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F16相比,米格29是一款失敗的戰鬥機嗎?爲什麼?

戰鬥機解說家


當然不是,討論一款武器究竟是否是一款合格的武器,主要依靠的是其能否完成其設計之處的目標任務,而很多武器由於是在不同的武裝力量體系作戰的,本身的定位也很不同,拿來直接進行比較是很不恰當的。



其實說到米格29,很多人就會想到其“機場保衛者”這個外號,而這個形容也是很貼切的。當時在蘇聯空軍的作戰體系中,主要是以截擊機和前線戰鬥機為主的,而不是像美國空軍那樣的輕重搭配思想。



當時的蘇軍認為,用於攔截敵方轟炸機偵察機等這些目標的任務主要交給大航程高速度的截擊機完成,而像前線制空等作戰任務,則交給前線戰鬥機,並不需要過大的載油量,性能能夠保障前線部隊的制空權即可,因此米格29航程不足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美軍的F16戰機,則是美軍當時輕重搭配思想的產物,F15戰機雖然性能先進,但是價格也太貴,因此有必要研發一款輕型戰機,這就是F16。因此這兩者從最初就不是一樣的定位,拿來直接比較是不合適的。



到了現代,新版的米格29在新的作戰環境下是可以和F16相比的。米格29後來不斷進行改進,其“短腿”的問題也已經得到了解決,同時也換上了更好的航電系統,此時的米格29戰鬥力自然是可以和F16相比的。


戰壕


是,也不是。但是必須承認,MIG-29就是不如F-16。

MIG-29最初設計來是給蘇聯的地面突擊集群提供空中掩護的,用減小1.5噸燃油為代價裝上了輔助進氣道,能在土跑道上起飛。對於其預計執行的任務來說,腿短並不是問題。蘇聯解體前MIG-29完全不比同期的F-16差。

至於後來F-16怎麼怎麼牛逼那都是進行了幾次大改之後了。蘇聯解體那都是後話了。米格也不是沒有搞MIG-29的改進型。MIG-29SMT開始把輔助進氣道拆了,航程一下子就跟F/A-18C,陣風,颱風這些雙發主流四代機一樣了。

至於拿訂單說事的。MIG-29是給蘇聯量身定製的,其他國家不買很正常。你跟公交公司推銷挖掘機一輛都賣不出去然後說挖掘機差?這就沒意義了。

再說說成本的問題吧。MIG-29的單價其實不低了,這也就是為什麼F-16要選擇單發的原因。中型機上兩臺中推是比較坑的,飛機會貴不少,性能還不怎麼高。

這也是我覺得MIG-29比較坑的一個原因。作為一款前線戰鬥機,升限,1.5M以上速度的飛行性能在四代機上實際上不重要。F-16為啥在推重比低一些,翼載荷也不低的情況下能有很好的機動性?因為F-16的設計定位更準確。

四代機一般空戰中飛行速度不會超過1.5M,相比之下,跨音速段高亞音速段的性能優勢重要的多。MIG-29作為一個雙發中型機,在推重比上相比F-16有優勢,然而在常見的交戰速度下SEP又不如F-16,載彈量上也比較坑。MIG-29從A到S到SMT,全都是6個導彈掛架。

F-16的單價是F-15的60%,而MIG-29的單價是Su-27的70%多點。反正我覺得是有些浪費錢。MIG-29較高的單價並沒有帶來什麼實際的優勢。你要說MIG-29在93年的演習中格鬥吊著F-16打,那也是F-16掛著副油箱還只能用AIM-9M。但是等F-16掛著第五代格鬥彈的時候又完全不怕MIG-29了。


