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映客們會成爲股市「萬人坑」嗎?

一邊是估值腰斬、流血上市、破發的資本寒冬,一邊是八家企業同一天上市的港股新記錄,就連上市的鑼都不夠用了的熱鬧場景。

在這場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波詭雲譎中,小米、映客等新經濟企業極速划向香港資本市場的港灣,希望在凜冬之際儲備過冬的糧草。

然而,在國內去槓桿、美國加息帶來的“錢荒”之下,港股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在沒有較強利潤支撐下,資本海洋里長大的小米、映客們,在新經濟帶來的估值泡沫破裂時,恐被打回原形。

凜冬下,不要踏入“萬人坑”

對於港股扎堆上市,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對週刊君表示,一方面這些企業相對比較成熟,需要上市融資補血來助力下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在目前A股獨角獸上市暫緩的情況下,港股進行的相關改革,為新經濟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方便,同時,很重要的是港股上市也便於企業投資者變現退出。

踏著港股改革的春風,小米首先實現了跑步上市。

上市後,小米股價一度衝破20港元,漲幅超過20%。對此,有媒體分析稱小米股價的短期上漲並不能代表什麼。因為小米目前的流通盤還比較小,在國際配售部分大舉入市之前,目前上市流通股僅有在香港公開發售的1億多股,市值僅約為20億港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市盈率一直居高不下。即便以上市時485億美元的估值,對應傳統的PE估值方法,小米的市盈率也遠遠超過騰訊的41倍、阿里的47倍和百度的24倍,更不要說蘋果的18倍。甚至有媒體分析,若按騰訊的市盈率水平,小米股價應在12港元一線。

無獨有偶,在小米股票大漲之際,光大證券7月17日發佈公告,給予小米目標價15港元,這較小米的發行價低了將近12%,同時給予小米股票“減持”評級。而光大證券的理由為“互聯網變現能力仍待提升,IoT變現模式亦未成形”。

小米、映客們會成為股市“萬人坑”嗎?

而知名經濟學家管清友7月12日在其朋友圈發文提示炒股的風險,稱要對那些動輒千億估值,上市後連續漲停或者暴漲的公司,要冷靜,不要踏入“萬人坑”。

與小米前後腳上市的映客也面臨著股價下行的壓力。

為了順利登陸港股,作為港股娛樂直播第一股的映客,將其上市市盈率壓低至10倍,而港交所同為TMT領域企業的市盈率為30倍~40倍。與同為TMT傳媒類企業並在美股上市的陌陌和YY相比,映客的市盈率也明顯偏低。估值方面,映客IPO估值在77.6億港元,約65億元人民幣,而同為直播業務在美上市的虎牙市值為71.5億美金,約485億人民幣。

因此,有媒體調侃,映客的上市堪稱“流血”上市。而對於流血的代價,映客CEO奉佑生頗有些“佛系”味道,他引用小米雷軍的話說“厚道的公司就會有厚道的股價”。

“厚道”的映客,雖然股價一度大漲42%,但是衝了一把的映客,這幾天接連走低,截至發稿,映客股價跌至4港元左右,已接近IPO時的3.85港元,距離破發僅一步之遙。

映客的不堅挺,恐怕還要從其經營數據來找原因。創立於2015年的映客,趕上了全面直播的紅利,其月活在2016年曾達到3000.6萬人的頂峰,此後一直徘徊在2000萬到2530萬之間。其月付費用戶數在2018年第一季度也是大幅下挫,從2017年第一季度的182.4萬人,減少到72.9萬人,降幅達60%。

如今,隨著抖音短視頻的崛起,在月活和付費用戶雙降的不利條件下,未來映客的股價走勢的不確定性恐會增加。

只看利潤的港股不是避風港

今年5月1日,港股IPO新規“同股不同權”正式生效,這也是港股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機制改革。

吸取了痛失了阿里巴巴的教訓後,港股正在開門迎接更多的新經濟公司。

搭乘此次改革的便利,小米得以登陸港股,但是港股市場並不是小米、映客的避風港。

一來,港股的投資者更看重利潤,利潤跟不上,哪怕你“新經濟”的概念再玄,也很難讓港股的投資者買賬。

“港股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市場,企業上市後破發的現象比較多,比例約百分之七十。”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

號稱“科技保險第一股”的眾安在線、背靠騰訊的在線閱讀平臺閱文集團、國內最大的互聯網汽車交易平臺易鑫、電競概念股雷蛇、中國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共同組成的港股“新經濟五劍客”便是新經濟股破發的典型代表。

小米、映客們會成為股市“萬人坑”嗎?

眾安在線股價走勢圖

以眾安在線為例,當時頭頂馬雲、馬化騰、馬明哲“三馬”光環,被形容為含著金鑰匙出生,並以金融科技公司的概念登陸港股,其股價曾一度3天暴漲50%。

此後,眾安在線在利潤虧損下,一路下跌,目前已較發行價也跌去近30%。

另外,在金融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新經濟類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樣受追捧。

這其實可以從小米公開發售時超額募集的倍數看出來,小米的10倍、映客的不到3倍, 與平安好醫生的650倍、閱文集團的620倍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新經濟的追逐,應該說到了一個拐點。” 付立春對週刊君表示,在港股投資轉向穩健投資風格的情況下,新經濟公司的估值很難達到預期水平。

當小米、映客這些新經濟公司不再受追捧,其股價的上漲動能自然不足。

新經濟估值泡沫破裂下,補血更需造血

在近日舉行的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18年畢業慶典上,院長吳曉靈曾提醒:“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是每個國家、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付立春也向週刊君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目前中國的新經濟泡沫正處在破裂時期。對此,他給出了兩點理由:

第一、中國目前的這輪創新時間比較短,一些所謂的創新型企業真正開始做也沒有幾年。

第二、目前很多創新缺乏核心技術。很多都是應用型的技術,這些技術的核心競爭力的門檻並不是很高,更多是靠著資本的投入砸出來的市場份額,來取得市場領先和壟斷的地位。這種創新屬於低層次創新,持續性和穩定性不強。

對於新經濟泡沫破裂,知名經濟學家管清友向週刊君表示,一些新經濟的商業模式還是很新,但是在投資領域確實已經產生很大的泡沫,很多獨角獸也呈現出一個價值泡沫的問題,很多估值過高,在整個金融環境收縮的情況下,勢必就要回歸價值本源。

一位業內人士在其朋友圈發文稱:“一窩蜂、走捷徑、大躍進創造的大多是偽奇蹟。我們大量所謂的企業創新是在交易環節、流通領域、渠道層面,而原創技術、基礎研究與發達國家卻有巨大的差距。”

當國內去槓桿、美國加息,資金趨緊,錢荒來臨,靠著資本吹起來的“新經濟”估值泡沫難免走向破裂。

而目前一些所謂新經濟公司估值的紛紛下調,正是這個泡沫破裂的表現。

比如,據界面報道,年初一級市場上,小米老股的轉讓估值為650億美元,而當時IPO的保守預期為1000億美元。

短短半年時間,風雲突變,一級市場與股票二級市場價格出現了倒掛的情況,泡沫破裂跡象明顯。

如今,小米、映客之後,美團、滴滴等一頭頭獨角獸正奔襲在赴港上市的路上。這些所謂的新經濟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利潤的薄弱和盈利能力的匱乏。

未來這些企業必須實現自我造血,才能在看重利潤的港股活下來。

文:《中國新聞週刊》新媒體記者 韓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