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房曾將北京房價拉低10%,2018年共有產的威力又將如何?

自住型商品房於2013年誕生於北京,至2017年被共有產權住房所取代,儘管全程歷時不過3年有餘的時間,卻在供應的高峰期給北京樓市造成了巨大壓力。

在推出自住房時,北京曾有兩年7萬套的供應計劃,最終完成量約為6.8萬套。2013年11月,北京首個自住房——恆大御景灣開始網申,開啟了自住房的上市高潮。

截止目前,北京共有72個自住房項目上市,分佈在北京的12個行政區中。除東西二城,以及位置偏遠的懷柔、密雲,其餘行政區均有自住房項目供應。

三年多的時間裡,北京自住房的總成交量約為6萬套,其中2015年是成交量最高的年份,共成交2.8萬套自住房,佔到市場1/3的比重,並將當年北京商品住宅的成交均價拉低了10%,對部分區域的剛需盤價格形成較大沖擊。此後隨著自住房的供應趨於下滑,對市場均價水平的拉低作用也開始衰減。

自住房曾将北京房价拉低10%,2018年共有产的威力又将如何?

然而今年,由自住房轉化的共有產權住房又將迎來供應的大年。從2017年北京住宅用地的成交狀況來看,共有產權住房佔到商品住宅成交規劃建面的31%。

自住房曾将北京房价拉低10%,2018年共有产的威力又将如何?

共有產權住房將以小戶型、低總價產品為主。在《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規劃設計宜居建設導則(試行)》中要求,城六區新建項目套型總建築面積不應大於90平方米;其他區新建項目套型總建築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佔建設總量的70%以上,最大不超過120平方米。

同時,出於控制財務成本、加快回款速度的目的,共有產權住房的開發將會以短週期、高週轉為主。

因此,預計2018年住宅市場中,共有產權住房將佔到供應總量的50%左右,相比2015年自住房供應高峰期三分之一的市場佔比高出了不少。

在共有產權房佔據樓市供應主力的2018年,北京樓市是否會重蹈覆轍?答案是否定的。

2014、2015年北京的房山、大興、昌平、順義等行政區尚有眾多剛需盤在售,低價自住房的集中上市,與剛需盤形成直接競爭,因此造成部分區域商品房出現降價。

但由於2015、2016年北京住宅供地不足、地價持續走高,2017年的北京樓市已經成為純粹的改善市場,2018年大量上市的共有產權住房不僅不會對商品房市場形成重壓,反而會因為彌補了剛需供給的不足,吸引剛需客群迴流新房市場。

除商品住宅之外,前幾年集中剛需置業需求還有商住產品,而隨著北京對商改住產品的大力調控,自2017年開始北京重新回到了“商歸商、住歸住”的時代,因此,共有產也不會對曾經的“商住”形成任何影響。

既然對剛需細分市場不會形成客戶的分流,便不會影響到在售項目的定價邏輯,如2015年一樣,北京部分區域的項目降價現象,也就不會因共有產權房而產生。

至於對整體均價水平的下拉,2018年的效果也不會很明顯。2017年北京出讓的共有產權住房用地,對未來售價大致限定在3萬-4萬元/㎡之間,與2017年北京商品住宅44957元/㎡的成交均價相比差距並不明顯,下拉的作用也就相對有限。

而價格槓桿的另一端高高翹起,限房價商品房的價格普遍約束在5萬-8萬元/㎡,再加上未對定價做出明確限定的普通商品房,可以預見,2018年北京實現“房價環比不上漲”的調控目標仍有一定難度。

共有產權住房的管理辦法使得這類產品完全摒棄了金融屬性,而且購房者花費了比自住房高出30%以上的成本,獲得的卻是不完整產權,這為共有產權住房的申購蒙上了一重陰影。

以位於順義新城第19街區的金隅大成·金城雅苑項目為例,購房者以19000元/㎡的代價取得40%的產權比例,推算下來實際房價達到47500元/㎡,順義本地居民購買的話還影響到未來的拆遷補償,因此造成選房首日7成以上申購家庭棄選。

制約剛需購房者選擇共有產權住房的不僅僅是定價和申購要求,隨著剛需客群家庭收入的增長和居住人口的增加,早晚有一天會面臨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

然而,對於年輕人而言,共有產權住房金融屬性缺失的特徵,使得其只能滿足當下生活所需,而無法為購房者“賣舊買新”的置業升級形成支撐。

短週期的小戶型,與全生命週期的生活需求間的產品落差,同樣值得購房者深思熟慮後再做出決定。

綜合來看,共有產權住房只會吸引到2017年被擠出北京新房市場的剛需客群,這部分客群流向了哪裡呢?二手房+環京區域。因此,2018年北京共有產權住房的大量上市,實際上也只會對北京的低總價的二手房,以及環京周邊形成有限影響。

最後,共有產權住房5年25萬套的供地計劃,是不是應當考慮調整一下呢?

長按二維碼關注毅家之言

每天一篇新鮮熱辣的房產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