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文|段昌富

-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小時候,我總是傻傻地分不清我住的地方到底是叫八公山,還是叫新莊孜。後來大了些才知道新莊孜是隸屬於淮南礦務局(今淮南礦業集團公司)的一個煤礦,而八公山是新莊孜煤礦所在的行政區域。我是土生土長的淮南人,老家高皇(今潘集區高皇鎮)的,從我爺爺那輩人就出來了,老家也沒近親了,老家雖然近,但一直沒人可投奔也就沒回去過,對老家反而有些生疏了。所以我一直把生於斯,長於斯的新莊孜、八公山當做了我的家鄉。父親在新莊孜煤礦的輔助單位工作,起初在職工理髮店從事理髮近20年,後來調到包袱房更衣室(井下工人下井前換窯衣的地方)直到退休。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新莊孜煤礦最初叫八公山礦場,始建於1947年,是淮南解放前開採至今唯一的一座煤礦(解放前建礦的大通和九龍崗,解放後慢慢因煤枯竭而先後都停採報廢了)。我們住的地方是礦上家屬區,由於我們沒有城鎮戶口(我們隨母親是農村戶口),沒有分到公房,父母親就在靠近鐵路的一處地方建起了房子,起初是草房,後來我們大些了才翻蓋成瓦房;拉起一個大院子,院牆是土坯的,後來才翻蓋成焦石灰坯(石灰摻爐渣灰)的。

我家旁邊的那條鐵路叫水張鐵路(長豐縣水家湖到八公山區張樓),原稱大張鐵路,建於1935-1944年,最早是淮南鐵路(淮南田家庵至蕪湖裕溪口)線上的大通站向西延伸至張樓的。後淮南線改由蚌埠經水家湖至裕溪口,原淮南線大通至水家湖段與大張線合為水張線,而變成新淮南鐵路(蚌埠至裕溪口)的支線了。水張線除了貨運將各礦的煤往外運之外,也有客運,沿途有十來個停靠站(所以有人戲稱淮南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哪個城市能有這麼多的火車站呢)。記得小時候,父母親經常帶著我們坐綠皮票車到九龍崗走親戚。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坐火車了,雖然是“硬座車”,有時甚至是臨時加開的悶罐車,但都絲毫沒有減少我們的興奮之情。每次小夥伴到我們家來玩時,都對我家旁邊的鐵路和火車感到非常稀奇,我都大方地請他們看鐵路,看奔跑著的運煤車和綠皮票車,我們都在旁邊一起大聲數著這趟火車有多少節車廂。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小時候,家裡很窮。一家六口人,只有父親在職工理髮店上班,父親又是殘疾,腿跛站著理髮不出活,掙的工資微薄,每月還要給爺爺贍養費,所以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小時起我們兄妹幾人很早就開始忙做家務,拾過菜葉,撿過破爛,打過零工,為父母分擔。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去掃煤渣揀大炭了。

那時候因為只有父親一個是城鎮戶口,幹什麼都需要票,糧票、油票、煤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等等。家裡人口多,做飯燒煤憑父親的煤票根本不夠,高價煤買不起,所以做飯用的都是我們平時揀的樹枝(現在父母還保留著這個習慣),只有在冬天特別冷了我們才用煤取暖做飯,過年後出了正月就又捨不得用了。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我們住的附近有個賣高價煤的煤場,每天都有許多外地人(大多是阜陽那邊的人,買煤回去熬芋頭做粉絲的)拉著架子車來買煤。那時家家戶戶的生活都比較困難,稍大一點的孩子都得為家裡乾點什麼。哥哥、姐姐和我三人以及住在附近的孩子們三三兩兩地去給那些外地人幫忙裝煤,借鐵鍁給他們用。他們用“圈席”(一種用蘆葦編的窄而長的用來圈圍糧食、沙子等的編織物)在架子車上圈好,讓圈席呈螺旋狀一層層地往上延伸,邊裝煤邊延展圈席。圈席越圈越高,最後用完了,地上剩的煤渣就留給我們了。有時為了多一份煤渣,我們兄妹三人經常一人把著一個僱主。有一次姐姐將鐵鍁借給他們用結果不小心弄丟了,雖然最後沒挨父母揍,但我們心裡也非常難過(一把鐵鍁對於窮人家太金貴了)。我們將煤掃回家堆好,積攢多了,由母親打成“炭餅”燒飯取暖。燒過的煤渣我們也不會放過,將灰渣濾掉,剩下的“焦核”(焦炭)留到冬天用鐵爐子取暖,不會再冒嗆人的黑煙。這時最快樂的是我們把芋頭、花生和馬鈴薯埋到爐渣灰裡或放在爐膛旁邊,等烤熟了吃。

