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侵华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停滞,这个时候日本在做什么?

梁宝明


很多人可能都以为日本的侵华是从1937年才开始的,但如果我们遍观历史的话,会发现日本的侵华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早起码几十年,在18世纪的时候日本就从清政府的手中抢夺走了冲绳岛的统治权,然后更是爆发了甲午战争企图夺走东北。

实际上日本在侵华行动中并不只有一个停滞期,他们在侵华行动中的停滞期是达到了三个之多的。


甲午战争后因为资源不足,日本进入侵华第一个停滞期

在甲午战争获得胜利之后,日本人开始准备享受起他们的胜利果实,日本人因为日本本土资源极其匮乏的原因,他们早已对资源富饶的东北保持了极大的渴望。

不过正当他们对东北展开侵吞活动的时候,俄国人却站出来制止了日本对东北的侵吞。

俄国人之所以会帮清政府并不是因为他们怀有好心,而是因为他们早已将东北当成了他们口中的肥肉,他们早已经制定了一套将东北慢慢吞食为俄罗斯的黄俄计划,在这个关键的当口,他们又怎么可能允许日本人从他们的口中夺食呢?

日本资源的匮乏可不是说着玩的,他们在打完甲午战争之后早已把国内储备战争的资源挥霍得残余不多。

如果这时候他们胆敢侵吞东北和俄国人叫板,那他们要面临的下场将会非常惨烈,于是这个时候他们怂了。

日本人坚持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理念,拿着清政府赔给他们的2亿多两白银默默地储备起了他们的战争资源,好为他们的下一场大战做准备。

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侵华行动进入了一个停滞期,而他们之所以会暂时地停滞,是因为两虎相争,他们刚好受伤不是俄国人的对手。


然后他们就在暗中躲藏了起来,慢慢地舔犊着自己的伤口,以待力量恢复的时候,好从俄国人这只猛虎口中抢夺走东北这块美食。

日俄战争后因为资源不足,日本进入侵华第二个停滞期

而日本侵华的第二个停滞期是日俄大战后开始的。

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战争资源消耗得差不多的日本开始慢慢恢复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实力。

在1905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拥有了和俄国人决一高下的力量,于是他们就在东北侵吞了旅顺,然后就和俄国展开了日俄战争。


在日俄战争中,虽然日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准备了将近十多年的战争资源也在这场战争中又消耗得一干二净。

日本人的工业文明是非常发达的,不过资源终究是日本人避免不了的大问题,于是他们在获得了对俄国的胜利后,他们并没有直接动用武力把东北直接给侵占下来。

当时日本的统治阶层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根底,怕直接抢夺东北会再度引发清政府和他们的战争。

他们怕到时候自己没有足够的战争资源支撑和清政府之间的战争,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他们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准备慢慢地蚕食东北,以积累更丰富的战争资源和更强大的力量。

于是在1905年后,日本的侵华行动进入了第二个停滞期,不过他们也在东北留下了关东军,准备为他们以后的后续侵略行动埋下伏笔,这个停滞期一直从1905年延续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因为消化战争资源的原因进入了第三个停滞期

在这段过程中,掌管日本国内大权的是日本的内阁政府,而日本刚上位的裕仁天皇手中并没有掌握太大的权力。

正因为时常被内阁政府和军队大员们的压制,裕仁天皇才开始在暗中慢慢策划起了自己的势力渗透。

他开始动用自己日本天皇这个在日本人心中神一样的形象接触起了日本军队的年轻阶层,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无可置疑的神,然后通过他们对自己的信仰,等待时机准备对日本老派阶层发起冲击。

对日本天皇和崇拜他的日本军队少壮派来说,他们是打心底里不认同日本内阁温水煮青蛙方法的,他们觉得应该直接动用战争的手段一步到位地直接侵吞东北,于是这才有了后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

在1931年的时候,清政府早已经灭亡了20来年,而原本一直借用他们的力量发展东北又一直坚决阻止他们渗透东北的张作霖也早在三年前被他们在皇姑屯给炸死了。

在这个时候掌控东北大权的人是张学良,张学良在登上大位之后,他开始撤换了东北飘扬的北洋旗帜,换上了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旗,投靠入了国民政府的阵营中。

不过投靠归投靠,东北的基本大权仍旧是掌握在张学良手中的,这个时候他想听蒋介石的话就听蒋介石的话,不想听蒋介石的话就不听蒋介石的话。

所以在与张学良一样归属于国民阵营中的军阀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和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的时候,张学良选择了观望。

他等待起了时机,想看清楚到底哪一方更强一些,这样他才好选择阵营,最后在蒋介石的部队站在上风的时候,张学良率领他的20万东北军加入了蒋介石的阵营,帮蒋介石获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在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怀着感激的心态和张学良结拜为了兄弟,并把北方的众多省份都划归给了张学良,由此使张学良从东北王摇身一变成为了北中国之王,军队更是一度达到了40多万人,这个时候,张学良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不过没到一年之后,九一八事变却开始爆发了,驻扎在日本关东军的少壮参谋们在日本天皇的暗中会议下,没直接经过日本内阁的同意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时日本关东军的军队有3万多人,原本他们以为会经历一场苦战的,但没想到张学良连打都没打,直接在北京遥控自己的20万军队退到了山海关内,然后直接把日本送了出去。

在关东军占领东三省后,他们开始消化了张学良留下的众多武器,开始装备了更多的军队,而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张学良留下的武器,在日本人的眼中,最重要的还是东北的资源。

他们拥有的工业系统是非常发达的,所以在拥有了资源之后,他们并没有狂妄地直接对中国爆发战争,他们开始疯狂地做起了战争储备。

这个时候就是日本人的第三个停滞期了,这个时候的他们是在积蓄自己的实力,为日后更大的侵略做准备。

在蒋介石主动攻击下,日本爆发了全面侵华的战争

原本在日本人的目标中,他们是打算先消化完东北的资源,再逐步地侵吞中国北方,通过一步步的残食慢慢吃掉中国的,但是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直接在上海地区和日本爆发了战争,然后全面侵华的战争就爆发了。

