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在邵阳,没有人不知道“工业街”。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在整个大邵阳,无论是名气还是人气,比之当今的“邵阳大道”似乎更响亮,更旺盛火爆。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上世纪八十年代邵阳市工业街 杨民贵 摄

工业街,作为老邵阳的一张名片,这里曾是集发电、机械制造、造纸、制糖、织染、制革于一身,令当年无数帅哥靓妹们朝思暮想的地方。

邵阳造纸厂

邵阳造纸厂,背靠“江湖大堤”,此前为邵阳大土匪陈光中(桂生)府邸资产所在地。1949年10月邵阳解放,12月8日陈光中被生擒,25日在邵阳飞机坪(二纺机)被处决。

陈光中被镇压后,新政府宣布其搜刮的所有资产收归国有,并于1951年在此兴建邵阳造纸厂,在职职工2000余人。

最让老邵阳人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造纸厂一年一度收购麦秆的火爆场面。每到麦收季节,村民们赶着大车,开着拖拉机,从邵阳四面八方涌来。等待过磅的车辆,从造纸厂大门一直到大修厂门口。

最多的时候,等待过磅的车龙,竟排到了位于龙须塘的邵阳水泥厂门口。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村民送麦秆的场景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打破铁饭碗、砸掉大锅饭”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座生产经营长达近半个世纪,品质享誉神州大地,支撑邵阳2000余家庭,维系上万人生计的元老级大型国有企业,终于在1998年某个昏天黑地的日子,轰然坍塌。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满目疮痍的邵阳造纸厂

邵阳糖厂

邵阳糖厂始建于1958~1962年间。其时,随着中苏关系的扑朔迷迷离,一场在“超英赶美”口号下的工农业生产“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

邵阳除兴建了钢铁厂、水泥厂之外,邵阳糖厂、化工厂、燃料厂等一批企业也应运而生。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在邵阳糖厂未建之前,糖在邵阳人心目中就是名副其实的“滋补品”。

那年月,偌大一个邵阳城,别说一般家庭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回糖,即便那些条件稍好的人家,能千方百计弄到点土法熬制的红糖,也基本上是备着留给家里生完孩子的产妇或卧床病人用来滋补身子。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邵阳糖厂旧址

邵阳糖厂的兴建,不仅让邵阳人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盐糖”(老邵阳人对白砂糖的称法),基本满足了邵阳人在食糖方面的需求,带动了甘蔗在邵阳的大面积种植,推动了劳动就业人口的增长,而且衍生出糖果饼干、甜点饮品等一系列生产经营企业,并逐渐发展成造福一方的食品产业链。

在那个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糖一直被邵阳百姓视为金贵的滋补品。特别是当年肝病在邵阳发病率极高,绝大多数地方郎中在开中药方子的时候,都会嘱咐其家人想方设法搞点糖给病人滋补。

用糖治疗肝病,尽管被现代医学证明并不靠谱。但在当年那种医疗条件和水平及其低下的年代,却是传统中医广泛运用的一种秘方。

因而在当时的邵阳,如若谁家有人或亲戚朋友在糖厂上班,别说他们全家在当地倍有面子,乃至七大姑八大姨都会跟着沾些光。一旦遇到家人生病需要滋补,至少可以找厂里批个条子,开个后门买上斤把“次品糖”救急。

邵阳金笔厂

邵阳工业街,时代大潮湮没的“精神之都”

邵阳金笔厂位于工业街中段,是一家生产钢笔的轻工企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的国营制笔厂全中国一共只有两家,一家是上海“永生”,另一家则是邵阳的“永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笔厂以及整个邵阳工业街的企业都非常红火。那时候,路面跑的汽车很少,上班时间除了能在厂区听到车间机器轰鸣声,偶尔见到因害怕迟到而神色匆匆的行人,极少见到有闲人在路面晃悠,因而整条工业街显得非常平静。

但每到上下班时段,整条街道便成了自行车的海洋。成群结队的俊男靓女们沐浴着朝阳,身披霞光穿梭在工业街上,场面蔚为壮观。

老邵阳人记忆中的工业街,堪称有史以来,最具邵阳时代气息,最能体现人生追求,催人奋进的精神寄托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