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何以淪爲殺人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當深思

【教育警示:“好學生”淪為殺人犯】

淄博某中學初三級學生秦某,學習刻苦勤奮,成績優異,班級考試總能排名“第二”,這樣的成績讓很多學生羨慕不已。但秦某卻對穩坐“第二”極不滿足,總是卯足勁地學,想著有朝一日登上“第一”寶座,但無奈無論如何努力,每次考試卻不能如願,那個“第一”總是被同學馬某佔據,這不禁讓秦某心生妒忌。2018年6月,在一次考試後,仍居“第二”的他便惡狠狠地舉起了屠刀,將總居第一的同學馬某殘忍地殺害……

【“好學生”悲劇發人省】

這種“好學生”悲劇,並非首例。

2004年,馬加爵殺人案震驚全國,馬加爵不僅是好學生,而且高中時是省“三好學生”;

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大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又殺人,在庭審時,其家屬出示了許許多多藥家鑫的優秀學生獎狀、證書,試圖以此為減輕其罪責;

2013年4月,復旦大學林森浩向同室同學投毒、 2010年3月,四川大學曾世傑因醜殺人,他們,也都曾是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2012年河南鄭州17歲高中生成才,殘忍地將專職照顧他的親生母親殺害,他也是知名高中成績佼佼的好學生……

2011年9月,北大新生馮玉自殺,2012年4月。江蘇化學天才在美國自殺,他們也都是曾經的好學生……

為什麼如此多的“好學生”走上殺人和自殺的不歸路,我想,這能再有意外、個例來解釋,一定是我們“好學生”“好孩子”的標準出現了偏差……

“好孩子”何以淪為殺人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當深思

【感情缺乏是悲劇之根源】

有人總結說,這些悲劇“好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性格內向,不善言辭。這樣說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他們的悲劇好像是性格所致,命運天成。這其實沒有多少道理。

2013年9月,寧波北侖一13歲男孩子自殺,據報道,這個孩子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好孩子……

在心理學上,人的性格確有內向性和外向性之分,而且這種性格差異是天生與俱,很難改變的。

但是這種性格差異和人的心理健康並無直接的關聯,和人心理健康直接關聯的是人的“情格”而非性格。所謂“情格”就是人的對外界、對他人的情感態度傾向。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淄博學生秦某,他對同學沒有相互愛護之情,也沒有尊重崇拜意,心中只有嫉妒,這個嫉妒和他本人性格內向和外向是沒有什麼本質關聯的。

較好的情格就是對他人充滿尊重、崇拜,關心、愛護他人、心中充滿愛意、善意、感恩之情等等。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天生都有善緣,但善愛的情感卻是要通過陽光雨露的澆灌才能成長起來。這個陽光雨露是什麼,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而且,每個人的正常情感形成是在0-10歲之間,不言而喻,這個時期正是孩子與家長相處最多的時候,因而,一個人良好的情感最主要的是在父母關愛下形成的,這種天然血緣相通的父母關愛,是其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包括其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因此,無論性格外向還是內向,與父母長期分居孩子,如家庭離異者、當下的留守兒童都有情感都有冷漠的傾向。情感冷漠,就會導致孩子思維異常,缺失理智,做事易於衝動,常會做出令人不可理解的舉動……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要問,孩子一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從沒有離開過,我的孩子為什麼也會頻頻出現情感危機呢?

出現這種情況,大多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或溺愛過度有關。父母雖然天天在身邊,但父母處除了照顧孩子的吃穿,就是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這與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什麼兩樣,過度者,甚至還不如父母不在身邊,因為,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者,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反而會有產生懼怕感或巨大壓力,幼小的心靈在巨大壓力下更易被扭曲……

“好孩子”何以淪為殺人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當深思

【被異化的“好學生”標準】

在當下,老師和家長對“好學生”“好孩子”的標準做了最簡化的處理,那就是看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學習好,一俊便遮了百醜。什麼德啊,什麼體啊,通通都被拋到了爪哇國去了。

但是,孩子畢竟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需要感情的交流,他們需要與人交往,當這些正常的本能需要被剝奪後,人的心理當然就會不在正常,人的心靈當然就會被扭曲,做出超乎常人的事,便也就“正常”了。

“好學生”自殺和殺人,不僅是學生的錯,更是我們教育的過,這個過,不但但是學校,教師、最關鍵的還在於家庭、家長。因為,感情不是知識,無法從教育中獲得,只能在人與人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產生。而孩子最原始的感情基礎,當由家庭和家長來奠定,如果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親人都毫無感情而言,如何想象孩子能對“陌生人”和藹和親!

【成功的家教當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血肉情感的正常人】

當下,很多父母加班加點,拼命賺錢都在為了孩子,為賺錢很少回家,為賺錢讓孩子“留守”,賺了錢把孩子送進所謂“封閉”的貴族學校去學習,把孩子送進天價的補習班,暫切不說這樣能不能提高孩子成績,但即便是孩子成績好,如淄博的秦某、河南的成某、即便能如考上名牌大學的馬加爵,藥家鑫等一樣,那又有什麼用呢?

很多父母偏面地認為,孩子只有學好習,考好學,將來才有更好的出路。可當連孩子都“沒有了”的時候,“出路再好”又有誰去走呢?

好孩子,當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正常人,而不只能抽象成一個分數的機器!

只有好成績,沒有情感的孩子不但不是“好孩子”,不是好學生,而是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不正常”的孩子!

教育,首先當是把孩子教育成有感情的正常人,然後才能再想著讓他生活好,學習好,前程好,有一個幸福人生,反之,那就是教育的失敗,只會讓孩子有一個悲劇的人生!

“好孩子”何以淪為殺人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當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