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用「時間銀行」養老,真的值得推廣

2008年,我移居瑞士。考慮到我所讀的大學離住的地方比較遠,我就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小房間。

房東克里斯蒂娜是一位獨身老太太,退休前在一所中學當教師。瑞士的退休養老金是很豐厚的,足以讓她在晚年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令我不解的是,她居然找了一份“工作”——照顧一位82歲高齡的老教授。我問她,是不是因為錢才去工作的?她的回答讓我十分意外——“我去工作並不是為了錢,而是把我的時間存進‘時間銀行’,等到我老得不能動了,就可以支取了。”第一次聽說“時間銀行”這個概念,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不斷向房東追問。聽完她的簡述,我真是大開眼界。

“時間銀行”是由瑞士聯邦社會保險部開發的一個養老項目——人們把年輕時照顧老人的時間存起來,等將來自己老了、病了或需要人照顧時,再拿出來使用。申請者必須身體健康、善於溝通、充滿愛心,每天有充裕的時間去照顧需要幫助的老人,其服務時數將會存入社會保險系統的個人賬戶內。克里斯蒂娜照顧的老教授叫利薩。她每週去利薩家兩次,每次兩個小時,幫老人做些整理房間、推老人出去日光浴、幫老人到超市購物、陪老人聊天等事情。按照協議,克里斯蒂娜的工作期限是一年。一年後,“時間銀行”會將克里斯蒂娜的工作時數統計出來,併發給她一張“時間銀行卡”;當她需要別人照顧時,可以憑藉“時間銀行卡”去“時間銀行”支取“時間和時間利息”。屆時,“時間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驗證過“時間銀行卡”的信息後,會指派義工到醫院或她家中去照顧她。如果她在去世前沒有使用完“時間銀行卡”中的“時間”,“時間銀行”會把這些小時數摺合成一定的金錢或物質獎勵給她的遺產繼承人。

有一段時間,克里斯蒂娜特別忙碌,而要到利薩家去時更是神采飛揚。每次回來後,她都會跟我講一些她和利薩在一起的經歷,從語氣中我能感受到她的愉悅心情。就這樣,克里斯蒂娜一做就是一年。我以為一年下來她會結束這份工作,她卻向“時間銀行”提出再幹一年的申請。

一天,我正在學校圖書館看書,突然接到她的電話,說她從樓梯上摔了下來。我匆忙趕回住處,將她送進醫院。正在我籌劃該如何護理她時,克里斯蒂娜告訴我不用擔心,她已經向“時間銀行”提出了支取申請。果然,不到兩個小時,“時間銀行”的工作人員就給她安排了一位護工——22歲的姑娘維基。隨後幾天,維基每天都來照顧她,給她做可口的飯菜,陪她聊天。在維基的精心照顧下,克里斯蒂娜很快恢復了健康。起初我還對“時間銀行”的效用有所懷疑,但經歷這件事後,我徹底信服了,並且也想投身於“時間銀行”的工作中。克里斯蒂娜知道我的心思後,就帶著我向社區“時間銀行”提出申請。其負責人詳細地向我講解了“時間銀行”的宗旨:用自己支付的時間換取別人的幫助,而銀行是時間流通的橋樑。一週後,我收到“時間銀行”的回覆,並且接到了第一份任務——幫助一對瑞士夫婦歐仁和莉莉婭學習中文。這對夫婦十分幽默,跟他們相處與其說是工作,不如說是在放鬆心情。由此,我也理解了當初克里斯蒂娜對“時間銀行”的工作如此積極的原因。通過做“時間銀行”安排的工作,我的課餘生活豐富起來,也認識了許多夥伴。他們當中有和我一樣的年輕人,也有老年人。我發現,這裡的老年人能和年輕人打成一片,看上去非常有活力。

“時間銀行”每年都會召集參與者舉行一次大派對,參加派對的老年人時而唱歌,時而跳舞,玩得不亦樂乎。“時間銀行”在改善他們晚年生活的同時,也在他們的晚年生活中注入了年輕的活力。2015年5月,我回到中國探親,看到老年人不是跳廣場舞就是打牌,晚年精神生活十分匱乏,與瑞士老人形成了鮮明對比。當前,中國“空巢老人”的數量在不斷增長,正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瑞士的“時間銀行”對我們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瑞士用“時間銀行”養老,真的值得推廣​這種養老方式真的太好了,既能豐富老年人的生活,還能減輕子女負擔,為養老解除後顧之憂,利國利民,值得提倡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