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書法拼圖

猿與猴之間,古人有所輕重,其端倪見於先秦。莊子寓言「狙公賦芧」與「吳王浮於江」兩則,把「狙」(猴)損得很厲害。「狙公賦芧」是成語「朝三暮四」的出處,猴子輕信愚蠢不煩贅言。「吳王射狙」則講一猴賣弄敏捷,吳王射之不中,乃命隨從「趨射之」,最後「狙執死」。吳王認為它「伐其巧恃其便以敖(傲)予」,是自取其禍。而對於亦「巧」亦「便」的「猿」,莊子獨無貶詞——「王獨不見夫騰猨(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樹上騰猿可以睥睨后羿蓬蒙,能搏吳王之矢的靈猴卻不該「見巧於王」。主張「非彼無我」的莊子,顯然在猿、猴之間厚此薄彼。又《淮南子》記載:「楚王亡其猨,而林木為之殘。」這是說楚莊王愛惜所豢養的猿,與狙公愚弄自家猴子異趣。《吳越春秋》中居心叵測的猿公與越處女比劍,亦以白猿飛上樹逃脫告終。兩廂對照,猿與猴行止類似,結局迥異。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獸譜》中狀貌與猿猴相似的異獸 故宮博物院藏

深受道家影響的阮籍,發微莊子的觀點,寫過一篇《獼猴賦》,將猴子批判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

夫獼猴直其微者也,猶繫累於下陳。體多似而匪類,形乖殊而不純。外察慧而內無度兮,故人面而獸心。性褊淺而幹進兮,似韓非之囚秦。揚眉額而驟眒兮,似巧言而偽真。藩從後之繁眾兮,猶伐樹而喪鄰……

瘦小而醜陋,聰慧而不節制,性急又虛榮,巧言令色,成群結夥,摧殘樹木……阮籍對獼猴的這番觀感完全可以移來月旦孫行者,或者,任何他鄙夷厭憎之人。毫無疑問,在「善為青白眼」的阮籍筆端,猴象徵著小人。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獸譜》中狀貌與猿猴相似的異獸 故宮博物院藏

同為魏晉時期,猿在葛洪的《抱朴子》中卻代表君子——周穆王南征,「君子為猨為鵠,小人為蟲為沙」。國人尚古,凡是上溯至三代的記載,無論信實與否,都影響深遠。唐人李德裕援引葛洪所言,並集合猿的眾多優點(善鳴、仁慈、有度),以一篇《白猿賦》繼續在猿猴之間辨別君子小人:

昔周穆之南邁,將奮旅於湘沅。既只輪而無返,化君子以為猿。嗟物變而何常,故族類而始蕃。或哀吟於永夜,或清嘯於朝暾。峰合沓以連響,水潺湲而共喧。矧三聲之未絕,感行客之銷魂。觀其雖為異物,而猶善處。動不為暴,止皆擇所。……彼沐猴之佻巧,雖貌同而心異。既貪婪而鮮讓,亦躁動而不忌。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新用戶註冊《紫禁城》APP即可免費獲贈2017年全年電子雜誌

在其序中,李德裕還提到其創作動機是由於漢人傅玄的《猿猴賦》將猿與猴同等看待,所以才「作賦以辯之」。其實到了唐代,猿與猴的意象早已高下立判,當「啼猿」承載著人生離別的意象廣為詩人歌詠時,獼猴每每在筆記小說中扮演花臉或丑角。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獸譜》中狀貌與猿猴相似的異獸 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重猿輕猴的觀念形成,漢學家高羅佩提出過這樣的解釋:

猴子不時走出山林,出沒於人類居住區搜尋食物,因而常見且易捕,是日常生活中習見的動物。被馴服的猴子還能為遊走江湖的雜耍藝人承擔部分表演,用它們聰明的小把戲娛樂男女老少。相反,猿則居住於原始森林最上層的華蓋之中,不見蹤影也極難抓捕,因而被視為有仙人或妖精出沒的深山幽谷中的神秘居民。於是,猴子逐漸成為人類精明狡詐而又愚昧輕信的品性的象徵;而長臂猿則是遠離世俗生活的超凡、神秘世界的標誌。