其实在30年代开始,蒋介石就感受到了日本人带来的巨大威胁,于是他就开始寻求德国的帮助,开始通过向德国购买武器和通过德国军官的训练,想打造出60支与德国正规军差不多的德械师,好对付日本人。


虽然蒋介石当时训练出了很多军队,但是因为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当时能达到德械师标准的军队却只有九支师,与原本料想的60支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且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即便是训练最标准的德械师,他们武器也是没有完全达到德械师标准的,更不用说因为各种配合不及时导致出现的大问题了,所以众多德械师在战争开始的三个月里,被日本人以更强大的武器给击垮打败了。

正是因此,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抗日战争初期被日本人打残了大半,一直在很久之后才慢慢的恢复回来。

所以说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他们明显的停滞期是有三个的,而在这三个停滞期的过程中,他们有两个停滞期是在大战过后舔犊自己的伤口、恢复自己的实力,在第三次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经历大战就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因此这个时候他们是谈不上恢复的,这个时候他们做的事情是在消化、强大自己。


孤客生


1894年,刚刚通过明治维新完成军政转型的日本举全国之力打败了统治中国大陆的满清王朝,获得了巨大的势力范围和经济利益。就在日本准备享受战争红利的同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甲午战争极大的改变了亚太格局,日本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各大列强在亚太的利益,特别是对领土有着病态般欲望的沙俄帝国对日本单独侵占辽东半岛极为不满。《马关条约》墨迹未干,沙俄帝国就组织法国、德国三国联合舰队在日本海举行实兵实弹演习。与此同时,太平洋东岸那个早就对日本有提防之心的美国也在一步步向西太平洋进行殖民扩张,一步步压缩日本的战略空间。

俄德法三国的干涉直接导致日本被迫放弃占领辽东半岛,同时由沙俄帝国海军进驻旅顺港。20世纪末,美国对菲律宾的占领更是挡住了日本南下南太平洋的通道。

这样一来,甲午战争胜利的意义对于日本来讲就变得极为有限,反而在亚太陷入列强的战略包围之中。

先前日本已经领教过美国的厉害,因此不敢随便招惹美国,但是面对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的局势,日本万般无奈之下孤注一掷北上对沙俄帝国发动战争。在英国暗中支持下,日本以尸山血海的代价打败了沙俄,重新夺取了旅顺和在中国东北的一部分权益。就在双方打的气喘吁吁之际,美国人又出来搞调停,进一步粉碎了日本图谋夺取整个中国东北的计划。日本人恨得牙根直痒痒,从此开始将美国列为头号假想敌,大力发展海军。但是资源匮乏的先天不足时不时的像紧箍咒一样折磨着每个日本人的神经。虽然中国是最佳资源地带,但同时也是列强在亚太最重要的利益地带,而且自1900年以后,列强的利益更加强化,日本根本动弹不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列强的主要精力大都投放在欧洲大陆,亚太地区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日本人所期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日本以加入协约国为由,相继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势力范围同时又占领山东大部,几乎将东海变成日本的内海。同时向中国北洋政府提出21条合作条款,大有一口鲸吞中国之势。

只可惜,日本人严重低估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主义的民族情结。21条还没签订,中国国内民间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排日运动就不断掀起高潮。不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刚好结束,欧美列强卷土重来。特别是美国,生怕亚洲这块肥肉养胖了日本饿狼,欧洲战事刚熄不等分赃完毕就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亚太上来。

美国以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为由,在欧洲各协约国帮助下相继出台了由西伯利亚撤军、海军协议、九国公约组成的规范东亚地区国际殖民秩序的华盛顿体系,几乎压迫日本吐出了前一阶段所得到的一切果实。更令日本不能容忍的是,华盛顿体系在涉及中国问题时,公开宣称满洲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排列亚太各国名次是将日本列入亚太二流国。

这样一来,日本人等于是在亚太白忙活了一阵,而且那强大到变态的自尊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其愤懑之情可想而知。更为苦恼的是,日本人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自治自理能力的贫穷野蛮国家,为什么宁可被欧美列强瓜分也不愿意依附于日本,成为同属于亚洲的日本的一部分,为什么宁可接受欧美列强而坚决地抵制日本?

在这样一种逻辑下,军国主义的日本同时又催生了法西斯主义。

1921年,日本派出一支由少壮派军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欧洲,回国后随即发动全面深化军国主义的军事改革,将原本就与军方对立的内阁完全孤立于国家战略之外。而发起这场改革运动的少壮派正是日后在亚太兴风作浪的石原莞尔、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东条英机!

虽然被欧美列强围堵遏制,但是一刻没忘记对中国的图谋,并将其作为突破口。从1916年开始,中国大陆陷入长达20的军阀及政党混战,日本趁机楔入。

日本先是扶植东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一度使其控制东北全境和华北大部。同时,革命派势力在南方崛起,在广东成立国民革命政府。1926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矛头直指北方军阀,目的就是结束军阀混战,将被军阀混战弄得四分五裂的中国引向统一和强盛。由于国民革命军的节节胜利,不仅张作霖因为感到威胁而一度宣布东三省独立,就连日本人也认为北伐威胁到了自己在东北的特殊利益。祸不单行的是,因为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随后而来的国际经济危机重创了本身发展就极为畸形的日本经济。面对国内哀鸿遍野的景象,军人出身的田中义一上台,开始发动战争机器以解决国内危机这一帝国主义国家惯用的伎俩,目标直指中国。

田中内阁首先否定了先前欧美列强承认的满洲是中国领土,同时在将16个师团的兵力(占日军总数的一半)部署在亚太临近中国的地方,同时瞄准中国东北、华北、山东、上海和福建,并制定了对中国全面开战的战略。

