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的侵華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停滯,這個時候日本在做什麼?

梁寶明


很多人可能都以為日本的侵華是從1937年才開始的,但如果我們遍觀歷史的話,會發現日本的侵華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早起碼幾十年,在18世紀的時候日本就從清政府的手中搶奪走了沖繩島的統治權,然後更是爆發了甲午戰爭企圖奪走東北。

實際上日本在侵華行動中並不只有一個停滯期,他們在侵華行動中的停滯期是達到了三個之多的。


甲午戰爭後因為資源不足,日本進入侵華第一個停滯期

在甲午戰爭獲得勝利之後,日本人開始準備享受起他們的勝利果實,日本人因為日本本土資源極其匱乏的原因,他們早已對資源富饒的東北保持了極大的渴望。

不過正當他們對東北展開侵吞活動的時候,俄國人卻站出來制止了日本對東北的侵吞。

俄國人之所以會幫清政府並不是因為他們懷有好心,而是因為他們早已將東北當成了他們口中的肥肉,他們早已經制定了一套將東北慢慢吞食為俄羅斯的黃俄計劃,在這個關鍵的當口,他們又怎麼可能允許日本人從他們的口中奪食呢?

日本資源的匱乏可不是說著玩的,他們在打完甲午戰爭之後早已把國內儲備戰爭的資源揮霍得殘餘不多。

如果這時候他們膽敢侵吞東北和俄國人叫板,那他們要面臨的下場將會非常慘烈,於是這個時候他們慫了。

日本人堅持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理念,拿著清政府賠給他們的2億多兩白銀默默地儲備起了他們的戰爭資源,好為他們的下一場大戰做準備。

所以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的侵華行動進入了一個停滯期,而他們之所以會暫時地停滯,是因為兩虎相爭,他們剛好受傷不是俄國人的對手。


然後他們就在暗中躲藏了起來,慢慢地舔犢著自己的傷口,以待力量恢復的時候,好從俄國人這隻猛虎口中搶奪走東北這塊美食。

日俄戰爭後因為資源不足,日本進入侵華第二個停滯期

而日本侵華的第二個停滯期是日俄大戰後開始的。

經過將近十年的發展,甲午戰爭後戰爭資源消耗得差不多的日本開始慢慢恢復了他們發動戰爭的實力。

在1905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擁有了和俄國人決一高下的力量,於是他們就在東北侵吞了旅順,然後就和俄國展開了日俄戰爭。


在日俄戰爭中,雖然日本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準備了將近十多年的戰爭資源也在這場戰爭中又消耗得一乾二淨。

日本人的工業文明是非常發達的,不過資源終究是日本人避免不了的大問題,於是他們在獲得了對俄國的勝利後,他們並沒有直接動用武力把東北直接給侵佔下來。

當時日本的統治階層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根底,怕直接搶奪東北會再度引發清政府和他們的戰爭。

他們怕到時候自己沒有足夠的戰爭資源支撐和清政府之間的戰爭,於是他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法,他們選擇了溫水煮青蛙的方法準備慢慢地蠶食東北,以積累更豐富的戰爭資源和更強大的力量。

於是在1905年後,日本的侵華行動進入了第二個停滯期,不過他們也在東北留下了關東軍,準備為他們以後的後續侵略行動埋下伏筆,這個停滯期一直從1905年延續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因為消化戰爭資源的原因進入了第三個停滯期

在這段過程中,掌管日本國內大權的是日本的內閣政府,而日本剛上位的裕仁天皇手中並沒有掌握太大的權力。

正因為時常被內閣政府和軍隊大員們的壓制,裕仁天皇才開始在暗中慢慢策劃起了自己的勢力滲透。

他開始動用自己日本天皇這個在日本人心中神一樣的形象接觸起了日本軍隊的年輕階層,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無可置疑的神,然後通過他們對自己的信仰,等待時機準備對日本老派階層發起衝擊。

對日本天皇和崇拜他的日本軍隊少壯派來說,他們是打心底裡不認同日本內閣溫水煮青蛙方法的,他們覺得應該直接動用戰爭的手段一步到位地直接侵吞東北,於是這才有了後來爆發的九一八事變。

在1931年的時候,清政府早已經滅亡了20來年,而原本一直借用他們的力量發展東北又一直堅決阻止他們滲透東北的張作霖也早在三年前被他們在皇姑屯給炸死了。

在這個時候掌控東北大權的人是張學良,張學良在登上大位之後,他開始撤換了東北飄揚的北洋旗幟,換上了蔣介石的青天白日旗,投靠入了國民政府的陣營中。

不過投靠歸投靠,東北的基本大權仍舊是掌握在張學良手中的,這個時候他想聽蔣介石的話就聽蔣介石的話,不想聽蔣介石的話就不聽蔣介石的話。

所以在與張學良一樣歸屬於國民陣營中的軍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和蔣介石爆發中原大戰的時候,張學良選擇了觀望。

他等待起了時機,想看清楚到底哪一方更強一些,這樣他才好選擇陣營,最後在蔣介石的部隊站在上風的時候,張學良率領他的20萬東北軍加入了蔣介石的陣營,幫蔣介石獲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在中原大戰勝利後,蔣介石懷著感激的心態和張學良結拜為了兄弟,並把北方的眾多省份都劃歸給了張學良,由此使張學良從東北王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中國之王,軍隊更是一度達到了40多萬人,這個時候,張學良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


不過沒到一年之後,九一八事變卻開始爆發了,駐紮在日本關東軍的少壯參謀們在日本天皇的暗中會議下,沒直接經過日本內閣的同意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當時日本關東軍的軍隊有3萬多人,原本他們以為會經歷一場苦戰的,但沒想到張學良連打都沒打,直接在北京遙控自己的20萬軍隊退到了山海關內,然後直接把日本送了出去。

在關東軍佔領東三省後,他們開始消化了張學良留下的眾多武器,開始裝備了更多的軍隊,而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張學良留下的武器,在日本人的眼中,最重要的還是東北的資源。

他們擁有的工業系統是非常發達的,所以在擁有了資源之後,他們並沒有狂妄地直接對中國爆發戰爭,他們開始瘋狂地做起了戰爭儲備。

這個時候就是日本人的第三個停滯期了,這個時候的他們是在積蓄自己的實力,為日後更大的侵略做準備。

在蔣介石主動攻擊下,日本爆發了全面侵華的戰爭

原本在日本人的目標中,他們是打算先消化完東北的資源,再逐步地侵吞中國北方,通過一步步的殘食慢慢吃掉中國的,但是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蔣介石直接在上海地區和日本爆發了戰爭,然後全面侵華的戰爭就爆發了。