有時候我們還到礦上的矸石山去揀大炭。矸石山是煤礦採煤時煤矸石被分離出來堆放在一邊久而久之堆積而成的山,是煤礦最顯著的標誌之一。從井下拉上來的礦車,裝滿了煤矸石,礦工們推著礦車,到了他們認為應該倒的地方時,就把車斗向外一掀,那滿滿一車的煤矸石就順著邊沿滾落下來,這時孩子們一擁而上,眼尖手快地去哄搶那煤矸裡的少而又少亮閃閃的“金子”——大炭(大塊的塊煤)。如果運氣好,有時裡面還會夾雜一些廢鐵、鋼筋頭或廢道釘(把鐵軌固定在枕木上的大釘子)什麼的,那賣的錢就可以歸自己了。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後來大了些,我也和哥哥姐姐一樣上學了。那時上學是要繳學費的,因為家裡窮,又是農村戶口,我們兄妹幾人都申請免了學費的。上學時我最盼望的就是春遊了。

春姑娘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我們身邊。伴著綠草紅花,我們春遊附近的八公山,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八公山”。進到山裡,遍地是穿著綠裙頂著黃花的油菜,花田中央還有一條小土路,彎彎曲曲地指向遠方,小路盡頭,有一片片的桃林、梨林。看,漫山遍野的梨花與桃花,一片白一片紫紅的,就像誰的顏料盒一不小心滴在了油菜花田中似的。一陣微風吹來,花香撲鼻,沁人心脾。我們坐在草地上吃著自己帶的吃的,那時最好的就是麵包了;喝的,大多是軍用鋁水壺裝的白開水。下午回家了,書包空蕩蕩地背在身上,我們的手裡多了一把我們當地叫做“老鼠花”(學名“白頭翁”)的淡紫色的野花。大家依然興致勃勃,小腿兒走酸了,小腳兒走麻了也無所謂。大家都陶醉在八公山的春天裡。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上學後,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可以到姥姥家過暑假,一呆就是一個多月。我姥姥家是附近的山王公社(今山王鎮)山劉家(今山劉村),都姓劉。

發源於樂澗套千年古泉的水渠——山王大溝蜿蜒穿村而過。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和小夥伴們去玩水。那時的大溝水清淺鮮活,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在太陽的照射下,更是波光粼粼,彷彿要把自己最耀眼迷人的一面展現出來。我們一躍跳入水中,盡情地遊動,有時還會在水中打起水仗來,濺起的水灑向四周。時不時地有小魚兒湊過來和我們嬉戲,如果你想伸手去抓它們,它們卻異乎尋常敏捷地逃開了,有時還會調皮地挑釁一下,咬咬你的小腳丫什麼的。不會水的小孩子們只有在河邊撿石頭,玩沙子,做城堡,看水裡的大孩子戲水,結果也被水裡玩瘋了的男孩子不時地擊打著水花過來,你來我往,搞得大家都成了“溼人”。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在農村寧靜的夜晚,在銀色的月光下,在徐徐的晚風中,我們坐在竹床上,聽著姥姥姥爺坐在竹椅子上,揺著蒲扇,給我們講“趙匡胤困南塘”、“劉金定大救駕”、“呂蒙正寒窯”等故事,漸漸地夜深了,我們也伴著八公山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

