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教育、醫療有望成拉動內需「三駕馬車」

當前,養老、教育、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剛性需求呈爆發式增長,有望成為我國拉動內需的“三駕馬車”。業內人士建議,適時出臺激勵政策,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做長做細相關產業鏈。

養老產業迎來“井噴前夜”

北京朝陽區的李玉霞最近忙著給父親找家公立養老院,然而一個月下來還沒有結果,有家養老院排隊老人甚至高達數百位。記者在一線城市瞭解到,養老院“一床難求”現象較為普遍,井噴的需求和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

“大問題背後是大機遇,只要措施得當,養老會較快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副會長張愷悌表示。

作為在養老行業打拼10餘年的先行者,湖南“華人照護”公司CEO龍攀認為,養老產業很有可能成為房地產之後下一個產業“富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佔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一對夫妻照顧4-6個老人不堪重負。尤其是我國城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占高達4000餘萬,家庭難以照護。《快樂老人報》社長趙寶泉認為,正在步入老齡化的首批城市“中產”消費能力較為堅挺,消費意願較強烈,渴望享受到專業養老服務。

一大批嗅覺靈敏的產業巨頭已經悄然佈局養老產業。日本最大養老服務企業“日醫學館”、法國的“養老巨鱷”歐葆庭等知名國際養老企業均在我國投巨資建養老院;泰康人壽、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已有多家養老社區進入到運營階段;萬科、華潤、恆大一批地產商大推“養老地產”項目,雖然有的項目處於虧損狀態,但這似乎絲毫沒有動搖地產巨頭們做養老的決心。

不過,要想加速“井噴”,我國養老產業仍需突破系列瓶頸,比如產業發展仍相對粗放,存在養老床位和從業人員缺口較大、不少養老機構設施和服務水平有限、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等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謝瓊認為,必須緊密結合我國老年群體的現狀,從政策支持居家養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規範養老服務標準等方面多措並舉,滿足不同群體的養老需求,才能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和加快發展。

教育培訓市場方興未艾

在2017年的資本市場上,中國教育板塊獨樹一幟,吸引了近130億美元的投資,較上年增長近一倍,這是中國教育行業首次實現年度百億美元引資。“民眾教育需求旺盛,社會資本看好教育市場的前景,資本才會加速流入。”瀟湘大同教育集團董事長劉良春說。

近期,儘管全國已有20餘個省份啟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工作,但高壓之下,校外培訓並未“降溫”。在北京、上海、杭州、長沙等城市,單人年培訓費用最高超10萬元,大量品牌培訓機構仍大受追捧,甚至一些“小作坊”式培訓班也人滿為患。

隨著80後、90後為人父母,他們對教育更加重視,早教幼教、素質教育市場迎來“井噴式發展”;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人大關,語言培訓行業持續升溫;能力危機下,圍繞成年人再教育的各種培訓班如火如荼;甚至連部分老年大學也出現了“一票難求”,有的不得不採取了“預報名+搖號”的報名形式。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發佈的居民儲蓄消費意願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我國城市家庭消費支出中增長最快的就是教育支出,其年均增速為20%左右。

不過,我國培訓行業魚龍混雜,“大市場,小作坊”現象非常突出。多名業內人士指出,國家要在維護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對社會力量辦學的支持力度,要進一步規範行業標準,懲治違規現象,引導群眾合理消費,降低非理性的教育支出,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健康領域需求加速上升

去美國治療癌症、去英國做心臟手術、到德國看骨科、去日本體檢、去韓國美容……赴國外尋求高質量健康服務,成為越來越多中高等收入群體的選擇。智研數據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海外就醫患者數量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海外醫療中介服務市場規模2012年為2.1億元,到2016年時翻了11倍,達到23.5億元。

“數十億元市場需求外流,實在是可惜。”華大基因湖南分公司總經理曹澤民表示。

據國務院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服務產業規模要在2030年達到16萬億元。而據有關市場機構調查,2017年中國健康服務產業規模為4.9萬億元,兩者之間差距很大。可以預見,隨著居民收入增加、消費結構升級、老齡化及城鎮化加速、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健康服務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對於各路資本來說,健康服務產業已經成為競相追逐的“藍海”。三胞集團等服務業企業紛紛加大投資力度,與國際知名醫療機構合作佈局健康產業;騰訊、百度、阿里均開發多個產品系統進入醫療AI領域;恆大、萬達、綠城等地產巨頭也斥巨資進入健康產業;甚至連攜程、途牛網等以旅遊為主業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出多款國內或海外就醫產品,希望從這個行業裡分一杯羹。

不過,我國健康服務產業仍有系列問題需要解決,如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相對薄弱、“看病難”問題仍然突出等等。業內人士建議,要通過政府的科學規劃和引導,合理配置資源,加大和優化供給,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現代化醫療保障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