日本人这次是孤注一掷,在部署军事准备的同时并警告正在率军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令其以“南京为目标,统一长江为宗旨”。当被蒋介石拒绝后,日本随即武力介入。1928年5月1日,北伐军进入山东首府济南还不到3个小时,在青岛的日军第六师团随即以保护侨民为由开进济南。蒋介石迫于压力暂时隐忍,同意北伐军暂时撤出济南,绕道济南开赴京津。但是日本认为北伐军已经严重威胁到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及华北部分地区,并不因此善罢甘休。5月11日,第六师团制造济南惨案,在城内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与此同时,日本同时警告张作霖和蒋介石,称如果张作霖不从平津撤军将解除奉军武装,如果蒋介石进军至山海关将解除北伐军武装。然而一连串的胜利令日军少壮派得意忘形,特别是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开始图谋趁机吞并东三省。

于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中下级军官阴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将从北京撤往沈阳途中的张作霖杀害。就在关东军准备向沈阳发动进攻时,日本天皇和内阁下达撤军令,原因是害怕日军在中国动静过大引发欧美的行动。与此同时,由于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后抵制日货运动遍及全中国,仅1928年7月和8月,日本对华贸易损失高达1700多万日元,让原本就陷入危机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更为严重的是,1928年7月,欧美各国承认南京国民政府,加上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高筑贸易壁垒。这就让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几乎到了断血的地步,严重威胁到大和民族的生存。

在内忧外患交困下,田中义一内阁于1929年垮台。明治维新时期出生的滨口雄幸上台,企图以采取修复中日关系的外交策略来缓解对日本越来越不利的形势。只可惜,此时的日本国内决定政策和国策的不是政客而是军人,特别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化的军人!

需要看清的是,无论对华强硬还是温和,日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中国扩展本国的利益。而日本军方认为,仅靠表示善意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在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更不用说有着传统仇恨的中国与日本。

1929年11月,刚刚就任日本驻中国公使两个月的佐分利贞男在回国期间遭到暗杀。1930年9月,日本陆军省一批少壮派军官秘密组建了旨在推翻政党内阁、建立军人政权、全面推行对外武力扩张政策的法西斯团体“樱会”。一个月后,滨口雄幸首相在东京火车站遭到这帮人的枪击,身负重伤,政党内阁因此遭到沉重打击。年底,日本确立了全面吞并满蒙以此转变日本国运的战略计划!

历史雄辩的证明,日本政客大谈改善对中国关系的同时,也是日本军方图谋大规模发动侵略之日。

1931年伊始,日本政府大幅度提高军费开支,强力扶持军工业,战争机器就此发动。从四月到八月,日本开始向中国东北和朝鲜不断的调集兵力,策划军事行动。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终于迫不及待的采取了行动!此时的中国依然陷入内战的漩涡,无论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还是东北边防军保安司令张学良,均没有意识到国家已经大难临头,因而对形势产生了严重误判。日军进攻沈阳,张学良居然下令东北军各部一律不得抵抗,白白的丧失了大片国土和大量军事物资。关东军行动顺利的连日本天皇都为之震惊,两个月不到,东三省这块高粱红到天边的肥沃黑土地和3000万关东父老从此陷入日本铁蹄之下达14年之久!


20世纪战史大揭秘




谈到日本侵华的问题,首先要看一下日本国内的政治形势在这几十年间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明治维新后,本来天皇的权力就不大,到这时因为是君主立宪的政体,天皇跟以前一样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的权力控制在内阁手中。

明治天皇死后,他的儿子大正天皇接班。大正天皇就如同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一样,总在想光复天皇的权力,与日本内阁展开了生死博斗,但不幸失败了,反而被日本内阁以有精神病为理由差点废除他的皇位。


明仁天皇上台后,就吸取他父亲的教训,表面上尊重内阁的权力。实际上却在背后与日本军部暗中勾搭,明仁天皇以皇帝的名义和中上级军官保持密切往来关系,慢慢控制了军队。这也是日本在抗战前后,国内多次出现兵变的原因,内阁和天皇军部发生了冲突了,天皇就支持军部对抗内阁。

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军队内部也有冲突,日本陆军和日军的海军分别控制不同藩邦势力手中,相互看不起,内部有冲突也是常有的事,并且直接引起了二战历史走向的改变。

日本国内这些政治斗争情况就影响到了日本侵华的实施和变化,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停滞。




第一次明显的停滞,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因为甲午海战是中日对赌国运的一战,所以日本国内从天皇到平民,都在节衣缩食全力备战。战争还没有结束,日本国内已出现了大量的内部问题,因为物资短缺,就连天皇也不饱,平民自然生活更艰难,就出现了平民起义。

当时天皇迫切希望战争结束,清政府快点赔款,好利用这些赔款来安抚民心,平定国内形势。当时李鸿章被日本狂热分子打了一枪,受了伤,谈判暂停,当时日本明仁天皇就急得角热锅上的蚂蚁,深怕谈判无限期的谈下去,国内的形势会进一步恶化。


可惜因为在清朝国内,农民起义的事太常见,李鸿章对日本国内的形势并不上心。在日本内阁的逼迫下,赔了2亿多两白银,让日本快速渡过了危机,从而走上了上升的通道。如果当时的谈判拖下去,或者李鸿章在医院就不出院,日本国内可能就会大变,说不定日本就此衰弱下去了。

在这场中日对赌国运的战争中,清政府可以说是全方面位的输了,包括情报战方面。

战争结束后,日本正式成为东亚的霸主。但日本也需要利用清政府的赔款,来加强国内的建设,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实力,因此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次明显的停滞就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后,俄国人发挥不要脸的精神,趁你病,要你命,基本上占领了中国的整个东北。北京城已严重不安全,不管是天津还是关外,都有外国的驻军,慈禧妖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天天做恶梦。

