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講究技巧,學生都會成才

為什麼有的學生在一年級就會出現考試不及格、厭學的現象?更有甚者,到了三四年級,還會遇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進而導致教育者們對他們棄之不理。

教育講究技巧,學生都會成才

厭學

上述問題,是小編經常收到粉絲私信問題中,頻率最高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原因就在與,學生在學校的活動的最重心的領域——腦力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裡,教育者們(包括家長)對兒童缺乏區別對待的導致問題的發生!

舉個通俗的例子:讓一年級的入學7、8歲學生都去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比如讓他們都去搬運磚頭,A學生卯足了勁搬運了15塊磚頭,而另外B學生呢,輕鬆搬運40塊磚頭,是A學生的的兩倍還多。情況在嚴重些,讓一個身體自幼虛弱的C學生必須完成50塊磚頭的搬運工作,這勢必就會嚴重損害他的身體健康情況,說不定就會躺在醫院。

教育講究技巧,學生都會成才

學生的腦力勞動所需的力量,也是會像例子中A、B、C學生各不相同。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感知、理解的快慢同樣也是各不相同的。可以把所有教育教學的規律都機械性的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復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樣,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應的取得學習成就的前提條件。

因為"學習成就"這個本身就相對的概念:有的學生取得"10"分就是學習成就的標誌,而有的學生取得"6"分就是了不起的學習成就。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平時測驗等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怎麼樣才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育和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得到的學習成就的樂趣。也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所需的時間來說,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採取個別對待的方法和態度。

教育講究技巧,學生都會成才

就像現在所倡導的"分層教學"模式,在一節課堂中,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給一個學生布置兩三道甚至四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一道題。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進行文藝作品的片段學習。

在這種模式的進行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點。學生在努力完成作業的評價時,從評價中看到自己的學習成就和勞動成果,讓他們覺得學習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探索發現的快樂。

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和學生的相互關心、相互信任的結合,學生再也不會把教育者看成嚴肅的監督者,也不會將成績看作是一種壓力。他們可以坦誠的說,哪些地方他們沒有我做的好,哪些地方是我應該努力進步的地方。教育者也不會將學生看作被看管者,不會將教育教學當作一種負擔。學生的心靈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在平日作業中搞抄襲或者考試中搞夾帶。他們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最重要的是要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將做些什麼。給學生挑選的作業要進行區分,使他們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哪怕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路上前進的很微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是有效的。

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課堂上也不會把教育者弄得心情煩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得等待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的用調皮行為來"招引"教師的坐立不安的孩子們,在課堂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

小編認為,如果教育者善於將孩子引入一種力所能及、預示著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我想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會勤奮的、專心致志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學生所產生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