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215年英國大憲章

世上少有千年王室,英國王室算一個。從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顛島算起,已近千年。十七世紀英國革命時曾短暫中斷,其後的英國王室仍是老威廉家血統,直至如今伊麗莎白二世所屬的溫莎王朝。

英國不僅王室悠久,而且自1688年光榮革命以來,數百年幾無內亂。就連英聯邦國家也是如此,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背後必有深刻原因,值得探討。也許得從古希臘開始說事,本文不擬詳述,只重點回顧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即1215年簽署的英國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

大憲章的歷史背景頗為周折,得從英王亨利二世說起,而且涉及到法國。

英法兩國如同一對冤家,相互聯姻卻又撕打了八百年。早期西歐都是封建主體制,並無明確國家概念,如同中國春秋時中原各國,前頭結成秦晉之好,轉臉就刀兵相見。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就因英王愛德華無嗣以繼承王位之名出兵,在英國建立了諾曼王朝。威廉公爵的孫女嫁給法國的安茹伯爵,在法國生一子。這孩子應該算是法國人,後來卻回英國繼承王位,稱為亨利二世。這還不算,他還娶了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埃莉諾為妻。路易七世和埃莉諾無子,倆人協議離婚。埃莉諾隨即嫁給當時還是安茹伯爵的亨利,後來生了一大堆子女。奇怪的是,路易七世和續絃也生了一大堆子女,不知當初他和埃莉諾搞的什麼名堂。

亨利二世生來有福。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領地安茹,從母親那裡繼承了領地諾曼底,妻子埃莉諾又帶著領地阿基坦作為嫁妝送給他。幾處加起來大約佔法國的三分之一。繼承了英國王位後,他一下子成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大領主,其勢力可以和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相比。

亨利二世的後代就沒這麼幸運了。獅心王理查不把英國看作故土,在位十年只在英國待過幾個月,不是在捍衛法國領地就是率領十字軍東征,最後戰死在法國。其弟約翰靠陰謀繼位後,野心勃勃夢想重振亨利二世的雄威,無奈打仗太慫,每戰必敗,把法國領地丟盡,還搞得財力枯竭。莎翁的《約翰王》對這位無能英王有詳盡描述。

約翰王卻有一大優點:知道妥協。他的妥協導致大憲章的誕生,無意中把英國帶入一個新時代。

諾曼人入主英國後,把法蘭克王國開創的彩邑制也帶入英國。所謂彩邑制就是一種土地分封制。領主把土地分給封臣,封臣還可以領主身份建立自己的封臣群體,直到騎士為止。歐洲大陸就是一大群領主相互爭奪相互吞併。這種體制被威廉公爵帶入英國,從此英國也開始領主混戰時代,但與歐洲大陸有所不同。歐洲大陸是非傳遞等級制,領主只能控制其直接封臣,封臣的封臣並不聽命於他。於是,國王作為最大的領主,其勢力很有限。威廉公爵在英國建立的是傳遞式等級制,有點像東方帝國的官吏體系,因此王室就有了遠超一般貴族的勢力。

然而,每一代英王都須明白,其勢力是妥協的產物,是王室向貴族和城邦妥協換來的,不能為所欲為。十三世紀的英國手工業已很發達,城邦行會為抵禦貴族領主的盤剝,遇到貴族與王室衝突往往站在王室一邊。作為交換,王室允許城邦以贖買方式獲得自治權。王室、貴族和城邦之間構成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相互爭奪又相互妥協。約翰為保住法國領地連年征戰卻屢屢戰敗,財力枯竭便向貴族和城邦無節制索取,終於在1214年布汶之戰大敗後徹底惹怒各貴族領主,他們聯合起來向約翰施壓:要麼簽署大憲章,要麼拉開架勢打一仗。約翰自知無力對抗,於是選擇了妥協。

我看到的大憲章包含63個條款(據說是後來的修改版),涉及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細到連寡婦遺產也有規定。大致可以歸納為財產權、稅賦權和司法權三個方面。個別條款提到國王的權利,大部分都是對國王權利的限制。可以想象,當時一群貴族圍著約翰一條條爭論條款,約翰一定氣得想把他們都幹掉。無奈貴族背後有強大勢力,約翰不得不委屈求全。

