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1998年的時候,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院校專業目錄》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藝術設計”,用來取代這個專業的原有名稱“工藝美術”,從這一天起,中國的大學中才算正式有了藝術設計專業。

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都相信:設計的本質是創新。這個想法沒錯,因為這個專業到了今年在中國正式誕生才20年,的確很“新”,比00後年長兩歲。在那之前,這個專業的名字叫過“工藝教育”,還叫過“手工教育”和“圖案教育”,鄉土氣息很濃郁,即使是中國設計教育的最高學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也叫做“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當然這個名字,也隨著1998年的學科名稱改革和院校調整也進入了歷史。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清華大學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合併掛牌儀式

01

中國教育之父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專業該名稱歷來不是小事情。往小了說,是藝術教育思想的改革,往大了說,可就是路線鬥爭。

今年炮轟紅點獎的“工業設計之父”柳冠中先生,當年也是改名專業改名大爭論中的風雲人物。1998年的十年前,也就是1988年時,柳先生看到中國有100萬臺自行車、1000萬隻手錶、260萬臺縫紉機因為設計的太落後,積壓在倉庫根本賣不出去,就火氣很大地疾聲大呼:“設計時代文明必將取代工藝美術時代文明”,並斷言:“社會產生的設計之花將開遍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無情的歷史進程將改變有著幾千年輝煌成就的工藝美術事業的壟斷地位。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很可惜,45歲時的柳冠中先生還不是中國藝術教育的權威,今天這位在設計教育界一言九鼎的人物,自有更老的前輩來把持話語權。比柳老爺子大十二歲的張道一先生,才是那時的風雲人物。作為我國藝術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面對這場上世紀80年代末藝術教育界的大討論,他表示:傳統工藝、民間工藝、現代工藝這三者之間只有形態、材料和製造方法上的差異,並無本質差別。”張先生的確深諳名詞的價值,根本就沒有用“設計”這個詞,而代之以“現代工藝”。就這樣,“藝術設計”這個詞,就從1988年起,又晚誕生了十年。

為什麼一個專業的名稱誕生這麼難?

清華美院原副院長杭間教授在說的很明白:“詞彙的變化是社會生活的縮影,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外在表徵,文化和教育在這時候往往成為中國社會變革的晴雨表。”叫"工藝美術",還是叫"藝術設計",都要服從大局。改革是一盤大棋,藝術教育的改革也不過是社會改革步伐的反映。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1992年,小平南巡時指出:“誰反對改革,就讓誰睡覺去。”所以,1993年中國的藝術類專業又一次進行了調整,分成了八個類型:染織藝術設計、服裝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藝美術學、裝飾藝術設計和工業設計,但整個設計學科的名字,仍然是“工藝美術”,這種“工藝”下面才有“設計”的專業命名方式,大概可以算作改革過程中的一種妥協吧。

究其原因,還是杭間教授說得清楚:“20世紀後半葉的中國歷史,無產階級政權的特色與中國農民出身的樸素結合在一起,使得中國人的生活價值觀建立在最簡單的物質滿足的基礎上,設計從這一意義上是奢侈和浪費,是國家意志所不允許的。”而1988年時,柳冠中先生提出的:“只有培養作為在大工業發展基礎上的高科技信息時代所需要的綜合性通才——設計師,才是當前工藝美術院校教育的出路”,這個思路,在一個連傳呼機都沒有,電視機還未完全普及的時代,也未免太超前了點兒,高等藝術院校的老師那時也都還騎著自行車呢。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02

英文“Design”的意思就是“設計”,但最早這個詞可不是被翻譯成“設計”。說來話長,中國的藝術教育,基本上是舶來品,是由留學生們引入中國的,這個事實基本上是共識。

不過,和很多專業的興起一樣,Design這個專業,不是從歐美直接引進的,而是從日本進口的二銷專業。沒什麼其他原因,甲午戰敗,留學歐美的學生們大都學習的是實業興邦的理工科,留學東洋的大概是被同文同種的倭寇後裔欺負的太厲害,情緒波動比較大,情緒一大,就容易變成文藝青年,魯迅先生就是這樣變成中國的文壇領袖的,因此回了國,比留學歐美的海歸們更早的投入到了藝術教育之中。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Design這個詞,首先被日本美術教育家有島精一翻譯成了“圖案”,1890年日本高等工業學校首先建立了圖案科,1918年,北京美術專科學校按照東京美術學校的工藝圖案科建立了圖案系,這個圖案專業,就是後來的“工業美術”專業,這在李樸園先生的著作中是早就說明白了的。其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有多深呢,1998年時,中國美術高考的設計類專業,大多數藝術院校的高考試題還是圖案專業的內容,主要考的就是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圖案設計。

到了20世紀20年代,日本藝術教育,又將“圖案專業”發展為“工芸美術”專業,但民國時的戰火紛飛,哪裡有精力去發展溫飽要求之上的生活審美追求。因此,從“圖案”到“工藝美術”的專業轉型,實際上是建國後才完成的。毛主席定下了以手工藝的原始積累為中國實現工業化創造條件的國策,並明確指示:“提高工藝美術品的水平和保護民間老藝人的辦法很好,趕快搞,要搞快一些。”根據這個精神,1953年“工藝美術”作為一個學科專業,正式獲得了國家的認可。

1956年,留法歸國的龐薰琹先生受命組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作為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最高學府。

但龐先生留學法國的國際視野,與民國延續下來的日本的圖案專業教育思路,再加上有樸素革命理念加持的手工藝辦學理念,使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辦學理念幾乎從一誕生就充滿著內在矛盾。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1956年11月1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典禮

