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215年英国大宪章

世上少有千年王室,英国王室算一个。从1066年诺曼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颠岛算起,已近千年。十七世纪英国革命时曾短暂中断,其后的英国王室仍是老威廉家血统,直至如今伊丽莎白二世所属的温莎王朝。

英国不仅王室悠久,而且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数百年几无内乱。就连英联邦国家也是如此,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背后必有深刻原因,值得探讨。也许得从古希腊开始说事,本文不拟详述,只重点回顾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即1215年签署的英国大宪章(The Great Charter)。

大宪章的历史背景颇为周折,得从英王亨利二世说起,而且涉及到法国。

英法两国如同一对冤家,相互联姻却又撕打了八百年。早期西欧都是封建主体制,并无明确国家概念,如同中国春秋时中原各国,前头结成秦晋之好,转脸就刀兵相见。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就因英王爱德华无嗣以继承王位之名出兵,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威廉公爵的孙女嫁给法国的安茹伯爵,在法国生一子。这孩子应该算是法国人,后来却回英国继承王位,称为亨利二世。这还不算,他还娶了法王路易七世的前妻埃莉诺为妻。路易七世和埃莉诺无子,俩人协议离婚。埃莉诺随即嫁给当时还是安茹伯爵的亨利,后来生了一大堆子女。奇怪的是,路易七世和续弦也生了一大堆子女,不知当初他和埃莉诺搞的什么名堂。

亨利二世生来有福。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领地安茹,从母亲那里继承了领地诺曼底,妻子埃莉诺又带着领地阿基坦作为嫁妆送给他。几处加起来大约占法国的三分之一。继承了英国王位后,他一下子成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大领主,其势力可以和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相比。

亨利二世的后代就没这么幸运了。狮心王理查不把英国看作故土,在位十年只在英国待过几个月,不是在捍卫法国领地就是率领十字军东征,最后战死在法国。其弟约翰靠阴谋继位后,野心勃勃梦想重振亨利二世的雄威,无奈打仗太怂,每战必败,把法国领地丢尽,还搞得财力枯竭。莎翁的《约翰王》对这位无能英王有详尽描述。

约翰王却有一大优点:知道妥协。他的妥协导致大宪章的诞生,无意中把英国带入一个新时代。

诺曼人入主英国后,把法兰克王国开创的彩邑制也带入英国。所谓彩邑制就是一种土地分封制。领主把土地分给封臣,封臣还可以领主身份建立自己的封臣群体,直到骑士为止。欧洲大陆就是一大群领主相互争夺相互吞并。这种体制被威廉公爵带入英国,从此英国也开始领主混战时代,但与欧洲大陆有所不同。欧洲大陆是非传递等级制,领主只能控制其直接封臣,封臣的封臣并不听命于他。于是,国王作为最大的领主,其势力很有限。威廉公爵在英国建立的是传递式等级制,有点像东方帝国的官吏体系,因此王室就有了远超一般贵族的势力。

然而,每一代英王都须明白,其势力是妥协的产物,是王室向贵族和城邦妥协换来的,不能为所欲为。十三世纪的英国手工业已很发达,城邦行会为抵御贵族领主的盘剥,遇到贵族与王室冲突往往站在王室一边。作为交换,王室允许城邦以赎买方式获得自治权。王室、贵族和城邦之间构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相互争夺又相互妥协。约翰为保住法国领地连年征战却屡屡战败,财力枯竭便向贵族和城邦无节制索取,终于在1214年布汶之战大败后彻底惹怒各贵族领主,他们联合起来向约翰施压:要么签署大宪章,要么拉开架势打一仗。约翰自知无力对抗,于是选择了妥协。

我看到的大宪章包含63个条款(据说是后来的修改版),涉及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细到连寡妇遗产也有规定。大致可以归纳为财产权、税赋权和司法权三个方面。个别条款提到国王的权利,大部分都是对国王权利的限制。可以想象,当时一群贵族围着约翰一条条争论条款,约翰一定气得想把他们都干掉。无奈贵族背后有强大势力,约翰不得不委屈求全。

