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却能功成名就,还能财色兼收、高寿而善终,也只有他了

出身贫寒却能功成名就,还能财色兼收、高寿而善终,也只有他了

范蠡,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是中国道商之鼻祖。后人尊称:商圣、文财神。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出身贫寒却能功成名就,还能财色兼收、高寿而善终,也只有他了

历尽千辛万苦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

范蠡出身虽贫贱,但天资聪颖,师从计然得授七计。其为人率直,举止放荡不羁,颇有道家的风范,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在权贵横行的楚国有志难舒,遂与好友文种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范用其五而灭吴。范蠡献计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聚实力,等待时机,见机而作。同时得知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后,利用美人西施使夫差荒湎政务而被灭国。

出身贫寒却能功成名就,还能财色兼收、高寿而善终,也只有他了

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 携西施隐居太湖

范蠡不但有才还情商极高,他深知越王为人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他不管勾践说什么花言巧语,许诺什么君臣共治之愿,怎么恳求,怎么挽留,都毫不动摇,只认准一条选择,那就是见好就收,及时抽身。不贪恋权力,这是他能够一生平安的法宝。

就这样,范蠡在事业最辉煌的巅峰,在仕途最顺畅的时候,宠辱皆忘、毅然激流勇退义无反顾弃官而去,化名姓为鸱夷子皮,携带着红颜知音、绝代美女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浪迹天涯,同时也躲避了越王的追杀。

值得一提的是范蠡逃离时写了一封信给身为越国宰相的好友文种,劝其赶快逃走。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而文仲自恃功高不听范蠡劝告,不久果然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

出身贫寒却能功成名就,还能财色兼收、高寿而善终,也只有他了

三聚三散千金成就一代商圣

范蠡帮勾践报仇复国后被封为上将军,嘉赏了众多财宝,地位显赫。但甚有远见的范蠡却潇洒辞官,将所得财宝分给友人等,自己携带少量钱财而走,不再回来,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这二聚二散说的是范蠡离越到齐后,更名为“鸱夷子皮”,文献记载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遂被推崇为齐相。但范蠡深知朝政艰险,宰相田常送来相印只是逢场作戏尔,遂拒之。而后将自己财产分予乡邻,迁至定陶。

为安全计,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继续经商治产,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后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杀人罪,便让家中儿子带着一车黄金前去探望搭救,本该小儿子去办此事,但无奈大儿子坚持要去,之后只带着次子尸体而归。范蠡早知会有此结果,因大儿子深知钱财不易得,而小儿子胜在家庭富裕时,不知如此,本来范蠡派小儿子去是因其能舍钱财。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范蠡因商人的头脑加善德为百姓称赞,民众皆尊陶朱公为文财神,乃中国道商之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