暑假裡,有時我們還去聽推劇。推劇,原名“四句推子”,起源於花鼓燈,是一種流傳於沿淮地區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之一。40年代初,花鼓燈藝人為豐富玩燈內容,融合了當地鳳陽歌、琴書和民歌小調的腔調,並加上過門,成為四句腔,因四句腔推來推去,反覆演唱,故取名“四句推子”,常在花鼓燈的文場小戲、節日彩燈、旱船中演唱,1956年被定名為“推劇”。推劇主要以生旦為主,傳統劇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後來又出現了摺子戲,如《送香茶》、《茶瓶記》、《李天寶借糧》等。

那時候,戲班子演出多在村裡打穀場的空地上,我們前面坐著,後面站著,把演員圍在中央,再遠點兒的就爬到附近的樹上。演出條件十分簡陋,但大家看得非常開心。演出時演員們嗚嗚哇哇地唱著,女演員的出場最受期待,璀璨的頭飾,華麗的衣著,明媚的眼眸,嬌俏的轉身,真是迷倒眾人。那時我們小孩子也聽不懂,只是在一起湊熱鬧,甚至我們跟著戲班子從山劉家趕到張樓,趕到孔集,趕到牛家巷各個村去看熱鬧。那時我對推劇本身也並不感興趣,她獨特的唱腔,她背後的故事,當時並沒有在我的心裡種下種子,現在有時與熱愛戲曲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他們說著說著有時還能唱上一段的時候,我總覺得可惜了那段難得的啟蒙機緣,與推劇、與戲曲擦肩而過。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就這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自己也上了淮南本地的一所大學。在大學裡,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問我是哪兒人,我告訴他們我是淮南人、八公山人時,他們都對淮南、對八公山讚歎不已。我才不由的增加了對家鄉瞭解的迫切心情。通過大量地閱讀淮南本地的歷史、地理、文學等方面的書籍,我才漸漸地深愛上了自己的家鄉。

八公山區得名於歷史文化名山——八公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八公山名源於漢淮南王劉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故事,方圓120餘平方公里,有大小40餘座山峰。《唐六典》說:“淮南道名山有八公山。山無樹木,惟童阜(禿山)耳。山上有淮南王劉安廟。”《鳳臺縣志》說:“八公山,亦稱北山(主峰在壽春城北),又曰肥陵山(位於東淝河入淮處),後乃別稱紫金山。”八公山區位於八公山北麓,解放前屬鳳臺縣蘆孔鄉境。解放後,鳳臺縣於淮河南岸設置八公山區與蔡家崗區。後來兩區劃歸淮南礦區,合併成立淮南區(後改名第三區),隸屬淮南礦區人民政府。1955年建立縣級編制的八公山區,1961年分為八公山、謝家集兩個區,新成立的八公山區駐地新莊孜。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八公山區境內山巒疊翠、林巖競秀、名泉噴湧、溪水潺流,擁有秀美如畫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有忘情谷、青琅玕館(孫家花園)、石林、石門潭、一箭谷、樂澗套、紅葉谷、白塔寺等景點;有洗雲泉、嵐香泉、沁月泉、玉露泉等名泉;有被譽為生命之源的“淮南蟲”遺蹟化石。

淮南八公山又是豆腐的發祥地。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劉安在煉丹時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意外地發明了豆腐,為人類文明留下了濃墨的一筆,豆腐已作為一種傳統的養生食品。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終年不竭,使得八公山豆腐獨具特色,一是口感細膩綿滑、營養倍加豐富;二是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清鮮柔嫩;三是託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著鮮美,吃起來適口清爽生津,可葷可素,歷史上曾作為貢品。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1990年,在北京和臺北,海峽兩岸於“豆腐始祖”——淮南王劉安的生辰9月15日同時召開了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豆腐與世間任何一件有價值的商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樣,豆腐製作工藝的不斷髮展,豆腐製品種類的逐步繁多,豆腐菜餚的日益豐富,豆腐品嚐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質,林林總總,構成了獨特的“豆腐文化”。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是以豆腐為載體,以豆腐的獨特品味、豐富營養、風格品質、蘊含哲理、歷史淵源等為基礎,由飲食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文化。

