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说:“刘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后”,最终应验了吗?

小小嬴政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刘伯温并不是说给刘家后人听的,而是说给全天下人听的。刘伯温说这话有两层意思:

1 刘伯温是和诸葛孔明一样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牛人。刘伯温对兵法,天文,文学,算数都很有研究。《明史》称刘伯温“博通精史,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民间更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刘伯温之才是可以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那么刘伯温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刘伯温自视甚高,是一个性情高傲的人。他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孔明学问渊博,吾与其相比只差一厘。孔明德能兼备,吾与其相比只缺一毫。孔明智慧超群,吾与其相比只差一丝。孔明预钱测后,未卜先知,吾与其相比定不在下。

刘伯温这话的意思就差明说了,我刘某人不在你诸葛亮之下,可见刘伯温傲气。

因为刘伯温的高傲,对于“我刘家百年之后必出人才”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是这句话是这并不是单单说给后人听的,而是说给全天下人听的。意思是:

“百年之内,天下都不会出现一个能有刘伯温之才的人了。”

2 有记载说刘伯温之死是朱元璋所为,纵观朱元璋之一生杀人无数的经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极高。

那么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天才狂人刘伯温会不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朱元璋已经容不下他刘基了么?

非也,刘伯温不仅知晓,还知道领导容不下他是因为忌惮他刘某人之才能。

所以他在将死之时给他刘家后人留了这么一条退路,说“刘家百年之内难出人才”。这话是说给全天人人听的,也是说给皇帝朱元璋听的,意思是:

你们不是都说我刘某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么?好吧,我现在就告诉你们,我刘家一百年内都没有一个像样的人才了,你朱元璋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我刘某人凭自己经天纬地之才替你朱元璋打下江山,现在我走了,后人对你又没有威胁,就请你放过他们吧。




Arsenic醉人


谢邀,刘伯温是和诸葛亮一样的牛人,有道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不仅多谋善断,而且和诸葛亮一样,前知500年,后知500载。所以,他的预测最终都'应验了。

刘伯温为明朝的建立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是晚年却被朱元璋所迫害,老朱忌惮老刘能力太大,害怕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子孙控制不住刘伯温,朱元璋就想折腾死他,于是让新贵左丞相胡惟庸下毒害死刘伯温。



据记载,老刘吃了胡惟庸带来的朱元璋的汤药,次日觉得心中像有石头堵着一般,浑身疼痛难受,老刘心里明白,这是皇帝一心要害死自己。

老刘感到时日不多了,于是把大儿子刘链和二儿子刘璟叫到了床边,断断续续的说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为父也活到头了,不要难过,我死后,朝廷会将赐予我的爵位给革除,但是,我们刘家五代之后必出人才,也就是100年以后,会有武官光大刘家门楣。”

你们一定要住我的遗言。一定要世代流传下去”,话音刚落,刘伯温就断气了。两个儿子含泪埋葬了父亲。



刘伯温不亏是牛人,所有事情都被他言中了。

刘伯温一死,胡惟庸疯狂的迫害刘家子孙,大儿子刘链因为刚正不阿,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而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袭父爵,刘璟以让兄子刘廌。

大哥死了,本来爵位由弟弟刘璟承继,但刘璟无意为官,他看破世道,想潜心研究父亲留下的著作,于是推让给了侄子。也就是把爵位让给了大哥的儿子刘廌了。刘璟和老母亲隐居到了深山野林,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了。

话接前言,刘链的儿子刘廌继承了叔叔的爵位,在朝中为官,有道是“伴君如伴虎,”由于谏言惹怒了皇帝,被剥夺了爵位,至此,刘伯温说的“我死后,我的爵位被革除”的遗言不幸言中了。

弹指一挥间,百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到了明孝宗弘治初年,明孝宗感念刘伯温做出的成就,下诏寻找刘伯温的后人,当时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因为犯罪被抓进监狱,结果圣旨一下,立马被无罪释放,还被任命为处州(浙江丽水市)指挥使(正三品武官),刘伯温预料的“五世孙光大刘家门庭的事情,真的一丝不差的应验了,你说神奇不?



秉烛读春秋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将刘伯温置于诸葛亮一个水平,还隐约有凌驾其上的感觉,不得不叹刘伯温历史评价之高。

被神话的刘伯温

刘基,字伯温,据《明史》记载

“博通精史,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我们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很多被神话了的谋士,他们都精通“象纬之学”,比如张良,诸葛亮等,这个象纬之学就是古代的天文学,皇帝自称天子,所以精通天文学的人在古代非常吃香。

刘基确实是个天才,12岁就考中了秀才,23岁中进士,诸子百家无一不通,尤其精通天文地理以及兵法,他用这些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功。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刘伯温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多年的官场生涯他深知元朝气数将尽,所以他追随了朱元璋。

