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对人性的误解,让你的人生无解

多少对人性的误解,让你的人生无解

(01)

上周,看到一篇一个月前的新闻报道“成都青年,当街求奶”。说的是有几位年轻人,他们身穿白色半袖T恤,身上分别挂着一个粉色大奶瓶,手举KT板,KT板上写着以下类似的文字。

多少对人性的误解,让你的人生无解

主题就是现实很残酷啊,社会很冷漠啊,希望多一些被关注和被鼓励。

看到这个新闻,各位老铁的第一反应是啥?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超乎想象?

这几个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呢?感兴趣的话,可以打开这个视频,看看他们的想法。 (视频链接 http://t.cn/RpKHlpG)

他们希望通过“宝宝似”的求救方式,来释放鸭梨山大、不想长大的声音,以此让更多的人关注“青年危机”,给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些喘息空间。

都只听说过中年危机,三十而立压力大,现在20岁年轻人也有危机了,想想3岁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说自己压力大?

(02)

你怎么看?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些年轻人没找到工作,应该做的难道不是继续找工作或者提升技能吗?

陌生人给你的一个拥抱就能让你找到工作,走向人生巅峰?又或者是一个拥抱就能够你给你超能量,鸡血满满?不还得继续面对操蛋的人生。

这是最本能的感觉,也就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应该是自己去想办法。不去解决,问题永远在那里,别人的安慰能给你情感的慰藉,但安慰本身也浪费时间啊~~

(03)

不过,当我们问题看得再深入一些,就发现这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在于把眼光都放在了自己的不足上

人生本苦,实难完美,如果只关注在自己的不足上,便是苦上加苦。

如果把这7个人集中在一起,互诉衷肠,就能从彼此的身上找到安慰。

那位快30岁还没嫁出去的女生,别人都会羡慕你的美貌。

那位连续加班到10天的程序员,至少你还有着一份工作。

那位6个月还没找到工作的应届生,年轻就是无限可能。

……

谁都有自己的问题,都去求个奶?

人生的比拼是一个多维的竞争,是用长板对短板,而非用自己的短板对他人的长板。把那些哀叹自己短板的时间,要么去提升,要么干脆放弃,转而从其它维度建立优势。

(04)

另外,回归理性,所有问题的解决,首先依靠的只能是自己。

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意愿,去提升技能。

那位颜值不够的男生,多选择微笑少沮丧,充实内在带来外在的提升。

那们同志,你那么特别,那么卓尔不群了,干嘛还要期待他人的理解。

那位单身20年的同志,很多问题也可以自己解决,比如右手或某位老师……

最关注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必须是你自己,欲爱人先自爱之

(05)

最后即使要求助,那应该求助的不是陌生人,陌生人只能从道德感出发,最多给你个五毛一块就打发了。

因为帮助他人是有人性天然的出发点,奉行人性天然的观念 ,是有价值排序的。

就拿这7位年轻人来说,他们选择求奶也正是因为可以假想回到童年,没有烦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也就是在帮助他人的第一序列当中,是自己的家人、亲人,这是血脉相系的本能。想想中国的认干爹、认干妈、拜把子,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

再下一个序列,是喜欢,可能外表,可能才华,所以甘愿付出。比如热恋当中的男女,愿意为彼此做任何事情。

再这之后,是互惠。因为彼此都互相有价值,所以愿意花点时间,花点钱,联络一下感情。日后,还需要相互照应。在社会上行走,一个人搞不定,多把手能走得远。所谓出门靠朋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最后,才应该是公益价值,也就是我帮助你不求回报,唯一能带来的可能是自己情感上的慰藉。只是,大家都那么忙,能量有限,有财富、有精力做公益的毕竟是少数。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做好自己,也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公益

(06)

如果真的没有人求助,还不如提前规划,付出资金,由专业机构提供帮助

比如,把钱放在保险公司,

在发生疾病时,赔付资金用于治病、康复以为其它生活开支,以安心养病度过人生低谷。

在迈入老年时,年年持续的现金流,就像给你退休后的另一份工作收入,享受美好生活。

在人生终点时,帮助你已不在其中的一家人,给他们安定;又或者按照你的意志,分配剩余的资金,让资金成为助力而非阻碍。

保险,正是自己帮助自己,是一生的平衡。在人生道路上,快乐和悲伤,高潮和低谷,并非平均分配,而是不定期地出现。在得意时安排,帮助失意的自己,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不禁想到陈志武教授的那句话,“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窃以为,保险正基于此。

给自己的未来安排,或疾病或健康,或青年或老年,是跨时间。

给他人的资金支持,或刚需或激励,或幸福或平淡,是跨空间。

你觉得呢?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