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郭德纲把太平歌词和相声捆绑在一起?

l刘祖德


首先说明一点,并不是郭德纲把太平歌词与相声捆绑在一起,而是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也就是相声四门基本功“说学逗唱”里面的唱。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一种间北京民间小曲,是由莲花落的曲调演变而来。相传,太平歌词这个名称是清末慈禧太后给起的。一次慈禧在宫里听到民间艺人演唱的莲花落后慈太为夸赞,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遂赐名叫“太平歌词”。



在相声发展初期,为开场前招揽观众或中间加演时都演唱太平歌词,他们演唱时。把两片竹板夹在右手上,运用手指、腕子的变化,发出轻重和连环点来。太平歌词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最多,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声演员王兆麟,受一些进步戏剧家的影响,不断编唱新词,如歌颂秋瑾的《女侠英豪》、抨击张勋复辟的《黄粱梦》等,并灌制了《劝人方》、《三女拜寿》等唱片扩大了太平歌词的影响。到了三十年代末相声演员常连安、张杰尧、侯宝林等也经常演唱太平歌词。到了四十年代后太平歌词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只是偶尔能听到。


大家猜猜这是谁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也随之进行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使得太平歌词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时候人们只能在《扒马褂》等少数作品中依稀还能看到太平歌词的身影,到了文革时期太平歌词更作为靡靡之音被禁止演出。即使在文革结束后,作为相声一部分的太平歌词更是被人忘掉,相声的唱成了唱歌曲。直到郭德纲的出现。



可以说郭德纲不仅拯救了相声,更是拯救了太平歌词,是人们才知道了相声中的唱并不是歌曲,而是太平歌词,而且郭德纲对一些曲调也进行了改进,让观众们听起来更舒服更觉得好听。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说学逗唱是相声“四门基本功课”这个提法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解放后相声表演的现实情况,好像不会这个四样就不是相声演员一样,其实不少相声演员对“说、学、逗、唱”不是样样精通,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其实,还不如说“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基本技法更贴切,基本功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你不会终归说不过去,技法嘛你可以掌握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无非就是就看临场应用、发挥了,“笑”果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但总不至于让人对你是“相声演员”的身份产生怀疑。可是,就连所谓“主流的”、“体制内”或者叫新相声演员都承认说学逗唱就是相声的基本功,这就尴尬了,最后当然纠结在相声的唱究竟是什么上了!要说最早开始相声的“本门”唱按照老人们的意思应该就是“太平歌词”、“小曲小调”、“数来宝”、“快板书”等,有人说数来宝、快板书是说,可是演员上台表演时都说:“我给大家唱一段快板书(或数来宝)”又是从何说起呢?至于郭德纲说相声的本门唱就是太平歌词一个原因可能是省略了,要么就是另有目的😂,至于姜昆说“唱”指唱歌、唱戏等等,也不能怪姜昆,因为他“师傅”也好“老师”也罢就是这么教给他的,其实郭德纲承认的师傅之一侯跃文也是这么说的😓但硬要说是郭德纲将相声和太平歌词捆绑在一起的也是失之偏颇了,因为郭德纲只是告诉他的受众:相声曾经的本门唱指的是太平歌词(等)


不死的骆驼


郭德纲的功底很深,早年说过评书,唱过大鼓,还学过京剧,后来主攻相声,这使得他的舞台艺术更为丰满,确有过人之处。现在许多观众,也是通过郭德纲的相声才了解太平歌词的。

在郭德纲的几项绝活中,太平歌词是一个拿手本领。正因如此,郭德纲在舞台上一再强调,相声的基本功中,只有太平歌词才是唱,唱其他的东西都是学唱。在此之前,很多相声节目中,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将歌曲、京剧、大鼓和地方曲艺算作相声基本功中的“唱”。

传统相声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太平歌词。但也很少有人说相声中的唱仅是太平歌词,而将其他的唱归为学。其实,郭德纲这么区分,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自己的一番用意。

放眼当今相声界,郭德纲算是毫无疑问的领军人物。而他最拿手的几项绝活中,太平歌词算是一个。所以,他不仅将传统的太平歌词和相声捆绑在一起,向观众展示,而且还一再强调,这才是相声中的“唱”,其他的都算是学唱。

许多新派相声演员,是不了解,也是很少唱太平歌词的。如此一来,别人不会而我却十分精通,这不是高地立见了么?

