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死前說:「劉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後」,最終應驗了嗎?

小小嬴政


對於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劉伯溫並不是說給劉家後人聽的,而是說給全天下人聽的。劉伯溫說這話有兩層意思:

1 劉伯溫是和諸葛孔明一樣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牛人。劉伯溫對兵法,天文,文學,算數都很有研究。《明史》稱劉伯溫“博通精史,與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民間更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劉伯溫之才是可以和諸葛亮並駕齊驅,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那麼劉伯溫自己是怎麼認為的呢?劉伯溫自視甚高,是一個性情高傲的人。他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孔明學問淵博,吾與其相比只差一釐。孔明德能兼備,吾與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與其相比只差一絲。孔明預錢測後,未卜先知,吾與其相比定不在下。

劉伯溫這話的意思就差明說了,我劉某人不在你諸葛亮之下,可見劉伯溫傲氣。

因為劉伯溫的高傲,對於“我劉家百年之後必出人才” 這句話我的理解是是這句話是這並不是單單說給後人聽的,而是說給全天下人聽的。意思是:

“百年之內,天下都不會出現一個能有劉伯溫之才的人了。”

2 有記載說劉伯溫之死是朱元璋所為,縱觀朱元璋之一生殺人無數的經歷,我認為這種說法可信度極高。

那麼無所不通,無所不精的天才狂人劉伯溫會不知道自己的頂頭上司朱元璋已經容不下他劉基了麼?

非也,劉伯溫不僅知曉,還知道領導容不下他是因為忌憚他劉某人之才能。

所以他在將死之時給他劉家後人留了這麼一條退路,說“劉家百年之內難出人才”。這話是說給全天人人聽的,也是說給皇帝朱元璋聽的,意思是:

你們不是都說我劉某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麼?好吧,我現在就告訴你們,我劉家一百年內都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才了,你朱元璋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我劉某人憑自己經天緯地之才替你朱元璋打下江山,現在我走了,後人對你又沒有威脅,就請你放過他們吧。




Arsenic醉人


謝邀,劉伯溫是和諸葛亮一樣的牛人,有道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不僅多謀善斷,而且和諸葛亮一樣,前知500年,後知500載。所以,他的預測最終都'應驗了。

劉伯溫為明朝的建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但是晚年卻被朱元璋所迫害,老朱忌憚老劉能力太大,害怕自己百年之後,他的子孫控制不住劉伯溫,朱元璋就想折騰死他,於是讓新貴左丞相胡惟庸下毒害死劉伯溫。



據記載,老劉吃了胡惟庸帶來的朱元璋的湯藥,次日覺得心中像有石頭堵著一般,渾身疼痛難受,老劉心裡明白,這是皇帝一心要害死自己。

老劉感到時日不多了,於是把大兒子劉鏈和二兒子劉璟叫到了床邊,斷斷續續的說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為父也活到頭了,不要難過,我死後,朝廷會將賜予我的爵位給革除,但是,我們劉家五代之後必出人才,也就是100年以後,會有武官光大劉家門楣。”

你們一定要住我的遺言。一定要世代流傳下去”,話音剛落,劉伯溫就斷氣了。兩個兒子含淚埋葬了父親。



劉伯溫不虧是牛人,所有事情都被他言中了。

劉伯溫一死,胡惟庸瘋狂的迫害劉家子孫,大兒子劉鏈因為剛正不阿,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而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襲父爵,劉璟以讓兄子劉廌。

大哥死了,本來爵位由弟弟劉璟承繼,但劉璟無意為官,他看破世道,想潛心研究父親留下的著作,於是推讓給了侄子。也就是把爵位讓給了大哥的兒子劉廌了。劉璟和老母親隱居到了深山野林,過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了。

話接前言,劉鏈的兒子劉廌繼承了叔叔的爵位,在朝中為官,有道是“伴君如伴虎,”由於諫言惹怒了皇帝,被剝奪了爵位,至此,劉伯溫說的“我死後,我的爵位被革除”的遺言不幸言中了。

彈指一揮間,百年的光陰轉眼即逝。到了明孝宗弘治初年,明孝宗感念劉伯溫做出的成就,下詔尋找劉伯溫的後人,當時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因為犯罪被抓進監獄,結果聖旨一下,立馬被無罪釋放,還被任命為處州(浙江麗水市)指揮使(正三品武官),劉伯溫預料的“五世孫光大劉家門庭的事情,真的一絲不差的應驗了,你說神奇不?



