻身之日,作為蔣介石最倚重的軍事副帥,何應欽暗中支持桂系逼宮。這是日後蔣何交惡的開端。

當白崇禧在會上要蔣離職時,蔣回顧何,而何一聲不吭,蔣傷心異常拂袖而走。蔣事後說:“當時只要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這是蔣、何的第一次矛盾。

蔣下野後,何應欽解散許多國軍部隊,將黃埔軍官悉數解職,如關麟徵補充三團。關麟徵告狀到蔣介石那裡,蔣大怒說:“你告訴同學們,何應欽已背叛於我,你們做土匪,那我就是土匪頭子。”


下野後的蔣介石重新佈局,通過聯姻引入外援,一舉鹹魚翻身,何應欽重新認識局勢,再次與蔣合作。

下野後的蔣介石東渡日本,一刻也沒有閒著,先是娶了宋美齡,獲得宋家力量,然後拜會美日政界獲得支持。

1927年11月10日,蔣由日本回上海。12月10日,第二屆四中全會預會通過決議,敦請蔣復職。蔣復職後,乘何去南京之際,蔣直 接去何的第一路軍徐州總指揮部,下令撤消何應欽本兼各職。

蔣將軍隊編為4個集團軍,自任總司令。後經人說情,何應欽出任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主持裁軍委員會工作。

此次教訓後,何應欽鞍前馬後,表現的忠心耿耿,被蔣接著任命為陸海空司令部參謀長,出任開封、鄭州行營主任。

1929年何應欽在中原大戰前線督戰,其父病故,無暇奔喪。蔣介石深受感動,親赴何府祭拜,使何應欽感激涕零,蔣何關係和好如初。

1930年,何應欽任軍政部長,後任剿共前線總指揮。6月桂系李宗仁攻長江,何坐鎮武漢將李擊退。

1931年2月,何應欽任南昌行營主任,指揮部隊圍剿紅軍,卻連敗五場。蔣介石剛上任國民政府主席,心情極好,不僅未責備何,反而任其為前線總指揮兼空軍司令。

西安事變中,何應欽再次看走眼,不聽宋美齡意見,堅持武力解決、邀請汪精衛回國主持大局,犯了蔣介石大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扣留蔣介石,舉世震驚。共產黨和宋美齡、馮玉祥、李烈鈞等都要求和平解決。

事變發生後,何應欽態度強硬,一方面出任代總司令,命劉峙、顧祝同兵分兩路進剿西安,一方面聯繫日本大使館,邀請汪精衛回國主政。

宋美齡認為軍事解決會逼迫張楊殺死蔣介石,再三請求停止軍事行動,何應欽不為所動。

於是宋美齡找到東路軍總司令顧祝同,說了心中顧慮,顧祝同立即表態,一切以委員長安危為重,顧祝同遲遲不到任。

東路軍按兵不動,以至何應欽準備安排他人出任司令官,不料26日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何應欽再次在政治上看走眼,西安事變後何的種種舉措,使得蔣介石不再對其信任。

出於政治考慮,蔣介石表面上充分肯定何應欽以武力解決西安事變的舉措,認為是制衡張、楊最有力的態度,並讓何應欽在返京大會上代表自己做發言,殊榮無限。

蔣介石在外部場合多次說明,是何應欽強硬態度和行動迫使張楊讓步。實際上,蔣介石對何應欽所作所為非常憤怒,立即提拔不聽何應欽指揮的顧祝同為陸軍總司令兼第一集團軍司令官。

此後何應欽雖然在軍事上是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實際權力被蔣最信任的顧祝同、陳誠架空。

西安事變後,何應欽接替張學良主政華北。期間主持長城抗戰,又與日本人斡旋,簽訂了《何梅協定》。抗戰開始,何應欽亦積極參與。

西安事變後,何應欽接替張學良主持華北軍政,期間與日本人斡旋,亦主持長城抗戰。最後簽訂了《何梅協定》,這是日後人們詬病何應欽不抗戰的依據。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時,何在四川主持整軍會議,被蔣召回南京。擔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轄蔣鼎文第4集團軍和餘漢謀第12集團軍,主要職責是守衛福建與港、粵地區。

