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一個北京大學的孩子,把自己的母親殺害之後,將屍體藏起來,並且用碳等高科技進行吸附味道,這個竟然能瞞過周圍人和警方三年。孩子的反偵察能力也是一流,使得警方無論怎麼懸賞,怎麼抓人都抓不到,三年案情都沒有破。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在我們青春期孩子的講習班中,我們把家長分成兩組,一組寫出你認為正常的十幾歲孩子是什麼樣的,另一組寫出你理想中的十幾歲孩子是怎樣的。

根據每位家長提交的結果,把他們的描述綜合一下就是這樣的:

家長們統一認為:正常的會十幾歲孩子,她們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聽聲音很響的音樂,認為自己可以不用父母幫忙,不承認父母的額權威,更喜歡朋友而不是家人,房間很亂,貼滿了各種海報,看重獨立的生活方式,同齡人穿什麼他就穿什麼,無論多麼粗俗。總喜歡戴著耳機,喜歡玩遊戲,喜歡上網,開始早戀。

而另一組家長,她們提交的夢想中的孩子,把他們的描述綜合一下是這樣的:

夢想中的十幾歲孩子,在學校很受歡迎,老師很喜歡他,他信守承諾,自願幫助他人,喜歡和父母交談,會主動的告訴父母學校發生的事情,只吃健康的食物,不喜歡看電視,有節制的玩遊戲或者上網,學習成績出色,是個優等生,能夠考上重點中學,能夠拿到各種競賽的好名次;喜歡運動,球打的很棒,才藝卓越,是父母的驕傲。自我管控的能力和時間規劃能力,能夠將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尊重每個人尤其是兄弟姐妹,有主見,懂得體貼父母等等。

好,現在毫無疑問,父母們都認為這種夢想中的十幾歲孩子是好孩子。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這個北大弒母案的孩子,他在學校完美之極,學習成績優異,多次得到老師的認可。待人謙和有禮,乾淨衛生,幾乎各方面都是趨於完美的。他的同學說,就算我相信我自己會弒母,我都不會相信他會弒母。

我們眼中的好孩子從小就是完美的。被作為榜樣的孩子,難道沒有缺點嗎?沒有情緒嗎?沒有生氣憤怒想砸東西想自私想偷懶嗎?沒有想給父母耍賴想曠課逃學去打球嗎?沒有想叛逆想放鬆想彰顯自己的個性嗎?他們都有,但是他們一直被卡在“好孩子”的殼裡,他們生活在別人的一片讚揚聲中,從學會偽裝到習慣偽裝,再到善於偽裝,他們就是偽裝的高手。

但是,即使是偽裝,他們的內心的情感衝動是不會少的,只是這個世界幾乎沒有空間,沒有機會讓別人看到他的另一面,除了完美的這一面。所以隱藏自己是他們從小就在做的事情。就像他善於學習一樣善於隱藏。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家長絕對不知道,這樣的孩子最終可能會成為取悅他人的人,他們的潛意識永遠在尋求別人的贊同和認可。他們的父母會把他們作為榜樣告訴自己的弟弟妹妹,為什麼你不能像你的哥哥或者姐姐一樣,同時他也會被其他的父母作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做為榜樣的經歷,會讓他們認為,一個人只有得到別人讚揚的時候,才能有自己的價值。

於是她們永遠甚至是長大,都難以有自己的目標,他們很聽話,但是他們的內心裝的永遠都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認同和讚美對他們的人生價值來說,非常重要。在這個世界給建造的“好孩子”的軀殼裡面,他為了不讓大家失望,他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可是這些努力就是為了不讓大家失望,但這些努力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沒有判斷力,這是孩子長大後潛伏的危機。

所以你看到有多少當年學習很棒,很聽話,很乖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有非常卓越的才能和非常大的魄力,去創造一個新生活,有擔當,不害怕,有勇氣,敢冒險,這樣的例子多嗎?他們大多很平凡,因為他們一直都生活在一個殼裡,她們從未想過去打破這個殼,長大也是。當然我們對任何事情的總結都只是一個大的概率。也許你的身邊恰恰就有一個反例,這不奇怪。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那對這種好孩子來說,因為他們一直都很配合父母,所以她們的個性化過程可能會出現的比較晚,有時候會把大學一年的時光都荒廢在參加各種派對上,而不是用在學習上,因為這個時候沒有來自父母的壓力。

很多這種十幾歲的孩子,在自己犯下第一個大錯誤之後,就會崩潰。比如有一個孩子,各方面表現很好,一直以來都是班幹部,也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就那麼一次,學校競選宣傳隊長,她沒有被選上,為此接受不了,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可能不被別人認可啊,另一方面,覺得面子掛不住,一個月不去學校上學,最後父母不得不帶著他千里迢迢來找我。所以這種十幾歲孩子,當她們發現自己不是那個唯一特別的學生時,她們沒有能力面對競爭。

可是人生有太多的時候,你都不會是最特別的那一個,比如當這些在高中時期很優秀的孩子,到了大學就變了,因為大學裡大家都是同樣優秀才考進來的,你不是那個最優秀的,或者最特別的,所以這種孩子往往無法處理這種壓力,有一些孩子甚至會自殺,或者有些孩子會沉迷與網絡,來逃避現實。因為他認為自己無法保持出類拔萃。但是從小大的習慣又讓她轉不過這個彎,他無法和自己的現狀和解,坦然的接受身邊的人有可能都比自己優秀,甚至家庭家庭條件也比自己好,長得漂亮等等,除了學習之外的很多他不如別人的因素都在折磨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來融化這樣的衝突,可能就會有一些副作用出來。

北大弒母案:我們要培養“好孩子”,但不要培養“這樣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