其實在30年代開始,蔣介石就感受到了日本人帶來的巨大威脅,於是他就開始尋求德國的幫助,開始通過向德國購買武器和通過德國軍官的訓練,想打造出60支與德國正規軍差不多的德械師,好對付日本人。


雖然蔣介石當時訓練出了很多軍隊,但是因為西安事變的爆發,蔣介石當時能達到德械師標準的軍隊卻只有九支師,與原本料想的60支有著很大的區別。

而且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即便是訓練最標準的德械師,他們武器也是沒有完全達到德械師標準的,更不用說因為各種配合不及時導致出現的大問題了,所以眾多德械師在戰爭開始的三個月裡,被日本人以更強大的武器給擊垮打敗了。

正是因此,蔣介石的精銳部隊在抗日戰爭初期被日本人打殘了大半,一直在很久之後才慢慢的恢復回來。

所以說在日本侵華的過程中,他們明顯的停滯期是有三個的,而在這三個停滯期的過程中,他們有兩個停滯期是在大戰過後舔犢自己的傷口、恢復自己的實力,在第三次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經歷大戰就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因此這個時候他們是談不上恢復的,這個時候他們做的事情是在消化、強大自己。


孤客生


1894年,剛剛通過明治維新完成軍政轉型的日本舉全國之力打敗了統治中國大陸的滿清王朝,獲得了巨大的勢力範圍和經濟利益。就在日本準備享受戰爭紅利的同時,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甲午戰爭極大的改變了亞太格局,日本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各大列強在亞太的利益,特別是對領土有著病態般慾望的沙俄帝國對日本單獨侵佔遼東半島極為不滿。《馬關條約》墨跡未乾,沙俄帝國就組織法國、德國三國聯合艦隊在日本海舉行實兵實彈演習。與此同時,太平洋東岸那個早就對日本有提防之心的美國也在一步步向西太平洋進行殖民擴張,一步步壓縮日本的戰略空間。

俄德法三國的干涉直接導致日本被迫放棄佔領遼東半島,同時由沙俄帝國海軍進駐旅順港。20世紀末,美國對菲律賓的佔領更是擋住了日本南下南太平洋的通道。

這樣一來,甲午戰爭勝利的意義對於日本來講就變得極為有限,反而在亞太陷入列強的戰略包圍之中。

先前日本已經領教過美國的厲害,因此不敢隨便招惹美國,但是面對對自己越來越不利的局勢,日本萬般無奈之下孤注一擲北上對沙俄帝國發動戰爭。在英國暗中支持下,日本以屍山血海的代價打敗了沙俄,重新奪取了旅順和在中國東北的一部分權益。就在雙方打的氣喘吁吁之際,美國人又出來搞調停,進一步粉碎了日本圖謀奪取整個中國東北的計劃。日本人恨得牙根直癢癢,從此開始將美國列為頭號假想敵,大力發展海軍。但是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時不時的像緊箍咒一樣折磨著每個日本人的神經。雖然中國是最佳資源地帶,但同時也是列強在亞太最重要的利益地帶,而且自1900年以後,列強的利益更加強化,日本根本動彈不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美列強的主要精力大都投放在歐洲大陸,亞太地區出現了短暫的真空。日本人所期待的機會終於來了……

日本以加入協約國為由,相繼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勢力範圍同時又佔領山東大部,幾乎將東海變成日本的內海。同時向中國北洋政府提出21條合作條款,大有一口鯨吞中國之勢。

只可惜,日本人嚴重低估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主義的民族情結。21條還沒簽訂,中國國內民間自發組織的大規模排日運動就不斷掀起高潮。不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剛好結束,歐美列強捲土重來。特別是美國,生怕亞洲這塊肥肉養胖了日本餓狼,歐洲戰事剛熄不等分贓完畢就馬上把注意力轉移到亞太上來。

美國以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為由,在歐洲各協約國幫助下相繼出臺了由西伯利亞撤軍、海軍協議、九國公約組成的規範東亞地區國際殖民秩序的華盛頓體系,幾乎壓迫日本吐出了前一階段所得到的一切果實。更令日本不能容忍的是,華盛頓體系在涉及中國問題時,公開宣稱滿洲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在排列亞太各國名次是將日本列入亞太二流國。

這樣一來,日本人等於是在亞太白忙活了一陣,而且那強大到變態的自尊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其憤懣之情可想而知。更為苦惱的是,日本人始終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自治自理能力的貧窮野蠻國家,為什麼寧可被歐美列強瓜分也不願意依附於日本,成為同屬於亞洲的日本的一部分,為什麼寧可接受歐美列強而堅決地抵制日本?

在這樣一種邏輯下,軍國主義的日本同時又催生了法西斯主義。

1921年,日本派出一支由少壯派軍官組成的代表團訪問歐洲,回國後隨即發動全面深化軍國主義的軍事改革,將原本就與軍方對立的內閣完全孤立於國家戰略之外。而發起這場改革運動的少壯派正是日後在亞太興風作浪的石原莞爾、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東條英機!

雖然被歐美列強圍堵遏制,但是一刻沒忘記對中國的圖謀,並將其作為突破口。從1916年開始,中國大陸陷入長達20的軍閥及政黨混戰,日本趁機楔入。

日本先是扶植東三省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一度使其控制東北全境和華北大部。同時,革命派勢力在南方崛起,在廣東成立國民革命政府。1926年,國民政府出兵北伐,矛頭直指北方軍閥,目的就是結束軍閥混戰,將被軍閥混戰弄得四分五裂的中國引向統一和強盛。由於國民革命軍的節節勝利,不僅張作霖因為感到威脅而一度宣佈東三省獨立,就連日本人也認為北伐威脅到了自己在東北的特殊利益。禍不單行的是,因為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隨後而來的國際經濟危機重創了本身發展就極為畸形的日本經濟。面對國內哀鴻遍野的景象,軍人出身的田中義一上臺,開始發動戰爭機器以解決國內危機這一帝國主義國家慣用的伎倆,目標直指中國。

田中內閣首先否定了先前歐美列強承認的滿洲是中國領土,同時在將16個師團的兵力(佔日軍總數的一半)部署在亞太臨近中國的地方,同時瞄準中國東北、華北、山東、上海和福建,並制定了對中國全面開戰的戰略。