在南京保衛戰問題上,何應欽等多數將領主張不死守,以殲日軍有生力量為主。但蔣未採納,結果唐生智大敗。

1938年1月,何應欽改任軍委會參謀長,負責制定作戰計劃和參與各個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作了一些努力。

但總體上,蔣介石逐步剝奪何的實權,1944年,何應欽擔任十四年的軍政部長位置亦被陳誠頂替。何轉任陸軍總司令,主要負責部隊培訓和西南作戰,指揮策劃了長衡會戰和湘西反攻。


國軍中央軍有四大軍事派系,何應欽擔心蔣介石猜忌,其系統比較低調,沒有特別明顯特徵。

國軍派系林立,不但有李宗仁、龍雲、閻錫山這些地方大佬派系,即使中央軍內部也有四個派系之多,即何應欽、陳誠、胡宗南、湯恩伯等。

不像陳誠“土木系”那麼明目張膽,何應欽擔心引起蔣介石猜忌,在派系問題上小心翼翼。據郭汝瑰回憶:何應欽提拔的將領,自己都可以指揮,所以算是一個派系。

屬於何應欽派系的將領主要有顧祝同、劉峙、蔣鼎文、錢大鈞;猛將如杜聿明、關麟徵、宋希濂、鄭洞國等。杜聿明在回憶錄也說,自己的靠山是何應欽。


抗戰勝利後,何應欽代表中國及東南亞戰區接受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投降。之後完全被排除權力中心,皆任閒職、虛職。到臺灣後只擔任民間職務。

1945年9月8日何應欽代表中國政府飛赴南京,9日9時在南京原軍校大禮堂進行“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接受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遞交的投降書,但其彎腰接受降書的姿勢受人詬病。

日軍雖然投降後,何應欽組織運力,短時間內將數百萬日軍和日僑撤離,如此大規模的運輸甚至影響了國內軍事調度。




1946年5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成國防部。何受陳誠等排擠,失去了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由陳誠和白崇禧分任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何僅任國防部重慶行營主任一職,離開權力中心。

後何應欽擔任聯合國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前往美國,受到美國媒體諸多讚譽。

1948年,經蔣介石同意,何應欽回國述職。當時進行總統大選,部分軍軍政負責人提出何應欽競選“副總統”,何表示無政治野心,逐拒絕。

其後蔣介石想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派林蔚徵求意見。何考慮到蔣介石用人都親自決定,自己只是個傀儡,於是婉拒。

1948年底,蔣介石再次宣告下野,李宗仁代總統,李宗仁即要請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何應欽怕蔣介石顧慮,主動從南京搬到杭州。蔣介石深受感動,勸何應欽以大局為重,接受職務。

渡江戰役後,行政院遷往廣東,何應欽率內閣總辭職,將權力交給閻錫山。其後經香港轉赴臺灣。何應欽赴臺後,只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何應欽晚年熱衷民間活動,擔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童子軍副會長等民間職務。1986年何應欽中風送入醫院,1987年去世,享年98歲。


菸酒閣大學士


有我蔣介石,必有你何應欽

何應欽和蔣介石是一對很好的搭檔,作為蔣介石的下屬,何應欽一直被蔣介石委以重任,可以說,何應欽是蔣介石比較信任的嫡系。

關於何應欽和蔣介石的關係,二人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的校友,又都在陳其美手下共過事,後來兩人又在黃埔開啟合作,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任少將總教官,二人開始走在一起。

在蔣介石開始在國民黨內上位的時期裡,蔣任命何應欽為黃埔教導團的團長,奠定了何在國民黨軍政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等蔣介石崛起的至關重要之時,何應欽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

尤其是第一次東征中,蔣介石的指揮部被敵人重兵包圍,何應欽率部浴血奮戰,老蔣老淚縱橫的說:“你必須想法堅持,挽回頹勢,否則什麼都完了。“何應欽當即表示,“既然非拼即死,那麼我就去了!”於是和敵人展開殊死拼殺,後來援軍趕到,蔣介石大獲全勝。