這話說得在理。值得補充的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博物學知識雖然不夠紮實,但君子小人之辯卻始終是文學上的重大主題,很多鳥獸草木也都和猿及猴一樣被扭曲成寄託褒貶的工具。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清 餘省、張為邦合繪《獸譜》中狀貌與猿猴相似的異獸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的物盡其用,並不僅僅體現在借題發揮上。易於捕捉的猴子,還被當作藥材和食材廣泛地使用。關於猴的稱謂及功用,成書於明萬曆年間的《本草綱目》錄有較為深入的考據:

獼猴,釋名:沐猴、為猴、胡孫、王孫、馬留、狙。

沐猴、母猴、為猴、胡孫、王孫、馬留和狙,都是獼猴的別稱。歷代註疏家不曾講清楚「沐猴」、「母猴」、「為猴」、「獼猴」之間的關係,李時珍則梳理得十分通順——因為猴愛洗臉而稱為「沐猴」,「沐」、「母」、「彌」音似而訛,「為(為)」「母」形似而訛,所以「為猴」即「母猴」即「沐猴」即「獼猴」。這種解釋彌縫眾說,邏輯上顯得合理(雖然未必如此)。而在馬廄中養猴有利於預防馬瘟的說法,也被李時珍採信,其後還援引《馬經》所謂「馬廄畜母猴……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來說明雌猴尤為給力。此外,猴肉主治「諸風勞」,猴頭骨主治「瘴瘧」、「小兒驚癇」、「鬼魅寒熱」,猴手主治「小兒驚癇口禁」,猴屎主治「蜘蛛咬」、「小兒臍風、撮口及急驚風」也被一一述及。總之,在醫家眼中,「貪婪而鮮讓」的猴子一身都是寶。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本草綱目》中的獼猴、猨、狨、果然、猩猩、狒狒

按照國人習慣,入藥與食補總是相輔相成。關於怎麼吃猴子,李時珍建議「釀酒」「作脯」,並收集了「南方以獼猴頭為鮓」,「粵民喜啖猴頭羮」及「巴徼人捕猴,鹽藏,火燻食,雲甚美」等方式供大家參考。

至於猿,《本草綱目》將之附錄於獼猴之後,除了形象華美、性格仁靜、啼聲悽切,值得歌詠之外,只能治疥痔之疾。

猴有用而鄙賤,猿無所用而高貴,這道理倒也符合老莊「無用之用」的哲學。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山海經》中的異獸狌狌與白猿

儒家講君子小人,道家講無為安靜,這都是活潑好動的猴子奉承不了的審美體系。唯獨釋家認可眾生平等,猴的異數乃出現在講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

在《詩話》中現身的獼猴王,其形象是高潔的「白衣秀才」而非現成的「沐猴而冠」,法師稱呼它為「猴行者」、「大明賢」而不是「胡孫」、「馬留」。猴行者高潔神勇,不僅與先秦以來文學中的獼猴形象迥異,亦比元雜劇中好色有妻的孫悟空及明小說《西遊記》中譭譽參半的孫大聖顯得忠厚純粹。關於取經系列故事中猴行者的原型,胡適與魯迅曾有國貨還是舶來品的爭論。在這裡,我倒更傾向於胡適的說法——若不是受佛教審美影響,三藏法師的大弟子完全可以由猿來充任,又何必猴?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西遊真詮》中的玄奘法師形象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西遊真詮》中的孫行者形象

但既然已經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猴,就很難一朝洗白。通過引證《本草綱目》,已可知《西遊記》中「弼馬溫」與「猴頭」這兩個輕描淡寫的詈詞,蘊含了多少輕蔑與惡意。倘若《本草綱目》中有關猴頭羹的說法還不夠「動人」的話,不妨再抄一段更為「舌尖中國」的記載:

《臨海水土誌》曰:「安家之民……皆好猴頭羮,以菜和中以醒酒,雖(雜)五肉臛不及之。其俗言:『寧自負人千石之粟,不願負人猴頭羮臛。』」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西遊記》故事情節插圖

有用而鄙賤,無用而高貴——猴與猿的迥異待遇

《西遊記》故事情節插圖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6 年1月刊《「猴頭」與「猿啼」》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