貞觀防務


拿米格29個F16直接對比是沒意義的事,因為這兩款飛機的定位和使用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由二戰起,奉行的是大空軍主義。他的主要作戰思路就是由自己的空軍消滅對方的空軍,奪取制空權,然後再由空中對敵方的地面目標進行轟炸。通過空中打擊摧毀敵方的基礎設施、指揮中心、通訊設施以及軍隊。在二戰中德國就面對了這樣的困境,好好的裝甲師,精銳部隊,齊裝滿員的出發,走了一路被美國空軍炸了一路,到前線的時候,部隊已經炸殘了。美國的陸軍就是用來掃除的,德軍100輛虎式坦克打100輛美軍的謝爾曼那是玩一樣,但德軍出來100輛虎式坦克,被美國空軍炸完,到前線剩10輛了。然後100輛謝爾曼小饅頭圍毆虎式坦克。到了海灣戰爭,美國人更是把大空軍發揮到了極致。伊拉克的精銳部隊沒見到敵人就被來自頭頂的炸彈消滅了。

但蘇俄軍隊跟美軍的打法不同,他們奉行的是大陸軍主義。經驗同樣來自於二戰。蘇俄倚重的是他們的裝甲洪流。冷戰期間,蘇俄與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峙在歐洲,蘇俄的思路就是在爆發戰爭的時候,靠著他幾萬輛坦克裝甲車橫掃歐洲。

在這樣不同的作戰思想下,美蘇兩國空軍的使用方法也是不同的。

美國的F15和F16就是用來奪取制空權的。靠這兩款主力戰機消滅敵方飛機,然後再由B1、B52、A10、阿帕奇出場,攻擊敵方地面目標。

而蘇俄的戰機不是這麼用的。他們的重型戰機如蘇27、米格31實際上是在國土防空軍的編制裡。這些重型戰機是用來保衛國土安全的。靠著龐大的體積和大航程,可以在蘇聯國土上空長時間巡邏。用來攔截攻擊本國的巡航導彈和轟炸機。

真正部署在前線,參加突擊任務的,恰恰是現在名聲不好的米格29。

蘇俄的戰爭主力是裝甲部隊。而米格29的任務就是盤旋在坦克裝甲車的上空,保衛他們的安全。在這樣的使用思想下,其實很多米格29被詬病的缺點是不存在的。比如說:腿短。米格29的作戰半徑只有600公里。但它實際上是地面裝甲集團作戰體系的一部分,地面部隊一天前進百十公里,這已經算作戰進展相當順利了。以米格29的600公里作戰半徑,完全可以起到很好的掩護作用。

這裡還得再提一嘴所謂的高低搭配。當今世界只有F16和F15是高低搭配。其他的都不是。F15和F16都制空戰機,他倆的使用思路是相同的,都是用來跟敵方空軍奪取制空權的。只不過雙發重型的F15過於昂貴,美國的國會老爺們心疼錢,逼著美國空軍再買一款單發輕型,價格便宜的戰鬥機。也就是F16。F16最初被嘲諷為廉價的國會機,只不過由於設計的優秀,以及後來不斷的升級,才成了一代名機。

米格29和蘇27不是高低搭配。上面已經說了,這是兩款作用不同的戰機。各有各的工作,不存在搭配的關係。

所謂的米格29比F16落後,歸根結底的原因是後來蘇聯解體,俄羅斯元氣大傷,米格29沒有得到升級。但最初的時期,米格29是不虛F16、F15的早期型號的。差距是後來美機的不斷升級才拉開的。

當初以蘇軍的思路,地面坦克集團,裡面還伴隨著自行高炮和履帶式中短程防空導彈,上面再加上米格29的掩護,美軍要想動它那也得付出巨大代價。有米格29在,美軍的阿帕奇、A10就別想上陣。美軍想攻擊蘇軍的地面部隊,必須先把米格29先清除,但米格29本身也可以與F15、F16一戰,再加上他還有地面導彈和高炮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米格29另一個優勢就又出來了:便宜。是,你美國發動機使用壽命長,5000小時。俄羅斯的當時在500小時。但在高強度戰爭中,飛機很少能飛太久,出動的次數越多,被擊落的概率也就越大,出動幾次、十幾次,基本上也就犧牲掉了。5000小時的發動機壽命根本沒意義。你生產100架F16,我可以生產200架米格29,數量上我還有優勢。

