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創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 學寫詩 先從律詩開始吧

律詩創作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 學寫詩 先從律詩開始吧

寫律詩時,要如何用韻,怎麼才能知道哪句的哪個字是用平聲字還是用仄聲字?如何對仗?詩格是怎麼推算出來的?怎麼寫才能避免自己寫的詩不出現犯孤平、出律、失粘、三平尾、三仄尾等問題呢?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把律詩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識和大家較為細緻的分享一下:

首先說韻:

  一、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韻也叫轍,所以,押韻也叫做合轍。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合轍”是“押韻”,就是把兩個或是更多的同韻字放到同一位置上,在詩詞創作中,一般都是把同韻字放到每句的尾部,所以叫“韻腳”。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韻有寬韻和窄韻之分,字數多的叫寬韻,如江、揚等,字數少的叫窄韻,如支、烏等。

平水韻:近體詩用韻根據“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其書今佚)。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又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具體內容大家可能參照筆者{

不會用韻別說你懂詩 106韻部的平水韻(完整版)分享給大家}這篇文章。先賢們把那麼多的漢字,按發聲進行了認真的歸納,歸入各個不同的韻部裡,即規範了詩詞創作的標準,也統一了中華文字的使用。

新韻:

《中華詩詞》編輯部組織力量,整理出了《中華新韻(十四韻)簡表》(以下簡稱《簡表》)。並在此基礎上,邀請全國著名語言學家、音韻學家專門進行座談,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參考和借鑑了現當代音韻學家對普通話音韻的研究成果。現將《簡表》正式公佈試行。

1、麻 a,ia,ua ;2、波 o,e,uo ;3、皆 ie,üe ;4、開 ai,uai ;5、微 ei,ui ;6、豪 ao,iao ;7、尤 ou,iu ;8、寒 an,ian,uan,üan ;9、文 en,in,un,ün ;10、唐 ang,iang,uang ;11、庚 eng,ing,ong,iong ;12、齊 i,er,ü ;13、支(-i)(零韻母);14、姑 u。

那麼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儘管詩詞界還存有爭議,我個人以為,按我們習慣性的做法,還是用新韻比較好。

  二、平仄

  平仄,就是人們說話時的平聲和仄聲。古人把人們說話的聲音分為四聲,即,“平、上、去、入”。相當於就是現在漢語拼音中的一、二、三、四聲,但並不完全是,那麼按當代新聲韻的要求,一、二聲文字統歸平聲,三、四聲的文字統歸仄聲即可。

1、律詩的“平起”和“仄起”

關於律詩有平起和仄起之說,只不過是根據詩的平仄、對仗要求而確定的格式而已。

  五律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於這兩聯的錯綜變化,可以構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最基本的格式,另兩種只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而已。

  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只是把首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七律是在五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是因為四個類型構成兩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麼,七律也有四種格式: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七律·仄起首句押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仄中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何解釋?

  關於律詩的平仄,一直有這樣的一句話,即“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寫律詩時,每句的一、三、五的平仄可以不考慮,但二、四、六字必須分明,這話是個規律,對於律詩的創作和學習有極其重的作用。但也不全對,一是在五律中,一句詩第五個字是韻腳,不論就不行了;二是在特定的句型中行不通,如一些地名、人名、品牌名入詩時,詩人不能因為作一首詩把實際名稱改掉;如,把一個叫張芳雲(三平聲)的人名入詩,把一個叫建設北路(四仄聲)的地名入詩,把恆源祥(三平聲)的產品入詩,怎麼辦?總不能因為詩人寫一首詩,就把人名、地名、產品名改掉吧?那要是遇到特定的時候,把一個名叫田中一郎(四平聲)、武部六藏(四仄聲)的日本人名入詩,更行不通了,只能通過拗救的方法解決了。

3、律詩中的“孤平”

  孤平,是律詩的大忌,所以,詩人在寫詩時特別注意避免犯孤平。以至於在詞曲的創作中也都十分重視不犯孤平。

  那麼,什麼是孤平呢?現在一般所奉的是現代詩律學者王力教授的定義,即一句韻句的詩中,除韻腳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時,那麼這句詩就犯了孤平。那麼按他所言:“仄仄仄平平”是犯了孤平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了。引伸到七言則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仄仄平”則是典型的孤平句型了,正因為此,王力教授的觀點被絕大多數人認同。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字面定義的,顧名思義,孤平即是兩仄夾一平。為什麼可以從字面定義呢?因為古人根本沒有嚴格的定義,關於孤平的定義並不限於五言,七言也包括在內,也不限於韻句。只要是兩仄夾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則都犯了孤平。

4、“三平尾”與“三仄尾”

  所謂三平尾就是在偶句中出現連續三個平聲字結尾。如:在五律“仄仄仄平平”句中的第三個仄聲字和七律“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個仄聲字,就都不能變通平聲,否則就形成了三平尾。

  所謂三仄尾就是在奇句中出現連續三個仄聲字結尾。如:在五律“平平平仄仄”句中的第三個平聲字和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第五個平聲字,都絕不能變通仄聲,否則就形成了三仄尾。

  不管是三平尾,還是三仄尾,在律詩中都是不允許出現的。

5、拗救

  拗救,是律詩中沒有依常格的句子。

  詩人在作詩時,有時是因為按命題要求,有時是因為許多特殊原因,無法繞開平聲或仄聲字,可又不能犯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忌,有時需要在句中換上另一個沒有依常格的字救一下。如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這便是本句拗救。