所谓“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只不过是他的经验和学问使得他的眼界较一般人更高。

刘伯温之死

明朝开国后,刘伯温被授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随后又被封为世袭诚意伯,以刘伯温的功绩,这个职位多少有些故意压制的意思,刘基本人也颇为识时务,后期朱元璋多次要给刘基进爵,都被刘基婉拒,并数次要求辞官还乡。

虽然刘伯温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但是最终没有全身而退,在吃了胡惟庸送来的药之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传说刘伯温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留下遗言“刘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后”,而且禁止子孙再学习“象纬之学”。可惜刘伯温其才善于谋国,却未能谋身。

刘伯温后人

刘基死后,其长子刘琏为胡惟庸所胁,坠井而亡,次子刘璟因为职责朱棣篡位,被捕入狱,后在狱中自尽。

诚意伯的爵位被刘伯温长孙刘廌继承,后刘廌罢官归乡,诚意伯的爵位也就空缺了,直到明孝宗朱佑樘时期,曾下诏寻找刘伯温后人,刘家才再度有人出仕为官,直到嘉靖年间刘廌六世孙刘瑜再度袭承了诚意伯的爵位。此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

可以说刘伯温当时的预言最终得以验证,但是这种神奇多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强加给刘伯温的,要说有多神奇也不尽然。


一点点历史


刘伯温真的那么神吗?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其实未必。刘伯温的很多事神迹大多是后人强加给他的。中国很多神仙人物都是成对出现的,或者被人们强行拴对的,像刘伯温就和诸葛亮就被当成成功人士,经常一起提起。


还有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也算是江左奇才,军事能力很出众,也被朱元璋托孤过,但是太子朱标没能活过他老爸,甚至刘伯温都没能活过朱元璋,所以他比起诸葛亮来是很憋屈的。


诸葛亮后期自己开府,总览蜀国军政大权,虽然偏安一隅,但是却有进击天下的魄力。


刘伯温虽然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其实活的不快乐。


其实不论是谁作为朱元璋的臣子都不会太快乐,不过,一开始他和朱元璋还是有段友情岁月的。


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刘伯温给朱元璋献的计策,类似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而且也都一步一步实现了,他说: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战争年代,朱元璋无数次问计于刘伯温,可谓宾主尽欢,刘伯温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事实也像他说的那样,朱元璋一步一步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曾经夸赞他是自己的张子房。


后来刘伯温做过朱元璋的太史令,这大约是他后来被神化的原因,因为太史令管的是的天文历法,天上来个荧惑守心,刘伯温找到朱元璋说:陛下您得下个罪己诏,荧惑守心了。


天下大旱了,刘伯温找到朱元璋说:陛下您得大赦天下,老天才能下雨,于是老朱没办法大赦天下,没几天天就下雨了。


刘伯温真的那么神吗?神秘而已。史书上说:


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


他的种种神奇传说,只是传说而已。


他如果真的是半仙之体,晚年怎么会被胡惟庸欺负?刘伯温晚年在京城:


即胡之肆酷于刘,上虽闻之,亦未必怒也。云龙会合,千古稀觏,而不克终如此,君臣之际难矣哉!


那时候胡惟庸正得宠,肆意欺压刘伯温,朱元璋也装作没看到,刘伯温可谓晚景凄凉。据《明史》说他去世都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


有人说他下场比李善长等功臣的下场要好,他死在自家的床上。


但是是李善长被砍了头,他被毒死,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而已: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後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所谓的“刘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后”的传说,也是后人附会而已,因为一百年后刘家真的出了有出息的人了,类似于我们村里出了大学生,邻居二大伯说:二十年前这孩子一出生我就知道他是文曲星下凡。


事后诸葛亮这事儿,用到刘伯温身上大约就叫事后刘伯温了吧。


但是刘伯温临死前其实也说了一个惊人的预言,他预言胡惟庸必然会失败,他对自己二儿子说:


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

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後,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临死还在为大明王朝操心,为老朱考虑,老朱虐他千百遍,他待老朱如初恋,这一点上他和诸葛亮很像。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刘伯温大明的开国功臣,曾跟朱元璋平定叛乱出谋划策。但他跟胡惟庸却不和,两人就跟一个矛一个盾一样,其实早些年刘伯温就想远离朝政远走他乡了,但苦于朱元璋的阻碍最后没有走成,他知道终有一天会被人害死,所以他就告诫他的子孙今后都不得在朝为官,所以后来很少有刘家子弟高中状元的。刘家不是不能出人才,只是极少数可以达到刘伯温这个水准的,恰恰相反刘家子弟却个个都很聪明,只是不想像自己父亲那样,尽心积极的为朝廷最后却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成功人士传奇


刘伯温临死前说:刘家再出人才,要等到100年以后!

刘伯温临死前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已经不得而知了,反正当事人都已经死了,后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根据《明史·列传第十六》记载,刘伯温在死前一个月说过这样的话:

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这一段话看起来是非常普通,并没有什么料事如神,只是对于当前形势的一些看法和施政方针,并没有预料后世子孙的祸福!

