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的詩句,算好詩嗎?

寒天飄雪_


謝謝你的提問。格律和意境不是對立的,純粹的格律肯定不是詩。

中國詩歌發展也是從沒有嚴格格律到有格律的。

但是,把格律擺在寫詩的第一位,這個是本末倒置。

格律是為詩歌服務的,六朝從開始重視格律問題,唐代發展到了高潮。但是,唐代大詩人都沒有被格律束縛。

就是格律最嚴密的杜甫,有些好詩也沒有嚴格的格律。例如他的《題壁畫馬歌》就不是一首格律詩,而且也出了一個名句“戲拈禿筆掃驊騮”呢!當然,文學功底好,加上善於使用格律,可以把詩寫得更工穩一些。一定要記住,格律本身不是詩。

下面是我在《微頭條》修改詩的一次實驗,看看格律與意境的關係。

謝謝大家支持60萬閱讀,1200多個點贊。也謝謝大家批評沒有押韻。

這兩首詩都沒有押韻,我怎麼改?

改詩,先找寫得比較差的句子入手吧。

原《詩二首》

傾城春色滿目風,

雨過斜陽與燕飛。

南苑牡丹數不盡,

誰是花邊詠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薔薇雨霏霏。

故園欲別捨不得,

只是思花花未知。

改詩:

第一首的第二句,這個句子不是太好,通過修改,可以提煉語言,也可以找到韻腳。

我改為“雨過花落飛不輕”,理由是,前一句說,春色有風,第二句是,雨過燕飛,顯然,這是一個風雨的日子,所以有落花,因為花在雨中,所以比平時要重一些,那麼,飄落的花也就沒有那樣輕盈了,這種飛不輕的沉重感,也與最後一句“誰是花邊詠梅心”的沉重感呼應上了,韻腳也找出來了。

所以,我一直說,寫詩首先要把意思表達出來,然後修改就好辦多了。

第二首詩,我把最後一句的“未知”兩個字顛倒一下就押韻了,而且意味也更好了。謝謝大家批評指正。

修改後的《詩二首》

傾城春色滿目風,

雨過花落飛不輕。

南苑牡丹數不盡,

誰是花邊詠梅心?

去年看花雪如梅,

今日薔薇雨霏霏。

故園欲別捨不得,

只是思花花知未?





千千千里馬


本來詩的好壞不在於格律,但在我推廣詩詞知識兩年來,發現幾個現象:

一.沒有學過格律的人,句子不合平仄,[意境好]多是個人看法而已

二.寫詩格律工整,意境不一定寫的好

三.

意境真正寫得好之人,即使偶爾不合平仄,但沒有幾個是不懂格律的

原本意境與格律並無聯繫,這令我有一段時間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終於找到了答案:



決定意境好壞的因素不是格律,而是作者的底蘊。

底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通過不斷學習積累而來的。而真正有好學之心的人,根本不會排斥格律,只是把格律當做寫詩的另一種選擇。

我們看唐人的詩作,除了格律詩之外,古體詩所佔也為數不少。這也驗證了我的觀點,古人寫詩既知格律亦不拘泥於格律,只要有足夠深厚的底蘊,不論寫古體詩或格律詩,都能寫出好的意境

詩的關鍵在於人,不在於形式。

我們如今寫詩,也應當師古之心,嘗試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博採眾長為己用,如此何愁寫不出好詩。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有勞各位詩詞同道關注與交流——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詩好不好與平仄無關。

但我覺得你的意思可能是:意境好但是不符合格律算不算好詩吧?