蔣介石也因此,變成國民黨內的一匹黑馬,在中山先生死後,一躍成為國民黨的大佬,時候,蔣介石對何應欽說,有我蔣介石,必有你何應欽。

有人評價何應欽對蔣介石的關係,何應欽“深感蔣介石的知遇之恩,秉堅貞不二之志節,竭智盡忠,驅馳效命,五十餘年如一日,未稍或逾”。

國民黨內的大佬何應欽

正是由於蔣介石的提攜,才有了何應欽的飛黃騰達,但是何應欽絕對是實力派,而並不是陳誠那樣沒有多少水平,只知道聽蔣介石的話。

有時候蔣介石猶豫不決的事情,甚至需要何應欽來打氣,在1926年北伐前期,蔣介石預謀發動“中山艦事件”,但是當時畢竟不是大權在握,蔣介石也很是擔心,於是密電何應欽,徵求意見。何應欽當即表示,對於蔣介石提出的任何決策,都全力擁護,正是何應欽的態度,讓蔣介石下定了發動中山艦事件的決心。

後來在蔣介石與汪精衛對抗時期,蔣介石下野,何應欽就代掌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並且搖旗吶喊,要求蔣介石復位,在汪精衛玩不轉後,使得蔣介石得以重新出山。

在西安事變中,已經身為軍政部長的何應欽不像宋美齡、宋子文等人所提倡的那樣一定要和平解決,何應欽主張“討伐勤王”,那個要轟炸西安的就是何應欽,除此之外,何應欽還致電汪精衛,並安排軍隊向西安靠攏。

蔣介石後來說到:···之所以同意和平解決、同意釋放他,張學良之所以禮送他回南京,都是因為何應欽的“討伐”施加軍事壓力的結果。

可見,何應欽的政治謀略並不是蓋的,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才能把戲演好啊!

正是因為何應欽的個人能力,使得其成為國民黨內的大佬。

關於何應欽的評價

關於何應欽其實是一個很難評價的人物,何應欽在北伐、中原大戰、抗戰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其個人品質還是值得肯定的,在國民黨大佬裡面,能夠堅持不納妾的估計也只有何應欽一個。

但是何應欽在很多問題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在九一八事變後,何應欽對待日本一直妥協退讓,在抗戰勝利後本應該對日本進行嚴格審判,結果何應欽一再放開審判標準。

究其原因,雖然何應欽抗日有功,但是何應欽因為早年留學日本,在一些問題上,有親日傾向。基於此,甚至有人把何應欽和汪精衛做對比,認為何應欽和汪精衛為了政治利益都依賴於日本,史論縱橫認為,雖然汪精衛與何應欽都有利用日本人的初衷,並且最終都被日本人利用了,但是何應欽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懂得什麼事情是萬萬不能做的。直到抗戰結束,何應欽也沒有走向叛國的地步。

在對待革命的問題上,何應欽一直以反革命的身份出現,對我黨來說,一直是一個極具威脅的人物,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只能說,譭譽參半吧!


史論縱橫


作為黃埔軍校的總教官,何應欽是一位頗具才幹的將軍,從東征到北伐再到抗日戰場,始終是黃埔系的中堅,戰功赫赫。奈何與蔣介石關係的不斷微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何應欽的能力發揮。



棉湖大戰成就蔣何終生互不相棄。

1925年廣東軍閥陳炯明進攻廣州,何應欽擔任由黃埔一期生組建的教導第一團團長,首先在平山以2000人擊敗陳部洪兆麟師一萬餘人,揮師前進,3月12日與悍將林虎部五萬大軍在棉湖遭遇,由於援軍遲到,何應欽以一團兵力死戰不退,傷亡近半。面對陣線的幾近動搖,蔣介石已經心理崩潰,對何說道:“何團長,假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失敗了,就一切都完了”。

於是,炮兵連長陳誠親自開炮,何應欽挺身督隊衝鋒,黃埔學生軍齊上刺刀反守為攻,適錢大鈞第二團趕到,一舉破敵。蔣介石從此把這一天作為與何應欽同生死共患難的紀念日,否則蔣的政治和軍事生涯將到此結束,而這一戰,使蔣何雖然以後多有爭執或矛盾,但終生沒有相棄,這是情份。



龍潭大捷奠定國府定都南京的軍事基礎。

1927年北伐軍佔領武漢和南京,蔣介石和汪精衛分別成立了政府,史稱“寧漢對立”,雙方互證正統,並以兵戎相見。被驅逐到江北的軍閥孫傳芳部趁國軍內訌,8月25日以七萬之眾趁夜偷渡長江,準備一舉奪回自己的老巢。何應欽和白崇禧分別指揮第一軍和桂軍反擊,苦戰七日,徹底消滅孫部主力,稱龍潭大捷,保住了南京政權。