秉燭讀春秋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將劉伯溫置於諸葛亮一個水平,還隱約有凌駕其上的感覺,不得不嘆劉伯溫歷史評價之高。

被神話的劉伯溫

劉基,字伯溫,據《明史》記載

“博通精史,與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我們可以聯想到歷史上很多被神話了的謀士,他們都精通“象緯之學”,比如張良,諸葛亮等,這個象緯之學就是古代的天文學,皇帝自稱天子,所以精通天文學的人在古代非常吃香。

劉基確實是個天才,12歲就考中了秀才,23歲中進士,諸子百家無一不通,尤其精通天文地理以及兵法,他用這些才能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劉伯溫是個高級知識分子,多年的官場生涯他深知元朝氣數將盡,所以他追隨了朱元璋。

所謂“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只不過是他的經驗和學問使得他的眼界較一般人更高。

劉伯溫之死

明朝開國後,劉伯溫被授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隨後又被封為世襲誠意伯,以劉伯溫的功績,這個職位多少有些故意壓制的意思,劉基本人也頗為識時務,後期朱元璋多次要給劉基進爵,都被劉基婉拒,並數次要求辭官還鄉。

雖然劉伯溫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但是最終沒有全身而退,在吃了胡惟庸送來的藥之後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傳說劉伯溫死前把兒子叫到床前留下遺言“劉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後”,而且禁止子孫再學習“象緯之學”。可惜劉伯溫其才善於謀國,卻未能謀身。

劉伯溫後人

劉基死後,其長子劉璉為胡惟庸所脅,墜井而亡,次子劉璟因為職責朱棣篡位,被捕入獄,後在獄中自盡。

誠意伯的爵位被劉伯溫長孫劉廌繼承,後劉廌罷官歸鄉,誠意伯的爵位也就空缺了,直到明孝宗朱佑樘時期,曾下詔尋找劉伯溫後人,劉家才再度有人出仕為官,直到嘉靖年間劉廌六世孫劉瑜再度襲承了誠意伯的爵位。此時已經過去了100多年。

可以說劉伯溫當時的預言最終得以驗證,但是這種神奇多是後人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而強加給劉伯溫的,要說有多神奇也不盡然。


一點點歷史


劉伯溫真的那麼神嗎?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


其實未必。劉伯溫的很多事神蹟大多是後人強加給他的。中國很多神仙人物都是成對出現的,或者被人們強行拴對的,像劉伯溫就和諸葛亮就被當成成功人士,經常一起提起。


還有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也算是江左奇才,軍事能力很出眾,也被朱元璋託孤過,但是太子朱標沒能活過他老爸,甚至劉伯溫都沒能活過朱元璋,所以他比起諸葛亮來是很憋屈的。


諸葛亮後期自己開府,總覽蜀國軍政大權,雖然偏安一隅,但是卻有進擊天下的魄力。


劉伯溫雖然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其實活的不快樂。


其實不論是誰作為朱元璋的臣子都不會太快樂,不過,一開始他和朱元璋還是有段友情歲月的。


尤其是在創業階段,劉伯溫給朱元璋獻的計策,類似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而且也都一步一步實現了,他說:


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


戰爭年代,朱元璋無數次問計於劉伯溫,可謂賓主盡歡,劉伯溫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事實也像他說的那樣,朱元璋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曾經誇讚他是自己的張子房。