其实太平歌词是一种民间小曲,早期艺人撂地时拿它来招引观众所用。不过,也有些相声演员主唱太平歌词。这种艺术很简单,可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也比较高。不过,随着相声演出方式的调整,不再需要在开演前招徕观众,所以太平歌词渐渐地就衰落了。

太平歌词最初诞生于北京,在天津也有广泛流传。郭德纲在天津长大,后来又进京发展,因而学得了不少太平歌词。如果仔细品味的话,还会发现,其实郭德纲的太平歌词多少还掺杂了些京韵大鼓的味道。

不管怎么说,郭德纲将濒临灭绝的太平歌词给弄活了,而且刻意强调其正统性,算是挽救了一门将要失传的艺术形式。不过,过分将相声中的“唱”排斥歌曲、大鼓和地方戏曲、小调等形式,也未免有些矫枉过正。


碣石樵子



首先,郭德纲并没有把太平歌词和相声捆绑在一起。相声演员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这其中的唱是指太平歌词,这是从老一辈相声艺人在日常表演中总结与传承下来的,并非郭德纲首创。郭德纲只是把这个正确的知识通过相声传达给观众,将过去一直被部分演员误导的常识更正过来。


当然了,郭德纲对于太平歌词的强调以及普及一方面是艺术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宣传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相声演员都会说学逗唱,但是肯定有擅长的部分,也有不擅长的部分,所以必须扬长避短。而唱功是郭德纲的拿手绝活,当然要大力突出这一点,所以强调太平歌词的作用,一方面是与某些主流演员相区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自己不俗的唱功,通过唱太平歌词更好的宣传自己。


通过郭德纲这些年的普及,相声观众基本都认可了说学逗唱的唱是指太平歌词,同时对不会太平歌词的主流相声演员们不屑一顾,这个充分说明了郭德纲在自我营销方面的成功。


相声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去撂地表演了,通过太平歌词招揽观众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所以太平歌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了。唱功好的演员唱好了可以锦上添花,唱功不好的不唱也无伤大雅。就拿德云社的演员来说,唱功好的如张云雷、张鹤伦、郭麒麟、岳云鹏等喜欢表演《歪唱太平歌词》这个节目;而唱功不好的烧饼、孔云龙等则很少表演这个节目,扬长避短而已。


相声演义


什么叫有用的东西?用的上的才是有用的。过去大户人家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冷却室温。现在有空调。

郭德纲自己盖了套房子,跟来看的人说,看,我这有冰窖,正宗的大户人家。我会刨冰,把冰敲碎,大小适中。

郭粉就说,姜昆家里没有冰窖,不是大户人家,是假大户。他也不会砸冰块。

相声的基本功都是有目的的。达到目的可以有不同手段。不用太平歌词也可以达到目的啊。相声是说的,不是唱的。不是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郭德纲在相声搞笑上坚持只要搞笑就是好相声。在太平歌词上却坚持只有太平歌词才是正宗,没有的就是邪门歪道。坚持会不会太平歌词是检验相声艺人的唯一标准。

写字是基本功,但是写出好文章不是看谁写字好看。写字好的叫书法家,写文章好的叫作家。说写字不好的不是作家,岂不是笑谈?

像我们这种成天敲键盘的,唉!只能说,荒谬之极


天明遥遥山海关


本文由头条号作者【陌上横刀】原创,聊八卦、讲道理,探讨、解析娱乐圈背后的秘密,欢迎你关注、评论、转发!