不过,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和正史上的刘伯温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半神级别的人物,料事如神,算无遗策。更厉害的是还能预知后世的几百年之后的事情,留下了著名的《烧饼歌》和遍及全国的锁龙井,以及数不清的传说。

很明显,这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

在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集团里面,刘伯温其实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封了10个公爵,18个侯爵(封爵时已经不再人世的不算),都没有刘伯温什么事情,刘伯温只是一个诚意伯,伯爵而已。

从明朝建立后,刘伯温依旧在官场混了七八年之久。从刘伯温这七八年的官场表现,料事如神显然是称不上的。

如果刘伯温真能料事如神,还会混迹官场?朱元璋是什么样的人他能看不出来?朱元璋杀起功臣来丝毫不手软!

如果刘伯温真能预料到百年之后,他会算不到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会在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死于非命?作为一个父亲难道不应该给他们指点一条生路?

刘伯温很厉害不假,但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小镇月明


一看到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这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是两眼放光的,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很多传奇故事,刘伯温就是其中一位,他拿自己比作诸葛亮,有精通天文数理、兵法之才能,更精通奇门遁甲、预测之术,他在死后预测自己的后代要五世之后才能出人才,结果被他言中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刘伯温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帮朱元璋问鼎中原,功不可没,可是他最后却隐居于世,过上了自在清闲的日子,可朱元璋生性多疑,刘伯温在他身边他反倒不害怕,就怕自己不知道对方的行踪。恰巧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把刘伯温请进宫里,用最好的御医帮他治病,结果病情反而加重,无奈刘伯温只能回家,回到家中,刘伯温不久后就去世了。

在家里的一个多月,刘伯温也叮嘱了两个儿子,他说:“我全部的心血都写在了《百战奇谋》这本书中,但是我知道你们兄弟二人的才智都不在此,所以等我死后你们还是把它烧掉吧,避免落入他人之手。”

兄弟二人只能照做,刘伯温见两个儿子伤心难过,心里有一丝丝的慰藉,说道:“没什么好伤心的,生死有命,你们要记着,等我死后,我们家的伯爵位定会被削去,不过你们千万别一时冲动,因为在五世之后(也就是100年)我们刘家还会出现一个武将,从此便会长久的传承下去,切记。”

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本就知道刘伯温有本书叫《百战奇谋》,一心想要得到,硬是把刘家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却找到了一本《郁离子》,旁边还有封遗书,里面写到:“我深知皇帝会查找此物,《百战奇谋》是为皇帝打江山所用,现在天下太平,这本书也就用不着了,为了避免落入他人之手,我已经把它烧毁了,只有这本手本原稿,留着纪念。”

朱元璋哪里会信,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刻还拉着孙子朱允炆的手说:“一定要找到那本兵书。”

也确实如刘伯温所言,在自己去世后,伯爵位就被削去了,转眼间就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他竟然命人寻找刘伯温的后代,一查才知道刘伯温的五世嫡孙做了坏事被抓进牢房了,而明孝宗命当地官员无罪释放,还任命他为处州指挥使,很多人都说这样也能当官,一脸蒙圈,事实上刘伯温早就预料到了。

后来的一件事更加可笑,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军攻打到北京,无意之间发现了《郁离子》,知道是偶像刘伯温所写,便静下心来细心翻阅,而这本书过了这么多年,边角有些破损,李自成在翻阅的时候竟然发现页中有页,拿出来一看,果不其然,这就是失传已久的《百战奇谋》,里面除了兵法之外,还有奇门遁甲、易卜星相之术。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你越是给他他反倒不会细心看了,自然发现不了其中的秘密了。


羽评历史


戏说吧?世界上哪有这么准确的遗言,我猜刘伯温是分析和总结了历朝历代对功臣子孙的命运的规律得出的结论。因为他确实没有被罗织罪名而被毒死,所以按照惯例在某一个后代会被恢复名誉。第二个可能性是他用这个预言,使他的儿子们不要造反。听说文强给他儿子留的遗嘱就是不要怨恨社会。


兴海亭


这个朋友说的很实在:戏说吧?世界上哪有这么准确的遗言,我猜刘伯温是分析和总结了历朝历代对功臣子孙的命运的规律得出的结论。因为他确实没有被罗织罪名而被毒死,所以按照惯例在某一个后代会被恢复名誉。第二个可能性是他用这个预言,使他的儿子们不要造反。听说文强给他儿子留的遗嘱就是不要怨恨社会


一路快乐相随666


正三品指挥使武官跟超品伯爵正二品左都御史没得比,明朝文贵与贱三品武官见到了七品文官未必抬得起头来,三品文官把二品武官当下属是常态,再说了一个恩赐的三品武官未必有实权,也一事无成,不算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