這裡有些問題初學者一定要清楚。老街在這裡簡單說一下。

一、格律詩與非格律詩

格律詩用南朝的永明體演變而來,到唐朝成熟並達到高峰。

唐朝開始古詩分為格律詩和非格律詩。

1.格律詩

又叫作近體詩,平仄、押韻(平聲韻、首句外單獨韻部)、對仗、粘連。

例如黃庭堅的七律《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2.非格律詩

叫做古體詩,近體詩以外的詩都是古體詩,即使是唐朝的詩人,也做了大量的非格律詩。

所以說,是否好詩與平仄無關。

例如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二、非格律詩要注意的問題

古體詩也是有規矩的,押韻不能亂押,比如絕句的古體是不能換韻的,平聲韻與仄聲韻不能混用。

篇幅長的古體換韻也是有規矩的。

我有一篇文章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08-古體詩可以不講平仄只押韻嗎?》


三、分清是否格律

1.律詩可以標“五律”、“七律”、“排律”三種。另外絕句有古絕句、律絕句之分,這兩種都可以叫做絕句。

2.古體詩可以標題“絕句”、“古風”、“五古”、“七古”、“七言”……等等。

3.如果寫得不是格律詩,標題上卻寫作“五律……”、“七律……”那就不對了。

結語

當然,即使您不懂格律,不耽誤您寫出優秀的詩篇。

即使標題鬧了笑話,好詩還是好詩。

……

@老街味道

2018-3-9


老街味道


什麼是“平仄”?“平仄”就是高音與低音。世界上的主要文字的發音中有高音、低音的分別的,分為四聲的唯有中國的漢字。所以,由漢字所組成的漢語中就天然地擁有了高音與低音的組合,也就天然地由漢字的“平仄”而具有了語言的音樂性。這個音樂性,普通話能夠表現出來,有些地方話則能夠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聽一聽湖廣中州韻的京劇道白,就能夠切實地體會到它的音樂性了。

正是由於漢字的音樂性,才有了以其音樂性為依託的漢語語言在表達上的形象性、生動性、深刻性和悠遠性。是否如此?不妨讀一讀〈百家姓〉裡的四字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楚魏,蔣沈韓楊。”有平乎?有仄乎?當然有!簡而言之,“李”字仄聲,“王”字平聲,“魏”字仄聲,“楊”字平聲。那麼,是否因其有了刻意的平仄的組合從而有了讀之上口,記之難忘的顯著的效果?如果它沒有平仄上的有序的排列,它還能夠具備這個效果嗎?試著讀一下,假如是“王張孫周,曾韓吳彭。郭馮何嚴,劉林樊唐。”的清一色的平聲字的組合,還有這個音樂性嗎?沒有了這個音樂性,還能夠讀來上口,還能夠記之難忘嗎?

文裡講平仄,傳統詩裡就更講平仄。〈百家姓〉與〈千字文〉裡的四字句裡不過在每一句中有一個或兩個節點上作了平仄的安排,而在格律詩裡,則是每個字都有它的平仄的安排,又由這個安排而使一首詩具備了完整的,優美的旋律,所以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詩稱作是“詩歌”,把通過寫詩來進行交流稱作是“唱和”。

格律是對作者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境的一種束縛,甚至是一種桎梏嗎?恰恰相反,一首格律詩只有它在音樂性上達到了一種近乎完美的程度,即合乎這個詩體的格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和表達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自然也能使作者所表達的意境能夠最大限度的感染看到或聽到這首詩的讀者,使他們得到傳統文學的美的感受,並由此而得到情願以及思想、哲理的薰陶。

請讀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請讀陸游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讀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等合乎格律的詩句中的音樂性能給人以多大的詩詞之的音樂旋律的美?當一個格律詩的愛好者,讀到一首標題為七律或七絕的作品時,他們心底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這首詩的旋律的美,倘若他們只讀了一句或兩句,嚴重的失律便使他們味同嚼蠟,他們還會去體悟其中的意境的美嗎?

格律詩講求格律,但並不是刻板地、機械地講求格律,它也有變通的一面,因此就有了“拗救”。但並不等於作者就可以不把它的格律放在眼裡,甚至還說出什麼“意境優先”的理論來。格律詩的平仄是束縛嗎?那麼就絕句來說,每首四句是不是束縛?每行五字或七字是不是束縛?怎麼會接受行數、字數的束縛,卻不能接受平仄的束縛?本人曾經比喻說,平橫木上的體操,當然看的就是選手在平衡木上的表演,從木條上掉下來,當然就失去了它的魅力,如果掉下來以後在地板上繼續表演,表演的再精彩,它也不是“平衡木”了。若喜歡在地面上表演,何不去練自由操呢?

格律詩之外還有“自由詩”,但自由詩也同樣有平仄,只不過不那麼嚴格罷了。自由詩裡的平仄如果運用的不好,同樣會缺少自由詩所應有的藝術表現力。請看賀敬之的〈三門峽之歌〉: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神門險,鬼門窄,人門以上百仗崖(讀ai)。黃水劈門千聲雷,狂風萬里走東海……。有平仄吧?有旋律吧?當然也有不講平仄的散文詩,請看冰心在三十年代所寫的一段散文詩:雨聲住了,簾子裡透過一絲青光。推開窗子一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恰似熒光千點……。即是散文又是詩,當然全在於這段文字的意境。

