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退縮、畏難、玻璃心…… 這裡有「解藥」!

我家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平時遇到困難就退縮,寫作業遇到難題就放棄,和小夥伴玩遊戲輸了也放棄,有時還會哭鼻子。這是不是我們平時教育他時有什麼問題?

像這樣遇到問題就退縮的個性,還有可能改變嗎?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自主,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競爭意識,可以在學習中成長更快。但是,家長通常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也就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為人處世能力,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軟實力。

什麼是“心理軟實力”?

日常生活中,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看到難題就撂挑子,老師一批評就不去上學……比較駭人聽聞的新聞報道中更會看到,諸如“媽媽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離家出走”、“孩子因被沒收手機,從樓上一躍而下”之類的消息。這些都是孩子心理軟實力不足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逆商”問題。

那麼怎麼克服孩子的畏難情緒,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呢?

育兒建議

首先,我們要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你們回憶一下,當孩子犯錯時,你們是怎麼回應孩子的?當我們大聲訓斥孩子時,孩子們往往就會茫然不知所措,然後開始變得猶豫、然後裹足不前,慢慢地,他們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就不敢輕易嘗試,然後就開始放棄,內心的想法就會是:


我不行,我做不好。

家長首先要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一個學習、訓練和成長的時間,要有足夠的耐心,如果在孩子入學前,家長包辦的事情多,這個也不讓孩子做,說你做不好,那個不讓孩子碰,說會有危險,讓孩子自己探索的少,那麼一上學又突然希望孩子樣樣衝在前面,那麼孩子怎麼可能一下子做到呢?

Tips: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後,他才會敢於嘗試,不怕失敗,因為他知道他會有父母強大的支持、溫暖的包容和耐心的指導,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和指責。

孩子退縮、畏難、玻璃心…… 這裡有“解藥”!

其次,就是要給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請仔細回憶一下,你日常與孩子的對話中是不是會出現以下的情景:


“寶寶,今天朗誦比賽你能拿前三名,爸爸媽媽就帶你去迪士尼玩”。“這次測驗拿了滿分,你真是爸媽的驕傲”。“晚飯前沒寫完作業,就不許看電視”。……

這樣的話語,我們父母認為是鼓勵、是激勵,殊不知,這些都是有條件的關注,意味著,孩子沒有拿滿分,沒有比賽進入前三名,就是不好的,就不是我們的驕傲,就不配得到關注,會因孩子的行為表現而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或方式,因此孩子害怕得不到好的結果,索性放棄不去努力了。因此我們做家長的要更多關注到孩子的努力,更多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具體來說,比如孩子完成了難度較大的作業時,不是僅僅誇讚孩子:


“寶貝真聰明!”

而是對孩子說:


“你在剛開始碰到難題時,沒有放棄,也沒有直接去問同學,而是自己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你能這麼做,真的很不容易,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例如,現在很多的親子作業、拓展作業、手工作業等等,家長就會說,我來做吧,你做得像什麼啊,又浪費時間做得又難看。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動手,對孩子說:


“來,讓我們一起動手試試看,做的不好也沒關係,媽媽會陪著你一會兒做。”(√)

相信在這樣的陪伴下,孩子會慢慢變得大膽、變得果敢、變得敢於嘗試了。

Tips:什麼叫“無條件積極關注”,它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一種沒有任何價值條件的積極關注體驗,也就是說,當孩子的自身行為不理想的情況下,孩子仍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和關懷。

孩子退縮、畏難、玻璃心…… 這裡有“解藥”!

最後,孩子實在沒辦法做到時,允許孩子有情緒。

哭一哭,也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哭完了,我們繼續努力。正常的情緒宣洩還是可以被允許的。尤其是男孩子,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不允許哭,不允許有失敗,那麼孩子一開始就接受不了失敗和挫折,他就漸漸地就變得不再允許自己有失敗,沒有了抗挫能力,承受不了壓力,那麼等孩子長大後,面對生活的困境與重壓,就更容易沉陷在消極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Tips:人生哪有永遠一帆風順的,擁有良好的心理軟實力,並不意味著只能表現出正面的情緒,懂得如何宣洩負面情緒是心理調適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