在此之前,桂系以需要寧漢談判為由要求蔣介石放棄總司令職務,在蔣何李白的會議上,何應欽野心閃現,一念之差選擇了沉默,蔣介石無奈下野,兩人關係第一次蒙上陰影。



中原大戰彰顯出眾軍事才能。

蔣介石復職後為調教何應欽,不打招呼突至徐州的第一集團軍司令部,以何應欽擅離職守將其當場撤職,搓摸一段時間後調任武漢行營主任,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蔣軍主力全部在中原地區與馮玉祥閻錫山60萬聯軍作戰,兩湖空虛。

桂系白崇禧見機可乘,出兵直取長沙,進而窺視武漢 ,在沒有中央軍可調的情況下,何應欽指揮湘軍何鍵和贛軍一部,以正面阻擊側翼包抄的戰法大破桂軍,粵軍再抄後路,桂軍內部分裂,李宗仁白崇禧下野逃亡香港,何應欽甚至可以調湘軍一部增援江北戰場,足見作戰絕非菜鳥。



西安事變讓蔣何之間漸行漸遠。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同時被扣的還有陳誠衛立煌陳繼承等一堆大員,蔣嫡系大將幾乎被連鍋端,南京亂成一團 ,公推何應欽主持軍事,何應欽再次昏頭,一門心死武力討伐西安逼死老蔣算球,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急得跪求,何仍執意出兵,幸虧宋美齡趕來鎮住了場面。

權力的誘惑太大,老實說何應欽確有取而代之的私念,可惜他的軍事指揮在行,政治能力卻遠不如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心底已生嫌隙,再不予何應欽實權,同時著意提拔陳誠制衡何應欽,兩人關係漸行漸遠,但不會撕破臉皮。



雪峰山戰役 畢竟為民族而戰。

何應欽的軍事才能一直應用在內戰前線,東征北伐,打軍閥剿蘇區,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失去蔣的信任,始終位高權低,雖然以軍委會參謀總長的身份不斷參與對日戰略,卻不能有統兵作戰的機會,直到1945年的湘西戰役。

日寇新組建的板西一郎之20軍,以八萬人馬進攻湘西芷江機場及周邊軍事基地,連續請命的何應欽終於獲准指揮這抗日最後一戰,督率20萬精銳國軍,大敗日軍於雪峰山下,不久以後,日軍在芷江簽署了投降備忘錄。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在南京接受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的投降。



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

何應欽是黃埔系除蔣介石之外的二號人物,門生故吏遍佈國軍各個方面,同時待黃埔學生和藹周到,人稱“何婆婆”,再加上資歷厚重,所以始終在國軍中有較高威望,這也是蔣介石一直對他不棄的重要原因,就連戴笠這樣的事媽,也從來不敢去找何應欽的麻煩。

電影《一號任務》有這麼一段,南京談判時,軍統特務跟蹤總理的汽車,進一豪宅有憲兵守衛,特務的車被攔下,剛想耍橫細一打聽,垂頭喪氣就回了:這是何老總的家。

何應欽留日軍校生,多少有點親日,汙點也是有的,比如《何梅協定》。但是在民族大義上沒有含糊過,稱得上黃埔精英,無需過貶。1948年國民政府搞“憲政”,出任國防部長,陸軍一級上將。


度度狼gg


說起何應欽,就離不開蔣介石,他是國民黨黃埔集團中的二號人物,和蔣介石一樣,他留學過日本,他也是從大革命時期就追隨的孫中山,或許沒有蔣介石的話,何應欽也許會成為國民黨將領中黃埔系的領袖。但蔣介石是校長,他只是一個總教官,即使後來還成為了軍事教育長,但他只能屈居人下。



若是單論才華的話,其實何應欽是一位頗有才幹的革命者,但他的手段和蔣介石比起來,還是差的太遠,所以他只能成為蔣介石的副手。而何應欽和蔣介石在同一件事情上幾乎總有爭執,一生也有過多次倒蔣,但“剿共”卻是他們共同的話題,這二人似乎對共產主義充滿著畏懼,因而他們在“攘外必先安內”上是一致的。



