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內閣首輔是實際上的宰相,也有人說首輔是首席大學士的習稱,你怎麼看?

史官的風骨


內閣的權力

內閣在明朝確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僚機構,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內閣首輔絕對不等於丞相(或宰相)。明朝自朱元璋廢宰相起,中國兩千年的皇權、相權之爭就結束了,皇帝把相權收歸自己手中,因此整個明朝丞相是皇帝本人。

既然皇帝比較忙,每位皇帝忙的項目不一樣,有的是女人,有的是技術活,有的是旅遊,有的是長生。那麼皇帝就把手裡的相權暫交由其他人掌管一下,這些人包括司禮監和內閣的官員,也就是說皇帝的相權一分為二給了兩個機構,因此從制度上來講,明朝的任何一個機構都不具備宰相權力的完整性。

那麼宰相有哪些權力呢?

祝總斌先生《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書中就對宰相的權力做了大致劃分,其權力有二:一是議政權,二是監察百官的執行權

對照以後可以發現,內閣的議政權是不明確的,王其榘先生《明代內閣制度史》一書指出,明代內閣的職權是不斷變化的,其中最穩定的一個職權就是備顧問。所謂備顧問可以說有議政的意思,但與宰相的議政不同,宰相的議政是與百官議,內閣的顧問只是和皇帝議,如果皇帝不召見內閣關於,內閣的議政也就無法實現了。

至於監察百官,內閣就根本談不上了,只有一個人做到了,他叫張居正,然後就被清算了。(前無後無的那種)內閣完全不具備執行權,明朝的執行權掌握在六部手裡,內閣並無權指揮。

談到這裡,大致也就清楚了,明朝的內閣不具備宰相的權力。

內閣官員的級別

在談一下官位,題主指出內閣大學士的官品是五品,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內閣大學士都會有加官,他們不僅加六部侍郎(正三品)、尚書銜(正二品),同時會加公保銜,三師(正一品)很少有人獲得,三少、太子三師(從一品)太子三少(正二品)就是很普遍的加官了。所以內閣大臣一至少是正二品,更多情況是從一品,因此他們品級上通常是最高的文官級別,但並沒有比六部尚書高多少,這也是他們與之前宰相不同的地方。

在英宗時期,內閣權力超越六部,弘治時期內閣官員朝班次序列於六部之前。

總體來說,內閣官員的官位要比六部尚書高一點。

首輔

內閣首輔特別會給人錯覺,讓人以為跟宰相差不多,其實這是不對的。

首輔真正有了類似宰相的感覺是從嚴嵩開始的,因為嘉靖皇帝要煉丹修仙,宦官又遭到了打壓,因此建立了首輔制,由嚴嵩替嘉靖處理一般政務,但他處理多少,如何處理全是由嘉靖敲打著的。

也就是說從嘉靖開始,內閣首輔才有了超越其他閣員的權力,此前的首輔與群輔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區別。而首輔負責制也只是嘉靖至萬曆時期的一個現象,因此整個大明到了這個時期才出現了人們熟悉的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不過也就他們幾個而已,此後的首輔還有誰記得呢?因此張居正以後,首輔的權力又變小了,到天啟又變為群輔制,崇禎時皇帝本人收回了給內閣暫行的部分相權。

以上就是明朝內閣的相關內容,內閣首輔絕對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如果說有,也只有一個人,就是張居正,不是他獲得了宰相的權力,而是他侵佔了皇帝的權力!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明朝內閣制是人類的歷史上的偉大創舉,就是今天世界各國國務院的原型。大明朝內閣首輔和今天的國務院總理的職權很相似。如果有人認為大明內閣首輔就是首席大學士也有一定道理,治國必用賢能,理政者當為賢能之首。

總之明朝內閣首輔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宰相,內閣制相對於宰相制來說,更合理更進步。


鬼影147951010


內閣只是秘書班子,並不是前代的宰相。時人稱其有宰相之職無宰相之實。

宰相是政府首領,他統領百官幫皇帝治國。明內閣一直都不是政府正式機構,首輔也不是百官上司。張居正老因這事被官員攻擊。

明內閣只有建議權沒的處理權。前代宰相是自己能處理政務,不需要事事都向皇帝批准的。

前代宰相是受法律保障的。宋朝趙普的委任書因朝中沒有丞相簽發,朝堂想了好久委任書才有效。三國皇帝曹丕想進尚書房,被尚書令擋在門外,以“”尚書房為尚書辦公之地,皇帝不許進。”的理由趕走了。明朝首輔能正常退休的不多。

前代宰相就是直接輔佐皇帝,皇帝下來就是宰相。明內閣之上更有權勢更大的親信太監,首輔往往受制於太監。明權勢最大的首輔張居正,也要收買大太監才能坐穩首輔位子。

終明一朝內閣閣臣都想將內閣恢復成宰相,終究不能。更不用說內閣強於宰相論調。


寧劍


明朝內閣制本質上還是一種封建君主專制的產物。

一個政治體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它的產生方式,明朝內閣是由皇帝一人決定人選,皇帝有權以任何方式在任何時間用任何理由罷免和任用任何一位內閣成員。因此,縱觀整個大明歷史,明朝內閣成員往往比普通大臣更聽皇帝話,在一些言官們對皇帝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滿時,如果言官勢弱,內閣往往會秉承上意給予嚴厲的打壓,如果言官人多勢大,這時內閣會在皇帝與官員們之間起調解平衡的作用。

內閣雖然有議事與決斷的權利,但從制度上來說內閣的所有決議都要經由皇帝批准,皇帝可以否決內閣的任何決議,內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是皇帝行使權利的一個工具,內閣不對人民負責而只對皇帝一人負責。但是由於晚明皇帝大都懶政,因此許多事到了內閣這一層再往皇帝手上傳時往往得不到回應,因此內閣在一些政事上成了事實上最高決策部門。

因此明朝內閣與英國的內閣制有本質上的差別,二者產生方式不同,英國內閣成員不受國王管控,二者的作用不同,英國內閣的任務是削弱和制衡王權,明朝內閣是加強和維護王權。

與中國之前的宰相相比,明內閣的權力也有所削減。首先從地位上,宰相是國家正式官員,而內閣身分只是皇帝的私人顧問,皇帝無故罷免宰相是需要理由和一定的程序的,但皇帝罷免內閣成員只要一句話就夠了。其次從權力上,宰相具有對許多大事名正言順的決策權,不需請示皇上便可以做出決斷,內閣所做的決定一定要先請示皇帝,得到皇帝認可才可以實施,皇帝可以隨意改變內閣決議,但皇帝對宰相所做的決策更改時必須要事先找宰相商議。與王權的關係上,宰相的存在限制與削弱了王權,早期,宰相甚至還有封駁皇帝旨意的大權,內閣的存在則加固了王權,方便了皇帝行使權力。


ygy1326


明朝內閣首輔是實際上的宰相這個說法是沒錯的。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讓朝廷各部門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都願意承擔複雜繁瑣的國家事務。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本來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可明朝不缺不務正業的頑君,長此以往內閣大學士們只好代替皇帝行使決策權了,內閣首輔實際上承擔了宰相的職責權力,由此形成了到今天也不過時的委託式管理,皇帝們忙著不務正業,國家則有內閣大學士這樣的“精英群體”治理,所以皇帝們看似心不在焉,明朝卻能延續正常的運轉延續。只是被亡國之君崇禎破壞了,明朝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崇禎在位17年,內閣首輔居然更換了19次之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