这时日本已从甲午海战恢复了过来,正准备向俄国报仇。当年甲午战后,日本占领了辽东半岛,正是在俄国等国的压迫之下,不得不把辽东半岛还给了中国。这时俄国自己占领了中国东北,日本人说:呸,不要脸。

其实,日俄双方在中国东北打仗抢地盘,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尊重清政府的。日本派出代表和慈禧进行了秘密商谈,清政府出动军队化妆成土匪,暗中帮助日本作战。日本答应战胜后,除非大连和旅顺,其它东北地盘全还给中国。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国际眼光,不知道出海口的重要性,就答应了。



因为有清政府的帮忙,日俄战争,日本打胜了。但俄国不是清政府,俄国皇帝说了:要地方,东北给你,要钱没有,不服再打。日本天皇差点哭了,为了这一战,日本准备了好几年,国内的资源基本用光,士兵战死了十几万,国内的人民也饿死了不少,国家再一次到了崩溃的边缘。

日本政府有苦说不出,不敢和俄国再打,也不敢和清政府玩不要脸,只好按事先的约定,再一次把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还给了清政府。

因为这一战之后,日本除了大连和旅顺外,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好处。因此这一次就休息的比较久,对华战争再次停摆,差不多一直到了1931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内阁和日本军部根本不知情,是日本关东军的中低级少壮派军官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因此最开始人数只有几百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有可能知道一点,持默许态度。

张学良的不抵抗,让几百日本兵打败上万东北军。日本关东军司令大喜过望,命令全体出动,占领东北。

战前,日本内阁认为日本本土太小,资源短缺,不足以支持对华战争,因此要保持克制。日本军部听命于天皇,基本也持同样的态度。但日本军队内部因为有天皇的支持,抗上就基本成了传统。

这次东北,张学良花花公子的大放水,让日本内阁也始料未及。但基本上能不战而取东三省还是好的嘛!最关键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虽然这次关东军不听话。

4万日本关东军能战胜40万东北军,拿下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东三省,那么是不是出动40万人可以拿下中国呢?日本内阁和军部马上就做了这样的大胆假设。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让日本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29军大刀队晚上的偷袭,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脑袋。在日本如果掉了脑袋,传说死后鬼魂就只能在外游荡,受尽欺负。当时29军吓得日本人晚上不敢睡觉,睡着了就做恶梦,只想求天皇,让他们早点回家。

中国人没有日本人想像的那么欺负,中国人不全是张学良那样的怂户孬种。这样日本内阁和日本军部丢了老大的人,出现这样的事,肯定是要处分一部分人的,那些主战派纷纷成了替罪羊。全面侵华的事只好暂时等等吧。




日本侵华战争基本上陆军在战斗,日本海军看得超级不爽。

日本陆军和海军本来从一开始就是死敌,相互看不起。眼看日本陆军把中国占领的差不多了,日本海军表示强烈不服。

于是日本海军制定了征服东南亚的计划,山西五十六袭击珍珠港成功后,日本开始了对美英法的战争,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当局本来就对西方人看不惯。这时他们配合日本人到处打击美英法的军队和政府人员,日本顺利地的拿下了东南亚的绝大多数地盘。

这样一来,日本就把主要的战略资源投向了东南亚。侵略中国的军队也有不少被抽调去了东南亚,侵华的物资分给侵华日军的也少了。

在这时,美国和中国结成了盟国,开始武装中国军队,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开始出现了。国民党中央军开始在局部对日军进行反击,侵华日军开始有点吃不消了,不得不短暂停止对华的进一步侵略。


直到了1944年,日军才再一次集中五十万兵力从山西开始,经由河南、湖北、湖南,直到云南,发起了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进攻,这就是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也是国内常说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在这一战中,由于准备不充分,伤亡了几十万兵力。

中国抗战再一次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重庆政府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从中国的年轻学生紧急征召了十万军队。正好日本由于物资短缺,战略目标基本达到,停战了。有人问:要不要把年轻学习军调上去反击。蒋介石思考良久说:这些学生是将来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是知识分子,我们要把他们保护起来,不到最紧急关头,不能让他们牺牲。


新知传习阁


浓缩来说,就是一场日俄战争让日本这个刚刚完成“明治维新”的国家有点肾虚,这个时间段又连续死了二任天皇,再被他们所扶植的代理人张作霖几番忽悠,最重要的是,日本在此期间走的还是资产阶级政党制度的路线,文官执掌内阁,军部比较收敛,史称“大正之春”。

同时军队被裁减并限制权力,日本的对外扩张偏重于经济侵略,军事运转缓慢却并非停滞,实在因为内部太乱太忙。

(裕仁年轻时)

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人是第一次“赌国运”,以10万人战死和15亿日元的巨大代价击败俄国,但是并未完胜,俄国人主要是有些懵圈,他们发现这个对手完全疯了,是在用尸山血海硬拼。不过,停战条件只认可将东北南部的权益让给日本,当日本人索要战争赔款时,俄国沙皇说要钱没有,要不就重新打一次,日本人含糊了,因为确实打不动了,双方在列强调停下签署了《朴茨矛斯》条约。

虽然得到了南满铁路和关东州(旅大)的控制权,日本却已精疲力尽,连常备师团都裁掉了四个。1912年明治天皇挂掉,日本举国哭了一阵子,大正天皇上位;1926年圣诞节,大正天皇又死了,日本上下又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位天皇精神有点不太正常,实际从1921年起就由皇太子裕仁“监国”处理朝政;1926年裕仁终于继位,改元“昭和”,成为日本第124代天皇,东瀛三岛的政局才算稳定下来。这一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



(裕仁父亲大正)