或許這一點成為了他們二人能夠共事的唯一紐帶,但在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和何應欽的矛盾到達了頂點。何應欽主張武力討伐張學良和楊虎城,四十個師的中央軍已經集結,但後來因為宋子文等等軍政要員的干預,最後得以和平解決。



在何應欽的一生中,他似乎永遠在充當蔣介石的副手,他一生中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的投降儀式,他享受了一個軍人的最高榮譽。

國民黨敗退後,他去往了臺灣,晚年的何應欽雖然沒有為吃喝而發愁,但最為當年的軍政要員,卻成為了邊緣人物,可以說是飽受冷落,後無疾而終,享年98歲。


歷史之絕唱


何應欽,黃埔教官,國民黨重要軍事人物,陸軍一級上將。其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和黃埔多數教官一樣,來源於保定或者日本陸軍學校,且有較強的革命思想,在辛亥及之後的行動都比較積極。

我們今天關於何應欽的事蹟自然不能面面俱到,擇要而說。

1、替補成了主力

在日本振武學校,何應欽是蔣介石的學弟。都在陳其美帳下做事,後來又專門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關係,在黃埔時候,蔣介石的第一候選人的王柏齡。何應欽就是王柏齡引薦去的。

正常情況下,王柏齡基本是要壓何應欽一頭的。

但正如歷史中所有成功人士一樣,業務能力從來都是第一位的,東征、北伐,王柏齡的散漫變相說明能力不足,何應欽的盡職讓黃埔學生軍的優勢得以體現。畢竟態度決定一切嘛。

豫中會戰是蔣鼎文的渡劫,南昌之役就是王柏齡的宿命。之後何應欽到了歷史舞臺。

2、造過老闆的反,老闆卻離不開

在第一次北伐佔領南京後,寧漢分裂,桂系第一次倒蔣,何應欽默許,就這麼炒了老闆魷魚。老蔣後來都說“當時只要他何應欽一句話,我是可以不走的”。在老蔣回來後,一度被解除本兼各職。但很快又被任命為總參謀長。

之後長期擔任軍政部長。

在1936年西安事變中,堅定討伐。事後未被責怪。

之所以能這樣無非兩點:第一就是業務能力極強;第二就是人緣好。這兩個都做到了無可替代,也就只有他了。

3、一生親日

有為日本將軍說:“留美的主張學習美國,留日的卻往往反日”。但這一點放到何這裡基本不適用。

他一生都親日。

在長城抗戰後,主張與日本議和;華北事變後,抗戰後,都是如此。

當然這只是其政治主張。在具體事務上,堅定的維護國家獨立是一直堅持著的。

總結:

何應欽做人、做事確實是同類人的佼佼者。留日、黃埔、組織、人緣,四大能力,讓其長盛不衰,成為政壇常青樹。

參考文獻:

賀江楓.無以為繼:黃郛與1935年華北危局[J].近代史研究,2018(03):39-55+160.

張皓.“日本天津軍的謀略”:1935年胡白事件之探析[J].安徽史學,2018(02):96-108.

陳文峰.公主屯戰鬥:東北戰場殲敵一個軍[J].炎黃春秋,2018(03):8-12.

石戶谷哲. 土肥原賢二與華北事變研究[D].南開大學,2016.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何應欽是一個非常值得寫也是值得學習的民國人物,性格中庸,老成持重,在官場上游刃有餘。總結一下他的人生履歷:開了掛的升遷、穩妥的行事方式與急流勇退的睿智。

與國民黨高層一些出身於精英的官僚不同,何應欽的祖上是清代出鎮移民,負責貴州行伍及治安事宜。到了晚清地方軍事化組織式微,其家族式微並由“軍籍”轉為農業“戶口”。何應欽7歲入學之後,就非常勤奮且注意鍛鍊體格。

人生的機遇在於留學日本軍事院校並結識了還是愣頭青的蔣介石。1909年,經武昌新軍系統推選,何應欽被清政府陸軍部招考為留日學生,進入日本振武學校,開啟了留學生涯。

還叫蔣志清的蔣介石,也就讀於該校,是何應欽的學長。日本當時的革命思潮比較濃重,何應欽與蔣介石作為同窗,一方面接受軍事教育與體格訓練,也開始萌生出反清革命思想。

在此期間兩人加入了同盟會。何應欽年輕時比較激進,聽說國內發生了“辛亥革命”,匆匆回國參與了滬軍起義。但是,1914二次革命失敗後,心灰意冷,又去了日本,正式求學於陸軍士官學校。