後來劉伯溫做過朱元璋的太史令,這大約是他後來被神化的原因,因為太史令管的是的天文曆法,天上來個熒惑守心,劉伯溫找到朱元璋說:陛下您得下個罪己詔,熒惑守心了。


天下大旱了,劉伯溫找到朱元璋說:陛下您得大赦天下,老天才能下雨,於是老朱沒辦法大赦天下,沒幾天天就下雨了。


劉伯溫真的那麼神嗎?神秘而已。史書上說:


顧帷幄語秘莫能詳,而世所傳為神奇,多陰陽風角之說,非其至也。


他的種種神奇傳說,只是傳說而已。


他如果真的是半仙之體,晚年怎麼會被胡惟庸欺負?劉伯溫晚年在京城:


即胡之肆酷於劉,上雖聞之,亦未必怒也。雲龍會合,千古稀覯,而不克終如此,君臣之際難矣哉!


那時候胡惟庸正得寵,肆意欺壓劉伯溫,朱元璋也裝作沒看到,劉伯溫可謂晚景淒涼。據《明史》說他去世都是被胡惟庸下藥毒死的。


有人說他下場比李善長等功臣的下場要好,他死在自家的床上。


但是是李善長被砍了頭,他被毒死,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而已:


基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所謂的“劉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後”的傳說,也是後人附會而已,因為一百年後劉家真的出了有出息的人了,類似於我們村裡出了大學生,鄰居二大伯說:二十年前這孩子一出生我就知道他是文曲星下凡。


事後諸葛亮這事兒,用到劉伯溫身上大約就叫事後劉伯溫了吧。


但是劉伯溫臨死前其實也說了一個驚人的預言,他預言胡惟庸必然會失敗,他對自己二兒子說:


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

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臨死還在為大明王朝操心,為老朱考慮,老朱虐他千百遍,他待老朱如初戀,這一點上他和諸葛亮很像。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劉伯溫大明的開國功臣,曾跟朱元璋平定叛亂出謀劃策。但他跟胡惟庸卻不和,兩人就跟一個矛一個盾一樣,其實早些年劉伯溫就想遠離朝政遠走他鄉了,但苦於朱元璋的阻礙最後沒有走成,他知道終有一天會被人害死,所以他就告誡他的子孫今後都不得在朝為官,所以後來很少有劉家子弟高中狀元的。劉家不是不能出人才,只是極少數可以達到劉伯溫這個水準的,恰恰相反劉家子弟卻個個都很聰明,只是不想像自己父親那樣,盡心積極的為朝廷最後卻落得個不得好死的下場。




成功人士傳奇


劉伯溫臨死前說:劉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後!

劉伯溫臨死前究竟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已經不得而知了,反正當事人都已經死了,後人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根據《明史·列傳第十六》記載,劉伯溫在死前一個月說過這樣的話:

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又謂次子璟曰:“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這一段話看起來是非常普通,並沒有什麼料事如神,只是對於當前形勢的一些看法和施政方針,並沒有預料後世子孫的禍福!

不過,民間傳說中的劉伯溫和正史上的劉伯溫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民間傳說中劉伯溫是半神級別的人物,料事如神,算無遺策。更厲害的是還能預知後世的幾百年之後的事情,留下了著名的《燒餅歌》和遍及全國的鎖龍井,以及數不清的傳說。

很明顯,這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

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集團裡面,劉伯溫其實遠沒有民間傳說的那麼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封了10個公爵,18個侯爵(封爵時已經不再人世的不算),都沒有劉伯溫什麼事情,劉伯溫只是一個誠意伯,伯爵而已。

從明朝建立後,劉伯溫依舊在官場混了七八年之久。從劉伯溫這七八年的官場表現,料事如神顯然是稱不上的。

如果劉伯溫真能料事如神,還會混跡官場?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他能看不出來?朱元璋殺起功臣來絲毫不手軟!

如果劉伯溫真能預料到百年之後,他會算不到自己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會在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死於非命?作為一個父親難道不應該給他們指點一條生路?

劉伯溫很厲害不假,但並不是民間傳說的那麼神乎其神!