刀刀曾写过一篇《郭德纲为什么要给徒弟起艺名?》的分析文章,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了其内在原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刀刀的头条号找来看看,一定给你个说个明白话。今天刀刀继续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探讨一下郭老师为什么反复强调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名唱,从而把太平歌词与相声“捆绑”到一起的真正原因,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您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喜欢听相声的朋友都知道相声的四门基本功课是“说学逗唱”,而其中的“唱”就是唱太平歌词,其他的唱戏曲、唱小调、唱流行歌等都属于“学”的范畴。这在05年以前知道的观众并不多,直到德云社相声开始火起来之后,才被更多观众知道并认可。


2005年前后,德云社相声借助互联网发生了裂变,圈粉了数以亿计的免费观众,这么多网友虽然没有给德云社带来直接收益,但广告宣传却是无法估量的,从传播效果和最终受益情况来看,郭德纲、德云社可以说是中国第一“网红”。这个“第一网红”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反复宣传“太平歌词才是相声的本门唱”既是普及相声常识,更是在凸显德云社相声的特点——我们说的是传统相声。这个卖点经过网络发酵, 让观众形成了这样一个认知:不会唱太平歌词的相声演员不是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这句话也得罪了一批不会唱太平歌词、不会传统相声的相声演员,为日后的德云社危机埋下祸根。

那郭老师为什么不惜得罪同行、不厌其烦的强调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门唱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三个原因也许你根本想不到!

一、太平歌词本来就是相声的基本功

这个没有争议,狡辩的都是不会唱的。最早的相声艺人张三禄、朱绍文本来是八角鼓丑角儿艺人,离开后开创了以逗笑为主要特色的相声行当,和别的民间杂耍一样都在街头、闹市露天表演(行话“撂地”,刀刀只是相声爱好者,飞文章必要就不冒充内行说“行话”了,免得贻笑大方),他们就用演唱太平歌词、白沙撒子等手段招徕观众,同时也作为小演员开嗓练习的基础。

这个传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延续了上百年,每个相声艺人结合自身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学习,期间还出了不少优秀的太平歌词大家,上世纪20年代的相声艺人汪兆麟和吉评三就是两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汪兆麟、吉评三在原有太平歌词的曲调、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经常根据时事新闻,即兴编成太平歌词演唱,比旧调婉转动听,新太平调从京津翼唱到上海滩,并脱离相声成为独立曲种,他们也把演唱太平歌词作为主业。其后,擅长新太平歌词的知名相声演员有很多,其中侯宝林自幼学京剧,嗓音清脆嘹亮,在唱腔上别具一格,在天津首演更是一炮走红,倍受观众喜爱。

到40年代,相声艺人更多的走进了茶社、小剧场,已经不依赖太平歌词招揽顾客;建国后,相声艺人进入剧团成为公职演员,统一安排演出,更不需要去招揽顾客,太平歌词彻底从相声舞台上消失。虽然政府也组织编写了一些新剧目演出,如《刘老汉过年》、《刘胡兰》等,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唱,和相声表演相去更远。

二、郭德纲确实非常喜欢传统曲艺,也擅长多种传统曲艺

郭德纲是在相声曲艺窝子里面熏大的,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传统曲艺非常喜爱,很小就开蒙、拜师,学习评书、相声、梆子、太平歌词、评剧等多种曲艺,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90年代,相声借助电视重新走向繁荣,但太平歌词却因为没有实用性和白沙撒字一样濒临失传了,当时还能演唱全本的相声演员凤毛麟角。天津的佟守本和北京武警文工团的王双福等相声演员深感太平歌词的濒危处境,挖掘、继承、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并申报非遗项目,分别成为天津和北京太平歌词的“非遗传承人”,为抢救太平歌词做出了贡献。