回顧1215年英國大憲章

1215年約翰王簽署大憲章

大憲章作為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其頒佈施行必定艱難。從約翰王到後繼英王,只要有機會便翻臉不認賬,一旦失勢又重新妥協。其後幾百年,大憲章幾經廢棄又幾經修改實施。整個過程就是英國中世紀曆史的寫照,也讓我們見識了英國是如何從一個小小島國演變為最強大的工業國。

不禁要問:為何在英國和一些西歐大陸國家,王權可以被嚴格約束,在東方帝國卻做不到?有些人總認為大權在握就可為所欲為,那麼,英王為何不像東方帝王那樣屠盡反對者,只留下唯唯諾諾之輩?

史實告訴我們,英王並非不想獲取絕對權力,而是力所不及。內部經濟結構和外部環境使然。

中國曾是典型的東方帝國,不妨拿來做個對比。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東方式的小農社會,千百萬個體小農力量分散,誰也無力對抗官府。僅當遇到大災無法生存時才不得不揭竿而起。朝廷面對千百萬分散小農,很容易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吏體系進行控制,並通過這套體系聚斂民間錢財。朝廷因此有財力建立強大常備軍以抵禦外侵和內亂。歷朝歷代也有地方勢力與朝廷抗衡,但都不能長久,或是被削藩,或是取代朝廷建立新的中央集權。

英國的領主經濟與此完全不同。領主們各自有一套獨立系統,包括莊園、手工作坊、農奴和騎士。農奴和騎士被領主管轄,而非聽命於王權。王室其實也是個大領主,只是勢力較大。一旦勢力對比出現變化,王室就可能更迭。三十年玫瑰戰爭期間王室就幾經更迭,只不過是同一血統不同家族之間的惡鬥。中世紀後期城邦崛起。那也是一個個獨立系統,有錢也有武裝。於是權利關係更加紛亂。

在這種局面下,王室如何收取稅賦?有時會來硬的,如約翰王所為,但多數情況下要通過協商。領主和城邦都明白,王室要維持運轉,要抵禦外來入侵,稅賦總是要繳納。他們的要求是把稅賦控制在大家可接受範圍。一旦超限,王室便面臨強烈對抗。王室若不顧他人反對一味堅持會導致大戰,甚至像查理一世那樣丟掉腦袋。這正是英國逐漸建立協商機制的內在動因。

任何中央集權都希望面對一群分散個體,而不是一個個有勢力的群體。如果有可能,他們寧可長期維持小農和手工業經濟,甚至維持氏族部落式的原始經濟。中央集權往往有反城市化反市場化傾向,因為城市化和市場化會加速傳統經濟的解體,形成新型的經濟實體和社會機構。這樣的實體和機構會逐漸增多增大,隨之有越來越多的利益訴求。那必然導致權力分散。那是集權者不願看到的局面。

那麼,工業時代是否意味著中央集權的終結?也不盡然。像英國這樣的國家,早早建立了協商機制,工業發展促成協商機制走向完善,最終導致1688年的光榮革命。歐洲大陸就不同。法國直到十九世紀還在維持強權體制,導致政權不斷更迭。德國甚至到二十世紀還出現希特勒式的強權。歷史說明,在工業時代早期,那種粗放式的大工業仍然容易被權力控制。二戰之後,西方國家逐漸轉向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強權失去經濟基礎,協商成為普世原則。

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卻很不同。有些產業仍會支撐強權政治的延續,典型的如石油產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成本很低,全球需求量又特別大。政府掌管了石油產業便有了強大控制力。有些國家可以完全靠石油產業為生,另一些國家則靠石油產業支持出口和財政收入。這些國家多多少少都在維持著強權政治。還有些國家雖不依賴石油,但粗放式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加上社會觀念的慣性作用,仍然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化。

然而,當今世界已和800年前大憲章時代完全不同。那時只有西歐國家在相互競爭,現在任何國家都無法逃避全球範圍的經濟競爭。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為先導的現代科技正在顛覆傳統產業。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地位也正在走低。新的產業結構必將導致權力分散,協商機制作為普世原則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想關閉國門維持舊時的集權日益困難。當代約翰王們終將發現,不如坐下來好好商談,那才能真正實現天下長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