日本人這次是孤注一擲,在部署軍事準備的同時並警告正在率軍北伐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令其以“南京為目標,統一長江為宗旨”。當被蔣介石拒絕後,日本隨即武力介入。1928年5月1日,北伐軍進入山東首府濟南還不到3個小時,在青島的日軍第六師團隨即以保護僑民為由開進濟南。蔣介石迫於壓力暫時隱忍,同意北伐軍暫時撤出濟南,繞道濟南開赴京津。但是日本認為北伐軍已經嚴重威脅到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及華北部分地區,並不因此善罷甘休。5月11日,第六師團製造濟南慘案,在城內燒殺搶掠姦淫,無惡不作。與此同時,日本同時警告張作霖和蔣介石,稱如果張作霖不從平津撤軍將解除奉軍武裝,如果蔣介石進軍至山海關將解除北伐軍武裝。然而一連串的勝利令日軍少壯派得意忘形,特別是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開始圖謀趁機吞併東三省。

於是,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中下級軍官陰謀策劃了皇姑屯事件,將從北京撤往瀋陽途中的張作霖殺害。就在關東軍準備向瀋陽發動進攻時,日本天皇和內閣下達撤軍令,原因是害怕日軍在中國動靜過大引發歐美的行動。與此同時,由於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後抵制日貨運動遍及全中國,僅1928年7月和8月,日本對華貿易損失高達1700多萬日元,讓原本就陷入危機的日本經濟更加雪上加霜。更為嚴重的是,1928年7月,歐美各國承認南京國民政府,加上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高築貿易壁壘。這就讓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幾乎到了斷血的地步,嚴重威脅到大和民族的生存。

在內憂外患交困下,田中義一內閣於1929年垮臺。明治維新時期出生的濱口雄幸上臺,企圖以採取修復中日關係的外交策略來緩解對日本越來越不利的形勢。只可惜,此時的日本國內決定政策和國策的不是政客而是軍人,特別是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化的軍人!

需要看清的是,無論對華強硬還是溫和,日本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中國擴展本國的利益。而日本軍方認為,僅靠表示善意就能達到這一目的在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更不用說有著傳統仇恨的中國與日本。

1929年11月,剛剛就任日本駐中國公使兩個月的佐分利貞男在回國期間遭到暗殺。1930年9月,日本陸軍省一批少壯派軍官秘密組建了旨在推翻政黨內閣、建立軍人政權、全面推行對外武力擴張政策的法西斯團體“櫻會”。一個月後,濱口雄幸首相在東京火車站遭到這幫人的槍擊,身負重傷,政黨內閣因此遭到沉重打擊。年底,日本確立了全面吞併滿蒙以此轉變日本國運的戰略計劃!

歷史雄辯的證明,日本政客大談改善對中國關係的同時,也是日本軍方圖謀大規模發動侵略之日。

1931年伊始,日本政府大幅度提高軍費開支,強力扶持軍工業,戰爭機器就此發動。從四月到八月,日本開始向中國東北和朝鮮不斷的調集兵力,策劃軍事行動。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終於迫不及待的採取了行動!此時的中國依然陷入內戰的漩渦,無論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還是東北邊防軍保安司令張學良,均沒有意識到國家已經大難臨頭,因而對形勢產生了嚴重誤判。日軍進攻瀋陽,張學良居然下令東北軍各部一律不得抵抗,白白的喪失了大片國土和大量軍事物資。關東軍行動順利的連日本天皇都為之震驚,兩個月不到,東三省這塊高粱紅到天邊的肥沃黑土地和3000萬關東父老從此陷入日本鐵蹄之下達14年之久!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談到日本侵華的問題,首先要看一下日本國內的政治形勢在這幾十年間是如何演變的。

日本明治維新後,本來天皇的權力就不大,到這時因為是君主立憲的政體,天皇跟以前一樣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國家的權力控制在內閣手中。

明治天皇死後,他的兒子大正天皇接班。大正天皇就如同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一樣,總在想光復天皇的權力,與日本內閣展開了生死博鬥,但不幸失敗了,反而被日本內閣以有精神病為理由差點廢除他的皇位。


明仁天皇上臺後,就吸取他父親的教訓,表面上尊重內閣的權力。實際上卻在背後與日本軍部暗中勾搭,明仁天皇以皇帝的名義和中上級軍官保持密切往來關係,慢慢控制了軍隊。這也是日本在抗戰前後,國內多次出現兵變的原因,內閣和天皇軍部發生了衝突了,天皇就支持軍部對抗內閣。

另一方面,明治維新後,日本軍隊內部也有衝突,日本陸軍和日軍的海軍分別控制不同藩邦勢力手中,相互看不起,內部有衝突也是常有的事,並且直接引起了二戰歷史走向的改變。

日本國內這些政治鬥爭情況就影響到了日本侵華的實施和變化,出現了幾次明顯的停滯。




第一次明顯的停滯,在中日甲午海戰之後。因為甲午海戰是中日對賭國運的一戰,所以日本國內從天皇到平民,都在節衣縮食全力備戰。戰爭還沒有結束,日本國內已出現了大量的內部問題,因為物資短缺,就連天皇也不飽,平民自然生活更艱難,就出現了平民起義。

當時天皇迫切希望戰爭結束,清政府快點賠款,好利用這些賠款來安撫民心,平定國內形勢。當時李鴻章被日本狂熱分子打了一槍,受了傷,談判暫停,當時日本明仁天皇就急得角熱鍋上的螞蟻,深怕談判無限期的談下去,國內的形勢會進一步惡化。


可惜因為在清朝國內,農民起義的事太常見,李鴻章對日本國內的形勢並不上心。在日本內閣的逼迫下,賠了2億多兩白銀,讓日本快速渡過了危機,從而走上了上升的通道。如果當時的談判拖下去,或者李鴻章在醫院就不出院,日本國內可能就會大變,說不定日本就此衰弱下去了。

在這場中日對賭國運的戰爭中,清政府可以說是全方面位的輸了,包括情報戰方面。

戰爭結束後,日本正式成為東亞的霸主。但日本也需要利用清政府的賠款,來加強國內的建設,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實力,因此暫時停止了對中國的侵略。