大量廉價的米格29護在裝甲部隊的上空,就算美軍依舊掌握空中優勢,但在消滅米格29的過程中,地面的蘇俄裝甲集團已經衝過去了。

美軍佔據空中優勢也是不爭的事實,真打起來,就算有米格29護航和高炮、導彈掩護,蘇軍的坦克挨炸也是免不了的。但這筆賬蘇軍認。當時,蘇聯已經控制了東歐,前鋒部隊駐紮在東柏林,北約的部隊駐紮在西柏林,就隔著一堵牆。以蘇軍當年是實力,光最先進的T64就1萬多輛,佔領西柏林也就是兩腳油門的事。擺在蘇軍面前的只有半個歐洲,作戰的空間不大,你炸吧,我就是加速往前衝。由柏林打到巴黎也就是半個月的事,這期間挨炸的損失可以承受。

米格29的主要目標是A10和阿帕奇,收拾這二位還是手掐把拿。有米格29護航,A10和阿帕奇無法盡情施展,蘇軍的地面部隊損失會減少很多。

米格29是蘇軍地面裝甲集團作戰體系的一部分,放在這個體系中,米格29還是很合適的,在防空導彈和高炮的配合下,它也是個很難纏的對手。所以把米格29從這個體系中拿出來,單獨與F16比參數,沒意義。因為人家壓根就不是跟你單挑用滴。

米格29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蘇聯崩塌。

蘇聯解體之後,俄軍不但撤出了柏林,現在已經是失去了東歐,被北約堵在家門口。北約已經擁有絕大部分的歐洲,俄軍再想打到巴黎,佔領全歐洲只能靠做夢了。俄羅斯已經沒有當年可以進行戰略大縱深穿插的裝甲軍團,米格29的作戰體系也不存在了,剩下孤零零的自己。蘇聯解體,俄羅斯陷入長期的衰落,科技也逐漸落後,米格29沒有得到很好的升級支持,也就逐漸落伍了。

米格29誕生於蘇聯大陸軍的時代,在當時,它是非常適合蘇軍的武器,在當時也是一款非常先進的戰機,遠遠談不上失敗。

但米格29是為蘇聯的坦克部隊量身定做,所以,其他國家要買,這就是問題。他適合蘇聯,適不適合別的國家那還是個問題。


銳視覺何老師


與F16相比,米格29的確是款失敗的戰鬥機,但矢敗只是指米格29戰機在銷量上的失敗,畢竟F16戰鬥機是三代戰機中產量最大的戰機,其總產量達4500餘架。銷售到世界二十餘個國家,其性能是相當不錯,雖然在美國是低擋戰機,可是在很多國家都是做為主力戰機使用。



F16是通用動力公司研製,後來賣給洛克希德馬丁公司,F16是第一款完全按照能量機動理論研製的戰機,是一款完全採用三代機研製方面的戰機,F16採用了翼身融合體常規佈局,氣泡式坐艙蓋,三軸四餘度電傳系統,單臺大推力發動機,依靠氣動的優勢甚至可以擊敗F15。


F16的最初研製的目標就是單純的狗鬥機,只能發射近距離格鬥彈,之後在F16C/D上才加入發射中距離空空導彈的能力與對地對海攻擊能力。F16以輕型機體格做到與重型機相差無幾的8噸載彈量,航程為3800千米,在輕型戰機中是第一的。

米格29是一款雙發轉型戰鬥機,依靠三代機中僅有的最強整機推重比來達到高機動性,米格29採用了中央流體力學研慶院設計的翼身融合中升力體佈局,F16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做多用途戰機的,而米格29是做為對抗美國F15主力戰機而研製的,所以在機動性上米格29還在F16之上。



米格29在外銷的成績不佳是因為蘇聯時代米格29的戰機就讓人失望,而太多數國家買戰機就是希望買個門伸,能夠給敵人威懾。而米格29顯然做不到,F16的航電超越米格29,機動性略差,F16在每個國家都能發揮不錯的戰鬥機,而米格29只有在蘇聯作戰體系下發揮戰力。


墨天工


F-16是由通用動力公司設計的,為競標美國空軍越戰後對戰鬥機的要求而產生的飛機。其設計指標主要是為了提升飛機的機動性,並響應“能量機動”理論,當然還要一定程度上兼顧美國空軍非常重視的多用途性能,而整機設計要輕巧靈活,並希望通過較高的產量實現單機成本的下降。F-16首先採用了電傳飛控技術,採用翼身融合技術的常規佈局,再加上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的助力,其確實成為了一款非常成功的三代機。


