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你的降糖藥是否越用越多?

在一次糖友圈的糖友聚會上,我們問10年以上病齡的糖友:“你們的藥物用量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幾乎百分百回答是越用越多,我們又問大家的血糖是越來難控還是越來越好控制?幾乎100%的糖友回答說是越來越難控制。

糖友-你的降糖藥是否越用越多?

為什麼糖尿病到後期越來越難控?

一個小小的調研說明了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即,隨著病齡的延長,糖尿病人的血糖會愈加難控,藥物用量會越來越多,胰島功能逐漸衰竭和併發症不期而至。

病情逐漸加重的路徑與我們的《糖尿病治療指南》的治療路徑指導“不謀而合”:生活幹預貫穿終生,但每當Hba1c(糖化血紅蛋白)大於或等於7.0%的時候就會增加用藥種類或用藥量。

通過治療指南治療路徑指導,可以從另外一個側面來印證“為了維持血糖平穩,藥物用量需要逐漸增加”。

就是說:即使血糖保持平穩,但病情卻是在不斷進展的。這也與另外一項調查“不謀而合”。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一個重要結論是: 無論使用何種傳統藥物(磺脲類、二甲雙胍或胰島素),血糖控制效果均會不可避免地逐漸惡化,在第6年時,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超過起始治療水平。 沒有一種傳統的治療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糖友-你的降糖藥是否越用越多?

糖尿病的起因到底哪個因素為主要?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們有一個大膽的假設,這種假設迴歸到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為什麼發生的源頭來看。

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2型糖尿病來說,病因與飲食和生活方式有關,如果不能夠改變這個“原因”的話,造成血糖升高、胰島功能逐漸衰竭的源頭就沒有改變。高糖、高脂飲食導致餐後血糖的升高是糖尿病發病的開始。

飲食是糖分的主要來源,如果不能改變飲食習慣的話,就陷入了水多了加鹽、鹽多了加水的惡性循環。

但是能夠控制住飲食麼?回答的肯定的,但是,能做到的是極少數。

我們繼續追問這些10年以上病程的糖友“你們能夠控制住飲食麼?”例如逢年過節、親朋好友聚會、出差旅遊……這些場景,讓我們放下筷子、放棄其樂融融的氛圍麼?

早在2011年英國學者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只需將每日攝入600卡路里熱量的飲食習慣堅持兩個月,就可使病情得到扭轉。研究稱低熱量飲食可減少脂肪在胰臟中的沉積,恢復胰島素的分泌,從而緩解病情。

通過飲食如何逆轉糖尿病?

2017年世界糖尿病聯盟發佈了一項研究成果“通過飲食控制體重逆轉糖尿病”,這項研究成果同步發表在世界醫學頂級期刊《柳葉刀》雜誌上。

該項研究讓11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1周的低卡路里飲食(800大卡/天)後,與糖尿病相關的各項指標都明顯改善,而將時間延長到8周的效果會更好,有7名患者症狀完全緩解[3]!

而且,患者也不需要長期忍受低熱量飲食的痛苦,在症狀初步緩解後按照指導進行健康飲食,就可以實現不靠藥物控制血糖[4]!

這項研究的意義非常重大!用香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唐金陵的話說:“它(這項研究)戳破了醫學這個長期的信條:不可治癒的糖尿病可以通過非藥物方法得到緩解甚至逆轉。”

注意,這個實驗逆轉的方式是通過“控制飲食”來實現,這再一次證實飲食問題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在使用攔糖虎的用戶身上我們感知到的特別明顯:在攔糖虎的作用下,食物的生糖速率被降低,血糖隨之變得更加穩定。

但是,假如沒有外在的力量幫助,我們能做到這樣的飲食控制要求麼?……

嚴格的控制飲食熱量你能做到嗎?

每天600-800卡路里的熱量攝入,相當於一整天除了喝水,只能吃1個漢堡的食物,堅持8周甚至更長時間。

不僅需要專業醫生團體的照護以防止危險發生,而且還需要患者本人強大的意志力。即使堅持下來,患者如果迴歸到現實生活中,這種“獲益”可以長期保持麼?

答案充滿各種可能,但是按照大數法則來推測,結果可以想象得到。

接下來,我們不得不插播一個有廣告嫌疑的內容,也是我們通過9個月時間觀察攔糖虎用戶的使用情況發現:不同於一般的糖尿病進展過程,長期(3-4個月以上)使用攔糖虎的糖友藥物用量是逐漸減少甚至停用的,他們的血糖也是逐漸平緩和趨穩的。

糖友-你的降糖藥是否越用越多?

使用攔糖虎一個月以上血糖平穩情況

為什麼發生這樣的效果?我們的判斷是:第一,攔糖虎中的膳食纖維成分和澱粉酶抑制成分降低了食物的升糖速率[15],這樣則起到類似於飲食控制的方法。

但是患者不需要進行格外嚴格的飲食控制。這種方法更加現實和人性,患者也更容易接受。而且通過我們的對使用者餐後1小時、2小時的觀察,患者的血糖波動更加平緩。

另外,攔糖虎成分包含大比例的膳食纖維和益生元,魔芋精粉、菊粉、抗性糊精遇水膨脹,不僅起到包裹糖分和延緩糖分吸收的作用,而且能夠作為腸道益生菌的食物,結合水蘇糖起到大量增殖有益菌的作用。

腸道益生菌也與糖尿病有著密碼的關係

研究發現,腸道益生菌與糖尿病有著密切的關係;美國微生物專家馬丁·布萊澤 通過研究發現,腸道有益菌的減少是當前各種慢性病發病的元兇。

“抗生素、剖宮產、奶瓶餵養(喝奶粉而非母乳)”正在使本來與人體共生共存的微生物失衡。而我們當下所食用的食物來自於大規模的農業種植、養殖,為了增加產量而使用農藥、抗生素等又進一步加劇了微生物失衡。

糖友-你的降糖藥是否越用越多?

研究發現:包括人類越來越高、越來越胖等等現象都與微生物失衡存在著可能的關係。

早期Gill、Wolf等發現[11-12],肥胖人群腸道內厚壁菌屬的數量明顯增多,而擬桿菌屬的數量卻明顯降低,並且肥胖患者腸道內菌群的多樣性較正常偏瘦者明顯降低。

之後Larsen等[13]首次證實了2型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群間的腸道微生物種群存在明顯差異。

2012年我國科學家通過對345名中國人的腸道微生物進行宏基因組關聯分析,共鑑定出約6萬個糖尿病相關的分子標記,進而從分子層面上明確了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人群在腸道微生物組成上的差異[14]。

雖然使用藥物將指標穩定住非常必要,但是水漲船高總有極限,因此我們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通過以上簡單的邏輯梳理和堅實舉證,我們可以認識到“飲食控制、增加腸道有益菌、堅持運動習慣”是目前能夠控制糖尿病的“最佳”治療方式。

然而,道理雖然淺顯,行動總有差異,結果千差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