第二次明顯的停滯就是在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

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後,俄國人發揮不要臉的精神,趁你病,要你命,基本上佔領了中國的整個東北。北京城已嚴重不安全,不管是天津還是關外,都有外國的駐軍,慈禧妖后的日子也不好過,天天做惡夢。

這時日本已從甲午海戰恢復了過來,正準備向俄國報仇。當年甲午戰後,日本佔領了遼東半島,正是在俄國等國的壓迫之下,不得不把遼東半島還給了中國。這時俄國自己佔領了中國東北,日本人說:呸,不要臉。

其實,日俄雙方在中國東北打仗搶地盤,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尊重清政府的。日本派出代表和慈禧進行了秘密商談,清政府出動軍隊化妝成土匪,暗中幫助日本作戰。日本答應戰勝後,除非大連和旅順,其它東北地盤全還給中國。當時的清政府沒有國際眼光,不知道出海口的重要性,就答應了。



因為有清政府的幫忙,日俄戰爭,日本打勝了。但俄國不是清政府,俄國皇帝說了:要地方,東北給你,要錢沒有,不服再打。日本天皇差點哭了,為了這一戰,日本準備了好幾年,國內的資源基本用光,士兵戰死了十幾萬,國內的人民也餓死了不少,國家再一次到了崩潰的邊緣。

日本政府有苦說不出,不敢和俄國再打,也不敢和清政府玩不要臉,只好按事先的約定,再一次把東北的大部分地區還給了清政府。

因為這一戰之後,日本除了大連和旅順外,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好處。因此這一次就休息的比較久,對華戰爭再次停擺,差不多一直到了1931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日本內閣和日本軍部根本不知情,是日本關東軍的中低級少壯派軍官的一次試探性進攻,因此最開始人數只有幾百人,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有可能知道一點,持默許態度。

張學良的不抵抗,讓幾百日本兵打敗上萬東北軍。日本關東軍司令大喜過望,命令全體出動,佔領東北。

戰前,日本內閣認為日本本土太小,資源短缺,不足以支持對華戰爭,因此要保持克制。日本軍部聽命於天皇,基本也持同樣的態度。但日本軍隊內部因為有天皇的支持,抗上就基本成了傳統。

這次東北,張學良花花公子的大放水,讓日本內閣也始料未及。但基本上能不戰而取東三省還是好的嘛!最關鍵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雖然這次關東軍不聽話。

4萬日本關東軍能戰勝40萬東北軍,拿下中國工業基礎最好的東三省,那麼是不是出動40萬人可以拿下中國呢?日本內閣和軍部馬上就做了這樣的大膽假設。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中國軍隊的拼死抵抗,讓日本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尤其是29軍大刀隊晚上的偷襲,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腦袋。在日本如果掉了腦袋,傳說死後鬼魂就只能在外遊蕩,受盡欺負。當時29軍嚇得日本人晚上不敢睡覺,睡著了就做惡夢,只想求天皇,讓他們早點回家。

中國人沒有日本人想像的那麼欺負,中國人不全是張學良那樣的慫戶孬種。這樣日本內閣和日本軍部丟了老大的人,出現這樣的事,肯定是要處分一部分人的,那些主戰派紛紛成了替罪羊。全面侵華的事只好暫時等等吧。




日本侵華戰爭基本上陸軍在戰鬥,日本海軍看得超級不爽。

日本陸軍和海軍本來從一開始就是死敵,相互看不起。眼看日本陸軍把中國佔領的差不多了,日本海軍表示強烈不服。

於是日本海軍制定了征服東南亞的計劃,山西五十六襲擊珍珠港成功後,日本開始了對美英法的戰爭,他們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當局本來就對西方人看不慣。這時他們配合日本人到處打擊美英法的軍隊和政府人員,日本順利地的拿下了東南亞的絕大多數地盤。

這樣一來,日本就把主要的戰略資源投向了東南亞。侵略中國的軍隊也有不少被抽調去了東南亞,侵華的物資分給侵華日軍的也少了。

在這時,美國和中國結成了盟國,開始武裝中國軍隊,美式裝備的中國軍隊開始出現了。國民黨中央軍開始在局部對日軍進行反擊,侵華日軍開始有點吃不消了,不得不短暫停止對華的進一步侵略。


直到了1944年,日軍才再一次集中五十萬兵力從山西開始,經由河南、湖北、湖南,直到雲南,發起了最後一次最大規模的進攻,這就是所謂的一號作戰計劃,也是國內常說的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在這一戰中,由於準備不充分,傷亡了幾十萬兵力。

中國抗戰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重慶政府發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從中國的年輕學生緊急徵召了十萬軍隊。正好日本由於物資短缺,戰略目標基本達到,停戰了。有人問:要不要把年輕學習軍調上去反擊。蔣介石思考良久說:這些學生是將來中國建設的主力軍,是知識分子,我們要把他們保護起來,不到最緊急關頭,不能讓他們犧牲。


新知傳習閣


濃縮來說,就是一場日俄戰爭讓日本這個剛剛完成“明治維新”的國家有點腎虛,這個時間段又連續死了二任天皇,再被他們所扶植的代理人張作霖幾番忽悠,最重要的是,日本在此期間走的還是資產階級政黨制度的路線,文官執掌內閣,軍部比較收斂,史稱“大正之春”。

同時軍隊被裁減並限制權力,日本的對外擴張偏重於經濟侵略,軍事運轉緩慢卻並非停滯,實在因為內部太亂太忙。

(裕仁年輕時)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人是第一次“賭國運”,以10萬人戰死和15億日元的巨大代價擊敗俄國,但是並未完勝,俄國人主要是有些懵圈,他們發現這個對手完全瘋了,是在用屍山血海硬拼。不過,停戰條件只認可將東北南部的權益讓給日本,當日本人索要戰爭賠款時,俄國沙皇說要錢沒有,要不就重新打一次,日本人含糊了,因為確實打不動了,雙方在列強調停下籤署了《樸茨矛斯》條約。

雖然得到了南滿鐵路和關東州(旅大)的控制權,日本卻已精疲力盡,連常備師團都裁掉了四個。1912年明治天皇掛掉,日本舉國哭了一陣子,大正天皇上位;1926年聖誕節,大正天皇又死了,日本上下又長舒了一口氣,因為這位天皇精神有點不太正常,實際從1921年起就由皇太子裕仁“監國”處理朝政;1926年裕仁終於繼位,改元“昭和”,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東瀛三島的政局才算穩定下來。這一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



(裕仁父親大正)