考慮到其將近4500架以上的產量,可以說其通過優良的機動性、良好的多任務能力、不斷的改進獲得了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航空兵部隊的青睞。 反觀米格-29則是蘇聯“先進戰鬥機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主要為了應對美國F-15戰機的威脅,最終成果就是米格-29和蘇-27。二者皆採用茹科夫斯基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設計的中央升力體+翼身融合佈局,在空中可獲得良好的升力和機動性。但相較於蘇-27的空軍、防空軍皆有需求,米格-29屬於一款前線殲擊機,其主要擔負奪取戰區500千米以內的淺近縱深的制空權任務,因而在最初設計時就並未考慮其大空域範圍內的作戰行動,因而其航程還不及米格-23,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短腿。

但縱觀米格-29系列的發展,其不斷改進發展也生產了1600架以上,並發展出了包括艦載的米格-29K和米格-35等有重大改進的型號。 相對於F-16,米格-29主要差在其產量及多任務能力上。但這要考慮二者的設計初衷和使用者的情況,F-16繼承了美國空軍的一貫的戰機設計思想,通過新技術、新理論的注入使其可以完成多種任務,而其各項指標也都十分均衡,不但適合美國空軍的組織架構,對於其他用戶而言,也是一款可以靈活使用、承擔多種作戰任務的戰機;米格-29則在蘇聯前線航空兵的理論體系下設計製造,其優秀的氣動設計使其獲得了優秀的飛行品質,也非常契合其原本設計中的相關任務需求。

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建立起蘇聯那樣的前線航空兵體制,而對於僅能裝備少量型號的國家,米格-29的“短腿”特性加上其初期不重視多用途能力開發,並未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但也不能就此否認米格-29的能力,其超過1600架的產量也是一種巨大的成功,並且還能通過不斷的改進而經久不衰也證明了其實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F16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戰鬥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與之相比,米格29便相形見絀了。首先,米格29問世之後一直被受爭議。這一點上便遠不如F16。但是米格29並不能算是失敗的戰鬥機。

筆者以前寫過一篇米格29的文章:《一直被誤解的米格29,生不逢時的支點》。

米格29設計之初就定位為前線支援戰鬥機。可以說是米格15,17,19,21設計思想的延續。

蘇聯空軍前線戰鬥機裝備思想就是:簡單、輕便、成本低、易生產以保持裝備數量優勢。米格29的定位也就決定了它的特質。它有點像二戰時期的T34坦克,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維護。能快速的大批量裝備。說的不好聽點,屬於低值易耗品。

作為野戰前線戰鬥機,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程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這對米格29來說,完全可以勝任。米格-29甚至還為此裝備了前起落架擋泥板。可見設計作戰使用條件多惡劣。

米格29的機動性能非常好,特別是起降性能,能夠在200米的跑道上實現戰時的起飛,而且米格29的飛行速度能達到2.25馬赫,使用兩臺RD33發動機,提供強勁動力的同時,還能保證安全性。 一直到上個世紀末,米格29一直是一款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東西德統一之後。德國、意大利和美國聯合對德國空軍繼承的前東德米格-29進行了全面評估。米格-29在機動性、爬升率、加速性能、雷達探測距離和簡便的地面維護方面都讓西方同行感到驚訝。原東德空軍所屬米格29的故障率是每1000飛行小時300次故障,而屬於西德的“狂風”戰鬥機則達到380次。這在戰爭中絕對是最致命的。F14雄貓戰鬥機被性能遠遜色於自己的F18大黃蜂取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出勤率低。

米格29從服役到蘇聯解體一共生產了1400多架。這個數字在三代機中恐怕只有F16可以媲美。但是,F16到十年後的2001年才生產2200多架。

據說當初曾經考慮過給米格29上電傳飛控。但是因為前線機場不具備維修能力最後否決了。

米格29最為詬病的就是“腿短”,這其中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它不需要太遠的航程,米格29內油3.5噸,航程1500公里,作戰半徑600公里左右,這對前線支援戰鬥機來說已經足夠了。為了追求三代機的作戰高推比,減油減重是設計師為達目的的必要選項。

蘇27的內部油箱非常大,航程超遠。但是,滿油狀態下的蘇27根本沒有機動性可言,只有捱打的份兒。帶個副油箱,開打的時候還能拋掉。內油你咋整?