裕仁在1921年游历欧洲期间接见了十几位驻外武官,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效忠,以这批青年军官为主的“昭和军阀”才得以成型,也成为了裕仁向军队元老夺权的班底。日本人当然没闲着,他们关于飞机坦克军舰的研制和生产继续推进,他们对东北的蚕食和渗透,暂时是通过代理人张作霖进行的。

日本的军政两界一致认为,他们就应该在中国的东北具有“特殊权益”,对资源匮乏的日本列岛来说,满洲关乎他们的国运,为了争夺控制权几乎把整个国家都作为筹码押上赌桌了,怎么索要回报都不过分。然而文官政府也清楚,满洲毕竟不是日本领土,还得找个人帮他们办事,经过接触和考察,张作霖成为合作伙伴,张作霖也因此逐渐声势壮大,依靠日本人的支持成为了东北王,甚至问鼎了北洋政权。



然而这位张大帅乃是胡子出身,既有血性又有手腕,说具备民族底线也可以,反正一旦屁股底下坐稳了,之前答应日本的许多事情要么推脱要么干脆不兑现了,比如移民问题、修路问题、开矿问题等等,把非常实诚的一群日本外交官搓摸的集体发疯,表面上看是张作霖被日本人利用了,实际上是日本人被张大帅玩耍的不轻,所以日本人不高兴了,非常的不高兴。

1928年,北伐军途经山东挺进华北和平津,日本非常担心北伐军一口气冲到山海关外,影响到他们对东北的觊觎,直接出兵济南阻拦。同时要求张作霖从北京退回沈阳(奉天),与北伐军分庭抗礼确保东北不失,驻京公使芳泽再次要求张作霖在《日张密约》上签字,佣金是可以出兵阻拦北伐军进入东北,被张作霖断然拒绝:我不能出卖东北,以免后代骂我是卖国贼,我什么都不怕,我这个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张作霖组织安国军政府)

日本人恼羞成怒,决定换马了,可是张作霖手握重兵怎么换?暗杀。

关东军本来打算在张作霖死后,趁奉军群龙无首解除其武装,再换个听话的傀儡,或者由关东军直接占领。不料继任者张学良迅速稳定了局势,第二年宣布易帜归顺国民政府,日本通过代理人控制满洲的计划彻底破产。休养生息二十几年的日本,终于决定赤膊上阵了,1929年现《田中奏折》。

军部嫌文官政府缺乏“侵略效率”开始暴走,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虽然是关东军单方面的军事冒险,实际上代表着昭和军阀的普遍意志,甚至是裕仁天皇的内心想法,因为,再不动手满洲对他们来说,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度度狼gg


抗日战争期间,狂妄的日本打到武汉后,发现中国人太不好惹了,跟他们之前的设想不一样。之前日军在东三省的顺利,让他们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从而狂妄自大。

他们拿下满洲后,以为中国是软柿子,所以大放厥词,说什么:三个月灭中国。当时日军的陆军大臣说,灭中国一个月就够了,大概天皇也觉得这人太能吹了,于是稳妥地计划在三个月。

但是日本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也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不是什么地方都跟东北一样一马平川,四川、广西都可以据险而守的。就拿武汉、长沙来说吧,日军的优势机械部队在长沙的水网地带发挥不出优势,而当地反抗的激烈,又让他们无法继续战略计划,日军的兵力泥潭深陷又让他们抽调不出更多兵力……各种狼狈。

我们通常给出的原因是:中国地盘太大,日本战线太长,纵深战略超出预想,兵力补给跟不上,又遭到顽强抵抗……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原因。

我们知道日军梦想拿下的城市是重庆,那么为什么没打到重庆呢?仅仅是因为战略纵深超出想象?山地太多重机械玩不转?那里的人们爱国主义太强烈,见一个杀两个,日本人打不过?

这些只能是一部分原因,日本的灭亡从珍珠港开始,但起点似乎更早。在日本跨过长江那一刻,就意味着日本必败。这是日本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本来英美对日本的强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制衡战略”——抬一个国家,就能制衡另一个国家,就能维护英美在中国的利益。

日本的战略物资是依靠英美的,而尤其是美国,想发战争财快想疯了,如果日本不是发疯地招惹美国,美国是不会被卷入战争,而日本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日本进军华北,英美没干涉,但日本进军华南,英美坐不住了,但仍然没给日本禁运,因为他们幻想日本能听话,保住他们在中国的利益。

日本一次次让英美失望,并且无视英美的谴责,它根本没有照顾英美的利益,想把华南变成他自己的粮仓,而日本储备的石油此时只够几个月用,日本急切需要东南亚的石油,这就跟美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我们知道,机械战是需要钢铁和石油支撑的,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有丰富的煤炭,朝鲜有钢铁,这些日本都不愁,发愁的是石油从哪来?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后,日本就必须冒险,同时也要切断西方此时对中国源源不断的援助。

我们来看看,日本在攻打重庆这座城市,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从日本要攻打重庆那一刻起,中国就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而且中国不是孤军奋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援,于是信心大增。

而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打算兵分五路,占领东南亚以及中国地区,他们认为可以从关东军和南洋日军中抽调兵力,目的在于让中国彻底投降。

日本军部反复研究后,他们一致认为,要想早点结束战争就必须集中兵力拿下重庆。

所以他们制定了攻占重庆、成都的战略,按照这一战略,他们从西安、武汉两个方向进军,为的是消灭中国的主力军。

日军为了这个方案,投入了十五个师团,日本本土的日军调集十二万,加上东北、南洋,一共三十六万,而日军在关东的兵力激增三十多万,也就是说日本下了血本。

“5号作战”完全是日本主帅陷入精神分裂后的产物,以日本的国力这场战役更像自杀,但奇怪的是日本上上下下都认为,必胜,中国必然完蛋。

其实这个方案一开始,陆军、海军的首领都不同意,觉得太冒险,但是天皇很有兴趣,得到天皇首肯后,日本将领信心大增,也认为这种方案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太平洋战役使日本分身乏力,不得不把原本进攻中国的军队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后来日本统帅干脆向司令部发出终止“5号作战”计划,攻打重庆成了日本永远的梦。


