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入選山東百強,一半以上與煉化有關

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新一屆山東百強企業榜單公佈,東營市繼續以19家上榜企業數量位居各市前列。這座位於山東省東北部,距離省會濟南和青煙威均超過200公里的城市,如何會出現諸多年營收超過200億元的大型企業,引起了人們的好奇。

石化撐起半邊天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此次登上山東百強榜單的這19家東營企業,近半數都與石油煉化有關,而它們的營收去年也出現了不小的增長。

比如,從去年百強榜22位躍升至今年14位的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營業收入從2016年的633億元驟升至2017年的836億元,一年大漲203億元。可查資料顯示,該公司重要控股子公司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股份”)2016年就取得國家商務部原油進口資質440萬噸/年及成品油出口配額。而萬達股份的下屬企業山東天弘化學有限公司總投資42億元的500萬噸/年原料配套項目,被稱為國內民營企業單套最大常減壓裝置,成本、技術優勢明顯。

來自中誠信國際的跟蹤評級報告顯示,萬達股份業務涉及石化、輪胎、電纜、化工及電子等板塊,近年來石化板塊業務營收不斷提速,2016年公司實現的334.56億元總營收中,石化業務佔比就達50.08%。

“東營地煉與山東其他地區地煉,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在離港口更近,也意味著更低的原油與成品油運輸成本。”隆眾資訊地煉分析師丁旭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東營地煉的產品下海量明顯要高於其他煉廠。

山東某地煉企業人士也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隨著進口原油“雙權”下放,地煉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加上油品技術的提升,在油價低位徘徊的2017年,地煉企業有了長足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東營此次幾家業務規模增長較快的上榜企業,均在有效利用當地優勢。比如萬達控股集團就正在推進投資30餘億元的東營港區四突堤4×10萬噸級油品化工泊位工程,設計年吞吐能力約為2150萬噸。

多元化發展探索新路徑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18年後,地煉的日子並不好過。這種壓力一方面源於快速上漲的原油價格帶來的成本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自身規模的不斷擴張。

“隨著民營大煉化項目的不斷投產以及市場的逐漸規範,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丁旭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地煉企業去年的營收增長,主要來自銷售市場的逐漸完善,即產銷兩旺。現在看來,地煉的開工率仍有上升的空間,部分煉油廠的二次三次裝置仍然在不斷進入投產。

而對於東營地煉企業來說,山東管網系統的逐漸完善,也使得港口煉廠的原有優勢有所減弱,使其面臨更大的壓力。

據悉,目前服務於山東地煉已經運營的原油管線已有5條,分別是日東管線、黃濰管線、萊昌管線以及煙淄管線和董濰管線,年運輸總能力為9300萬噸。近期,日照港-京博輸油管道工程項目又獲得山東省發改委核准,其中包括原油管道一條、成品油管道一條。這種“港口-管道-煉廠”模式,較原有運輸模式至少降低30%費用。

不過,面對種種挑戰,東營市政府及地煉企業也紛紛作出應對,將目光瞄向技術提升、多元化佈局等途徑。

比如,東營當地以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為契機,推動加快實施以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為重點的煉化產業升級改造,推動產業從燃料型向化工型轉型升級,挖掘產業鏈深度,將原料吃幹榨淨。如萬達控股旗下的山東明宇化學有限公司,就在推進總投資174億元的120萬噸/年乙烯項目,該項目將和原有產能構成完整產業鏈。

多元化發展方面,排名山東百強企業31位的山東海科化工集團,在石化主營業務之外,拓展出了新材料能源、營養與消費化學、半導體化學和醫藥等多個領域。據瞭解,該公司依諾肝素產品已佔據中國出口總量的50%,電子級碳酸二甲酯市場佔有率超過4成,還是中國首家實現噸級單層石墨烯量產的企業。去年,海科化工實現營收550億元,較2016年增長超40億元。(編輯李師全 陳德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