裕仁在1921年遊歷歐洲期間接見了十幾位駐外武官,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和效忠,以這批青年軍官為主的“昭和軍閥”才得以成型,也成為了裕仁向軍隊元老奪權的班底。日本人當然沒閒著,他們關於飛機坦克軍艦的研製和生產繼續推進,他們對東北的蠶食和滲透,暫時是通過代理人張作霖進行的。

日本的軍政兩界一致認為,他們就應該在中國的東北具有“特殊權益”,對資源匱乏的日本列島來說,滿洲關乎他們的國運,為了爭奪控制權幾乎把整個國家都作為籌碼押上賭桌了,怎麼索要回報都不過分。然而文官政府也清楚,滿洲畢竟不是日本領土,還得找個人幫他們辦事,經過接觸和考察,張作霖成為合作伙伴,張作霖也因此逐漸聲勢壯大,依靠日本人的支持成為了東北王,甚至問鼎了北洋政權。



然而這位張大帥乃是鬍子出身,既有血性又有手腕,說具備民族底線也可以,反正一旦屁股底下坐穩了,之前答應日本的許多事情要麼推脫要麼乾脆不兌現了,比如移民問題、修路問題、開礦問題等等,把非常實誠的一群日本外交官搓摸的集體發瘋,表面上看是張作霖被日本人利用了,實際上是日本人被張大帥玩耍的不輕,所以日本人不高興了,非常的不高興。

1928年,北伐軍途經山東挺進華北和平津,日本非常擔心北伐軍一口氣衝到山海關外,影響到他們對東北的覬覦,直接出兵濟南阻攔。同時要求張作霖從北京退回瀋陽(奉天),與北伐軍分庭抗禮確保東北不失,駐京公使芳澤再次要求張作霖在《日張密約》上簽字,佣金是可以出兵阻攔北伐軍進入東北,被張作霖斷然拒絕:我不能出賣東北,以免後代罵我是賣國賊,我什麼都不怕,我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張作霖組織安國軍政府)

日本人惱羞成怒,決定換馬了,可是張作霖手握重兵怎麼換?暗殺。

關東軍本來打算在張作霖死後,趁奉軍群龍無首解除其武裝,再換個聽話的傀儡,或者由關東軍直接佔領。不料繼任者張學良迅速穩定了局勢,第二年宣佈易幟歸順國民政府,日本通過代理人控制滿洲的計劃徹底破產。休養生息二十幾年的日本,終於決定赤膊上陣了,1929年現《田中奏摺》。

軍部嫌文官政府缺乏“侵略效率”開始暴走,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雖然是關東軍單方面的軍事冒險,實際上代表著昭和軍閥的普遍意志,甚至是裕仁天皇的內心想法,因為,再不動手滿洲對他們來說,就是水中月鏡中花了。


度度狼gg


抗日戰爭期間,狂妄的日本打到武漢後,發現中國人太不好惹了,跟他們之前的設想不一樣。之前日軍在東三省的順利,讓他們低估了中國的實力,從而狂妄自大。

他們拿下滿洲後,以為中國是軟柿子,所以大放厥詞,說什麼:三個月滅中國。當時日軍的陸軍大臣說,滅中國一個月就夠了,大概天皇也覺得這人太能吹了,於是穩妥地計劃在三個月。

但是日本低估了中國的實力,也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地理位置的優勢,不是什麼地方都跟東北一樣一馬平川,四川、廣西都可以據險而守的。就拿武漢、長沙來說吧,日軍的優勢機械部隊在長沙的水網地帶發揮不出優勢,而當地反抗的激烈,又讓他們無法繼續戰略計劃,日軍的兵力泥潭深陷又讓他們抽調不出更多兵力……各種狼狽。

我們通常給出的原因是:中國地盤太大,日本戰線太長,縱深戰略超出預想,兵力補給跟不上,又遭到頑強抵抗……

當然這些都是表面原因。

我們知道日軍夢想拿下的城市是重慶,那麼為什麼沒打到重慶呢?僅僅是因為戰略縱深超出想象?山地太多重機械玩不轉?那裡的人們愛國主義太強烈,見一個殺兩個,日本人打不過?

這些只能是一部分原因,日本的滅亡從珍珠港開始,但起點似乎更早。在日本跨過長江那一刻,就意味著日本必敗。這是日本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

本來英美對日本的強大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制衡戰略”——抬一個國家,就能制衡另一個國家,就能維護英美在中國的利益。

日本的戰略物資是依靠英美的,而尤其是美國,想發戰爭財快想瘋了,如果日本不是發瘋地招惹美國,美國是不會被捲入戰爭,而日本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日本進軍華北,英美沒幹涉,但日本進軍華南,英美坐不住了,但仍然沒給日本禁運,因為他們幻想日本能聽話,保住他們在中國的利益。

日本一次次讓英美失望,並且無視英美的譴責,它根本沒有照顧英美的利益,想把華南變成他自己的糧倉,而日本儲備的石油此時只夠幾個月用,日本急切需要東南亞的石油,這就跟美國產生了激烈的矛盾。

我們知道,機械戰是需要鋼鐵和石油支撐的,日本在中國佔領區有豐富的煤炭,朝鮮有鋼鐵,這些日本都不愁,發愁的是石油從哪來?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日本就必須冒險,同時也要切斷西方此時對中國源源不斷的援助。

我們來看看,日本在攻打重慶這座城市,遇到了怎樣的困難。

從日本要攻打重慶那一刻起,中國就做好了拼死一搏的準備,而且中國不是孤軍奮戰,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援,於是信心大增。

而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打算兵分五路,佔領東南亞以及中國地區,他們認為可以從關東軍和南洋日軍中抽調兵力,目的在於讓中國徹底投降。

日本軍部反覆研究後,他們一致認為,要想早點結束戰爭就必須集中兵力拿下重慶。

所以他們制定了攻佔重慶、成都的戰略,按照這一戰略,他們從西安、武漢兩個方向進軍,為的是消滅中國的主力軍。

日軍為了這個方案,投入了十五個師團,日本本土的日軍調集十二萬,加上東北、南洋,一共三十六萬,而日軍在關東的兵力激增三十多萬,也就是說日本下了血本。

“5號作戰”完全是日本主帥陷入精神分裂後的產物,以日本的國力這場戰役更像自殺,但奇怪的是日本上上下下都認為,必勝,中國必然完蛋。

其實這個方案一開始,陸軍、海軍的首領都不同意,覺得太冒險,但是天皇很有興趣,得到天皇首肯後,日本將領信心大增,也認為這種方案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太平洋戰役使日本分身乏力,不得不把原本進攻中國的軍隊抽調到太平洋戰場,後來日本統帥乾脆向司令部發出終止“5號作戰”計劃,攻打重慶成了日本永遠的夢。


