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看點最近兩天,教育圈裡最熱的話題莫過於探討“中國的國際教育到底是不是個玩笑”了。各界人士各抒己見,暢談心中國際教育的模樣。但在眾說紛紜中,也許首先該考慮的是教育的載體——孩子。他願意嗎?他的心智成熟度如何?最近,外灘君和國內首檔針對低齡留學的節目《留學吧!少年》的總製片人姜華聊了聊留學這件事,探討了留學路上的三大問題,希望對家長們有所啟發和幫助。

前兩天,一篇教育熱文《中國的國際教育,是個國際玩笑》刷爆了朋友圈。

文中的作者提到,她接觸過很多社會精英和優秀的人,有大學教授、學者、醫院院長、科技公司創始人、投資人,他們的孩子幾乎不是已經在國外上學,就是準備去國外上學的路上。而且體制內的很多教育專家,包括高考改革的專家、大學老師、教務長,孩子也都在國外。知識精英里,似乎有一個共識,就是最好的教育在國外。

然而,消耗了整個家庭不少精力以及不菲的金錢後送出國的孩子們都怎麼樣了?作者直言不諱地說,不怎麼樣。

“且不說中國富二代在美國揮霍父母財富的孩子,就算是靠自己努力去了名校的孩子,情況也不容樂觀。我和一位在美國的心理醫生聊過,提到在藤校裡,華裔孩子抑鬱的比例高達 40%。最近清華附中原副校長辛穎有一個分享,在耶魯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完成學業的中國學生有將近 1/3。”

是啊,我們只看到各大留學機構和高中大肆地宣傳今年他們又送了多少孩子去到名校,卻鮮少有人追蹤,他們去到國外名校之後的狀況。

據教育部的數據,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但,對於留學這件事,我們的孩子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姜華2000年從上海交大畢業後,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教育圈。在國際教育圈深耕的十六年裡,他從朗閣教育集團的聯合創始人、到創辦贏智國際英語,進入新世界教育集團擔任雙品牌COO,還聯合創辦了多個教育品牌。最近,因為兒時的夢想和對教育的情懷,他擔任總製片人製作了國內首檔針對低齡學生如何實現成功留學的真人秀節目《留學吧!少年》。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留學吧!少年》出品人兼總製作人 姜華

在跟姜華交談的兩個小時裡,說起留學這個話題,姜華總是能用他理科生無懈可擊的邏輯結合多年來圈內的從業經驗侃侃而談。外灘君主要跟姜華聊了這幾個話題:

留學前三大問

低齡留學,你的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留學顧問到底靠不靠譜?

家長在孩子留學時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第一問

低齡留學,你的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社科院發佈的《中國留學發展藍皮書》顯示:

國內中、小學階段低齡留學生數量直線上升,2013年在美讀高中人數已達23795人,7年增加365倍。

中、小學出國留學人數已佔留學總數的1/5。

出國讀高中的人數不斷增加,出國留學的年齡層次逐漸向中學生髮展。如圖所示,中國在美就讀私立高中人數近些年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然而,這些小留學生就像二戰時被派往諾曼底的盟軍傘兵,空降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語言、習慣、理念,這一切對於成年人來說,都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挑戰。初來乍到的未成年傘兵們,他們可以成功登陸嗎?

“這些年我見過太多家長,帶著他們小學的孩子,剛上初中的孩子來向我諮詢出國留學的事。他們個個面色匆忙,很著急的樣子,好像慢一點孩子就落後別的孩子一點。但他們總是隻關注什麼樣的教育是優質的教育,卻忽略了受教育的載體——孩子。”

姜華說,孩子的心智成熟與否,是決定他們適不適合低齡留學的重要考量之一,甚至是適不適合留學這件事的考量標準之一。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低齡留學的話題在中國早已不是新鮮事,取而代之的是出現在國內外各大主流媒體上的中國留學生事件:“在美名校生被退學”“中國留學生在美凌虐同學獲刑”“留學生海外飆車”....

為什麼這類新聞屢見不鮮?

如果給青少年貼上幾個標籤,敏感、衝動、失控會是前幾個關鍵詞。這是由於孩子大腦發展規律造成的,是一個必經的過程。11-12歲之後,大腦額葉進入一個快速的發展階段,產生很多的神經連接,這些神經連接會混亂額葉功能。

如果我們成年人的心智和行為就像一個樂隊,額葉就是整個樂隊的指揮員,是它良好控制著整個樂隊的節奏,而青少年的額葉則是“一個拙劣的指揮員”。

“還有,大多數的青少年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建立。所以受到外界不良影響時,更容易受到誘惑。有時還會走向極端。”

當然,對於獨立、心智成熟的孩子來說,低齡留學也有著諸多優勢:青少年有著超乎其他年齡段的學習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理解能力、推斷能力。總而言之,是學習的黃金年齡。

低齡留學讓他們更容易學到地道英語,更容易融入國外的社會和教育體系、深入瞭解他國文化。讓孩子從小獨立地在異國接受教育,還可以鍛鍊其獨立生活能力。

申請國外的學校時,可能只需要孩子的文書、標化成績即可。在姜華看來,家長做出決定之前,更重要的是認真考核孩子的心理狀況,以及孩子自己的留學意願。“這些年不管是新聞上還是身邊客戶的留學悲劇例子,都見了太多。”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第二問

留學顧問到底靠不靠譜?

