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鬼神和聖人,相安無事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最近收到很多網友留言,都是積極探討對於《道德經》的一些感悟,可以這麼說,東臺的目的,一點點的在實現。

筆者有什麼目的?就是想看看這大千世界中,每個人是怎麼理解“道”這個概念,又是怎麼去運用的。毫不避諱,有欣喜,也有失望。不過這不傷大雅,怎麼可能眾口一詞?

如果全世界都統一的聲音,統一的觀點,這才奇怪。今天繼續來聊《道德經》的六十章,說說東臺的一些看法。

《道德經》:鬼神和聖人,相安無事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這一章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小蝦。治理一個大的事物,比如國家、大規模的公司、大規模的團隊和平臺,都可以適用這條規則。為什麼能這麼說?

我們都知道,事物越龐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就越廣泛,牽一髮而動全身。什麼事都怕大,一旦大了,作為一個決策者,往往一念興衰。

以前不是有個笑話嘛,說有個乞丐想,如果全國人民都施捨給我一塊錢,我一下子就有13個億了。

一個人給我一塊錢不多,但上升到全國人民都給,那就是個天文數字。說一億是小目標的,十幾個億是中等意思的,不在此列。

《道德經》:鬼神和聖人,相安無事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東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烹小鮮”的經歷,筆者是有過的,火要控制得小,油不能燒老,小鮮下鍋,文火慢煎,千萬不能翻,一翻,就碎了。需要等到香味溢出,輕輕的一顛,小鮮靠近鍋的一面已經微微焦黃,才能去煎另一面。

總結起來就是:火小、慢煎、別亂翻。運用到管理上就是:慢慢調整,按部就班,條件不予許,就不要硬上。

還是來看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縱觀整個段落,意思就一目瞭然。治理大的國家,就像烹製小鮮,用“道”的標準去駕馭。道的標準是什麼?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在每個階段,做適合的事,該快的快,該慢的慢。

有意思的是後面一段觀點,一下鬼,一下神,一下聖人的。繞口令一般,到底該怎麼解?

《道德經》:鬼神和聖人,相安無事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東臺以為,接前一句的意思,用“道”的標準來駕馭管理天下,鬼怪不會施展神力,不是鬼怪沒有神力,而是鬼怪的神力不會傷人。神祇也是這樣,聖人也是這樣,都不會去傷害人。鬼神與聖人,兩邊都不會傷害,所以天下得以太平。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用“道”的標準去駕馭和管理天下,鬼神和聖人都會相安無事呢?

這裡的鬼神,可以做兩種解釋,其一,指的是怪力亂神,其二,鬼指的就是包藏禍心的人,神代指的是具有非凡力量的能人。在天下得到德行的同時,人民生活穩定,富足安康,慾望就會得到滿足。而政權就會穩固,福澤萬民。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製造禍亂的人,就沒有空子可鑽,人民不會被“鬼神”蠱惑,做出互相傷害的事。

《道德經》:鬼神和聖人,相安無事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其實,這是返璞歸真的、一針見血的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們歷史上,誰是被鬼殺死的?誰是被神傷害的?那些野史異聞,只能充當聊資,真正能傷害人的,還是人。

人是一切福祉的創造者,也是一切禍害的根源。若是天下都得到“道”的教化,摒棄掉那些多餘的貪念、慾望、仇恨,又怎麼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呢?

總結起來,這一章的文字,老子還是在講“道”的教化和運用,我們做人做事,還是要自然。友善、包容、互利、節制這些品質,都屬於自然的範疇,當然,自然的範疇遠遠不止這些,諸君覺得呢?

感謝閱讀,東臺翻古歡迎您的關注,有探討的觀點,可以發佈在下方評論區,東臺會積極回覆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