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深陷信任危局,平台和投資人如何自救?

戳上面藍字關注「華夏互聯網金融」

P2P深陷信任危局,平台和投资人如何自救?
P2P深陷信任危局,平台和投资人如何自救?

“P2P網貸行業的信用快透支完了。”

近期,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向新金融深度表示,整個網貸行業正面臨過去十年來最大的信任危機。種種因素導致P2P信用透支過度,如不能及時強力扭轉,整個行業或將留下一地雞毛。

誠然,今年以來,P2P網貸行業深陷“雷潮”,逾期、清盤、跑路等負面信息接連不斷。從各方反應來看,P2P暴雷是情理之中,但如此“慘烈”的場面卻在大多數人意料之外。事實上,在整個金融體系之中,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網貸所涉資近數量並不大,嚴重的是其社會危害性。

摧枯拉朽

端午長假期間,號稱交易量達800億元的網貸平臺唐小僧暴雷,被視為網貸雷潮風暴的開幕,而這一風暴也延續至今。目前來看,無論是身披“國資系”、“上市系”,還是“民營系”外衣的P2P網貸平臺都無法保證安全。

第三方數據顯示,6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為80家,其中停業轉型平臺17家,問題平臺63家,創下今年單月問題平臺爆發的最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在7月短短的十天裡已經有28家平臺暴雷。

另據國家互金專委會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P2P發展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在運營P2P平臺共2835家。今年上半年新增P2P平臺36家,消亡721家。其中,跑路經偵等方式消亡的平臺為67家,主動退出的平臺有18家。

“這或將是網貸行業又一輪風險釋放。”,有行業人士向新金融深度表示,但未能料想的是如此慘烈和摧枯拉朽。

至於網貸行業暴雷潮的原因,有業內資深人士分析,主要導火索是實體經濟去槓桿背景下流動性趨緊,導致部分平臺借款人逾期率快速上升,實力較弱的平臺難以維繫正常經營進而爆雷。

“2014年左右出現的暴雷潮多數是詐騙和跑路性質,現在的情勢不同,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是整個金融環境引發的風險,傳遞到了網貸平臺。”上述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一次出問題的平臺大多數是資產端出問題,在經濟調整階段很多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借款,有些平臺或多或少又存在資金池和期限錯配的情形,當投資人撤離時,風險就暴露出來。

事實上,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成為國家主要任務以來,強監管、去槓桿不可避免地導致市場非系統性風險加速暴露,例如債券違約率上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飆升等。

“在流動性比較寬鬆的環境下,這些網貸平臺或可實現‘借東牆,補西牆’,甚至出現非法集資等亂象。”,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但今年以來,隨著整體流動性和融資渠道全面收緊,這些平臺的資金鍊斷裂是必然的。

“網貸平臺的借貸和投資均存在不少問題。從投資角度看,正規金融機構的產品雖然收益率可能看似比網貸平臺低一些,但有些網貸平臺標榜的高收益率是虛的,不可持續。從融資成本看,正規的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也是最低的。”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則認為,當前,網貸行業已經出現明顯的恐慌情緒,所有平臺,不分大小、不分區域,都能夠或多或少感受到因投資者情緒波動帶來的流動性壓力,在此過程中,不僅從事資金池、自融等違規經營的平臺會陸續爆雷,那些相對合規經營但逾期率較高的平臺也在陸續出現問題,“全行業已經出現信任危機,當務之急是截斷恐慌情緒的傳染鏈條、重拾市場信心。”

據新金融深度觀察,目前每天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家平臺出現清盤、跑路等情況,如此情況不斷惡化,不少良性平臺被迫殃及。據瞭解,在一些網絡社交場合經常出現一群借款人叫囂著等著平臺暴雷,那就不必還款了。基於此,P2P網貸行業遭遇了自誕生以來最難移化解的信任危局。

信任危局

“現在就等著把所有平臺上的錢全部轉出來,能債轉的就轉”,王飛(化名)以前是一位熱衷網貸理財的投資人,但現在他也怕投資出去的錢再也回不來。

從現狀來看,不僅是普通投資人這麼想,連一些網貸行業的媒體人也踩雷P2P,並時刻詢問著自己投資的平臺狀況如何。

數據顯示,2018年6月份,P2P網貸投資人活躍度繼續呈下降態勢,行業活躍借款人士估計在392萬左右,同比減少11.5%,環比減少2.0%;投資人數則在395萬人左右,同比減少13.8%,環比增加6.5%。

第三方數據指出,6月中國網貸景氣指數為114.19,環比上月小幅下降。因為網貸景氣指數是同比去年計算得出,備案延期的不確定性,再加上本月一些負面信息以及部分地區雙降政策影響,部分平臺的成交量、人氣同比去年6月有所下降,導致景氣指數呈現下降趨勢。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6月本是網貸備案之時,也是行業信心再次提升之時,但是延期之後,投資人開始出現一些質疑的情緒,加上6月以來大大小小的各類平臺出現種種雷潮,整個行業開始動盪不安。