1916年秋何應欽回國到老家謀職,先到了貴州擔任省講武學校校長和黔軍參謀長,頗有建樹,小有名氣,之後又去了雲南擔任講武堂官員。

由於在同盟會的資歷和參與辛亥革命的經歷,1924年孫中山籌備黃埔軍校之時,蔣介石想起了他,何應欽受到了重用。

何應欽的人生從此一路順風順水,雖然和蔣介石有過分歧與矛盾,但1934年之後就珠聯璧合,互相照應,正如蔣介石誇讚他為:安危同仗,甘苦共嘗。何應欽做事情也比較穩妥中庸,分寸感拿捏的很好,也善於溝通與照顧各方利益,故而讚譽者多於詆譭者。

他從團長升到軍長,不到10年時間。北伐期間,已經做到位高權重的軍政部部長。1934年,軍中巨星的何應欽,被國民政府授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這是非常罕見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何應欽出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遠征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後趕赴聯合國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

何應欽最光輝的時刻是,1945年9月,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參與主持了岡村寧次投降儀式,可以說是人生的巔峰!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大幕,可見國民黨高層對他的認可。要知道,當時顧祝同、陳誠、胡宗南等人,都是炙手可熱的角色。

何應欽晚年被蔣介石冷落,在臺灣地區擔任虛職,給個榮譽銜而沒有實權,但是他善於急流勇退,自我安慰,練練書法,投身文化建設事業,愉快地度過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你說他睿智不?

1987年何應欽98歲,因心臟衰竭,結束了他的一生。生命長壽、政治長青、軍功長在、名聲長存,可謂比較完美的一生,不可複製,讓人羨慕。

可能唯一不完美的,就是沒有後代。自創一句詩吧,正所謂:

亂世男兒多奇志,東渡扶桑學本領。

應欽原本是欽定,何不借雲上青天。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歷史傳訊社


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要職,他是蔣介石的心腹,被稱為蔣的“八大金剛”之一,可最終兩人卻漸行漸遠,形同陌路。如何評價何應欽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裡想了很久,最終我給他的評價是“有雄才,有抱負,有不足”


何應欽被蔣介石視為心腹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應該說是極強的。東征時期平定商團叛亂,劉楊叛亂,接著又打下了陳炯明,可以說能夠順利平定陳炯明何應欽是有功的,他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體現。此外何應欽能夠多年被蔣介石放在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國防部長這樣重要的位置,如果沒點能力他怎麼在陳誠,胡宗南,杜聿明這些人中脫穎而出呢?

何應欽有抱負,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何應欽曾不止一次的想取代蔣介石登頂。寧漢合流那段歷史中,蔣介石曾有過一次下臺的經歷,其實那時候何應欽只要幫助了蔣介石,蔣介石就不會下臺,可何應欽沒有這麼做,因為他也想當老大。西安事變時期,何應欽力主武力解決,這其中就有想趁此機會自己上臺,雄心不可謂不壯呀!



何應欽有不足,何應欽最大的不足在於他“傾日”,其實在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許多武將傾日,何應欽是代表。何應欽在日本想“華北自治”的時候就主張和日本人妥協,最終簽訂了“何梅協定”。上面談到的西安事變時期,何應欽力主武力解決也有一部分是為了得到日本支持,因為他這樣做了剛好利用日本人把自己推到蔣介石的位置。當然何應欽雖然做了這些事情,但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最終還是沒有像汪精衛一樣選擇投誠而是堅持抗日,大節無虧還是值得肯定的。



晚年的何應欽逃到臺灣,在蔣介石開始整治的時候,何應欽便被剝奪了重要職位,自此他再也沒有過問政事,過起了自己的田舍翁生活。1987年10月21日這位經歷了民國以來近代史上幾乎所有大事的老人停止了呼吸,享年98歲,至於他的功過也就留給我們後人評論了。


一樹梅花一放翁


何應欽,貴州小軍閥出身。

時也,命也。貴州軍閥混戰極為殘酷,失敗者就是死。所以何應欽逃離貴州參加藍黨。幸運被推薦黃埔軍校副總教官(代總教官),這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沒有之一。