現在回到一開始的題目上來。不講平仄的詩也有好詩,比如現代的自由詩。但是要寫格律詩,就當然地要尊重和遵從它的格律的要求,一時達不到,並不要緊,就五言絕句而言,不過四句二十個字,即使每個字的平仄都來背,有多難?何況它還是有規律的平仄?對有些人來說,非不能也,乃不為也。但如果以格律詩為標題,卻有意違反其中的格律而另起爐灶,則就難以稱之為“好詩”了。一孔之見,或有謬誤,如有,則在這裡提前道歉了。


杜新1


一個不肯下功夫去弄懂格律的人,意境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以前有個詩詞問答達人懟我,說這人得多蠢才會去講究格律,我叫他發首沒有格律的原創詩來,看看他能寫多好,他發來了,完全是把看似漂亮的、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不問青紅皂白堆砌在一起,連有句無篇都沒做到,是句子都沒形成。我奉勸他,你還是別寫詩了,他就對我破口大罵,倒打一耙說作協養了你們這幫蛀蟲就是個垃圾場。

重提這件舊事不是為了批判誰,而是以他為例,來管窺“熱愛詩歌而討厭格律”的現象。可以確定的是,這類人對舊體詩並沒有他們自己所標榜的那麼熱愛,不然,他們就不會不願意稍微在這上面花一點工夫。格律並不是多麼高深的技巧,它只是為了突出詩詞的音樂美而在字詞的搭配上做出了一些選擇,要弄懂它只需半天的工夫,要掌握它也只需要寫上幾十首的量,這點苦都不願吃,可以斷定這是個葉公好龍者,對於更加高深的謀篇、剪裁、主題提煉、意境昇華,他們又憑什麼能做得到做得好?

我不是一個唯格律論者,我接觸過不少詩詞楹聯學會的人,他們有著較好的資源,學習格律不是難事,但是卻沒幾個寫出像樣的作品,這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資質過於平庸,文學水平和思想水平低下,可見,格律雖是格律詩的要素,但並不是唯一,同時也說明,天賦與規矩,都是寫作舊體詩不可或缺的東西。

各位不要以為你摒棄了格律,還可以稱之為古風、樂府,或者現代詩,以你們這種拈輕怕重的態度,寫出來的更可能是農村老頭唱的四言八句,連打油詩都算不上,連順口溜都順不起來。文學是個嚴肅的東西,你欺騙它它也會欺騙你,到頭來弄出些除了字數沒錯啥都錯的東西,那是很丟人的。


瘞花秀士


同時作為傳統詩與白話詩的愛好者,這個問題還是有必要回答一下。“不符合平仄的詩句”算不算好詩其實是個偽命題。詩有很多種,簡單來說我們可分為古風、近體詩、長短句、白話詩等等。在這裡我們只能確定不符合平仄的詩句肯定不是"格律詩",但是不是好詩因提問者能提供的信息太少,導致完全不能確定。

毫無疑問好詩的意境一定是不錯的。但反過來意境好未必就是好詩,它甚至可以不是詩,比如流水賬。詩歌需要一定的語言美與音律美,不能只管意境不管其它。如果寫的亂七八糟再好的意境也被毀了!這是初學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否則即便被吹捧上天,也很難有什麼實際成就,反倒是給人留下笑柄。

之所以有人會提這個問題,我想是因為在傳統詩詞領域中,格律派太過強勢了。很多人恨不得傳統詩歌全部都是格律詩,一見有些稍不和韻就說三道四,以為自己很高深。殊不知這對傳統詩歌的傷害極大,不利於傳統詩歌全面健康發展。

白話詩在中國發展有一段時間,並佔據了詩壇的話語權,不過成果似乎是很差的。主流遠離了讀者,甚至遠離的大部分作者。說的好聽點叫做境界高別人看不懂,說的不好聽如何呢?我可不想口粗哦!

再看傳統詩詞,表面上似有復興之勢,實則任重而道遠。現在有很多人開始寫傳統詩詞,猶以防格律詩與防宋詞為甚。不可否認當中也有不少佳作,但大部分水平其實都很低!這就引出了問題的反面:"符合格律的詩未必就是好詩",甚至“符合格律的就未必是詩”。因這個話題很大,限於篇幅,不方便多討論了。


山雨文學


在我看來,相比於一首詩的意境,平仄只是一種形式要求,而形式是要服從於內容,並要為內容服務的。



唐朝之前的詩歌是不太講究平仄的,但也為我們就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當我們細心品味古詩時,我們吟誦、欣賞的不是它們的平仄格律,而是它們的優美旋律和經久不衰的意境。詩的格律和平仄關係只是到了唐代才逐漸規範起來的,當然唐朝的詩歌是詩歌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我們寫詩也大都以唐朝以後的詩為版本,所以也多少制約了詩歌的發展,正所謂有其利必有其弊。我們常說“詩以言志”,何為“志”?我個人認為,所謂“志”,就是“心志”,“意志”和“情志”,寫詩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要抒發種“志”,如果寫詩只是堆砌詞藻、空洞無物,即使再符合平仄關係,恐怕也不能稱之為好詩。