“如果平臺良性清盤,能夠順利歸還投資人部分本金,那也是一個很好的局面,但是現在等到清盤的P2P平臺基本上無法兌付本金,這就讓投資人非常恐慌了。”

如實,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創新理財方式,P2P滿足了一些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或者難以滿足的借款放需求,高額的利率也吸引一些普羅大眾欣然往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投資人的理財知識、抗風險能力處於非常脆弱的情況。換句話說,有一些投資人本將放入銀行的資金用來投資網貸,結果平臺雷了,資金又難以討回,這樣的結局對於他們而言著實難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網貸行業信任危機,各地互金協會也動作頻頻。

7月16日晚,中國互金協會微信發佈《齊心協力 攻堅克難 共促互聯網金融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協會在京召開落實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要求座談會》。文中提出,廣大從業機構要深刻認識專項整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積極主動整改,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為整改合格機構順利納入規範管理創造條件,並對整改不合格機構實現無風險退出和有效處置。

同一天,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網貸機構風險防範及穩妥退出工作的通知》,要求P2P網貸機構在行業風險高發期,嚴格落實中央及省市對網貸限額等監管要求,做好風險防範;對於擬退出的網貸機構,做好穩妥退出工作。

此前,7月13日,深圳互聯網金融協會在官方微信公佈了《關於積極穩妥應對當前P2P行業流動性風險及做好退出工作的通知》,《通知》對P2P平臺退出程序做出了明確要求。通知稱,擬主動清盤轉型或退出的P2P平臺,應建立退出領導小組,退出中定期向監管部門報送業務數據、退出計劃執行情況和資金清退進度,並及時安撫投資人情緒;網貸機構經營地址不可搬遷,網站不可關閉,高級管理人員不可失聯。

對此,薛洪言認為,平臺出問題後,之所以採取跑路等惡性退出方式,主要的原因是涉嫌違規經營、逃避潛在的法律責任。地方性協會關於平臺良性退出的呼籲,對於合規經營的平臺具有較好的約束力,但對於本身就違規經營、甚至面臨潛在刑事責任的平臺而言,約束力有限。

也有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當前金融的基礎是建立在信用和信任之上,信任危機一旦失控,不僅會讓網貸行業或金融系統的流動性風險加劇,而且可能波及實體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

積極自救

從野蠻生長到合規發展再到被動局面,發展十餘年的網貸行業是否至此戛然而止?

實際上,此前中國人民銀行發文表示,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中央確定的三大攻堅戰之首,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的首要工作任務。互聯網金融風險是金融風險的重要方面,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總體安排,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整治下一階段工作極為關鍵,各地要高度重視,乘勢而為、堅定不移,加大統籌部署,穩定工作機制,明確政策界限,聚焦重點業態、區域和機構,完善整治方式,強化整治力度,引導機構無風險退出,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穩妥有序加速存量違法違規機構和業務活動退出。要加強監測預警,遏制增量風險,廣泛開展投資者宣傳教育。同步推進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建設,發揮互聯網技術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普惠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業內人士解讀此文認為,首先至少證明互聯網金融行業或網貸行業是有普惠金融等存在價值,其次是不會任由發展,設置期限。

“網貸行業被動的局面有多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平臺自身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可能是對於這個行業不太懂,然後妄加的評判,給了這個行業極大的打擊,並不是這個行業不好。”,近期,有不少平臺人士向新金融深度吐槽,一些主動清盤的平臺本打算做好應對投資人兌付資金問題,但是一些不理智投資人主動報警,致使清盤難上加難。

“待收不等於逾期,逾期不等於壞賬,壞賬不等於跑路。概念不一樣的。媒體應該給到社會正確的解讀。”

新金融深度走訪一些平臺發現,不少正常運營的平臺策劃了一些活動,希望增加用戶粘性或者是為平臺增信。“現在是平臺練內功的時候,做好合規自然問題破除。”,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不斷強調合規的重要性。

薛洪言則從四個方面為網貸行業“自救”進行了建言:1.帶血融資/上市,保命比估值更重要;2.打破剛兌,斷臂求生;3.誘之以利,主動加息成為主流;4.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新金融深度認為網貸行業的自救需從以下幾點做起

做好合規是基礎,依靠“1+3”監管體系做好業務、信息披露、存管銀行等方面的合規,打鐵還需自身硬字這也是平臺發展的根基。

做好風控是必然,信貸風險具名明顯的週期性特徵,在實體經濟去槓桿背景下,要主動規避資金流出的調控行業,專注小額普惠金融領域。在普惠客群內,也要進行結構調整,加大對優質客戶的拓展力度。

對於網貸行業而言,堅持自身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好資產端佈局,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按照監管要求去做,防範風險爆發。

對投資人來說,在當前環境下,要理性分析,不要恐慌,但也不要胡亂投資不瞭解的平臺,投資平臺應堅持安全第一、收益率第二的原則,優先選擇合規良好的頭部平臺,在無法判斷平臺風險的情況下,根據自身收入情況合理安排理財資金,不要過度投資。

華夏時報旗下互金頻道,已入駐平臺

P2P深陷信任危局,平台和投资人如何自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