北京太平歌词非遗传承人王双福先生

而从小跟随老艺人学习过太平歌词的郭老师,更是身体力行,各处搜集整理剧本、学习传授表演,在德云社舞台上展示着传统曲艺的文化魅力,努力让年轻观众接受并喜爱这些被丢到墙角旮旯的民间艺术。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北京小调《探清水河》和太平歌词《白蛇传》、《大实话》、《送情郎》、《照花台》、《大西厢》等都深受年轻人喜爱,并被网友传唱,从影响力来说,郭老师对太平歌词等濒危曲艺的贡献要远比佟、王二人更有效果,他让传统曲艺年轻化,更有生命力。

三、郭德纲将差德云社相声异化定位,引导观众的相声认知

郭老师进京创办德云社后,做了两件重要事,保证了德云社的成功,但也得罪了一大批同行。

1、给德云社找准市场定位,差异化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声已经被折腾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郭老师第三次北漂在走街串巷时发现不是老百姓抛弃了相声,而是主流相声抛弃了老百姓。1996年他和张文顺、李菁创办北京相声大会(德云社前身),让相声回归小剧场,回到老百姓身边,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相声,唱老百姓爱听的小曲小调,充分发挥自己擅长传统曲艺和传统相声的优势,以此区别不再受欢迎的主流相声。这个差异化定位让他和那些主流演员相安无事,你在电视、晚会上说你的主流相声,我在小剧场说我的传统相声,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还互有往来、其乐融融。

2、突出德云社特点,重新划分相声市场。随着德云社的成功,郭老师的相声影响力也越来越多,他在相声方面的出色表现,让很多相声演员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和收入;同时,他的一些言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些演员,如“不是自己多么的优秀,而是同行衬托的”,这句话几乎打了大半个北京城老少相声演员的脸面,由此郭老师在相声圈内陷入了孤立。


既然如此,就索性放手而为,坚持以传统相声为特色,进一步实施差异化营销,他擅长的各类传统曲艺有了用武之地,而太平歌词的作用在这时候显的尤为突出。太平歌词作为相声演员的基本功,但很多演员完全不会,郭老师就拿这个大家应该会、但又有很多演员不会来作文章,这文章做起来太欺负人了!

从此,德云社相声反复强调“太平歌词才是相声的本门唱”,说的是个大实话,让那些对手无可辩驳,但又短时间学不会,只能按郭德纲的思路走。郭老师和他的徒弟们太平歌词、小曲小调唱越好,贯口说的越溜,观众们的认可度越高,那些曾经的相声大腕儿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大名鼎鼎的姜主席在天津被观众盘出了汗,就因为不会传统相声的贯口活,如果让他唱太平歌词怎么办?这个难度可比贯口还难,与他同代的相声演员又有多少会传统相声活呢?流冷汗的恐怕不止姜主席吧!

郭老师借太平歌词传递了这样一个逻辑:真正的相声演员得会太平歌词,会太平歌词才可能有传统相声功底,有传统相声功底的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相声演员。这个逻辑随着德云社的发展壮大已经深入人心,逼得年轻一代相声演员重新学习传统相声技艺,包括传统戏曲、太平歌词、小曲小调、贯口、打竹板等,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青曲社班主苗阜唱的《送情郎》、《探清水河》,请听过的朋友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感受。

这个逻辑也让一批年轻相声演员走上了充满荆棘的创新之路,如卢鑫玉浩、张康贾旭明、高晓攀尤宪超、李丁董建春等,创新的路子重在一个“新”字,“相声新势力”现在就被卡在“新”字上进退维谷,张康贾旭明也是难有佳作了,高晓攀在台上只剩下卖脸,李丁董建春的校园相声还要走多远?新派相声对郭德纲来说是个弱点,对别人来说也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坑”,想从坑里爬起来谈何容易,创新对演员的基本功和知识面要求太高了。