此後,自黃埔教導團團長起歷任黨軍旅長,第一師師長,第一軍軍長,統帥的都是黃埔核心部隊。加上黃埔老師,學生都是老部下,待下溫和,被稱何婆婆,很快成為蔣之下的黃埔第一人。總體來說,何雖死黨不多,但可全權指揮陳誠系之外的幾乎所有黃埔軍隊,包括其餘八大金剛、胡宗南、湯恩伯所部。大多數學生如關麟徵、陳明仁、杜聿明等學生小團體都能接受何應欽的指揮。

但是何個人政治能力不高,這一點始終限制了他的晉位,只能居於蔣之下。當然,何也做出了幾次努力,試圖取代之。

1927年,南京方面遭遇徐州兵敗,蔣的壓力極大,馮玉祥調和寧漢合流,武漢方面要求蔣下臺。對此,何如堅定支持蔣,則毫無問題。但何卻反常地保持沉默,蔣憤怒辭職,第一次下野。此後,何與桂系共同領導三人的軍委常委會,李白兩委員的桂系乘機佔領北平至廣西大片土地。蔣1928年1月復出,第一件事就是撤銷何的職務轉任總部參謀長的空職。何辭職避居莫干山,蔣不以為然,派人去請,還驕傲宣稱,離開你何應欽,我蔣介石還是蔣介石。但離開我,你就什麼都不是了。

一語成讖。這是蔣對何的最好評價。

西安事變後,興奮的何應欽在黨內軍內毫無對手(陳誠跟隨蔣被扣西安,胡宗南湯恩伯尚未成氣候),公開通過政治決議,以代總司令名義發佈討伐令,試圖逼迫張楊殺死蔣介石再徹底吃掉張楊。事變結束,蔣對何恨之入骨,卻不得不宣稱何應欽的武力逼迫也是促成張楊釋放的重要原因。當然,蔣私下加緊扶持軍事三巨頭來抵消何的影響力。

此後,何雖還是軍政部長,總參謀長等中央第二高位,但實際已失去大部分權力而轉向繁雜的行政工作。死黨,一期畢業生冷欣被永不錄用,兵役署長陳澤潤被蔣藉故槍決,本就不多的羽翼被基本剪除。

抗戰勝利,何在軍事改組中失去軍政部長,總參謀長職務,1947年更被派到聯合國任安理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使團長!1948年回國後任過國防部長甚至行政院長,都已力不從心,無法挽回局面。去臺後一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這個天下第一號冷板凳。

所以,蔣的那句評價還是中肯的。

何應欽遇到蔣,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四川達州


在紅軍到達陝北後,在西安附近的東北軍張學良所部成為距離紅軍最近的部隊,此時蔣介石已經客觀統一中國了,張學良作為副總司令,蔣介石要求張學良進攻陝北的紅軍,張學良和周恩來交好多年,而且對於蔣介石的獨裁,張學良也多有不滿。

蔣介石為了督促張學良進攻陝北地區,親自跑到西安來勸說,結果被張學良扣押,要知道蔣介石麾下可有60萬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呢,張學良也沒有要殺蔣介石的意思,準備和國民黨進行談判,但是國民黨內部並不是統一的,內部有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何應欽等人作為反對蔣介石的勢力,此時,何應欽召開軍事委員會。自己擅自做主擔任國民黨革命軍司令,而且要率軍進攻西安,救出蔣介石。


很多國民黨老將說道,張學良有意和咱們談判,此時進攻,不是逼著張學良殺蔣介石呢?何應欽的確有這個意思,早年他和蔣介石是拜把子兄弟,但是隨著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好,而且蔣介石也對他的不滿日益加重,很多次何應欽和白崇禧一起排擠蔣介石。


之後何應欽率領大部隊進攻東北軍,在陝甘地區的胡宗南也率領部隊圍堵東北軍,東北軍局勢岌岌可危。此時張學良要求蔣介石寫出一封停戰命令來停滯中央軍的進攻,此時蔣百里也在西安,於是張學良問計策於他。他說道,由蔣介石下一個停戰手諭,自己送出去。