沙克C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华北的大部分,八一三上海事变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战斗,攻陷了上海,并沿沪宁线一路向西,在12月攻占南京,国民政府暂时迁往武汉。1938年4-5月间,在我均获得台儿庄大捷后不久,日军又发起进攻,占领了苏北、安徽的大部,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广州,一路进攻武汉,虽经我军顽强抵抗,还是在1938年的10月,广州武汉先后失守,国民政府退往重庆。原本攻势凌厉的日军,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停滞,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从1937年7月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持续了一年多之后,日军已经相当疲惫,兵力消耗不少,军事补给也出现了困难,虽然在他们占领的中国土地上实行了抢掠政策,但所夺得的物资,还难以继续维持大规模的进攻战,因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停滞。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其实当时的日本,正在策划两条所谓的和平路线。一条是通过香港的渠道,与孔祥熙等的手下在进行所谓的谈判,希望获得一个两边都能接受的结果。另一条是策动汪精卫集团脱离重庆政府,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在南京重新建立一个亲日政府。前一条路线进行了几个月,但日本人的最终企图是希望蒋介石下台,这当然是无法做到的,谈判以破裂而告终。后一条路,竟然被策划成功。日本的陆军中央总部在38年12月6日决定进攻战暂告一个段落,转入战略持久战。另外,在12月22日,近卫文磨首相发表了所谓的第三次声明,号称只要“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日中之间就可结束战争。于是汪精卫等人逃离重庆,转往越南河内,并发表与日本合作的“艳电”,公开倒向日本。1940年3月,在日本的支持下,在南京建立了伪政府。此后,日本主要就是依托汪伪政府和伪军来管理被占领的领土,以减少日军牺牲的代价,当然在此期间,日军也数次向湖南、江西以及浙江中南部进攻,陆续占领了一些新的领土,一直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全面失利的1944年起,竟然垂死挣扎,从河南入手,一路向南,企图打通粤汉铁路,虽经我军奋起抵抗,结果竟然一直打到了广西和云南的一部分,导致重庆贵阳昆明告急。最终因为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中国战场上的日军也难以铺开过长的战线,遭到我军反击,渐渐颓败,直至1945年8月的战败。


复旦大学徐静波


从1905年到1931年这二十六年里,日本为什么没有继续侵华的步骤,因为日本内部文官政客和军队将领一直在进行争夺国家领导权的斗争。

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起的是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军队虽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国家领导权掌握在伊藤博文等文官政客手中,军队还不能任意妄为。

1909年10月政坛大佬伊藤博文被刺杀于哈尔滨,日本军队绕过政府直接吞并朝鲜,设立朝鲜总督府。自此日本军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脱离政府掌控的地盘,开始和日本政府分庭抗礼。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大正天皇继位。大正时代开始时军队要求扩张的声音甚嚣尘上,1912年12月由军阀巨头桂太郎上台,这种违法日本宪法的行为引发广泛抗议,东京爆发第一次护宪运动。愤怒的民众包围国会,袭击警察局、派出所,动荡波及大阪、神户等大城市,最终大正天皇出面桂太郎内阁因此下台。这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胜利,日本进入政党议会时代,军队受到压制。

可惜好景不长,大正天皇从小就重病缠身,后来更是转为精神病,1921年开始由皇太子裕仁监国。裕仁是日本“军神”乃木希典的学生,扩张思想根深蒂固。裕仁监国后不久出访欧洲,接见驻欧洲的十几个日本武官,获得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梅津美治郎、山下奉文、中村孝太郎、松井石根、中岛今朝吾,下村定、矶谷廉介等日本青年军官的宣誓效忠,昭和军阀集团形成,这批人是日后推动日本侵略战争的主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再没有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沈阳。1931年9月24日,日本内阁决定不扩大战事,然而关东军在裕仁天皇的默许下无视政府的决定,以自卫为名,完全侵占中国东北。

1932年3月12日,犬养毅内阁反对建立满州国,继续缩减军备,这一决定激怒了少壮派军官,引发五·一五事件。日本首相犬养毅、前财务大臣兼立宪民政党党魁井上准之助等人被暗杀,而杀人凶手却在忠心于天皇的口号中被无罪释放。

杀人凶手成了民众心中的英雄,军队肆意残杀政客却不遭到处罚,从此日本政客为了保命再也没人敢和军队作对,日本的扩张步伐再也刹不住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问题主问的是1905年到1931年为什么日本方面没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行动。

这其中,得从国际,时间,日本,中国四个方面来说。

在这其中时间是一条主轴线,因此我们先把它暂时搁置起来,然后说一下国际,日本,中国三个方向的问题。

首先是国际上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很明显,经被西方列强给盯上了,自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以后,此时此刻,中国在其他帝国主义面前就是一块肥肉,大家都知道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可以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谁都不愿意提前出手?为什么最有实力的英国,法国还有当时的欧洲列强离中国太远,中国人口太多,没办法把它彻底沦为殖民地,日本虽然离中国比较近,但是英国与法国在这地方盯得比较紧,你如果敢占领中国,或者是在中国为所欲为。中国方面直接倒戈英国与法国方向,那么你将面对的是英国的皇家海军。

日本方面经受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站对位置以后,然后选择入侵中国山东胶州地带,打算夺取德国人在中国的部分殖民地,但是却受到了英国与法国方面的阻力,最终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局势的共同作用之下,日本人退出了。对于山东胶州地带的控制,可以说,这一次接触的失败给日本人心里面留了一定的阴影,也侧面印证了在英国,法国等老牌欧洲列强实力尚且强劲的时候。他们对于中国的管控,是极其严格的。