所以在寫詩之前要精熟格律和平仄並能熟練應用,然後在詩詞創作中,儘可能符合格律和平仄關係,但也不能絕對化,千萬要讓“死格式”來束縛住“活思想”!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探討!(圖片來自網絡)


坐看雲天風起時


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在寫詩的過程中遇到疑問和矛盾了,同時也說明沒有體會到詩體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說詩是一種文學體載,而詩又分為很多個詩體。你問意境好,但是不符合平仄,算不算好詩?這個提問就有兩個問題,一是你把意境和格律分開來了;二是如果我寫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而且內容很好,那麼這篇五千字的文章到底是小說還是散文,還是長篇詩,還是戲劇?我們怎麼區分它是哪種文體?

主要還是根據它的形式來區分的,假如文體的形式不重要,為什麼要有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等的區分?

任何一種文體的形成都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是在一定的時間段中通過歷代文人不斷流傳、發現、修改,甚至創造,最後定形後,給這個文體定下了可以參考的規則。

比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對仗。試問你作詩時會押韻麼?如果會押韻,說明是你體會到押韻給詩帶來不一樣的韻味。沒有哪一種詩體是不需要規則的,只是不同的詩體的規則和要求不一樣,有點放鬆,有的嚴格。比如古風體中的七言歌行體,他是七言詩的衍生。我們知道它是需要押韻的,有嚴格的地方也有寬鬆的地方。嚴格的地方是必須押平聲韻,寬鬆的地方是可以自由押韻,就是說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四句一換韻,等等。那麼平仄和對仗也是一樣的,平仄不是死規矩,如果死記硬背,然後像填詞一樣的去填詩,那是沒有體會到平仄的意義。

所以在各種各類的古風體和格律體中都是有規則的,並不是沒有道路的亂走。只是古風體是詩歌形成的開始和發展階段,它的規則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熟起來,最先是押韻,之後到對聯,後來分平仄到押韻裡,到對聯裡就成了對仗,對仗裡就有平仄。而在古風體和格律體之間還有一中詩體,現在叫拗體詩,就是半格律,格律的規則不是很明顯,但是可是知道格律的魅力了。

所以但你知道詩體的衍變,和為什麼衍變的時候,在細細一個一個去品味它,就能體會到格律詩果然是詩歌的成熟的標誌。

因此,也不會問意境好算不算好詩的問題。所有的詩都有它形成的規則,如果你作格律詩就像格律詩,如果最樂府詩就要像樂府體,如果是近體絕句,就不要寫成古體絕句,如果寫古體絕句就寫古體絕句。不存在不符合平仄算不算詩的問題。寫什麼詩體都可以,關鍵不要寫串了。但一般真正喜歡詩的人,沒有人不去學格律。


怪譚先生


當然算!李白的《靜夜思》符合平仄嗎?不符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是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一首意境極佳、流傳千古的好詩。



還有他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貌似也不符合平仄吧!



我最反感那種專在平仄上鑽營賣弄,明明別人寫了一首意境優美的好詩,他卻以某些詞句不合平仄為由一筆抹殺的偽學者。



林黛玉說得好:“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非白非黑


我從上小學起,就喜歡詩,以我看,好詩第一應是立意好,亦即意境好,第二是遣詞用句好,第三是合乎格律。我自己寫的詩,自認為有感而發,而非堆集詞藻,從不自標律待,如嚴格按古風要求,也算不上,只能說是靠近古風類的詩。作詩過程中,按平仄首次蒙不對,也可以說是水平未到,但詩成後再改使之合乎格律,多數情況是還不如原先的,還是不改的好。例,前幾天回老家,偶遇一當年學生,談論甚多,那年我入師行,年十七、八歲,學生亦就十二、三歲,而今四十年過去,師生都年過半百,雙鬢已斑,回想過去,作此詩。

步入桑臺執教鞭,十八風茂正當年。尋常等閒生五十,蕙質蘭心子 二三。勤學柳蔭避酷暑,問惑陋室頂風寒。無情歲月催人老,四十春秋已恍然。歡迎愛詩人士從立意、用詞、押韻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見。若從合否平仄改,恐怕就是另一首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