沙克C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佔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八一三上海事變後,日軍經過三個月的戰鬥,攻陷了上海,並沿滬寧線一路向西,在12月攻佔南京,國民政府暫時遷往武漢。1938年4-5月間,在我均獲得臺兒莊大捷後不久,日軍又發起進攻,佔領了蘇北、安徽的大部,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攻打廣州,一路進攻武漢,雖經我軍頑強抵抗,還是在1938年的10月,廣州武漢先後失守,國民政府退往重慶。原本攻勢凌厲的日軍,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停滯,這是為什麼呢?他們在幹什麼呢?從1937年7月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在持續了一年多之後,日軍已經相當疲憊,兵力消耗不少,軍事補給也出現了困難,雖然在他們佔領的中國土地上實行了搶掠政策,但所奪得的物資,還難以繼續維持大規模的進攻戰,因而出現了一個短暫的停滯。那麼,他們在幹什麼呢?其實當時的日本,正在策劃兩條所謂的和平路線。一條是通過香港的渠道,與孔祥熙等的手下在進行所謂的談判,希望獲得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結果。另一條是策動汪精衛集團脫離重慶政府,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南京重新建立一個親日政府。前一條路線進行了幾個月,但日本人的最終企圖是希望蔣介石下臺,這當然是無法做到的,談判以破裂而告終。後一條路,竟然被策劃成功。日本的陸軍中央總部在38年12月6日決定進攻戰暫告一個段落,轉入戰略持久戰。另外,在12月22日,近衛文磨首相發表了所謂的第三次聲明,號稱只要“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日中之間就可結束戰爭。於是汪精衛等人逃離重慶,轉往越南河內,並發表與日本合作的“豔電”,公開倒向日本。1940年3月,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偽政府。此後,日本主要就是依託汪偽政府和偽軍來管理被佔領的領土,以減少日軍犧牲的代價,當然在此期間,日軍也數次向湖南、江西以及浙江中南部進攻,陸續佔領了一些新的領土,一直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全面失利的1944年起,竟然垂死掙扎,從河南入手,一路向南,企圖打通粵漢鐵路,雖經我軍奮起抵抗,結果竟然一直打到了廣西和雲南的一部分,導致重慶貴陽昆明告急。最終因為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也難以鋪開過長的戰線,遭到我軍反擊,漸漸頹敗,直至1945年8月的戰敗。


復旦大學徐靜波


從1905年到1931年這二十六年裡,日本為什麼沒有繼續侵華的步驟,因為日本內部文官政客和軍隊將領一直在進行爭奪國家領導權的鬥爭。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起的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軍隊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國家領導權掌握在伊藤博文等文官政客手中,軍隊還不能任意妄為。

1909年10月政壇大佬伊藤博文被刺殺於哈爾濱,日本軍隊繞過政府直接吞併朝鮮,設立朝鮮總督府。自此日本軍隊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脫離政府掌控的地盤,開始和日本政府分庭抗禮。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繼位。大正時代開始時軍隊要求擴張的聲音甚囂塵上,1912年12月由軍閥巨頭桂太郎上臺,這種違法日本憲法的行為引發廣泛抗議,東京爆發第一次護憲運動。憤怒的民眾包圍國會,襲擊警察局、派出所,動盪波及大阪、神戶等大城市,最終大正天皇出面桂太郎內閣因此下臺。這是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勝利,日本進入政黨議會時代,軍隊受到壓制。

可惜好景不長,大正天皇從小就重病纏身,後來更是轉為精神病,1921年開始由皇太子裕仁監國。裕仁是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的學生,擴張思想根深蒂固。裕仁監國後不久出訪歐洲,接見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獲得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梅津美治郎、山下奉文、中村孝太郎、松井石根、中島今朝吾,下村定、磯谷廉介等日本青年軍官的宣誓效忠,昭和軍閥集團形成,這批人是日後推動日本侵略戰爭的主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再沒有政府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瀋陽。1931年9月24日,日本內閣決定不擴大戰事,然而關東軍在裕仁天皇的默許下無視政府的決定,以自衛為名,完全侵佔中國東北。

1932年3月12日,犬養毅內閣反對建立滿州國,繼續縮減軍備,這一決定激怒了少壯派軍官,引發五·一五事件。日本首相犬養毅、前財務大臣兼立憲民政黨黨魁井上準之助等人被暗殺,而殺人兇手卻在忠心於天皇的口號中被無罪釋放。

殺人兇手成了民眾心中的英雄,軍隊肆意殘殺政客卻不遭到處罰,從此日本政客為了保命再也沒人敢和軍隊作對,日本的擴張步伐再也剎不住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問題主問的是1905年到1931年為什麼日本方面沒有發動大規模的侵華行動。

這其中,得從國際,時間,日本,中國四個方面來說。

在這其中時間是一條主軸線,因此我們先把它暫時擱置起來,然後說一下國際,日本,中國三個方向的問題。

首先是國際上的問題,當時的中國,很明顯,經被西方列強給盯上了,自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以後,此時此刻,中國在其他帝國主義面前就是一塊肥肉,大家都知道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可以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但是誰都不願意提前出手?為什麼最有實力的英國,法國還有當時的歐洲列強離中國太遠,中國人口太多,沒辦法把它徹底淪為殖民地,日本雖然離中國比較近,但是英國與法國在這地方盯得比較緊,你如果敢佔領中國,或者是在中國為所欲為。中國方面直接倒戈英國與法國方向,那麼你將面對的是英國的皇家海軍。

日本方面經受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對位置以後,然後選擇入侵中國山東膠州地帶,打算奪取德國人在中國的部分殖民地,但是卻受到了英國與法國方面的阻力,最終在國際社會和國內局勢的共同作用之下,日本人退出了。對於山東膠州地帶的控制,可以說,這一次接觸的失敗給日本人心裡面留了一定的陰影,也側面印證了在英國,法國等老牌歐洲列強實力尚且強勁的時候。他們對於中國的管控,是極其嚴格的。