1905年以后,由于日本方面从中国方面拿到了大量的赔款,不仅是《中日马关条约》上的赔款,还有《辛丑条约》上的赔款,日本人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金来强军富国,因此,日本军队迎来了现代化的改装,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岛国而言显然,只有他的海军实力足够强劲,他才能够走出自己这个小岛去外面的世界看一下,虽然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在对马海峡,一举全歼了前沙皇俄国的波罗地海舰队,但是此时此刻日本人的舰队,他的舰队实力仍然是摆不上台面的,英国人随便派一支偏旅都能够将日本的海军给屠杀,在这之后,日德兰大海战的爆发使得日本人彻底意识到了,日本与英国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实力差距,日本人急需将自己的军队实力不断的提升,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接下的扩张,准备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应对接下来扩张的时候会面对的,其他帝国主义的阻力。

而日本联合舰队真正能够站上世界舞台是什么时候呢?是日本人向英国人买了金刚级重巡洋舰,这艘巡洋舰,可以说是英国人送给日本的一个礼物,这艘巡洋舰不仅当时的技术性能参数都为了世界第一,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英国人帮日本人量身定做了一款火炮儿,这款火炮的全部技术又全部转让给了日本。日本方面真正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打造自己的最强舰队,在此之后,日本人的各型战舰可以说是以金刚号作为蓝本进行不断设计,不断壮大,在此以后,新的作战舰种的诞生,又让日本联合舰队看到了能够追赶老盘海军强国的希望。这就是航空母舰,山本五十六为什么敢打珍珠港,原因就在于在太平洋方向,日本人的航空母舰是占有优势的,正是依靠着这一个优势。山本五十六,敢打珍珠港之战,不然他手里没有底牌是死活不敢去招惹美国人的。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这个地方实在太大了,凭借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装备而言,很难一举将中国人给击垮,你包括当时的英国人,法国人已经入侵中国的各个列强它的活动范围也仅仅是在临海地区,超越了这个领域一旦进入中国内地就很有可能会面对英国人在阿富汗的那种情况。因此他急迫地想要对自己的陆军进行升级,只有彻底的升级的陆军,才能够彻底占领整个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血一般的教训摆在了日本人面前,日本人希望打持久战吧,他自己清楚,他就是一个岛国,一旦打起持久战来,它很难耗得过中国,而且中国很有可能会找其他的靠山,其中发生的变数实在太大了。

就这样,军事上的事情一直拖到了1931年这个时候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自己的手段可以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这样的危机,但是对于日本还有一系列小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这场危机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如何填补国家财政的空缺,这个时候就摆上了台面,当然,此时此刻,战争与掠夺成了最优先的选择方式,因此,日本人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发动了对于中国东北侵略,但是他们似乎赌对了。

当然,日本国内此时也有自己的问题,首先就是日本他们当时的维新大佬遭遇了大规模的刺杀,比如说比较著名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就遭到了刺杀,这个时候日本国内可以说有点混乱,而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明治死了,日本继任的天皇叫大正,但是这个人有点儿精神病,就在这期间日本的最高统治政府是出现动荡的,后来由于现任日本天皇精神有点失常。因此派了一个人作为监国,而这个人后来又继任成为日本天皇此人就是裕仁,这个人是日本军神乃木希典的弟子,可以说,对于侵略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第二次说大战结束以后,日本投降以后,没有审问这个人真的是美国方面的一个疏忽,裕仁上台的时候大致是1921年这个时候,他刚刚被任命为监国,此时此刻,他还是得听那些老臣的意见,他还必须得花出大量的时间组建自己的势力,就在这个时候,远在朝鲜的日本军方也就是日本陆军方面全力的支持裕仁,最终,经历过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之后,日本陆军方面占得了上风,侵略的方针,再次制定时间也就再次被延长,时间也就不可阻止的拖延到了1931年。

当然,日本方面对于中国方面的侵略,远远不止军事情人那么简单,日本还曾经期望过用经济手段拉拢中国的主要是比如说那些北洋军阀。北洋军阀里面有一个派系叫皖系,其中北洋之虎段祺瑞,就是这个派系里面的领导人物,这个派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用日本企业的贷款,来增加自己军队的实力,日本人一开始特别开心。当然,你借我钱你肯定得替我办事儿吧,然后段祺瑞,老人家就跟他说,啊,我向你借钱了吗?哦,借了,借了,那你多借我一点儿,我以后好还给你,北洋军阀跟当时的日本政府在那磨磨盘的时候,可以说是拖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这些北洋军阀也不怕日本人报复,因为他们的背后通常都是英国人与法国人,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当时在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正是因为他在中国东北方面一直在那里竭尽全力的抵挡日本人将自己的触手伸到中国东北,所以日本人才在东北方面磨了那么长的时间,后来日本人处心积虑把他炸死了却没想到他的儿子直接投降了蒋介石,我想日本人如果抓到了张作霖或者张学良的话,恨不得把他们皮给扒了,吃他们肉,喝他们血,那种恨意,简直就是一种怨气。

1931年以后,英国与法国主要面对的情况就是当时欧洲中部的德国的崛起,德国人与英国人和法国人是有的血仇的。德国人崛起不可避免的是要找英国人与法国人复仇。此时此刻,英国人与法国人重心仍然是在欧洲,而放弃了对于远东地区的控制,前苏联由于经历过十月革命以后,国内经济需要极速的发展也放弃了对于外面的扩张,美国人仍然在舔舐由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创伤,此时此刻,中国就是一个已经赤身裸体的女人,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可笑的是,蒋某人觉得,依靠出卖些国家利益给英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希望他们介入能够阻止日本的入侵,可笑!随着最后德国人为了能够制衡前苏联与日本结盟选择与中国断交,蒋介石彻底傻了眼,蒋介石出身于资本主义正派对他而言,资本是最大的政治和命手段,但是他永远无法明白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真正在意的是利害关系,名头没有办法束缚住一个国家的野心,而名声没有办法遮掩一个国家的残破,最终被动挨打被揍成那副惨样,也是情理之中。

写完了,还真是乱啊!