米格29當初考慮野戰機場的起飛條件,避免發動機吸入異物,特別設計了一個輔助進口,這個進氣口擠佔了內部空間。有人說這是個腦殘設計。但是,有了這個輔助進氣口,米格29可以在前線野戰機場起降,而不用擔心吸入異物。F16行嗎?蘇27行嗎?

在後期的米格29將該進氣口取消。因為作戰環境變了。不再需要前線野戰機場起降了。

米格29推重比超過1,性能非常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基本上是三代機的水平。而像幻影2000和F18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蘇聯沒有F-16使用的F100發動機那樣的大推力發動機,AL31也是參照了RD33的設計才造成的。所以使用兩臺中推,這很正常。F/A18大黃蜂也是兩臺中推。另外,兩臺發動機總比一臺保險。 前面說了,沒有電傳飛控是為了維修方便。但是這不代表米格29落後。當時只有美國的F16是電傳飛控。連F15都是後期改裝的。F15落後嗎? 蘇27使用了電傳飛控,但是要知道蘇27比米格29晚了好幾年。米格29在1983年服役。而第一架批生產型蘇-27UB ( T-10U-4 )於1986年才首飛成功。事實上,蘇27的氣動外形還是參照了米格29。所以現在一般人很難分辨米格29和蘇27。

在我們看來,米格29冒黑煙是個大問題。(RD33發動機的後續型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梟龍和殲31也受連累了。)這和RD33特有的短環形燃燒室、離心式噴嘴設計有關。使用離心式噴嘴部件的發動機,結構簡單,易於製造,便於維護。最關鍵是在惡劣的條件下,可以更有力的保證發動機工作正常。此在設計、製造、維護能力有限的年代,這一設計更為現實、可靠。所以這個缺點,在蘇聯當時的技術水平、作戰環境、作戰指導思想下,它就算不上是問題。

RD33系列發動機冒黑煙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不是隨時隨地的。所以情況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嚴重。 米格29的雷達探測距離八十公里,現在的雷達探測距離都是上百公里。人的眼睛視距最大不超過10公里,冒不冒黑煙很重要嗎?這也是為什麼RD33系列發動機冒黑煙,可是中國的梟龍和殲31還是選擇安裝的原因。

至於航電落後,那就不是米格的問題了,那是蘇聯的技術問題。米格有的問題,蘇27也有。例如雷達的研製是儀器製造研究院(NIIP)與無線電工程研究院(NIIR)。由NIIP負責蘇-27的SUV-27火控系統以及RLPK-27雷達,NIIR負責米格-29的SUV-29火控系統與RLPK-29雷達。1978年確定了共同的第四代雷達研製方案,由NIIR與NIIP共同研製通用部件。部件相通性達到70%。 其實蘇聯的航電並不是一無是處。米格29服役時,憑藉R-73近距空空導彈和頭盔瞄準具以及R-27空空導彈, 在近距和超視距空戰中都力壓F-16。

這話是原美國空軍的退役飛行員“Vinnie”拉塞爾少校說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拉塞爾曾在德國拉格空軍基地駕駛三年米格-29。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沒有能力投入武器裝備的升級了。這個時候,蘇27的救星來了。 中國在米格29和蘇27之間選擇了蘇27。 (說句題外話。中國選擇蘇27的原因並沒有太多太複雜的因素。就是中國殲六、殲七、殲八和正在研製中的殲十都是輕型飛機。中國當時連發展重型戰鬥機的計劃都沒有。可以說,想都不敢想。而蘇27是中國唯一能夠獲得的重型戰鬥機。) 米格29沒有得到中國的青睞,雖然零星的獲得了一些訂單,但是二十年的訂單累積只有不到200架。所以,米格根本沒有能力對米格29進行升級。