在姜華製作的節目《留學吧!少年》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面試和挑選優秀的留學顧問。被選中的顧問將會成為導師,在節目中給每一位上臺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夢想、未來、留學等話題展開思辨討論和規劃。

這些顧問們大多來自國內的各大教育機構。在姜華和他的團隊對這些顧問從對教育的理解、專業知識深度、思辨能力、邏輯能力等方面進行面試後,姜華髮現,雖然大多顧問擁有著“名校海歸”“資歷豐厚”“成功案例數百”等華麗的標籤,但其能力卻不盡人意,參差不齊。

“一個好的足球運動員,不等於一個好的足球教練。”姜華這樣比喻道。

的確,在外灘君看來,越來越多的海歸湧入留學行業,但他們多半數呈現出來的不是對海外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不是對院校申請的精準把握,而是倍受詬病的專業素養差、英文水平低以及一套對客戶毫無用處的假大空理論。但在諮詢過程中,留學經歷成了促籤的談資,海外院校文憑成了打擊競爭機構本土顧問的常規武器。

“事實上,即使是海歸,很多顧問的專業面也非常窄,他們通常只會講他們熟悉的領域和觀念。面對諮詢,十句話就要引到自己熟悉的套路上來。”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姜華認為,留學這個行業太急功近利了。“很多時候就是完成A完成B的服務需求後,交易結束,又完成了一筆不菲的訂單。這個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人會變得很浮躁,這種浮躁就意味著大家會認為學習並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只需要一些‘套路’‘話術’。”

在姜華看來,海外學校對於學生的要求,早就已經從簡單的看標化成績,轉向看申請者的能力,所以,如何給學生成長“賦能”,不僅僅是留學行業,更應該是整個教育行業應該關注討論的。

很多家長把孩子託付給留學機構後,就撒手不管了。孩子們也順勢偷懶,選學校、遞申請、拿offer等所有環節顧問一一包攬,自己沒有做過任何查證。而事實上,在關乎孩子命運的賦能、成長、選校等過程,還需孩子和家長一齊仔細把關。把孩子的未來全權交給一個有金錢僱用關係的人,這件事本來就值得商榷。

一個優秀的導師可以讓孩子對自己和未來的理解更加清晰,留學之路也會更加平坦、順利。如何去辨別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留學道路和選擇,是家長們應該認真去琢磨的事情了。

第三問

家長在孩子留學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為了採訪姜華,在姜華製作的《留學吧!少年》的第一期錄製現場,外灘君充當了一把場內觀眾。節目中有一個12歲女孩舒文,讓我印象深刻。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舒文

舒文出生在美國加州,但從她有記憶開始,她就一直生活在深圳。舒文的媽媽為了舒文的教育,放棄了在美國追求自己的牙醫事業,回到國內當起了全職太太。

舒文的夢想是未來去到斯坦福大學唸書,也許是對舒文的未來期望很高,媽媽對於舒文的日常學習、生活,事無鉅細,全都仔細把控,讓小舒文有些“喘不過氣”。這個12歲的乖乖女直接在節目上喊話“我想要自由的生活”。

在姜華看來,有的家長把孩子交給留學機構或者學校就撒手不管,但在準備留學時,家長的過度參與,也未必是件好事。家長首先要做到的是傾聽孩子,才能瞭解孩子的需求,“對症下藥”。而在過度參與的過程中,家長自以為非常關心孩子的教育,其實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聲音。

不先考慮好孩子的這項特點,給他的國際教育真可能是個玩笑

“傾聽”與“尊重”是密不可分的,但這兩個詞卻是一個積極的、正面的教育的基礎。這兩個詞,對習慣了扮演“權威”的家長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

“我有一個朋友,做加拿大留學做了十幾年,應該說非常懂教育了。但當孩子向她表達自己想要學媒體的時候,她立即給出了堅決的反對意見。所以你看,哪怕家長在圈內呆了很久,也不一定做得到這兩個詞。”

姜華認為,我們的家長往往喜歡做一個決策者,而非傾聽者。尤其是現在的家長普遍都有一個比較好的教育背景,他們會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方法走,因為他們是過來人,有經驗。

“但他們忽略了,教育是不具有普適性的,我們要關注個體的不同,個體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適配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