1905年以後,由於日本方面從中國方面拿到了大量的賠款,不僅是《中日馬關條約》上的賠款,還有《辛丑條約》上的賠款,日本人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些資金來強軍富國,因此,日本軍隊迎來了現代化的改裝,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島國而言顯然,只有他的海軍實力足夠強勁,他才能夠走出自己這個小島去外面的世界看一下,雖然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在對馬海峽,一舉全殲了前沙皇俄國的波羅地海艦隊,但是此時此刻日本人的艦隊,他的艦隊實力仍然是擺不上臺面的,英國人隨便派一支偏旅都能夠將日本的海軍給屠殺,在這之後,日德蘭大海戰的爆發使得日本人徹底意識到了,日本與英國之間存在的巨大的實力差距,日本人急需將自己的軍隊實力不斷的提升,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接下的擴張,準備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應對接下來擴張的時候會面對的,其他帝國主義的阻力。

而日本聯合艦隊真正能夠站上世界舞臺是什麼時候呢?是日本人向英國人買了金剛級重巡洋艦,這艘巡洋艦,可以說是英國人送給日本的一個禮物,這艘巡洋艦不僅當時的技術性能參數都為了世界第一,而且最為重要的是,英國人幫日本人量身定做了一款火炮兒,這款火炮的全部技術又全部轉讓給了日本。日本方面真正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打造自己的最強艦隊,在此之後,日本人的各型戰艦可以說是以金剛號作為藍本進行不斷設計,不斷壯大,在此以後,新的作戰艦種的誕生,又讓日本聯合艦隊看到了能夠追趕老盤海軍強國的希望。這就是航空母艦,山本五十六為什麼敢打珍珠港,原因就在於在太平洋方向,日本人的航空母艦是佔有優勢的,正是依靠著這一個優勢。山本五十六,敢打珍珠港之戰,不然他手裡沒有底牌是死活不敢去招惹美國人的。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這個地方實在太大了,憑藉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軍隊的裝備而言,很難一舉將中國人給擊垮,你包括當時的英國人,法國人已經入侵中國的各個列強它的活動範圍也僅僅是在臨海地區,超越了這個領域一旦進入中國內地就很有可能會面對英國人在阿富汗的那種情況。因此他急迫地想要對自己的陸軍進行升級,只有徹底的升級的陸軍,才能夠徹底佔領整個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血一般的教訓擺在了日本人面前,日本人希望打持久戰吧,他自己清楚,他就是一個島國,一旦打起持久戰來,它很難耗得過中國,而且中國很有可能會找其他的靠山,其中發生的變數實在太大了。

就這樣,軍事上的事情一直拖到了1931年這個時候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金融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自己的手段可以使自己的國家擺脫這樣的危機,但是對於日本還有一系列小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這場危機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何填補國家財政的空缺,這個時候就擺上了檯面,當然,此時此刻,戰爭與掠奪成了最優先的選擇方式,因此,日本人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仍然發動了對於中國東北侵略,但是他們似乎賭對了。

當然,日本國內此時也有自己的問題,首先就是日本他們當時的維新大佬遭遇了大規模的刺殺,比如說比較著名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就遭到了刺殺,這個時候日本國內可以說有點混亂,而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明治死了,日本繼任的天皇叫大正,但是這個人有點兒精神病,就在這期間日本的最高統治政府是出現動盪的,後來由於現任日本天皇精神有點失常。因此派了一個人作為監國,而這個人後來又繼任成為日本天皇此人就是裕仁,這個人是日本軍神乃木希典的弟子,可以說,對於侵略是深深地刻在骨子裡的。第二次說大戰結束以後,日本投降以後,沒有審問這個人真的是美國方面的一個疏忽,裕仁上臺的時候大致是1921年這個時候,他剛剛被任命為監國,此時此刻,他還是得聽那些老臣的意見,他還必須得花出大量的時間組建自己的勢力,就在這個時候,遠在朝鮮的日本軍方也就是日本陸軍方面全力的支持裕仁,最終,經歷過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之後,日本陸軍方面佔得了上風,侵略的方針,再次制定時間也就再次被延長,時間也就不可阻止的拖延到了1931年。

當然,日本方面對於中國方面的侵略,遠遠不止軍事情人那麼簡單,日本還曾經期望過用經濟手段拉攏中國的主要是比如說那些北洋軍閥。北洋軍閥裡面有一個派系叫皖系,其中北洋之虎段祺瑞,就是這個派系裡面的領導人物,這個派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借用日本企業的貸款,來增加自己軍隊的實力,日本人一開始特別開心。當然,你借我錢你肯定得替我辦事兒吧,然後段祺瑞,老人家就跟他說,啊,我向你借錢了嗎?哦,借了,借了,那你多借我一點兒,我以後好還給你,北洋軍閥跟當時的日本政府在那磨磨盤的時候,可以說是拖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然,這些北洋軍閥也不怕日本人報復,因為他們的背後通常都是英國人與法國人,當然,我們不得不說的就是當時在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正是因為他在中國東北方面一直在那裡竭盡全力的抵擋日本人將自己的觸手伸到中國東北,所以日本人才在東北方面磨了那麼長的時間,後來日本人處心積慮把他炸死了卻沒想到他的兒子直接投降了蔣介石,我想日本人如果抓到了張作霖或者張學良的話,恨不得把他們皮給扒了,吃他們肉,喝他們血,那種恨意,簡直就是一種怨氣。

1931年以後,英國與法國主要面對的情況就是當時歐洲中部的德國的崛起,德國人與英國人和法國人是有的血仇的。德國人崛起不可避免的是要找英國人與法國人復仇。此時此刻,英國人與法國人重心仍然是在歐洲,而放棄了對於遠東地區的控制,前蘇聯由於經歷過十月革命以後,國內經濟需要極速的發展也放棄了對於外面的擴張,美國人仍然在舔舐由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創傷,此時此刻,中國就是一個已經赤身裸體的女人,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可笑的是,蔣某人覺得,依靠出賣些國家利益給英國人,美國人和法國人希望他們介入能夠阻止日本的入侵,可笑!隨著最後德國人為了能夠制衡前蘇聯與日本結盟選擇與中國斷交,蔣介石徹底傻了眼,蔣介石出身於資本主義正派對他而言,資本是最大的政治和命手段,但是他永遠無法明白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真正在意的是利害關係,名頭沒有辦法束縛住一個國家的野心,而名聲沒有辦法遮掩一個國家的殘破,最終被動挨打被揍成那副慘樣,也是情理之中。

寫完了,還真是亂啊!