青曲社的班主苗阜在这方面有意思,既想说传统相声,但基本功又有欠缺,能拿出手的传统相声有限,创作了《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等优秀作品,这算是传统相声吗?不过是用传统文化包装起来的有自己特色的“传统相声”,也算有新意,取得了意外的收获。从此以后,苗班主爱上了套娃游戏,把错字游戏搬上了流水线,也真是辛苦王声了。如果想凭这样的伪传统相声挑战德云社,只能说充满了幻想,姜主席编辑了一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值得看看,他虽然不会说,但他为保存传统相声也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郭老师对德云社的定位,和对太平歌词的反复宣传,可以看出郭老师背后有高人出谋划策,既宣传复活了传统曲艺,又巩固了德云社传统相声的地位,同时还削弱了主流相声演员的霸气和傲气,一举三得,成就了今天的德云社,也让全国相声观众重新认识了传统相声的魅力!

北京市太平歌词非遗传承人王双福先生和德云社有点关系,有人知道吗?


陌上横刀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坦率的说,相声的四项基本功“说学逗唱”的唱到底是不是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个问题在相声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不管怎么争论,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唱太平歌词确实是“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归根结底,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唱太平歌词就是唱,也不管你是唱太平歌词还是唱小曲小调,终究都是为了搞笑服务的,相声不搞笑才是最搞笑的!

我们先说说太平歌词重不重要。太平歌词最初的作用是“圆黏儿”,指的是旧社会相声艺人,在演出正式表演之前,一边用白沙在地上撒字,一边唱太平歌词,以此来吸引观众的过程。由此看来,太平歌词放在解放前,对于相声艺人来说是必备的基本功,如果不会唱,基本上就没饭吃了。

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旧社会的相声艺人由街头卖艺杂耍之人,翻身成为了艺术工作者。演出地点也有街头变成了剧场。这时太平歌词作为圆黏儿的手段,已经过时了,而且它作为独立曲种发展的空间非常小,所以以侯宝林大师为首的相声改革小组,并不提倡相声演员再唱太平歌词。这也就导致了,解放后学相声的艺人绝大多数都不会唱太平歌词。



当时的第五代相声门长张寿辰老先生还曾经公开说过,“你教给学生这个(指太平歌词)干嘛呀?你好好教你的相声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相声演员特别是主流相声界的演员,不会太平歌词是有时代背景元素的。


太平歌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传统文化,不能说是糟粕,因此郭德纲去发扬,我们都应该支持才对,但是如果把太平歌词跟相声捆绑在一起,这就值得商榷了。没唱过太平歌词的同行水平比老郭差,不是差在了唱太平歌词上。


靖逸轩主


相声死而复生,郭德纲居功至伟,但是他却说自己是相声的守墓人,为什么?因为形式上的单一相声一直干不过小品,“大家都会说话你为什么要花钱听我说话”?相声有四门功课说学逗唱,其中的唱到底是什么?因为一些原因人民都忘记了,但确实是太平歌词。一种曲艺形式的长久需要不断的发展创新。在相声重新活过来以后,郭德纲明白要想让它长期留在舞台上需要培养观众。于是太平歌词和各种小曲小调像井喷一样涌现了出来,人们发现发现这些传统曲种原来是这么有魅力!就更加坚定地支持和喜爱,所以德云社商演不停、场场爆满!这有别于那些买票送鸡蛋的人。另一个方面有人诟病郭德纲的相声太俗不雅,其实是有原因的,看郭德纲不顺眼的等着挑刺的太多太多,相声是讽刺为主的艺术形式,可是老郭的相声却不太敢讽刺,为什么?怕被人惦记,怕被人打击!君不见有人因为吐槽因为玩笑而被罚款被拘留的吗?这些如果落到郭德纲的身上怕就是灭顶之灾了。世界只有一个郭德纲,请爱护郭德纲。


