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現在隨著樓房越建越高,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不再是稀罕事了,還有些大型設備基礎都涉及到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結構物實體最小几何尺寸不小於1m的大體量混凝土,或預計會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收縮而導致有害裂縫產生的混凝土,稱之為大體積混凝土。美國混凝土學會(ACI)規定:“任何就地澆築的大體積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須要求解決水化熱及隨之引起的體積變形問題,以最大限度減少開裂”。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一)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

(1)澆築方量比較大,施工過程中,為保證其整體性一般要求進行連續的澆築;

(2)大體積混凝土澆築條件比較複雜,一般都是地下現澆,對於澆築技術的要求相對要求較高;

(3)自身體積比較大,水泥產生的水化熱不易散失,而混凝土外部的熱量散發快形成了溫差而產生應力,當應力大於混凝土抗拉力就會產生裂縫;

(4)大體積混凝土的體積較大,在澆築時容易產生裂縫,所以後期的養護工作必須要做好。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二)大體積混凝土選用的原材料

(1)粗骨料宜為連續級配,含泥量不應大於1.0%;細骨料宜採用中砂,含泥量不應大於3.0%;

(2)外加劑宜採用緩凝劑、減水劑,摻合料宜採用粉煤灰、礦渣粉等;

(3)水泥應儘量選用水化熱低、凝結時間長的水泥,優先採用中熱硅酸鹽水泥、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大壩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等。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三)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

(1)水膠比不宜大於0.55,用水量不宜大於175kg/m3;

(2)在保證混凝土施工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宜提高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骨料用量;

(3)在保證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應減少膠凝材料中的水泥用量,提高礦物摻合料摻量;

(4)當設計採用混凝土60d或90d齡期強度時,宜採用標準試件進行抗壓強度試驗。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四)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養護

(1)在運輸過程中,攪拌運輸車應保持低速旋轉,單程運輸時間應控制在1h內,當運輸過程中出現離析或使用外加劑進行調整時,攪拌車應加快攪拌2min以上,禁止向混凝土中加水;

(2)在混凝土泵送前,先用適量的水溼潤泵車,再用砂漿進行潤潤泵;

(3)混凝土澆築時採用分段分層斜坡式連續進行,分層厚度為400~500mm,不大於振搗棒長度的1.25倍,坡度取1:6~1:10,並保證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築上一層,以避免混凝土產生冷縫;

(4)振搗時,振搗棒移動間距≤400mm,振搗時間15~30s,採用“快插慢拔”的方式,插入下層混凝土50mm左右,當混凝土表面不再明顯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充分振搗;

(5)大體積混凝土澆築完成後,應及時對混凝土表面進行養護,如覆蓋薄膜、或灑水養護,防止混凝土內部水分散失而導致混凝土表面產生收縮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五)混凝土泌水、浮漿處理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產生的泌水、浮漿比一般結構部位混凝土嚴重。

(1)底板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由一次到頂斜向分層,混凝土澆築統一由一側向另一側進行,以保證混凝土泌水、浮漿流向一致,便於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有組織地抽排;

(2)混凝土泌水處理:澆築前,預先準備足夠的潛水泵及配套的排水軟管,在澆築過程中,置於泌水流向位置抽排,大量泌水時使用功率為3~4KW的潛水泵抽排,小量泌水採用小功率軟軸泵進行抽排;澆築過程中若遇到下雨天氣視現場情況增加排水泵;

(3)混凝土浮漿處理:澆築前,預先準備足夠的汙水泵及配套的排水軟管,在澆築過程中,置於浮漿較多位置及混凝土表面抽排。

(4)在混凝土澆築後,混凝土坍落度降至約30~50mm時,進行二次振搗,振搗後用長刮尺以標高線為基準將表面刮平並用鐵滾筒輕輕模壓數遍,初凝前,用木抹子拍打表面,同時做搓平搓毛處理,根據表面粗糙情況可來回多搓幾遍。終凝後,在混凝土表面覆蓋保溫保溼材料進入養護階段了(具體措施由現場施工時再定)。

(5)混凝土的表面水泥漿較厚,澆搗後先按設計標高用長刮尺刮平,然後在初凝前用滾筒碾壓數遍,再進行二次抹面,提高混凝土表層密度,消除收縮裂縫。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大體積混凝土的注意事項

(六)大體積混凝土測溫

大體積混凝土澆築體的裡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的測試,隨時掌控混凝土溫度,以便發生問題時採取相應措施來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縫的產生。測溫工作從混凝土澆築後12h開始,升溫階段每2h測一次,降溫階段每4h測1次,根據溫度變化情況3~5d後,每8h測1次,當內部溫度基本穩定且與最低大氣溫差小於15℃時,測溫工作結束。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範》中規定:混凝土塊體內外溫差不得大於25℃。而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築施工後,由於混凝土厚度遠遠超過規範限值要求,混凝土底板溫度一般為70℃~80℃,在夏季,環境溫度則在30℃左右,將混凝土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環境溫度)的差值控制在25℃以內則不現實。在進行溫度控制時,應採用梯度式溫差變化進行控制,而以底面與頂面溫差變化控制為輔。具體梯度劃分時以基礎頂面50mm以下每隔1m~1.5m為一個梯度,將第一梯度內的溫度與混凝土底板的溫差控制在25℃。在養護時,採用“升溫散熱,降溫保溫”的原則,升溫散熱是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僅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保溼作業,而無需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保溫處理;降溫保溫是當環境溫度降低時,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保溫養護,以免因溫差較大而在混凝土內部及表面產生較多或較大的收縮裂縫,從而影響基礎混凝土的整體性和耐久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