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日新月異 村民返鄉創業支持家鄉發展 帶動村民致富——寶興縣穆坪鎮新民村村民返鄉創業見聞

家鄉日新月異 村民返鄉創業支持家鄉發展 帶動村民致富——寶興縣穆坪鎮新民村村民返鄉創業見聞

村民向電商展示特色種植產品

家鄉日新月異 村民返鄉創業支持家鄉發展 帶動村民致富——寶興縣穆坪鎮新民村村民返鄉創業見聞

苟全友正在給野豬餵食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今年初寶興縣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確定的思路和方向。

對這一思路,穆坪鎮新民村的範新康、李軍、苟成彪等村民,聽在耳裡、記在心裡。

作為新民村返鄉創業群體中的一分子,這三位村民最初回鄉的信心源於脫貧攻堅,源於家鄉在市縣兩級宣傳部門和寶興縣民政局的幫扶支持下,呈現出的日新月異。

如今,他們看到更多新希望、新機遇,以及實現更美好生活的指日可待。

“讓更多新民村人鼓起精氣神,大幹一場,共同奔康。”2級聽力障礙的範新康大聲說道。

特色種植

能增收還能同致富

13日上午,範新康一早趕到寶興縣靈關鎮,與當地一位準備發展野生山藥馴化種植的村民商談聯合發展事宜。“山藥品種不錯,加上有較為穩定的銷路,談得還不錯。”

範新康是穆坪鎮新民村彎頭組村民。早年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與姐姐相依為命。21歲那年,他離開新民村,在姐姐支持下輾轉雲南、浙江等地打工。

十多年間,他吃盡酸甜苦辣,直至近年才開起屬於自己的小餐館和小客棧,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日子也好了起來。

身在他鄉的範新康,一直從未動過從新民村遷走的念頭。“雖然老屋年久失修早已破敗,但我的根在這裡。”2015年,聽說家鄉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後,範新康有了返鄉創業的想法,“讓更多村民和我一樣富起來,這是我的最大目標。”

2017年初,範新康回到寶興,回到新民村,並在老屋宅基地上重建新家。這一年11月,在脫貧攻堅政策幫助,以及扶貧幹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民村順利實現“戶脫貧”“村摘帽”目標。

今年初,範新康確定了發展方向——利用新民村豐富的野生山藥資源,通過馴化種植發展高山生態山藥。

今年5月,通過自有土地和土地流轉,他在新民村彎頭組海拔約1800米的山上,種下13畝山藥。

同時,彎頭組與莊子組間長約1.2公里的聯組路在當月中旬完成硬化,新民村在穆坪鎮6個村中首先實現通村、通組、入戶路全硬化。

與此同時,範新康返鄉創業的勁頭,促動了已脫貧的苟成林。在他看來,範新康有較為穩定的銷售渠道,能給村民更多的支持。由此,他也種下2畝山藥。

成功邁出第一步後,範新康有了新打算。“準備與新民村軍勝山藥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在較短時間內將新民村山藥產業做出特色、做出名氣。”

在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中做出新名堂的,還有村民李軍。

200畝以重樓、川牛膝、雲木香為主的草本中藥材,是李軍返鄉創業的成果,由此結束了新民村過去以木本中藥材為主,草本中藥材零散種植、不成規模的局面。

在李軍的帶動下,新民村的草本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500餘畝;其中,帶動至少15戶村民將種植面積增加到1畝以上。村民苟成種植白朮2畝,在去年價格上揚的情況下,單畝獲益6800餘元;村民苟大均聯合其他村民共同發展200畝……

特色養殖

鼓起奔康致富精氣神

特色種植產業生機蓬勃,藉助新民村良好生態環境發展起的雜交野豬特色養殖也邁出第一步。

2016年10月,新民村村民苟成彪開辦起雜交野豬養殖場。

13日,從成都返鄉創業,並已成立雪源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蘆濤,前往養殖場與苟成彪商談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的事。

“養殖場佔地面積約3畝,其中1畝為土地流轉;目前存欄大豬、小豬總計130頭;從2016年至今,累計出售450頭。”苟成彪的父親苟全友一直在負責日常養殖管理。今年,雜交野豬的市場價格相對疲軟,毛豬價格為每公斤50元至52元。按每頭出欄豬80公斤計算,每頭野豬毛收入可達4000元。

蘆濤返程時,與苟成彪在村委會門前相遇。平日難得一見的兩人,談起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的事。

苟成彪談及的內容,引得蘆濤連連點頭。

苟成彪的思路主要分為兩點。首先是基礎設施配套,養殖場的散養場過去設在該縣磽磧藏族鄉,路途遙遠,需2個小時才能抵達寶興縣城,不僅運輸成本高,還不利於日常管理。他已準備在年底通過林地流轉,將散養場轉移到新民村。

其次是擴大養殖規模。新民村多為山地坡地,不利於養殖場規模擴大。對此,他計劃通過支持其他農戶散養的方式“藏富於民”,從而擴大養殖規模。

“這樣不僅能擴大養殖規模,還能讓農戶實現穩定增收。”苟成彪說,雜交野豬養殖與普通白豬養殖並無太多區別,除不能餵食合成飼料和圈舍圍欄必須用鋼筋加固外,每頭雜交野豬的飼料成本甚至要低於普通白豬。

帶領、幫助其他村民增收,也是蘆濤一直在做的事。成立雪源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後,除發展肉牛養殖,蘆濤還從2017年起為該村部分貧困戶進行肉牛寄養。“寄養數量總計17頭,涉及貧困戶17戶。寄養的肉牛並非成熟後就出售的公牛,而是可繁育小牛的母牛。”

如今,這些母牛已從最初的150公斤長到400公斤。生下的小牛,貧困戶可選擇賣給合作社或其他商販,也可繼續寄養在合作社。“以將小牛出售給合作社為例,每頭斷奶後的小牛價格約為5000元,扣除飼料費後,其餘部分就將全部作為貧困戶的純收入。”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孫振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