米高揚曾經在米格-29基礎上經全面現代化改進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殲擊機,也就是米格33。但是蘇聯解體了。俄羅斯沒錢。最後不了了之了。而蘇霍伊由於得到了中國訂單,資金有了保證,蘇30才得以發展。以及衍生出後來龐大的蘇系列家族。

一直到1997年,米格啟動了米格29SMT研製計劃,米格才第一次獲得重大改型的機會。 米格29SMT已然改掉了老款米格29的所有毛病。 米格-29SMT依靠內油將轉場航程提升到了2400公里,帶副油箱後可達到3500公里。雖然“駝背”很醜陋。但是,對比一下美國為阿聯酋訂做的F-16E。 只能說沒有最醜,只有更醜。

米格29SMT雖然性能超過老米格29“八倍”(——俄羅斯官員語)並沒有獲得良好的聲譽。俄羅斯不買,賣給阿爾及利亞的被退貨。(理由是因為俄羅斯用的是蘇聯時代老米格29的機身。) 2017年,米格-29的最新改型米格35閃亮登場。

2019年進入量產。俄羅斯空天軍的首批訂單預計數量為37架。在五代機滿天飛的今天,米格35能從蘇霍伊家族的蘇57、蘇35嘴裡奪掉一塊肉。說明米格35確實足夠優秀。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米格35的優秀也恰恰是因為米格29的底子太好。

米格29確實在很多方面不如F16。但是,


漁歌子說


蘇聯時期的戰鬥機開始是走簡單輕型的道路的。口來為了與美國抗衡,逐漸開始重型化。

朝鮮戰爭的經驗讓米格相信輕型戰鬥機適合未來的空戰。越南戰爭的經驗改變了這個看法,就有了重型的米格23。蘇聯這種用過去的經驗應對未來戰爭的方式是錯誤的。由於在電子技術上落後於美國,米格只能花力氣在氣動外形和飛行性能上。

米格-29採用了優秀的氣動外形,也有很好的發動機。但是航電很差。西方戰鬥機採用的先進技術,米格除了簡單容易模仿的,其他的都沒法保持一致。沒有電傳,沒有平顯,沒有先進的複合材料。可以說是用二代機的技術製造三代機。為了保證格鬥性能,不得不放棄其他性能。最嚴重的就是航程不足。而F-16採用各種技術的目的就是增強格鬥性能和航程。

米格-29由於設計時過於追求緊湊,性能已經達到極限,根本沒有後續升級的空間。也沒有降低性能換取其他性能提高的可能。很多飛機都可以改做對地攻擊機,但是米格-29卻不能。這一點和米格-21一樣。

米格-29的失敗在於脫離了當初設想的未來戰爭模式。出口到國外的米格-29對歐美飛機並沒有形成數量上的優勢,反倒是經常以少打多,而且缺乏戰場信息。說明米格29的適應性很差。也許個別性能比得上F-16,在大部分性能和整體上是不如西方戰鬥機的,不僅僅是不如F-16。


天明遙遙山海關


客觀來說,米格29是一款相當不錯的戰鬥力,而且和F16相比,技術指標一點都落下風,之所以一些戰場上出現的F16吊打米格29的戰例,也不能單純的歸結為米格29的問題,而是敵方的作戰體系的優勢,放大了或者掩蓋了對手飛機的能力或不足,而以一個體系對抗一款戰機,可想而知被吊打一點都不意外!



而米格29的悲催或許並不是這款飛機的設計原因,而是這款飛機背後的設計和製造國家的後續改進,和作戰體系結構的不足!尤其是蘇聯解體前後,蘇聯及主要的衣缽繼承國俄羅斯沒有足夠的國力繼續跟隨世界科技發展,而逐步的造成了該型飛機的電子技術落後的現狀。



而與之對比的美國製造的F16,早期型號作戰能力也不怎麼樣,甚至和米格29相比還有很多不足,不過是美國綜合國力沒有斷崖式下跌,對F16一直持續改進,所以到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就出現了一邊倒的戰果!