漩渦鳴人yy


漩渦鳴人yy


1871年左右晚清是努力爭取日本因為在這個時候沙俄 英國 朝鮮 越南 新疆和法國狼煙四起,晚清在外交方面被圍毆,特別是二次鴉片戰爭後各國央行紛紛建立加上工業國家壟斷財團辛迪加 托拉斯 卡特爾和康采恩模式以及在央行的支持下工業水平劇烈增長與晚清的軍事 經濟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儘管中國當時GDP依舊很高但是在央行和各種壟斷財團出現後西方成功完成了對中國的全方位超越,西方的崛起史就是央行和壟斷財團史。

晚清在外交上儘量爭取日本至少將日本變成盟友以擺脫白人國家的國際圍毆,西方國家也在扶持日本爭取日本避免中日結盟損害西方利益,結果很顯然西方的央行制度下的財力加上壟斷財團背後的軍事水平成功將日本拉入西方陣營,並在朝鮮內部政變所引發的甲午戰爭強給予大量資金支持,對於晚清的借款給予回絕。

1880年左右日本引進央行和辛迪加 托拉斯模式的早期壟斷財團建立本國的三菱 三菱財團與晚清的洋務運動相比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1895年朝鮮發生政變 1900年義和團崛起 1931年國民黨軍閥混戰加上共產黨蘇區在蘇聯的支持下紛紛建立 1938年國共摩擦加劇 48年皖南事變 41年蘇日中立條約簽訂開始減少的共產黨的支持 國民黨也加劇對共產黨的封鎖 後方也變得遊而不擊。每逢中國內亂就是日本侵華的時機,義和團沒有扶清滅洋 軍閥也沒有混戰也沒有爭取到太多利益結果只是讓日本接受勝利果實。

雲南認為日本入侵更本無稽之談結果對日本入侵有恃無恐打壓國民黨中央結果還是入侵了,閻錫山以為和日本又交情結果還是入侵了,張學良認為日本會撤退結果日本沒撤退,新疆盛世才以為有蘇聯支持有恃無恐可是德國入侵蘇聯後被迫下臺。國共都因為因為論持久戰得出日本必敗的結論結果適得其反的效果,由於日本必敗那麼對於兩黨來說最大問題就是對方進而加劇國共摩擦,論持久戰沒到把日本拖垮自己先打起來。日本對於論持久戰一方面大量利用偽軍 一方面裝備是研製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37年 38年國民黨大潰敗和日本的瓦斯部隊功不可沒,45年日本細菌武器已經可以毀滅全世界。

38年日本國內金本位貨幣已經崩潰只能轉變對華策略, 41年只能繼續在日本和中國佔領區狂印鈔票,最瘋狂的還是日本戰敗國日戰區最後瘋狂幾個月印的鈔票竟然超過過去幾年。


迷路的時間


不知道這個提問者想怎麼想的,什麼叫侵華過程停滯?

簡單來說,如果侵略屬於殖民侵略和武力侵略的話。日本當時二者都有。筆者就說說武力侵略好了。

先不說日本,先說1905-1930之間的中國局勢。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和俄國都被放了血。日本獲得了東北的一部分權益後,將軍隊撤回國內,而東北的權益並沒有還給清政府,或者說滿清政府就算是東北的主人,也要給日本人交租,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滿族不是東北主人的原因。

當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日本絕不是什麼坐山觀虎鬥。日本海軍組成了遣華艦隊,一旦局勢對自己不利,就派兵佔領中國港口的做法絕不停留在紙上。後來濟南事變證明這一點。

辛亥革命後,中國南北分裂了,在當時不僅是日本,還有其他列強,看重的都是袁世凱,這才有了後來的二十一條條約。結果袁世凱不背罵名,條約簽了也不做數,人家死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大亂,遍地的北洋軍閥打的一塌糊塗。而當時列強也不願意直接捲入到中國這個泥潭之中。因為一戰剛剛打完,參戰國幾乎都損失慘重。因此,列強們通過暗地出售武器,扶持代理人的形式繼續侵華,維持自己的在華利益。

要說日本的武力侵略,怎麼在1930年前找不到?五四運動是假的嗎?按照道理來說,日本最多隻能佔領德國強佔的山東殖民地港口。而日本上岸以後,都殺向濟南了,難道不屬於侵略嗎?

而也就是在1919年後,全球陷入經濟危機之中。當日本經濟也開始衰弱的時候,不是沒有侵華,而是換了形式。就是前面的扶植代理人的做法。這一時期的宇垣裁軍的目的,對中國來說,絕不是什麼好事。人家是想將軍隊數量減少,但提高武器優勢。也就是說,如果裁軍計劃繼續下去的話。侵華戰爭的日軍將會裝備更好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大話,很可能成真了。

只看武力侵略的事例。在1919年後,當然不少。除了日本強佔青島以外,日本海軍在1930年前,一直強調要加強在華的軍艦數量,一旦發生什麼變故,軍艦隨時可以炮轟中國城市。可以說日本人只等藉口。而後來確實有了藉口。

當廣東政府的北伐軍進入南京以後,因為城內發生了外國僑民傷亡的事情,當時日本遣華艦隊司令因為對華剋制,拒絕炮轟中國城市。結果被罷官(英美軍艦炮轟了南京)。這就是南京事件。

之前北伐軍進入上海,發生了日本人被襲擊事件,當南京事件發生後,日本海軍司令加藤寬治乾脆親自出馬到青島,命令日本軍艦開赴中國港口,從上海到福建一帶的海面,只要一個命令,中國港口隨時要遭到日本海軍的佔領。這豈不是侵略中國嘛?

然後回到東北,除了張作霖被日本陸軍傻子暗殺以外。日本人在東北製造的衝突與日俱增,中村事件,萬寶路事件。各種各樣的日本人與中國人衝突的事件,日本關東軍都想派兵介入。

有人會問日本內閣幹嘛去了,日本內閣到了後來,根本管不了軍隊,除了海軍敢封鎖中國港口以外。在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出現了那麼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人質問日本內閣怎麼派兵進入瀋陽,內閣問軍部,軍部竟然回答,問關東軍去。而關東軍竟然說,問日本去。也就是說,日本內閣越到後來,越控制不了軍隊,軍隊暴走只是時間問題。而軍隊暴走的理由,又和什麼天皇扯上關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