大胜133804027


不需要怎么评价,就是因为郭德纲擅长太平歌词,所以他要提倡。任何一家做手艺的或者干买卖的,都是擅长什么卖什么,卖什么就吆喝什么。没有哪个傻瓜是什么不会偏来什么的,毕竟“万莫奇”属于少数脑子进水的。

太平歌词和相声的关系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打个比方你开了家川菜馆,可是在制定的菜单上没有“麻婆豆腐”这道菜,因为太廉价没什么经济效益。有次来了一桌客人就要吃“麻婆豆腐”这道菜,那么后厨是不是要做?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川菜,又是川菜馆,客人点川菜肯定要做,要是不做等于砸自己招牌。

相声和太平歌词也是如此,你是说相声的,太平歌词又属于相声基本功,你可以不指着太平歌词吃饭,但是必须要会;你可以不指着太平歌词卖票,但是必须要学,万一被顾客点菜给难住了等于砸招牌。

为什么郭德纲要在舞台上强调太平歌词的重要性?因为他在太平歌词上下过功夫,他有足够的把握在这个上面凭借实力碾压同行。

太平歌词为什么没人唱没人听?就是因为太简单,前半句说,后半句加个甩腔,艺术上几乎没什么韵味和价值。但是郭德纲经过多年的努力,重新整理改编了太平歌词,使它又重新回到舞台,让观众又重新接受这门艺术,那么他当然有实力把太平歌词当作自己的特色,甚至当成德云社的特色。

现在相声班社很多,但是有几家能跟德云社一样形成自己的特色?观众买票捧场不就是想听点别家不会的吗?这个道理就跟饭馆的特色菜一样,最重要的是与众不同,最好是别家都不会就自己会的特色。

那么再说说为什么没什么人学郭德纲的太平歌词?

因为郭德纲在太平歌词上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目前来说太平歌词分两种,一种是老调的太平歌词,主要代表是太平歌词的非遗传承人,这种太平歌词不好听,当初失传就是因为不好听才失传的。还一种就是郭德纲改编后的太平歌词,属于新版太平歌词,主要代表就是德云社的这批年轻演员,这种太平歌词比较适合观众的耳音。

明白了吗?学太平歌词无非就这两种风格,学第一种观众骂街,因为太难听;学第二种同行骂街,因为等于帮郭德纲做宣传。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装作看不见,当太平歌词已经失传,有些班社用数来宝代替太平歌词就是出于这个目的。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郭德纲可从来没有把太平歌词跟相声捆绑在一起。郭德纲只是说过太平歌词是老艺人必会的手艺,不然别人挣一百,你就挣七十五。实际上郭德纲是说太平歌词作为街头艺人卖艺圈人粘团的手段,并不是说现在的相声演员必须会太平歌词。郭德纲只是在讲一段历史,讲相声的原貌,他也说过自己的太平歌词不正宗,因为老太平歌词不好听,自己改了一下。

对于传统艺术就该这样,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然后再去创新,赶潮流。 比如传统小调探清水河,以前没几个知道的吧。现在德云社一改,搬上舞台,也可以说是一只神曲了。 太平歌词从前的相声都不唱了,认为没意思,没必要唱。而郭德纲改吧改吧放舞台上,几乎成了德云社演出必有的一个环节,你说观众不爱看吗?如果不爱看早就取消了。那么传统的东西真没生命力了?

在看二人转。其实二人转一点都不低俗,而且传统二人转正戏的感染力,在我国曲艺中那可是数得着的。听传统二人转听哭听笑那都是很正常的。 可是后来一些演员抛弃了传统二人转,还自称是二人转演员。结果现在呢?传统的二人转那么好的东西,没发展。反倒是装傻充愣的二人转大行其道。这不可惜吗?

有人说传统二人转现在观众不爱听。可实际上是之前丫蛋和王小利在综艺节目上唱了一段,台下观众反响非常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到那个视频,感受一下传统二人转的魅力。

所以不仅是传统二人转,还有很多传统的曲艺都是需要郭德纲这样的人来发扬光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