張學良問道,外邊的中央軍是聽蔣介石的呢,還是何應欽的,蔣百里說道,何應欽比不上蔣介石。


在停戰命令下達後,宋美齡,戴笠,宋子文也到達西安,和周恩來一道解決西安事情,在隨後第二天,蔣介石乘坐飛機飛回南京,中央軍頓時大撤退,何應欽更是不敢多動。

將傑斯暗中忌憚何應欽的實力,於是也沒有多加責怪,反而升任此人擔任軍事參謀長,但是從此之後何應欽再也沒有掌兵的機會了。不過


歷史大家


蔣介石與何應欽,分別曾任黃埔軍校校長和黃埔軍校總教官,是黃埔系的第一、二號人物。何應欽的整個軍旅生涯中,與蔣介石榮辱與共,其間也不乏嫌隙與磨擦。

黃埔軍校時期是蔣何的蜜月期。經老同學王柏齡推薦,孫中山任命何應欽為黃埔軍校少將總教官,劉峙、顧祝同等人作為何應欽的下屬任教官。何應欽工作勤勉努力,深得蔣介石欣賞,就任黃埔學生軍第一教導團團長,在東征中屢立戰功。棉湖之戰,挽救蔣介石於困境之中。


北伐時,何應欽任黃埔學生軍第一軍軍長,在鬆口戰役中,何應欽率部以少戰多,大敗孫傳芳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周蔭人部,令蔣介石大為讚許。後何應欽升為東路軍總指揮、浙江省政府主席。此期間蔣何之間可謂攜手並進,如魚水之歡。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一石激起千層浪,武漢國民政府宣佈開除蔣介石黨籍,而黨內人士也紛紛表示蔣介石以軍權干預政治,群起而攻之,新桂系李、白乘機逼宮。蔣介石無奈,只得以退為進,假意下野。蔣介石在會議上滿懷期待,他的得力助手何應欽能極力挽留他,可是何應欽此時也不想得罪白崇禧,只得默不作聲,令蔣介石大失所望。8月13日,蔣介石通電黯然下野。蔣何之間有了一絲嫌隙。

1928年,蔣介石復職後,馬上就教訓了何應欽一把。何應欽的第一路軍總指揮被拿掉,給了個司令部參謀長的頭銜,明升暗降,有職無權。這下何應欽深知蔣介石的馭人之術了,乖乖聽命於蔣介石了。


軍閥混戰時期,何應欽先後任武漢行營主任、廣州行營主任、軍政部長,為蔣介石地位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西安事變發生後,蔣何關係再生波瀾。何應欽就任討逆軍總司令,力主武力討伐。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路集團軍總司令進攻西安,並命空軍轟炸西安。後由於宋美齡等人反對才改在西安附近轟炸。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何應欽力陳自己“以戰逼和”的苦衷,蔣介石並未公開指責,但蔣何之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

抗戰全面爆發後,何應欽任軍委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隨著黃埔系另一派系――陳誠系的逐步崛起,何應欽的實權也逐步地被分化瓦解,從一線統兵作戰退後到幕後管理。1944年陳誠接任了他的軍政部長職務。同年底,何應欽就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1945年4月指揮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會戰。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軍校禮堂,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代表接受日方岡村寧次遞交的投降書。晚年何應欽曾說這是他一生最為榮耀的時刻。


好景不長。1946年軍委會被撤,國防部成立。何應欽的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職務一併被撤,被外派至聯合國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陳誠取代他任參謀總長。

1948年國防部長白崇禧因力挺李宗仁競選副總統得罪蔣介石而被調離,蔣介石又想起了何應欽,何又被重新起用為國防部長。後又繼任李宗仁代總統的行政院長。

解放軍渡江後,剛坐上行政院長交椅的何應欽見國民黨大勢已去,趕急請辭國防部長、行政院長,去往臺灣。



去臺後,何應欽實權盡失,任戰略顧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1986年10月20日,98歲高齡的何應欽辭世。

何應欽早年留學日本,又任黃埔軍校總教官,軍事才能卓越。在東征、北伐、軍閥混戰時期,屢立軍功,成為蔣介石肱骨。只不過在“圍剿”中,被紅軍打得灰頭灰臉。何應欽在任軍委會北平委員長期間,曾和日本人簽訂《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主權。抗戰勝利後他還極力包庇岡村寧次免予追責,這都反映了他另一個特點――親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