伊拉克引進的米格29,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產品,而對手的F16卻是美國提供和裝備的最新升級型號,理論上兩款戰機已經有了十年的電子設備代差,而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為首的聯軍,是在美國架構的全球作戰體系作戰的,踹門有隱形飛機,前期打擊重要的電力系統和雷達系統有宇航導彈,而成規模的電子干擾也讓伊拉克軍方通訊不暢或者中斷,戰機敢於升空就是和瞎子,幾乎沒有任何戰場感知力,對之抗的卻是對戰場全面感知的美國為首的聯軍,大型預警機持續提供戰場動態,美國的飛行員幾乎很清楚戰場上的一切。試問這樣的作戰環境能體現出飛機的先進程度嗎?



若把米格29和F16調換一下位置,或許米格29會做的更好!

這個對比其實說明,不要把一場戰爭寄託在一兩件武器上,戰爭一旦開始就是體現彼此持續改進和升級的實力的時候了!


嘟嘟超


這兩款飛機各有優長。f16的長處在於電傳操縱。作戰半徑大。機動性能也很突出。米格29低空,超低空性能非常優秀。背部有輔助進氣道,可以在簡易機場起降。f16的缺點機翼非常薄!低空超低空時做大的機動容易產生靜力耦合而折斷。剛開始摔了幾架飛機。以後做做了一些補救措施和修改飛行參數!米格29最大的缺點就是,腿短。操縱系統相對落後。就機動性而言F16不是米格29的對手。東西德統一時西方得到了米格29。模擬對抗中F16完敗。美國根據它的特點來訓練f6飛行員。真正的口碑變差是海灣戰爭以後。因為多國部隊掌握著完全的戰場態勢感知主動權。南聯盟的和伊拉克的根本就沒看到對方就被擊落。但這並不代表他的真實能力。飛機的好壞決定權是看誰在用!蘇24典型的二代機。一樣把美國的驅逐艦嚇尿,航母通場!


窈窕淑女45735156


米格29並不失敗,之所以給大家造成不好的印象,是因為它在歷年來爆發的戰爭中表現非常的不好,常常被擊落,在埃厄戰爭中不敵同門師兄,在科索沃衝突中也被擊落,又因為腿短和載彈量較低,被稱為機場圍牆的保護者,確實混的比較慘,這是為什麼呢?它就真的一無是處嗎?

米格29早已不再年輕,在上個世紀70年代立項,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服役,早過而立,將近不惑之年。基於二戰的經驗,蘇聯對於武器裝備的發展,應用有一套自己的體系,在蘇聯空軍的體系中,有一個獨特的分類,叫做前線戰鬥機,蘇聯空軍給它的定位是小快靈,不要求太好的機載設備和較大的航程,對機動性和在前線野戰機場的起降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戰時其主要使命是,在野戰機場起飛,遮斷地面戰場的上空並爭奪制空權,使得敵方的空軍不能從容的對地面上的蘇軍進行打擊,充分發揮其鋼鐵洪流的威力。那麼,電子設備相對簡單的米格29,如何在危機重重的冷戰對抗最前沿完成其任務呢?其實很簡單,地面引導。在蘇軍的想定中,機載電子設備相對簡單的米格29,在戰時將由地面上密密麻麻的雷達引導站進行引導控制,飛行員不必太瞭解空中的態勢,引導員將會依靠雷達信息不斷的告之其敵軍位置,甚至直接告知需要做什麼樣的操作,引導其戰鬥,據說在巔峰時期,能夠做到一對一引導,是蘇聯的整個戰爭體系中重要的一顆棋子。

這樣看來,米格29離開蘇聯的整個戰爭體系的支撐,確實是不大好混啊。出口他國的米格29可沒有強大的體系支撐,其實這個道理放在美軍身上也是一樣。美軍歷年來看起來輕易的勝利,離不開大量加油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乃至前期的情報偵查等活動,同樣是整個體系在發揮作用。如果讓美軍的戰機脫離體系去碰撞蘇軍的防空網,同樣會落得個頭破血流的下場。能夠進入部隊服役的武器裝備,不會有失敗的作品,但是,要想充分發揮其戰鬥力,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對抗,還需要合適的技戰術配合與體系支撐。

個人愚見,有不足和謬誤之處還請各位朋友指出斧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