漩涡鸣人yy


漩涡鸣人yy


1871年左右晚清是努力争取日本因为在这个时候沙俄 英国 朝鲜 越南 新疆和法国狼烟四起,晚清在外交方面被围殴,特别是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央行纷纷建立加上工业国家垄断财团辛迪加 托拉斯 卡特尔和康采恩模式以及在央行的支持下工业水平剧烈增长与晚清的军事 经济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尽管中国当时GDP依旧很高但是在央行和各种垄断财团出现后西方成功完成了对中国的全方位超越,西方的崛起史就是央行和垄断财团史。

晚清在外交上尽量争取日本至少将日本变成盟友以摆脱白人国家的国际围殴,西方国家也在扶持日本争取日本避免中日结盟损害西方利益,结果很显然西方的央行制度下的财力加上垄断财团背后的军事水平成功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并在朝鲜内部政变所引发的甲午战争强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对于晚清的借款给予回绝。

1880年左右日本引进央行和辛迪加 托拉斯模式的早期垄断财团建立本国的三菱 三菱财团与晚清的洋务运动相比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1895年朝鲜发生政变 1900年义和团崛起 1931年国民党军阀混战加上共产党苏区在苏联的支持下纷纷建立 1938年国共摩擦加剧 48年皖南事变 41年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开始减少的共产党的支持 国民党也加剧对共产党的封锁 后方也变得游而不击。每逢中国内乱就是日本侵华的时机,义和团没有扶清灭洋 军阀也没有混战也没有争取到太多利益结果只是让日本接受胜利果实。

云南认为日本入侵更本无稽之谈结果对日本入侵有恃无恐打压国民党中央结果还是入侵了,阎锡山以为和日本又交情结果还是入侵了,张学良认为日本会撤退结果日本没撤退,新疆盛世才以为有苏联支持有恃无恐可是德国入侵苏联后被迫下台。国共都因为因为论持久战得出日本必败的结论结果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日本必败那么对于两党来说最大问题就是对方进而加剧国共摩擦,论持久战没到把日本拖垮自己先打起来。日本对于论持久战一方面大量利用伪军 一方面装备是研制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37年 38年国民党大溃败和日本的瓦斯部队功不可没,45年日本细菌武器已经可以毁灭全世界。

38年日本国内金本位货币已经崩溃只能转变对华策略, 41年只能继续在日本和中国占领区狂印钞票,最疯狂的还是日本战败国日战区最后疯狂几个月印的钞票竟然超过过去几年。


迷路的时间


不知道这个提问者想怎么想的,什么叫侵华过程停滞?

简单来说,如果侵略属于殖民侵略和武力侵略的话。日本当时二者都有。笔者就说说武力侵略好了。

先不说日本,先说1905-1930之间的中国局势。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和俄国都被放了血。日本获得了东北的一部分权益后,将军队撤回国内,而东北的权益并没有还给清政府,或者说满清政府就算是东北的主人,也要给日本人交租,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满族不是东北主人的原因。

当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日本绝不是什么坐山观虎斗。日本海军组成了遣华舰队,一旦局势对自己不利,就派兵占领中国港口的做法绝不停留在纸上。后来济南事变证明这一点。

辛亥革命后,中国南北分裂了,在当时不仅是日本,还有其他列强,看重的都是袁世凯,这才有了后来的二十一条条约。结果袁世凯不背骂名,条约签了也不做数,人家死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大乱,遍地的北洋军阀打的一塌糊涂。而当时列强也不愿意直接卷入到中国这个泥潭之中。因为一战刚刚打完,参战国几乎都损失惨重。因此,列强们通过暗地出售武器,扶持代理人的形式继续侵华,维持自己的在华利益。

要说日本的武力侵略,怎么在1930年前找不到?五四运动是假的吗?按照道理来说,日本最多只能占领德国强占的山东殖民地港口。而日本上岸以后,都杀向济南了,难道不属于侵略吗?

而也就是在1919年后,全球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当日本经济也开始衰弱的时候,不是没有侵华,而是换了形式。就是前面的扶植代理人的做法。这一时期的宇垣裁军的目的,对中国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人家是想将军队数量减少,但提高武器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裁军计划继续下去的话。侵华战争的日军将会装备更好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大话,很可能成真了。

只看武力侵略的事例。在1919年后,当然不少。除了日本强占青岛以外,日本海军在1930年前,一直强调要加强在华的军舰数量,一旦发生什么变故,军舰随时可以炮轰中国城市。可以说日本人只等借口。而后来确实有了借口。

当广东政府的北伐军进入南京以后,因为城内发生了外国侨民伤亡的事情,当时日本遣华舰队司令因为对华克制,拒绝炮轰中国城市。结果被罢官(英美军舰炮轰了南京)。这就是南京事件。

之前北伐军进入上海,发生了日本人被袭击事件,当南京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司令加藤宽治干脆亲自出马到青岛,命令日本军舰开赴中国港口,从上海到福建一带的海面,只要一个命令,中国港口随时要遭到日本海军的占领。这岂不是侵略中国嘛?

然后回到东北,除了张作霖被日本陆军傻子暗杀以外。日本人在东北制造的冲突与日俱增,中村事件,万宝路事件。各种各样的日本人与中国人冲突的事件,日本关东军都想派兵介入。

有人会问日本内阁干嘛去了,日本内阁到了后来,根本管不了军队,除了海军敢封锁中国港口以外。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出现了那么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人质问日本内阁怎么派兵进入沈阳,内阁问军部,军部竟然回答,问关东军去。而关东军竟然说,问日本去。也就是说,日本内阁越到后来,越控制不了军队,军队暴走只是时间问题。而军队暴走的理由,又和什么天皇扯上关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