龐先生一方面主張吸收傳統民間手工藝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更要求學生們掌握現代的設計技巧、原理和經驗。思想先進的人總是不被理解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僅1年,龐先生就被打成“右派”,逐出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大學,直到1978年才被允許返回學校。

從1978到1988,從1988到1998,彷彿“十年”就是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一個節點。“Design”這個詞終於正式被翻譯成了“設計”,藝術設計作為一門學科的名字也被國家教育部正式頒行,可爭論從未停止,這一吵,就一直吵到了2008年。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2008年11月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的《從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研討會上,幾乎所有美術學院的院長、系主任、理論家和設計師再次激烈討論。將“工藝美術”改成為“藝術設計”究竟對不對?有位德高望重的專家明確指出:使用“設計”這個詞,會面臨著中國設計必然成為西方設計複製品的危險,會失去中國民族在世界中的“名稱話語權”和“文化話語權”。也有部分專家指出:將“設計”捆綁在“藝術”的名詞之上,也是一種妥協的誤讀。應該更進一步,將“設計”從“藝術設計”的捆綁中解放出來,“設計”就是“設計”本身,作為一門跨界學科,理所應當跟上世界的潮流,獲得普世的專業價值,才是真正的教育規律。

九十年光陰,兜兜轉轉,從1918到2008,“Design”應該叫什麼,應該怎麼幹,還是沒個統一的共識。“藝術設計”這個詞本身就被賦予了太多專業之外的意義,大到民族尊嚴、小到如何上課,都牽扯著幾代人的命運沉浮。

03

一個專業的名稱有那麼重要嗎?很重要!因為涉及到課程的內容應該怎麼設置,以及培養怎樣的人才。

當“Design”還被稱為“圖案”時,我們的教學大綱是這樣的: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當“Design”被稱為“工藝美術”時,我們的教學大綱是這樣的: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既然叫做圖案,那就是個畫畫的問題,既然叫做工藝美術,那還是個畫畫的問題。因為工藝美術是美術的分支,而美術就是畫畫,這幾乎是所有人的直觀認知。而“能畫畫就能搞設計”這個觀點,今天聽來是玩笑話,當時可是在學術研討會上明確提出的。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早期傳統圖案教材:《中國錦緞圖案》《敦煌藻井圖案》

就拿基礎課來說吧,1952年以後,將素描基礎等同於造型基礎,“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這個觀念也被帶到了藝術設計的教育理念之中。設計學科的基礎課應該怎麼辦,不是“需不需要畫素描”的問題,而是被認為“應該怎麼畫素描”的問題。究竟是畫油畫那種全因素的寫實素描,還是畫所謂的“設計素描”,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現在的藝術設計基礎教學之中。

很多院校的設計類專業,在大一還在畫素描,可以說就是1952年確立的教學思路的延續,是的,66年前的教學套路,一半以上的中國高等藝術院校的設計教學還在用。

再拿長期作為中國設計類基礎課的“三大構成”來說吧。1979年,王無邪、呂立勳等香港設計師,在廣州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了關於構成知識的講座,引起了強烈反響。大家恍然大悟,原來設計這個專業,除了畫素描和畫圖案,還有構成學的知識。於是“三大構成”作為“先進的西方藝術教育經驗”就這樣被引入到了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之中。

多年以後,中國美術學院宋建明教授到了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留學時,才發現:這個被誤認為源自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課程,其實是日本中小學教育的美術啟蒙課程,寫出《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藝術設計的色彩構成》、《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了的日本專家朝倉直巳都不知道自己專門為中學生撰寫的美術讀物,竟然被奉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經典長達30年,現在很多大學的設計基礎課還在用。以至於宋建明教授不無尷尬的回憶起自己的法國留學生涯:“我專門地求教導師關於設計造型基礎理論的合理性問題,當我問詢‘三大構成’時,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是的,我們藝術教育的歷史,或者說我們的近現代史,就是這樣和日本總是繞在一起。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中國有“設計”二十年了

維基百科:朝倉直巳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鄔烈炎教授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是這樣總結的:“圖案、素描、構成是三門具有典型意義的課程,它們都是從國外引進而來,分別是三次向國外藝術教育學習的高潮中的代表性產物。圖案課程是20世紀初隨著中國學習西方藝術教育理論與方法的第一次高潮而進入中國;素描課程是繼第一高潮引進後又在20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素描教學法所帶來的結果;構成課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引進的。”

沒錯,就像設計這個詞是舶來品一樣,關於設計教育的一切也都是舶來品。真是沒辦法,再強的民族自尊心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或許,因為設計這個專業,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就像牛排和油畫一樣。

04

我們經常抱怨現在的藝術設計類學生不好就業,其實呢,所學的課程有些都五六十年沒有根本改變過了,能就業好就是見了鬼了;

我們的學生經常抱怨在學校裡學到的東西不能在工作中應用,其實呢,很大一部分老師在拿幾十年前的知識教你,能跟上時代就見了鬼了;

我們的學生經常抱怨很多老師的見識還沒有微信公眾號提供的多,其實呢,最新的設計知識,老師是和學生一起起步學習的,能更新就是好老師;

我們的課程更新經常會跟不上時代,其實呢,中國有“設計”才二十年,過分的渴求與苛求,都是一種苛刻。

倒是一種選擇很現實,那就是到Design這個專業的發源地去。那裡,Design就是Design,既不是圖案,也不是工藝美術,更不是藝術設計,就是設計本身。是的,設計就是設計,縱世間輾轉,或許,這個認識的達成,不需要再經過二十年。


藝術留學&藝術作品集諮詢:

漢藝國際教育--康石石作品集指導團隊

垂詢電話:400-879-06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