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太平公主被杀的真相

​大唐宫廷政变系列之四(上):先天政变--细思极恐,太平公主被杀的真相隐藏在千万次过滤后的史料背后

细思极恐,太平公主被杀的真相

一、唐隆政变以后,唐睿宗李旦在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拥护下即位。因为太平公主恃有拥立睿宗之功,经常干预朝中政务,朝中宰相竟有半数以上为其心腹。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这对昔日的小伙伴逐渐反目为仇,太平公主想借“非嫡长子”这一口实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改立宋王成器。李隆基对此心知肚明,亦想除掉太平公主,姑侄之间利用各自的党羽势力,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朝堂争斗。随着二人矛盾斗争的日益加剧。唐睿宗李旦夹在儿子和妹妹中间,怕再这样下去江山大乱,于是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并改元先天。唐睿宗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公元713年7月3日,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要在7月4日谋反的告密后,迫于形势压力,决定先发制人,亲自统领300余人连夜突袭一一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避难,虽有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公主死罪,但被李隆基断然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这就是“先天政变”。以上是正史里的版本,实际上是为唐玄宗唱了赞歌,说太平公主密谋造反,玄宗不得不诛杀。那事情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呢?作者试图从各种史料记载中,探幽寻实,拨开迷雾,带领大家还原这一宫廷政变的本来面目。

二、713年7月,(注意,这里是《资治通鉴》上的说法。通过下文可以了解到,时间应该是7月3日以前。)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知古告密给李隆基说太平公主将于7月4日谋反作乱。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安排常元楷、李慈等先帅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玄宗每日受朝处)杀害皇帝,窦怀贞,萧至忠、岑羲(以上皆宰相)等于南牙(指太极殿,中书省在其右,称南牙)举兵呼应。玄宗因与岐王范、薛王业(掌太子左右卫率)、郭元振(兵部尚书)、龙武将军王毛仲(领万骑)、果毅李守德(领羽林)以及尚乘奉御王守一(仁皎子)、内给事高力士(宦官)等定计先一日以兵诛之。《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与太平公主同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先天二年,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元楷、慈、慧范等谋废太子,使元楷、慈举羽林兵入武德殿杀太子,怀贞、羲、至忠举兵南衙为应。既有日矣,太子得其奸,召岐王、薛王、兵部尚书郭元振、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晈、中书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定策。前一日,因毛仲取内闲马三百,率太仆少卿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叩虔化门,枭元楷、慈于北阙下,缚膺福、猷内客省,执羲、至忠至朝堂,斩之,因大赦天下。

按《旧唐书》的说法,如果7月3日谋划策乱,第二日就施行叛乱,那么关系如此重大的一场政变,就只用一天时间准备,实在于理不合。《新唐书》对政变发生的时间同《资治通鉴》一样语焉不详,含含糊糊,只提到了“既有日矣”和“前一日”这个节点,但这个“既有日矣”很含糊。为什么,从《旧唐书》的“7月3日谋乱”到《新唐书》的“既有日矣”再到《资治通鉴》“7月”,最大的可能性在于政变的胜利者逐步的模糊篡改了政变时间这个重要的史实。那么,太平公主谋反的说法也应该受到质疑。另外,《新唐书》记载:先天二年,太平公主与其党羽“谋废太子”,并计划“入武德殿杀太子”。对照《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不难发现所载史实还有一点有所出入。唐玄宗于先天元年八月即位,至先天二年早已并非“太子”而是“皇上”。谋废的对象不同则事件的性质完全不同。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确曾“数为流言”“易置东宫”。但也仅限于此,还谈不上谋反。因为谋反就是企图害君主或国家,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头条重罪。这点也足以证明太平公主谋反的说法应该受到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