由於豆腐的故鄉在淮南,淮南八公山豆腐飲譽海內外,所以從第2屆起,“中國豆腐文化節”每年都在淮南舉辦,後因淮河流域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第2屆推遲到1992年舉辦。那一年我大學畢業,一個偶然的機會,淮南市政協文史辦要出一本贈送海內外來賓的書籍《淮南之光》,想讓我幫忙設計該書的封面,很快,就拿出了幾套設計方案供選擇。贈書拿到手中,看著對家鄉的介紹,我對家鄉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中國豆腐文化節”的舉辦,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光大華夏美食,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淮南知名度,讓淮南走向世界,讓世界瞭解淮南,促進淮南與海內外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從1992年起共開了20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已成為國內知名品牌節慶活動。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加強了對節慶活動的管理,“中國豆腐文化節”暫停辦。

“豆腐節”的持續舉辦,使得八公山風景區建設也取得重大進展。1992年,由原林業部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起與“豆腐節”同時推出“八公山旅遊節”(2013年起改為“八公山旅遊嘉年華”);200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2003年,包括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在內的八公山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成功地樹立了八公山風景區的良好形象,迅速打造了八公山旅遊品牌,有力促進和帶動了淮南旅遊產業的發展。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2012年,我成為八公山區政協委員後,更是時刻關注著家鄉的變化。每年召開政協時都撰寫大量有關八公山發展的提案,《關於完善八公山區對外公路交通的建議》、《大力發掘文化資源,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提升我區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關於進一步加快八公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建議》等,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增磚添瓦。

2014年以來,煤炭行業持續下滑,噸煤成本比賣價還高,全行業持續虧損,淮南也未能倖免。淮南,這座緣煤而建,由煤而興,挖煤挖出的城市,如今卻因煤而困——對於煤炭的過度依賴而導致城市轉型的慢熱。在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的今天,負重前行的淮南,開始吹響加快轉型升級發展的號角,唯煤獨大的結構必須顛覆。淮南開始以壯士斷腕的魄力,正在逐步關閉淮南礦業4對礦井,以促進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彰顯淮南求變求轉型的決心。位於八公山區的新莊孜煤礦,這座曾經的“華東第一大礦”將於迎來建礦70週年的2017年關閉(而據1992年末儲量計算,其服務年限可至2047年)。我聽說要關閉的消息後,內心還是充滿了不捨。因為,小時候就是在煤礦長大的,那兒有我終生難忘的童年印記。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淮南轉型升級的重點在於發展旅遊業。八公山區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以山水為骨架,以文化為底蘊,以生態為特色,積極建設八公山核心景區、南塘湖景區、樂澗套景區,並和謝家集區臥龍湖、鳳臺縣茅仙洞、壽縣壽州古城形成有機聯合,形成大八公山旅遊區構架格局,打造成集觀光、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省內外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我堅信,有著這麼多旅遊資源優勢的家鄉,隨著旅遊設施的不斷完善,旅遊文化的不斷開發,八公山知名度與美譽度的不斷提升,我們八公山風景區一定會升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一定會迎來明媚的春天!

周圍我認識的許多人紛紛將居住地搬到了淮南東部或山南,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想法,但置身於這片養育我長大的土地上,我突然發現,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她就像一個烙印,印在我的心上,長進我的心裡。八公山特有的寬厚、從容、厚重是我生命永恆的滋養,我的根還是在這裡,我的家鄉我的家。未來的路上,我不願放棄這片土地的關懷,我仍想在這片土地上靜靜地生活下去。八公山,是我不能割捨的家鄉,是我魂牽夢縈的家啊!

-

淮南記憶|八公山,我的家鄉我的家

-

作者簡介:段昌富,民建會員,八公山區政協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現任),中學教師。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會員、淮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淮南市硤石詩詞學會理事、八公山區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八公山文學》執行主編、《取燧》校報編輯部主任。

-

(本文由八公山作協提供,《八公山文學》2017卷)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今日頭條“八公山視界”,歡迎交流!

(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