小鎮月明


一看到劉伯溫、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這幾個人,大部分人都是兩眼放光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很多傳奇故事,劉伯溫就是其中一位,他拿自己比作諸葛亮,有精通天文數理、兵法之才能,更精通奇門遁甲、預測之術,他在死後預測自己的後代要五世之後才能出人才,結果被他言中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劉伯溫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幫朱元璋問鼎中原,功不可沒,可是他最後卻隱居於世,過上了自在清閒的日子,可朱元璋生性多疑,劉伯溫在他身邊他反倒不害怕,就怕自己不知道對方的行蹤。恰巧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把劉伯溫請進宮裡,用最好的御醫幫他治病,結果病情反而加重,無奈劉伯溫只能回家,回到家中,劉伯溫不久後就去世了。

在家裡的一個多月,劉伯溫也叮囑了兩個兒子,他說:“我全部的心血都寫在了《百戰奇謀》這本書中,但是我知道你們兄弟二人的才智都不在此,所以等我死後你們還是把它燒掉吧,避免落入他人之手。”

兄弟二人只能照做,劉伯溫見兩個兒子傷心難過,心裡有一絲絲的慰藉,說道:“沒什麼好傷心的,生死有命,你們要記著,等我死後,我們家的伯爵位定會被削去,不過你們千萬別一時衝動,因為在五世之後(也就是100年)我們劉家還會出現一個武將,從此便會長久的傳承下去,切記。”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本就知道劉伯溫有本書叫《百戰奇謀》,一心想要得到,硬是把劉家翻了個底朝天,結果還是沒有找到,卻找到了一本《郁離子》,旁邊還有封遺書,裡面寫到:“我深知皇帝會查找此物,《百戰奇謀》是為皇帝打江山所用,現在天下太平,這本書也就用不著了,為了避免落入他人之手,我已經把它燒燬了,只有這本手本原稿,留著紀念。”

朱元璋哪裡會信,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刻還拉著孫子朱允炆的手說:“一定要找到那本兵書。”

也確實如劉伯溫所言,在自己去世後,伯爵位就被削去了,轉眼間就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勳,他竟然命人尋找劉伯溫的後代,一查才知道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做了壞事被抓進牢房了,而明孝宗命當地官員無罪釋放,還任命他為處州指揮使,很多人都說這樣也能當官,一臉蒙圈,事實上劉伯溫早就預料到了。

後來的一件事更加可笑,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打到北京,無意之間發現了《郁離子》,知道是偶像劉伯溫所寫,便靜下心來細心翻閱,而這本書過了這麼多年,邊角有些破損,李自成在翻閱的時候竟然發現頁中有頁,拿出來一看,果不其然,這就是失傳已久的《百戰奇謀》,裡面除了兵法之外,還有奇門遁甲、易卜星相之術。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你越是給他他反倒不會細心看了,自然發現不了其中的秘密了。


羽評歷史


戲說吧?世界上哪有這麼準確的遺言,我猜劉伯溫是分析和總結了歷朝歷代對功臣子孫的命運的規律得出的結論。因為他確實沒有被羅織罪名而被毒死,所以按照慣例在某一個後代會被恢復名譽。第二個可能性是他用這個預言,使他的兒子們不要造反。聽說文強給他兒子留的遺囑就是不要怨恨社會。


興海亭


這個朋友說的很實在:戲說吧?世界上哪有這麼準確的遺言,我猜劉伯溫是分析和總結了歷朝歷代對功臣子孫的命運的規律得出的結論。因為他確實沒有被羅織罪名而被毒死,所以按照慣例在某一個後代會被恢復名譽。第二個可能性是他用這個預言,使他的兒子們不要造反。聽說文強給他兒子留的遺囑就是不要怨恨社會


一路快樂相隨666


正三品指揮使武官跟超品伯爵正二品左都御史沒得比,明朝文貴與賤三品武官見到了七品文官未必抬得起頭來,三品文官把二品武官當下屬是常態,再說了一個恩賜的三品武官未必有實權,也一事無成,不算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