有時,出句用了拗救,那麼在對句中也需進行拗救。

四、對仗

對仗,就是律詩中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組成對偶的語句。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詞語對仗的要求是: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詞義必須同屬一類,如以山川對山川,以草木對草木等;詞性必須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平仄必須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結構必須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對。

  句式的對仗,主要是句子的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對仗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格律詩對仗規則一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二是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

  概括起來,在用詞時一般可分為下列九種:1、名詞,如山、水、風、雨等;2、形容詞,大、小、長、短;3、數詞(數目字)如一、二、三、千、萬,孤、半等;4、顏色,如黃、綠、青、紫等;5、方位,上、下、東、南等;6、動詞,走、跑等;7、副詞;8、虛詞;9、代詞。

對仗有工對、寬對、流水對和借對。

  工對: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工對。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就是很好的工對。

  寬對:形式服從於內容,但詩人沒有因為追求對仗工整而損害詩的思想內容。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借對: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一種意義,但借用它的另一個意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流水對:詩人把一句話分為兩句說,其實是一個整體。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也可不對。

五、粘對

  粘對是律詩的基本要求,因為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平仄是對立的。粘(nian,),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律詩中第一句叫做出句,第二句叫對句,即,奇數的句如一、三、五為出句,二、四、六句叫對句。

  粘,就是後聯出句的第二個字要與前聯對句中的第二個字的平仄相一致。例如:“閒觀滄浪笑潮升,說項依劉謝不能。誰恥素衣難遮骨,我矜陋室有心燈。不勞天意憐幽草,且喜人間重晚晴。揖罷江湖歸去遠,一輪明月海天澄。"這首詩中的第二句的“項”與第三句中的“素”都是仄聲字,第四句中的“矜”與第五句中的“勞”都是平聲字,第六句中的“喜”與第七句中的“罷”都是仄聲字,這就叫粘。

通俗的說,粘,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第五句與第四句、第七句與第六句中第二個字的平仄相粘。

  一首詩如果失粘,那可是律詩中的敗筆,也是大忌。因為如果不對仗,上下兩句的平仄就會雷同,可如果不粘,那律詩中前後兩聯的平仄會雷同。粘的作用很大,它能使律詩中的聲調多樣化。

六、什合掌

  合掌,是律詩中詩病的一種,也是律詩的大忌,指的是在律詩中對仗的兩聯出句和對句的意義完全或基本相同的現象,稱為合掌。此為詩家大忌。

 七、律詩創造還有哪些要求

  律詩共分為四聯8句,首聯稱之為“起”,頷聯稱之為“承”,頸聯稱之為“轉”,尾聯稱之為“收”。

  這四步均要按作者作詩時的選題、立意、抒情的要求確定。起,有時起的平會顯的詩綺麗清秀,有時起的大會顯的詩有大氣磅薄,有時起的險會顯的詩意境高遠。承,我認為一定要厚重、高揚,為下步的抒情做好鋪墊,轉,要恰到好處,這一步最是考驗作者文字運用的功力,讓讀者富於想象。收,一定要收的圓滿、自然,渾然天成,起到畫龍點晴之功效,讓讀者發出感慨和讚歎!

  一般要求首聯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頷聯和頸聯必須押韻並必須對仗。尾聯必須押韻,但可對仗也可不對仗。

我們最後舉一個例子,來對律詩的寫作做一個充分說明:

  1、律詩均押平聲韻。就是說律詩韻腳的字,也就是對句的最後一個字均是平聲。出句除了首聯,其他出句的最後一個字均為仄聲。

  2、不管是出句還是對句,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均可不考慮。

  3、一定要把握每句的第二、四、六字。

  推算詩格主要看第一聯(首聯)出句的第二個字是平還是仄。

  以七律為例:首聯出句是“鐘山風雨起蒼黃”,第二個字用的是平聲字“山”,那麼這句的第四個字肯定是仄聲字“雨”,第六個字必定是平聲字“蒼”;按律詩出句與對句相對、且押平聲韻的規律,首聯對句“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萬”,第四個字是平聲字“師”,第六個字是仄聲字“大”;再根據律詩粘對的規則:平粘平,仄粘仄,第三句(頷聯)出句“虎踞龍盤今勝昔”的第二個字必然是仄聲字“踞”,第四個字肯定是平聲字“盤”,第六個字肯定是仄聲字“勝”;也就是說,如果首聯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是“平、仄、平”,那麼對句的第二、四、六字必然是“仄、平、仄”,第三句的二、四、六字必然是“仄、平、仄”,第四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二、四、六字(“翻”、“覆”、“而”)必然是“平、仄、平”;那麼第五句“宜將勝勇追窮寇”的二、四、六字(將、勇、窮)必然是“平、仄、平”,第六句“不可沽名學霸王”的二、四、六(可、名、霸“字必然是“仄平仄”,第七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第二、四、六字(若、情、亦)必然是“仄、平仄),最後一句“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第二、四、六字(間、道、滄)必然是“平、仄、平”。

  如果首聯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字,照此方法以此類推,整首律詩的詩格不就出來了嗎。

  五律的推算方法也是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