回顾1215年英国大宪章

1215年约翰王签署大宪章

大宪章作为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其颁布施行必定艰难。从约翰王到后继英王,只要有机会便翻脸不认账,一旦失势又重新妥协。其后几百年,大宪章几经废弃又几经修改实施。整个过程就是英国中世纪历史的写照,也让我们见识了英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岛国演变为最强大的工业国。

不禁要问:为何在英国和一些西欧大陆国家,王权可以被严格约束,在东方帝国却做不到?有些人总认为大权在握就可为所欲为,那么,英王为何不像东方帝王那样屠尽反对者,只留下唯唯诺诺之辈?

史实告诉我们,英王并非不想获取绝对权力,而是力所不及。内部经济结构和外部环境使然。

中国曾是典型的东方帝国,不妨拿来做个对比。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东方式的小农社会,千百万个体小农力量分散,谁也无力对抗官府。仅当遇到大灾无法生存时才不得不揭竿而起。朝廷面对千百万分散小农,很容易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官吏体系进行控制,并通过这套体系聚敛民间钱财。朝廷因此有财力建立强大常备军以抵御外侵和内乱。历朝历代也有地方势力与朝廷抗衡,但都不能长久,或是被削藩,或是取代朝廷建立新的中央集权。

英国的领主经济与此完全不同。领主们各自有一套独立系统,包括庄园、手工作坊、农奴和骑士。农奴和骑士被领主管辖,而非听命于王权。王室其实也是个大领主,只是势力较大。一旦势力对比出现变化,王室就可能更迭。三十年玫瑰战争期间王室就几经更迭,只不过是同一血统不同家族之间的恶斗。中世纪后期城邦崛起。那也是一个个独立系统,有钱也有武装。于是权利关系更加纷乱。

在这种局面下,王室如何收取税赋?有时会来硬的,如约翰王所为,但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协商。领主和城邦都明白,王室要维持运转,要抵御外来入侵,税赋总是要缴纳。他们的要求是把税赋控制在大家可接受范围。一旦超限,王室便面临强烈对抗。王室若不顾他人反对一味坚持会导致大战,甚至像查理一世那样丢掉脑袋。这正是英国逐渐建立协商机制的内在动因。

任何中央集权都希望面对一群分散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有势力的群体。如果有可能,他们宁可长期维持小农和手工业经济,甚至维持氏族部落式的原始经济。中央集权往往有反城市化反市场化倾向,因为城市化和市场化会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形成新型的经济实体和社会机构。这样的实体和机构会逐渐增多增大,随之有越来越多的利益诉求。那必然导致权力分散。那是集权者不愿看到的局面。

那么,工业时代是否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终结?也不尽然。像英国这样的国家,早早建立了协商机制,工业发展促成协商机制走向完善,最终导致1688年的光荣革命。欧洲大陆就不同。法国直到十九世纪还在维持强权体制,导致政权不断更迭。德国甚至到二十世纪还出现希特勒式的强权。历史说明,在工业时代早期,那种粗放式的大工业仍然容易被权力控制。二战之后,西方国家逐渐转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强权失去经济基础,协商成为普世原则。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很不同。有些产业仍会支撑强权政治的延续,典型的如石油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本很低,全球需求量又特别大。政府掌管了石油产业便有了强大控制力。有些国家可以完全靠石油产业为生,另一些国家则靠石油产业支持出口和财政收入。这些国家多多少少都在维持着强权政治。还有些国家虽不依赖石油,但粗放式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加上社会观念的惯性作用,仍然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化。

然而,当今世界已和800年前大宪章时代完全不同。那时只有西欧国家在相互竞争,现在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全球范围的经济竞争。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先导的现代科技正在颠覆传统产业。能源等大宗商品的地位也正在走低。新的产业结构必将导致权力分散,协商机制作为普世原则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想关闭国门维持旧时的集权日益困难。当代约翰王们终将发现,不如坐下来好好商谈,那才能真正实现天下长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